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处温家族与北辽政局

2023-06-05 19:38
关键词:燕京汉人家族

韩 蕊

(1.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2.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初一历史组,辽宁 沈阳 110000)

北辽是辽南京(又称燕京,今北京市)留守秦晋国王耶律淳于保大二年(1122)三月在蕃汉大臣拥立下建立的政权。同年六月,耶律淳病死,德妃萧普贤女被尊为皇太后,“主军国事”[1]387。同年十一月,萧德妃等出逃燕京,于次年二月至夹山,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大青山井尔沟[2],天祚帝杀萧德妃,北辽灭亡。学术界对耶律淳与北辽已有一定的研究,如关树东在《耶律和鲁斡、耶律淳父子与辽末政治》[3]617-628一文中认为比起塞外逐水草而居的皇帝,南京(燕京)地区的汉族人更认同这位南京(燕京)留守,而耶律和鲁斡被天祚帝授予天下兵马大元帅和皇太叔祖封号,具有皇储身份,故耶律淳被拥戴为帝也符合契丹族的政治传统。张功远在《辽末贵族政治斗争管窥——以耶律淳三次被拥立事件为中心考察》[4]一文中分析了耶律淳三次被拥立的过程、原因与结局,认为耶律淳被拥立既与其皇族背景以及官宦仕履有关,又为辽末贵族政治集团权力斗争使然。邱永嘉在《辽末耶律淳政权建立原因探析》[5]一文中分3个层次分析了耶律淳政权建立的原因:其一,辽廷内部的不和;其二,天祚帝的昏庸;其三,耶律淳家族与其个人威望。可见,学术界聚焦于对耶律淳的研究,而对于拥立其即位的汉人李处温及其家族对北辽政局的影响涉及较少。下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一、李处温拥立耶律淳与北辽建立的背景

关于耶律淳称帝建立北辽的过程,《辽史》中有如下两条记载:

保大二年,天祚入夹山,奚王回离保、林牙耶律大石等引唐灵武故事,议欲立淳。淳不从,官署劝进曰:“主上蒙尘,中原扰攘,若不立王,百姓何归?宜熟计之。”遂即位[1]398-399。

初,诏留守宰相张琳、李处温与秦晋国王淳守燕。处温闻上入夹山,数日命令不通,即与弟处能、子奭,外假怨军,内结都统萧幹,谋立淳。遂与诸大臣耶律大石、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集蕃汉百官、诸军及父老数万人诣淳府……处温等请淳受礼,淳方出,李奭持赭袍被之,令百官拜舞山呼。淳惊骇,再三辞,不获已而从之[1]385-386。

《契丹国志》中也有记载:

天祚自奔夹山,命令不通。燕王守燕,深得人心。李处温与族弟处能及其子奭、都统萧幹,协怨军谋立燕王,告报在府百官、诸军、僧道、父老数万人,于三月十七日诣燕王府……既而王出,李奭以赭袍被之,百官军民拜舞山呼。王惊泣,辞不获免而即位,僭号天锡皇帝,改元建福[6]136-137。

综合上述记载,女真自天庆四年(1114)起兵至保大二年(1122)已陆续攻陷了辽的东京(今辽宁省辽阳市)、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古城)及中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天祚帝耶律延禧惊慌失措,于同年三月狼狈逃往夹山,龟缩不出,致使辽朝政令不通,陷入一片混乱。在这种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的情况下,汉人李处温、奚人萧幹以及契丹人耶律大石等蕃汉大臣援引唐肃宗在灵武登基的故事,在燕京拥立耶律淳即位,称“天锡皇帝”,降天祚帝为湘阴王,改保大二年为建福元年,由此,北辽建立①。

