大J
朋友最近问我:“你的育儿理念是不打不骂,那么孩子犯错了,你惩罚吗?” “当然惩罚啊,但惩罚不只有打骂这两种啊。”
孩子做错事了,有一种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食其果。比如孩子总扔玩具,说了几次,也给了他替代方案,但是仍然没有效果,那么就索性让孩子扔坏玩具,并且不再买新的了。这样孩子就能明白自己扔掉玩具,就失去了这个玩具。
理论听上去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惑。首先,“自食其果”有两类,第一类是自然结果,也就是动作本身就会带来的结果,比如:扔玩具,玩具坏了,没得玩了,这就是自然结果。另外一类是逻辑结果,也就是需要人为干预的。比如同样是扔玩具,我们没收孩子的玩具,不能继续玩了,这就是逻辑结果。
很多育儿书都会建议,要多让孩子承担自然结果,因为逻辑结果仍然是我们人为在惩罚孩子,这容易让孩子引起反抗。
这句话挺对,但并不是绝对。如果这件事本身的自然结果对孩子毫无影响呢?比如,孩子不想洗澡,那么即使放任他10天不洗澡,似乎对他也没有影响。再比如,自然结果对家长的影响反而更大,比如上学前磨蹭,结果迟到赶不上车,反而需要父母牺牲上班时间送去学校。
当我分不清这两点时,我就问自己,让孩子“自食其果”,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时候让孩子承担结果?怎么区分自然结果、逻辑结果呢?其实,没那么复杂,主要看3点:
第一,孩子犯错了,我们知道是因为他年纪小、没有生活经验而犯错,自然就不会去骂他、吼他、打他,因为他真的不懂。
第二,孩子做错事要让他真长记性,不要停留在口头道歉;比如:孩子打破了杯子,不要去追着孩子问“知不知道错” “你承认错了吗”。有些孩子可能就是不善于表达。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孩子一起收拾,孩子发现收拾起来很麻烦,自然就知道了——原来做错事情是要承担后果的。
第三,事后复盘;比如摔碎了杯子,孩子收拾完了,这件事情翻篇以后,可以跟孩子聊一聊刚刚发生的事,然后强调结果:“你看,杯子被你打碎了吧”,这里有很关键的两点要让孩子知道:这个结果对当事人的影響是什么?这个结果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
我通常会跟孩子强调:“妈妈很伤心,这个东西是我们花钱买的,你看,这么好看的一个杯子被你打碎了”,这是对当事人的结果。
对孩子的结果可以怎么说呢?比如:“你看,本来现在是你可以看动画片的时候,后来你打碎了杯子,我们要花好久的时间才把家里打扫干净,所以,做错事要花很多时间去弥补,而且有些事情可能还不一定能完全弥补好。”
这个结果跟孩子强调了,孩子以后会很有收获。孩子积累了更丰富的人生经验了,下一次,他就知道杯子这些东西容易碎,就知道要小心一点:孩子开始知道做错事不可怕,但是做错事都是要负责任的;最后,孩子还能够从做错的事情里看到:原来我的行为是对别人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