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重要性、障碍及实施路径

2023-06-05 16:10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数字

何 睦 王 翔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数字经济是一种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数字经济与我国农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也强调:“要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2022年中央网信办等10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明显加快,智慧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并部署了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和智慧农业创新发展等8个方面的重点行动。显然,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创新扩散过程,具体内容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发展理念转型、产业组织转型以及劳动力技能转型等各个方面,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我国发展政策和意见的理论遵循,还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瓶颈的现实选择,能够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地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据此,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要全力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进而实现数字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梳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推动关键期,也是以智慧农业转型发展勾勒农村宏伟蓝图的重要实现期。回望过去五年,我国在农业数字化转型上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完善农业数字现代化体系的任务和途径仍然复杂而艰巨,面临一系列问题。经过调研可知,其重点和难点包括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不够丰富、农民数字化应用素质低下和专业团队不健全、智能技术系统性保障机制不完善。这就需要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精准把握发展形势和现实路径,在党组织领导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深思熟虑实现进路的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应用好各方面的促进机制,强化施展运行的动力,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通过对符合主题的相关文献梳理可以发现,涉及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比较多,且研究的领域也非常宽泛,涉及各个方面。

其一,对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内涵界定进行研究。国内学者一般将农业数字化定义为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各环节中,运用以农业数据为核心的生产要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模拟、检测、判断和预测。王薇、王欣彤等人总结数字农业主要指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而成的农业经济系统,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进行高集约化生产高质量农产品的新型智慧农业生产模式。[1]韩旭东、刘闯分析,在经历了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农业数字化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逐步扩展到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等各个领域。[2]李建军、白鹏飞总结智慧农业是将科学技术创造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整个农业产业周期深度融合,形成的现代农业创新过程和创新业态。[3]马行智总结还包括数字技术对现代农业各个阶段和各个产业链的改造、转型、升级、创新、变革,是实现农业活动数字化和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的新兴现代农业模式。[4]

其二,对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原因和意义进行研究。梁琳分析数字经济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能够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和提升农产品质量。[5]李文睿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发展数字经济具有时间契合性和内在关联性,农业数字化转型利于优化农业供需结构和提升匹配效率,反作用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6]李晓昱分析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农村数字现代化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主要发展方向。[7]黄庆平、李猛等分析农业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不仅是国际主要经济体间重塑竞争格局和发展优势的重要引擎,也是影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8]文丰安分析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是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村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融合及夯实产业基础的重要方式,是确保农产品安全的必然举措。[9]

其三,对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现状和障碍进行研究。王艳菊、吴穷等人总结了农业数字化发展成果,并认为农业数字化还存在着数据资源价值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待提升和农业数字化应用场景不够丰富的问题难点。[10]蒋敏认为数字经济与我国农业农村的融合发展有了较好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乡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覆盖不全面、数据共享系统不完善以及乡村信息化人才短缺等阻碍因素。[11]王宏利、张耀杰总结到农业数字化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短板突出、智慧农业有面子缺里子、智慧农业有盆景缺风景和智慧农业有技术缺人才的问题挑战。[12]

其四,对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许娇慧从推动农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提出规范经营管理制度、强化品牌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健全金融服务机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13]郭秀萍、胡新元以农业科研档案创新服务为研究视角,探索推进新时期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践路径。[14]王玉楼认为农业数字化应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平台建设和技术创新、电商培训和宣传推广、合理布局和集中谋划以及完善农业基础设施。[15]吴辉、葛妍等人在中外对比视角下探索我国数字农业发展路径,认为要加大推进农业产业作业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鼓励形成跨行业领域生态圈以及多途径探索可盈利的数字农业模式。[16]殷浩栋、霍鹏认为要构建符合我国农业经营特征的智慧农业推广体系,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企协作机制,同时完善“产学研”转化机制,构建符合智慧农业需要的农业大数据体系。[17]