由上述记载可以发现,北辽建立的背景较为复杂。其一,北辽建立时,女真已掠境过半。女真本属辽朝蕃部,长期受朝贡之苦,天庆四年(1114),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阿骨打起兵后与辽军战于宁江州,攻克宁江城;与辽军战于出河店,击溃辽兵,又领兵至斡论泺,“杀获首虏及车马甲兵珍玩不可胜计”[7]28,致辽人言“女直兵若满万则不可敌”[7]28。天庆五年(1115),完颜阿骨打即皇帝位,建国号大金,改元收国。金朝建立后加紧了对辽的战事,北辽建立时,辽朝郡县所失几半,三京亦被金军收入囊中,天庆六年(1116)金军攻克东京;天庆十年(1120)金军攻克上京;保大二年(1122)正月,金军攻克中京,此时仅有南京(燕京)与西京未被金军攻克,然北辽建立不足1月后,西京沦陷。其二,北宋发兵欲收复燕云汉地。北宋自建国伊始便致力于收复燕云地区,但经过高粱河之战和雍熙北伐两次战役的失败后,北宋发兵的步伐逐渐放缓,澶渊之盟签订后便更没有理由出兵。但随着此前宋徽宗开边政策的成功,政和年间北宋再次预备伐辽。此次北伐虽由于宋朝臣的反对而最终流产,但在此期间马植与高药师的到来为北宋带来了辽朝的最新战报,更促成了宋金“海上之盟”的签订。盟约相约双方夹攻契丹“使女真取中京,本朝(宋)取燕京一带”[8]25。遂于宣和四年(1122),北宋“遣閤门宣赞舍人马扩入燕招谕,又遣都统制保静军节度使种师道将兵十余万随之,耶律淳大惧,欲称藩”[9]6。其三,天祚帝虽已奔往夹山,但实力仍强。北辽建立时,虽降封天祚帝为湘阴王,但也不过是为了证明其正统的手段,天祚帝在夹山仍有势力足以威胁北辽。耶律淳闻天祚帝率5万精兵入燕“甚惊,命南、北面大臣议”[1]386。另据《辽史》载,北辽建立后“以燕、云、平、上京、中京、辽西六路,淳主之;沙漠以北、南北路两都招讨府、诸蕃部族等,仍隶天祚”[1]399。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云州即辽朝西京,保大二年(1122)四月为金军所克;辽西路即辽西钱帛司,其管辖范围大多在天庆七年(1117)为金军控制[10],其余4地中,上京和中京亦被金军攻陷,《辽史》所载6地中仅燕京和平州为耶律淳掌控。

北辽政权得以在燕京建立,除耶律淳父子长期任燕京留守积攒的势力外,燕京地区汉人的支持亦是重要因素。燕京地区的汉人经过世代发展已形成许多显赫的世家大族,这些家族长期盘踞于此,掌控着燕京地区,李处温及其家族便是其中之一。

二、李处温家族成员及姻亲关系

李处温,析津人,即辽燕京人,属于名门望族。此汉人家族自李仲禧开始兴起。李仲禧于兴宗重熙年间始仕,道宗咸雍七年(1071),他与北院宣徽使刘霂、枢密副使王观以及都承旨杨兴工同赐国姓[1]307,咸雍九年(1073),他任南院枢密使。李仲禧子李俨即耶律俨,李处温之伯父,道宗朝始仕,大康初为将作少监,深受道宗器重,寿昌六年(1100)因调停宋夏之争成功,累官参知政事,赐国姓,封漆水郡王,执政10余年。道宗临终,任命其为顾命大臣。由于其“善逢迎取媚”[1]1587,天祚帝命其总道宗山陵事。李俨死后,“(萧)奉先荐处温为相”[1]1587。可见,至北辽建立时,李处温家族至少3代皆已任辽朝重要官职,对辽朝晚期政局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李处温家族还通过联姻的方式使其势力更加稳固。以李处温家族为中心,分别与汉人刘氏家族、邢氏家族与杜氏家族结为姻亲。