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界对于数字农业及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对农业数字化的内涵定义、原因意义、现状障碍和实现路径的研究,理论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对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障碍因子和推进路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未形成完整体系。因此,本文着力于厘清数字农业和农业数字化的内涵界定,清晰整理现存问题及背后深层原因,并与当前的新兴智能产业相结合,探讨农业数字化的实现路径,为在实际实践中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理论依据。

二、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数字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用农业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媒介,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因此,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具有明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促使农村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是促使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里强调:“规范健康可持续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在打造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农村可持续发展维度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不断遭到破坏,迫切需要农业数字化参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工作。由于以往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忽视,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着耕地破坏、农业废弃物污染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无节制的农药、化肥使用导致土壤酸化板结严重。大量务工人员的出走,加剧了农业耕地质量的恶化;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能力低下,造成农产品生长环境的恶化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残留的化肥农药容易进入乡村的溪流,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将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新型农业耕作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数据监测管理,可以更加精准科学地灌溉施肥、灭虫除害,在科技赋能的农机设备运作下,可以更加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农村水资源。

另一方面,将数字技术运用于绿色生态农业生产,能够为人民供给更加安全、健康、优质的农业产品。农业数字化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可明确感知和衡量预测的技术数据,帮助农村尽量选择天然有机和可循环利用的生产、储存和运输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还能够以智能优化的模式有效牵引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将一系列的农业生产过程纳入实时监控范围,专业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对农业设备的使用和折损情况进行及时观测,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生产出质优量多的农业产品。

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新要求,是推动好农村地区减排固碳、保护好农村地区生态系统、维护好生物多样平衡的必然选择。

(二)农业数字化转型为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农业高质量发展能够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农业生产体系和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创新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助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利于助力农业供给结构优化升级。包括供给层面中延伸产业链、升级供应链和提升价值链等积极影响。在产品研发阶段对农产品数据进行严格的智能化把关,在中下游产业链环节采取更加便捷、节省和人性化的优质网络营销模式,在农业要素供应方面增强物流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可视化和数字化,倾向于选择耗时少、成本低和收益强的形式等,都是数字化农业参与的结果。其二,有利于农业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农业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的手段大量激活和升级潜在消费需求,并且还可以牵引供给侧向优质节省、精准高效的物质资源靠拢,形成产业内部相互搭力的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通过网络新媒体的形式,可以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向更加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其三,有利于促进农业供需两端相得益彰地均衡发展。通过智能的物联网模式可以很大限度地抵消因地域、时间、地位和认知造成的行情信息差,利用大数据分析的评价反馈信息,为农业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消费者需求信息,调试产业供给端,做好服务需求端的工作,使供需关系在结构和数量上高度衔接和适应,从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

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为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技术支持,进而补齐新发展格局短板、畅通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

(三)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是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手段

将数字化改造和科技赋能的发展模式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可以加快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更好满足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和农民效益双重丰收,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意义。

其一,是通过提升务农群体的数字化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带动村民增收增益。“人”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掌握了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农机,才能带动农业生产的其他要素共同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我们可以让数字信息技术和农业生产实践中各个环节深度结合,共享给各地农民不同的农作物培植方案,解决农民“不会种地”问题;可以将研究、计算、分析、总结等智能技术手段嵌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借助网络平台提升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应用数字程序的基本素质,提高农村居民务农积极性和劳作效率,降低生产中的资源和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农业经济与农民的共同发展。

其二,加快智能技术对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渗透,有利于促进三产融合,为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务农专业素养,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还能赋予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因此,亟需以新科技加快落实数字技术在农村一二三产业里的应用和创新,促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和产业结构优化,不断为增加农业人口就业岗位、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释放强大动能,为最终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目标添砖加瓦。

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是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增收和提高知识素养,以及稳中有进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手段。

三、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当前,我国在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的优异成绩,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正在加速融合。然而,在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不够丰富、农民数字化应用素质低下和专业人才缺乏、智能技术系统性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减缓了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需要剖析问题现象的深层原因,才能研究探索出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现之路。

(一)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不够丰富

智能技术与传统农业产业融合度不深,以及应用场景在农业农村构建中的缺位,势必导致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工作推进难度大的问题。一方面,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提,但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存在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闭塞和人口分散等消极因素,导致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搭建成本高、难度大等突出难题,制约了网络进一步向自然村和农户的延伸。虽然,近年来我国宽带网络覆盖率逐年提升,但是农村宽带通信网不够、信号不稳定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未能实现基础性网络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地区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等方面的应用程度,更不必说利用全覆盖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业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分析、评估和预测。据2022年底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农村网民占全国网民的28.86%,还有将近40%的未使用过网络的农村人口存在。(17)数据来源:CNN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天地,2023(3):3。另一方面,我国农业数字化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落后。农业生产经营尚未形成深度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管理模式,“农业+数字化”的融合度不高,诸如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全链条的数字化应用场景都有待拓展延伸。此外,农村地区固有的发展弊端造成了农业各环节资源数据相互独立、不成体系的结果,加上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的影响,当地特色和优势的农业数据价值尚未被完全发掘。同时,已被开发的记录在册的海量资源数据,由于缺少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农业基础数据缺乏整合共享。因此,《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强调:“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要积极打造一个全面覆盖、协同合作的农业基础数据整合共享体系。

(二)农民数字化应用素质低下和专业人才缺乏

数字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本质不同,数字农业实现了从“人”向“数据资源”的决策因素转变,数字农民正日益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在农民数字化应用素质低下和专业人才缺乏的双重作用下,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务农人员对智慧农业的认知、技能相对匮乏以及技术人员复合型知识浅显和人才难扎根等问题上。一方面,农村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自身数字化应用水平不高。在农产品经营回报率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以及农村老龄化加剧的现实困境下,农业劳动力和数字化素质缺位的现象将愈演愈烈。受农村网络信号不稳定、数字化应用开发技术滞后和农村居民普遍文化素养不高等因素的影响,村民对现代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弱,难以快速理解和使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互联网”的印象主要停留在日常简单的社交和购物软件平台上,像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管理层面的知识是寡见鲜闻的,普遍存在“数字鸿沟”,导致农村地区人才“失血”的情况下,不能实现“造血”,很难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字技术人才,抑制了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复合型人才的技能和待遇都有待提升。由于农村劳动者对网络新媒体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敏感度不高,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拓展,因此专业技术团队的协助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阶段缺少既懂数字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的复合型专家,技术人员难以根据农民的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去设计、测绘、普及和管理智能系统,导致数字化农业生产显得复杂而繁琐。此外,城乡之间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客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地区相对较低的生活水平和薪资水平对人才吸引力不强,更多的人才从农村向城市流动,造成了农村青壮劳动力难挽留、高素质人才难扎根的突出问题。

(三)智能技术系统性保障机制不完善

作为一项多业态交互、多主体协同、多技术融合、多政策联动的复杂系统工程,农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政府部门和各方力量协调联动形成系统性的保障机制。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系统性保障机制并不完善。首先,基层组织引导落实政策不到位。基层政府是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工作中协调各方主体职责和化解问题难点的“关节”,对农业信息数据的分析研究和智能设施的应用维护提供必要资金和监督管理。就现阶段而言,基层组织仍存在着由成本高昂因素造成的智能产品推广难度大的问题;因农业管理扁平化导致的多元主体协调不清的问题;由大数据体系尚未完善引发的生产各环节缺乏数字化布局的问题;以及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和撬动不足等问题。其次,关键核心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开发应用不够成熟。一方面缺少提供核心性、先导性科研成果的自主创新人才,涉及到科研、教育、生产和政府机关共同加速成果落地的职责上有所欠缺,像农业传感器、智慧农机等科技产品的转化效率不高。另一方面在农业数字化应用开发技术上也相对滞后,与务农人员实际知识水平、劳作的考虑因素有失平衡,导致农业数字要素技术效率偏低。最后,数字普惠金融保护机制有待健全。基于农业大数据与信用体系的支撑,农业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地降低信息收集与风险评价的成本,有力打破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建立数字普惠金融保护机制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获得信息和维护利益提供坚实保障。目前,农村数字金融服务产品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数字风控、数字理财和数字保险等多元服务融合的架构,这势必会影响数字农业发展的整个利益保障体系。