刘氏家族即刘六符家族,刘六符的第四任妻子燕国太夫人与李处温同出一门,皆来自陇西李氏家族[11]38。刘六符家族世代显贵,其六世祖刘怦为唐右仆射和卢龙军节度使;曾祖刘守敬随赵延寿一同降辽[12],任辽南京(燕京)副留守;祖父刘景历仕穆宗和景宗两朝,统和六年(988)加兼侍中;父刘慎行官至北府宰相。刘六符于重熙初年入仕,重熙十一年(1042),趁宋夏战争之际,与萧特末和耶律仁先等人代表辽向宋索要关南十县之地。最终,宋同意增加岁币20万并向辽称“贡”交换10县之地,此举实际提升了辽朝的地位,回辽后刘六符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任三司使。经过数代人的积累,刘六符家族在燕京的势力已根深蒂固,其家族更被誉为辽朝四大家族之一,十分显赫。

邢氏家族分别与刘氏和李氏皆有姻亲关系,刘六符四子刘雨的夫人出自河间邢氏,二姐许配给邢熙年,长女又复嫁邢氏[11]38,而耶律俨之妻也出自邢氏②。河间邢氏即邢抱朴家族。邢抱朴父邢简,辽刑部郎中;母陈氏,其父五代时累官司徒[1]1620;弟邢抱质累任至南府宰相和知南院枢密使事;邢抱朴于统和十二年(994)拜参知政事③,官至南院枢密使,与室昉同修《实录》。邢氏家族的实力亦不容小觑,而刘雨二姐所嫁的邢熙年可能也出自河间邢氏。邢熙年是道宗朝臣,大康九年(1083)闰六月任汉人行宫都部署;同年九月,任南院枢密使事;大安元年(1085)任中京留守。

杜氏家族即杜防家族,杜悆乃杜防侄孙[13]。《杜悆墓志》载杜悆女“适故守太傅、兼侍中、陇西郡王、赠尚父耶律俨孙、故大理卿处贞男育,弱冠业进士”[14]306。杜防是兴宗朝宰臣,拜参知政事,重熙十三年(1044)任南府宰相,清宁年间拜右丞相,加尚父;子公谓,官至南府宰相[1]1460。杜悆历道宗和天祚两朝,天庆元年拜参知政事和签枢密院事,7年后加太子太傅[14]305。

综上,李处温家族与三大家族之间的通婚不但巩固了其在燕京的地位,更增强了汉人世家大族在辽朝社会的势力,而刘氏、邢氏和杜氏又与其他汉人家族通婚,这令汉人世家大族的势力更为盘根错节。因此,耶律淳想要统治燕京地区就不得不倚靠李处温等汉人家族的支持。

李处温家族的兴盛亦可反映出辽朝后期用人政策的变化。重元之乱后,道宗开始启用中下阶层的契丹人与汉人,而李仲禧就在此时跻身于辽朝统治阶级。咸雍九年(1073),李仲禧官至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倒台后,道宗重用汉人,通过科举入仕的汉人不断增加,李俨便是其中之一,李俨入仕后官至宰相,更是担任顾命大臣辅佐天祚帝,身份显赫,而李处温也身居要职,任天祚一朝宰相。李氏家族作为辽朝晚期新兴的世家大族,其家族3代均对辽晚期政局有着重要影响,加之与刘六符、邢抱朴和杜防家族的通婚使其在燕京的势力更加强大,李处温及其家族成员也作为耶律淳建立北辽的重要支持者,掌控着北辽政权。

三、李处温及其家族对北辽政局的影响

李处温及其家族主要成员对于北辽的建立以及覆亡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耶律淳称帝的推动者

耶律淳称帝的主要支持者有三,分别是耶律大石、萧幹与李处温。耶律大石,契丹人,太祖八代孙,西辽的建立者。萧幹,奚人,因常统契丹、渤海、奚和汉四军,故号四军大王。耶律大石与萧幹引唐灵武故事劝谏耶律淳,加之耶律大石契丹贵族的身份与萧幹兵力的加持对推动北辽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燕京地区的特殊性,两人的根基皆不在此。燕京是辽朝汉人的聚集地,生活着大量汉人,故耶律淳在燕京称帝离不开李处温的支持。

南京(燕京)府李氏家族是辽朝后期最有权势的汉人家族[15],在北辽建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李处温)与诸大臣耶律大石、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康公弼集蕃汉百官、诸军及父老数万人诣淳府。处温邀张琳至,白其事。琳曰:‘摄政则可。’处温曰:‘天意人心已定,请立班耳。’处温等请淳受礼,淳方出,李奭持赭袍被之,令百官拜舞山呼。淳惊骇,再三辞,不获已而从之。”[1]385-386可见,李处温是北辽建立的重要推动者,面对宰相张琳的反对,李处温坚持让耶律淳称帝,并与子李奭披赭袍将耶律淳推向帝位。最终,保大二年(1122)三月,北辽成功建立。除李处温外,左企弓、虞仲文、曹勇义和康公弼等汉官也是耶律淳的重要支持者,他们在北辽建立后担任重要官职,“企弓守司徒,封燕国公。虞仲文参知政事,领西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内外诸军都统。曹勇义中书侍郞平章事、枢密使、燕国公。康公弼参知政事、签枢密院事,赐号‘忠烈翊圣功臣’”[7]1831。

(二)是耶律淳政权的实际掌权者

北辽建立后,耶律淳命李处温担任太尉。辽朝太尉是从一品官[16]。太尉一职虽官阶较高但并无实职,属于加官,《辽史》中也未有李处温任北辽其他官职的相关记载,但从宋文献描述中可知,李处温在北辽政权占据重要地位。《三朝北盟会编》载:“马扩既归,童贯问‘契丹家谁为首台?’马曰‘李处温。’”[8]57从马扩的描述中可见,李处温掌握着北辽政权,故李处温除太尉外应还担任北辽的重要官职。因北辽建立后,宰相张琳虽任太师,但“阳以元老尊之,实则不使与政”[1]1588。而李处温在北辽必有实权,其所任官职应与萧幹等人相差无几,耶律淳以“萧幹为北枢密使”[1]386。据此,李处温作为汉人应任北辽南院枢密使。此外,李氏家族其他成员李处能与李奭也在北辽政权中任职,李处能任职于枢密院,李奭为少府少监和提举翰林医官[1]386,其中,李处能在北辽灭亡后入金,在金朝初年继续推进李氏家族的发展。

北辽建立3个月后,耶律淳病重,逝世前“授李处温蕃汉马步军都元帅,欲以后事托之”[17]1079。耶律淳之父耶律和鲁斡为兴宗之子、道宗之弟,耶律淳亦为天祚帝叔父,身为契丹皇族,耶律淳于弥留之际却将新兴的北辽政权托付于汉人,可见耶律淳本人也知晓,李处温的家族势力是影响其统治燕京地区的重要力量。

(三)李氏成员遭遇打击,北辽统治危在旦夕

耶律淳逝世前曾诏李处温等人商议,欲向北宋称藩,北辽政权面对宋、金和天祚帝3方的压力已危在旦夕。因此,李处温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得不寻找新的政治依靠,遂北通金国,南结童贯,应马植和童贯之约作燕京内应,开门迎降。耶律淳死后,李处温曾南通宋军,欲图谋反。“淳疾亟,乃授李处温蕃汉马步军都元帅,欲以后事托之。萧干、达实、林牙等言‘处温恃翊戴之功,轻侮僚属,若令授此职,吾辈得以安乎?’乃矫诏召宰相左企弓、曹勇义、虞仲文、康公弼等以侍病为名共议此事,独处温不至,而处温阴聚武勇二千人,从间道乞王师为援。是夕,淳卒,祕不发丧。”[17]1079-1080耶律淳死后,其妻萧德妃称制,因政局混乱故未将处温父子立即处死。其后,永清人傅遵说随郭药师入燕将李处温南通童贯之事告知萧德妃,萧德妃诛杀父子二人并籍没家产。关于李处温之死,《北征纪实》另载“李处温者,辽国故相李俨之子也④,尝谏天祚以国危,使奉中国,不纳。及九大王立,以推立功而相之,与四军大王者对主国柄,后又辅萧后,说萧后归朝,乃宻遣人通好二帅,约日以燕山降,及萧后归,而二帅失信不能周旋于其间,事泄,处温为四军所杀,而抗王师矣”[8]60。李处温谋反后,李处能恐祸及自身,遂“落发为僧,萧后送海岛龙云寺”[6]142,李氏家族成员遭遇打击。耶律淳死后李氏遭受灭顶之灾,北辽也因此失去了主要汉人大家族的支持,地位不稳,所以在女真打击下很快覆亡。