四、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在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期,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尚有许多困境挑战和难点问题需要破除和解决。因此,我们要抓住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中的突出和关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方案对策,汇集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代化农业大数据体系

由于农村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备,以及农业数字化资源在数据开发和利用上的不充分,农业农村的自然资源、集体资产和宅基地等数据信息在生产体系中尚未实现全过程、全覆盖地有序衔接和正确利用。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各个环节上消除“数据孤岛”。实现数据体系采集、处理及监管环节相互贯通,为农业数字化生产提供全方位支持。

其一,要推进农村网络深度覆盖。完善农村和贫困地区数字设施,提升其服务能力,加大“宽带中国”行动计划实施力度,促进农村通信网络容量升级,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打好坚实基础。在行政村“村村通宽带”的基础上,持续提升千兆光网和5G网络在偏远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尤其网络通讯基础设施在该地农业生产各环节中的覆盖和建设程度,加快推动网络提速降费,满足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对数字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保障城乡和地区间“数字机会”的公平。各级政府要鼓励支持运营商在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设置线上、线下的服务平台,定期对其维护升级更新,保障乡村网络的畅通,并积极向农村居民宣传推广5G技术新动能,增强农村居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的认同感,助力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工作顺利进行。

其二,要建立现代化农业大数据收集和共享平台。应持续加大数字信息技术创新投入,强化农业数字技术应用性发展,打造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化农业数据平台可以时刻获取动植物生长培育和加工运输阶段的健康状况,如利用智慧农业生物防疫智能巡检系统即时获取动物体温信息,能够对患病的畜禽尽早采取防治等。各地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加强数字化农业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大数据信息收集和共享平台,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产者内部、经营者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互换,共同推动农产品资源数据的整合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据孤岛”问题,进而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增强农业产业韧性。此外,这一平台还能总结消费者的评价反馈信息,及时定位和调整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同时明确消费者的喜爱偏好,建立多元化、定制化的服务体系。

其三,要构建农业信息化数据安全体系。农业资源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是网络用户选择和信任该平台的基本原则,相关部门应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有关法律法规,执行网络安全管理条例,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要完善数据安全问题的预防和补救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数据平台的联动监管体系,重点加强网络平台系统的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安全测评和漏洞检测,尽可能避免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保障其财产安全,从而使农户的使用满意度和忠诚度得到提高,更加有效地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此外,要构建和完善数据安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既懂“三农”业务,又懂数据安全的高层次人才。要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教育培训,向农民普及数据安全知识,提升农民自身防范水平。

(二)培育农业数字化专业队伍,提升农民数字化应用素养

农民自身数字农业的参与程度不高和素质水平有限以及农村复合型数字技术人才的缺失,对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现进程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财政支出倾斜和健全社会保障等方式培育复合型、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着重增强农民数字化能力和应用主动性,为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其一,注重提升农业数字化人才队伍的技能和待遇。一方面,实现农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需要强化人才的智力支撑,完善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队伍培育机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强化人才支撑,开展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要加快数字乡村领域的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在增量层面为农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应鼓励、支持和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受教育水平高、专业知识契合、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到农村教授指导和兼职,并对长期服务数字农业的人才在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上给予政策支持,将具有较高数字素养的新农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更深层次地参与到农业数字化转型中,并对数字资本化的收益分配体系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培育数字农业基层干部队伍,发挥模范带动和引领指导作用,促使专业人才和务农人员积极参与农业数字化工作。要充分利用“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计划”、选调生工作和乡村就业创业等,发挥年轻群体在学习和适应数字农业网络技术上的主体优势。鼓励高校等科研机构在农村建设产学研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生产科技支撑,打造全方位、多主体、多元化的数字化农业人才培育模式。