李处温及其家族成员是北辽建立的重要推动者,北辽建立后其家族成员也担任重要官职。然萧德妃称制后,李处温父子因通北宋被诛杀,李处能亦落发为僧,李氏家族遭遇打击,但李氏家族在燕京的势力并未因此消逝。北辽灭亡后,李氏家族成员与宋金两朝均有往来。

四、北辽亡后李处温家族的活动

经过世代的积累,李处温等汉人世家大族在燕京的势力已十分稳固,因此,北辽灭亡后,宋金双方想要有效地统治燕京地区则必须拉拢这些世家大族,而李处温家族作为辽朝后期最有权势的汉人家族自然就成为了宋金双方的争夺对象。此外,宋金之所以通过笼络汉人家族的方式统治燕京地区也与燕京地区的特殊性有关。燕京地区本属中原汉地,后晋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于辽后,辽太宗将此地升为南京,又称燕京。故燕京自辽开国初期便聚集着大量汉人,随着汉人逐渐跻身于辽朝统治阶层中,燕京地区便出现了许多汉人世家大族,如著名的韩、刘、马和赵四大家族,他们在燕京乃至整个辽朝的势力都十分显赫,为了维护统治,辽朝君主常以选官、任官及联姻的方式对其进行拉拢[18]。此外,燕京是辽朝人口最多和最富庶的地区,也是与宋境接壤的战略要地[3]623,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争取李处温等汉人家族的支持对维护燕京地区的统治有着重要意义,而李处温及其家族成员也借助其在燕京的势力游走于宋金之间谋取利益。

其一,宋方积极争取李处温父子作燕京内应。李处温与马植交好,两人在天祚时曾于“北极庙拈香为盟,欲共图灭契丹”[8]57。马植,本辽朝汉人,政和元年(1111)借童贯使辽之际献“灭燕之策”,政和五年(1115)自雄州南归,改姓名为赵良嗣。童贯命马植以旧约拉拢李处温父子为燕京内应,开门迎降。不久马植与李奭相迎于良乡之驿舍并承诺“如新君执迷,及左右用事之人不明于祸福,请阁下密结豪杰,拘囚戎首,壶浆箪食,开门迎降,使阁下世享富贵,长守全燕”[8]57。李处温父子在燕京的势力根深蒂固,遂以处温父子作内应并承诺其世享富贵和长守全燕,于宋朝而言不仅可以不费力气收复燕京地区,更可以在收复后快速稳定燕京局势,使李氏家族势力为宋朝所用。但计划还未付诸实施,萧德妃便知晓此事处决了李处温父子。然宋朝收复燕山地区后,仍“追封处温为广阳郡王,子李奭为保宁军节度使,以其家为庙,录其孙一人”[6]142。

其二,金朝交燕时,索要李处能。李处能入海岛龙云寺不久即被萧德妃诏令还俗复用,但李处能回朝至平州时金军已攻克燕京,于是李处能率母亲邢氏等人自平州入宋。南归后宋朝封李处能为延庸殿学士并提举太一宫,赐姓名曰赵敏修[8]126。李处能入宋后与李安弼和高党3人“日诣王黼白事,朝廷多从其说”[19]。李安弼即李石,辽翰林学士;高党即高履,辽三司使[1]391,两人入宋后劝宋廷密纳张瑴。

宣和二年(1120)赵良嗣出使金朝签订“海上之盟”,盟约规定宋取燕京一带,但宋军两次兴师皆被北辽所败,《辽史》载,萧德妃摄政后“宋兵来攻,战败之,由是人心大悦,兵势日振……翌日,攻内东门,卫兵力战,宋军大溃,踰城而走,死者相藉[1]399”。最终,燕京于同年十二月被金军攻克,保大三年(1123),天祚帝诛杀萧德妃,降耶律淳为庶人,北辽灭亡。金人攻入燕京后将燕京地区的金帛、职官和民户等席卷而去,仅剩一座空城交于宋朝,并指责宋朝招纳叛亡之人,要求交还李处能等汉人,李处能便于此时归入金朝。金朝索要李处能不仅为寻回燕京地区汉人,李处能入金后更可以为金朝日后统治燕京地区提供帮助。宋两次出兵攻燕失败,金人已看出北宋外强中干的实质,完颜阿骨打逝世后,金军借故对北宋发动战争[20]。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燕京即归金朝所有。

李处能入金后,金封其为西京副留守,西京大同是辽金王朝的重要军事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21]。可见,李氏家族于金朝初期依旧为统治者所倚重。天会十年(1132),右都监耶律余睹守大同府。耶律余睹又名耶律余都姑,清代修四库史又改作耶律伊都,契丹人,其妻为天祚帝文妃之妹,文妃为晋王之母。时国人皆称晋王贤能,萧奉先恐其妹元妃之子秦王无法即位,便诬陷耶律余睹等人欲谋立晋王为帝,尊天祚帝为太上皇,于是,天祚帝诛杀文妃,耶律余睹叛入金朝。耶律余睹入金后久不升迁,心生怨恨,“约燕京统军反,统军之兵皆契丹人。余都姑(余睹)谋诛西军之在云中者,尽约云中、河东、河北、燕京郡守之契丹、汉儿,令悉诛女真之在官在军者”[22]。事泄后,耶律余睹出逃至西夏,西夏因其兵力稀少不愿接纳他,他又逃至达靼,后为达靼人射杀,李处能也因参与余睹谋反被族诛。至此,燕京李氏家族势力彻底衰落。

燕京李氏家族于李仲禧时期兴起,经过李仲禧、李俨和李处温3代的积累至北辽建立时,李氏家族已是辽朝后期最有权势的世家大族,加之与刘六符、邢抱朴和杜防家族的联姻势力更为稳固。北辽建立过程中,除耶律大石和萧幹的支持外,李处温及家族成员也是推动耶律淳称帝的重要力量。保大二年(1122)三月,李奭拥立耶律淳称帝,北辽建立。北辽建立后,以李处温为太尉,任南院枢密使,李处能与李奭亦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耶律淳更在死前授处温为蕃汉马步军都元帅,李氏家族成员在北辽政权中有着重要地位。但耶律淳逝世后,萧德妃称制,李处温为寻求新的政治依靠便应马植和童贯之约作燕京内应,开门迎降,并在耶律淳死后南通宋军,欲图谋反。事泄后,李处温父子为萧德妃所杀,李处能也落发为僧,李氏家族成员遭到打击。金人攻克燕京后,李处能入宋改姓名为赵敏修,金人交燕时带走李处能。李处能入金后,任西京副留守,其家族势力于金朝初期仍为统治者所倚重,但天庆十年(1132)李处能因参与耶律余睹谋反被族诛,李氏家族势力彻底衰落。

注 释:

① 葛华廷和高雅辉在《耶律淳政权“世号为北辽”之说质疑》一文中认为,耶律淳建立的国号为辽,并非北辽,北辽系北宋因辽朝位于其北面的称谓,并非专指耶律淳建立的政权,是元修《辽史》时修撰者错误理解所致。

② 《刘六符墓志简述》一文中据《辽史·耶律俨传》认为李处温的母亲为邢氏,误,李处温非耶律俨之子,乃耶律俨之侄,耶律俨的妻子为邢氏,系李处温的伯母。

③ 《辽史·邢抱朴传》中对邢抱朴拜参知政事的记载为“十年,拜参知政事”与《辽史·圣宗四》中记载不同。

④ 李处温并非李俨之子,李俨有三子处贞、处廉和处能。而李处温系李俨弟李俦之子。

猜你喜欢
燕京汉人家族
忆燕京门下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燕京八绝”之首的景泰蓝色彩研究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秦人称谓小议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燕京理工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民族整合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汉人“恩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