其二,要增强务农人员参与数字化的热情和素养。一方面,要打破人们的传统观念,提高人们对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认知程度。各地应依托线上政务平台,加强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惠民信息的宣传,进行数字化农业生产经营知识的科普,不断提升农民参与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热情。要将农民各方面利益和喜好考量纳入具体实践当中,增强数字农业网络平台的用户粘性和喜爱程度,破除因农民老龄化、专业知识薄弱和应用平台步骤繁琐、耗时费力形成的困难瓶颈。另一方面,要建立数字化人才培育体系,加大农村地区数字技术的教育培训,提升农民数字化应用的素质和能力。各地应积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开设针对不同层次农业主体数字技能培养课程,提升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和经营水平,提高新型农民的业务能力。综合新型农民自身、社区志愿组织、培训学校的力量,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其三,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电商作为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要在提高务农人员参与数字化热情和素养的基础上,将农村电商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深入走访调研,协调组织电商发展各项工作。要全力落实促进电商产业健康发展的利好政策,做好惠企政策的宣传推广,倡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持续深化政府引导、政企协作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的各自优势,促进当地特色农村商品和服务的线上化,加快线上和线下一体化发展。鼓励支持新型农民开展数字化应用,深入挖掘特色农产品发展潜力,围绕“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推动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在农村地区落地。同时,要持续增加对农产品物流的投入,积极整合快递物流配送资源并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快构建完备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实施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集约化配送,打通农村电商物流“首末一公里”。

(三)发挥政府引导和监管功能,共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保护机制

在以“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农户与企业两者的实力悬殊、权责不对等,在农户自身核心利益无法确切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自然会极大地削弱其参与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效率高、范围广和普惠性强的新型金融服务,既能缓解数字农业融资难的问题,又能助力农业数字化发展。因此,政府组织应该联合各类金融机构、地方企业以及新农民共建农业数字普惠金融保护机制,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其一,实施数字经济差异化发展战略。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不同,数字产业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和数据资源储量也有很大差异,因而数字经济对农业的发展存在区域异质性。总的来说,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农业数字化发展程度更高,要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实施动态化和差异化的农业数字化发展战略。应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支持,提高区域之间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能力,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数字鸿沟”,从而减小地区发展差距,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具体地说,东部地区数字技术和创新水平更高,农业数字化转型效果更好,应将发展的重心放在降低数据处理成本和提高数据资源利用率等方面,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而西部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与之相适应的数字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具有明显的发展空间。因此,中西部地区实现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步骤就是不断对数字化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与升级。中西部地区要立足低成本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因时因地制宜建设大型农业数据处理中心,加快信息间的互联互通速度,让数据和信息等要素更好地深入到农业生产活动之中,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其二,要发挥好基层政府的引导和监管功能。从基层政府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农村网络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数字普惠金融交易水平提供必要条件。应积极进行“农业数字普惠金融”科普工作,增加农户数字化金融知识的了解,并提升其运用能力,让农民享受到数字化农业普惠金融的成果。其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与国家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企业投资主体参与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金融优惠政策吸引各类资金流向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要建立多元主体投入保障机制与数字技术应用制度,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致力打造一批数字田园、智慧农场、智慧农机等数字化应用场景,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聚力量,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增加数字技术元素。最后,要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督管理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应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确保普惠金融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充分保护个体农户和企业组织在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的合法权益。

其三,要发挥好各类金融机构的服务和防控作用。从各类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要积极响应政策,通过降低金融信息不对称程度及信贷交易成本,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积极落实农业企业尤其是重视科技创新与培育乡村特色的企业信贷需求,提供跟踪式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重塑农村金融市场供给能力,为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金融支撑。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应当守住不发生风险的底线,在向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线上普惠金融服务的同时,进行全过程监管。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数字、图表等形式动态呈现融资企业或个人的信用度,为融资信贷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此外,还应该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形式强化农户金融知识普及和运用培训工作,协助农户和企业顺利完成一系列线上采购流程,为其提供便捷服务,释放农业数字化发展的金融市场活力和韧劲。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数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