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永,王明云,吕学良
(1.运城学院 文化旅游系;2.运城学院 图书馆,山西 运城 044000)
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的过程,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过程。文化自觉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22从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自觉的界定与途径来看,文化自觉首先要认知自己的文化,其次要在时代背景下反思性接受自己的文化,最后要在新时代发展自己的文化。
全球有4万余座关帝庙,山西解州关帝庙是全国最大的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区西南20公里的解州镇。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初,于宋、明、清等朝分别进行了修缮。山西运城是关公故里,因此,解州关帝庙也被称为关公祖庙。关公故里是关公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集散地,而解州关帝庙是关公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关帝庙旅游者文化自觉机制构建从解州关帝庙建造之始也就成了必然。具体到解州关帝庙旅游者文化自觉,我们必须首先确定关公文化价值的核心。关公几乎可以涵盖所有中国传统美德与文化,学术界也基本确定关公文化的核心价值为忠义仁勇。在三国时期,关羽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忠勇,仁义是后人对其行为的总结。忠义仁勇整体是一种品行。忠义仁勇在古代是衡量人臣的重要标准。从社会秩序的构建来看,统治者认为,人臣忠义仁勇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从普通人民的视角来看,忠义仁勇臣子的存在是社会秩序与人民安全的保障。当然,成为忠义仁勇的臣子也是普通人民的追求。可以说,关羽忠义仁勇的品行能为全社会所接受。在当下,忠义仁勇之中,虽然某些品行已经与社会发展稍有区别,但是整体而言,依然会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对于旅游者实现忠义仁勇文化自觉的途径,我们从解州关帝庙旅游者的文化认同:觉他;解州关帝庙旅游者的文化反思:觉己;解州关帝庙旅游者的文化交流:对话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文化自觉的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物质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从关帝庙来看,它既属于物质文化,也属于精神文化,但更倾向于精神文化。对于这种更倾向于精神文化的关帝庙而言,旅行者的文化自觉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觉他。文化自觉首先是对我们文化的自我觉醒,这种自我觉醒就表现在关注我们的文化,即觉他。所谓觉他,就是对外物的文化认同,具体而言,就是关帝庙景点的文化认同。觉他是对外在文化的认可,包括“文化识别、身份归属、文化共情、形象感知、文化象征、文化表达”[2]20等方面。具体如下:
其一,文化识别。文化识别是旅游信息的获取与辨别,是旅游的起始点。我们阅读《三国志》等史书,看《三国演义》等文学或影视作品,看关羽圣像等雕塑,听关羽等戏曲故事,玩《三国杀》等相关游戏,通过评书等评论三国文化,或家人、朋友、老师等讲述三国文化时,我们便会自然而然的获得关羽的相关知识或评论,这就是我们对关羽的最初印象。这种最初印象会沉淀在我们记忆中,变成我们固有的信息渠道与基础知识,也会促使我们去目的地旅游。在旅行者进入关帝庙景点时,除了我们记忆中固有的相关信息,旅行者对旅游目的地关帝庙目之所及的文化识别是关帝庙的所在地理位置、关帝庙的建筑、相关文化活动、文化氛围、周边百姓的乡音风俗等。可以说,文化识别无处不在,且能在旅行者潜意识中不经意间完成,形成对旅行目的地的最初判断,这也是最初的文化认同。
其二,身份归属。身份归属包括旅行者的身份归属与景点的身份归属。旅行者的身份归属即我是谁,我与目的地的关系是什么,是家乡的亲情,是地方的依恋,是自然敬畏,是故地重游,是民族自豪感,还是精神上的崇敬?凡此种种,可以归结为精神上的归属。景点的身份归属即是景点的定位,如从文化角度而言,关帝庙所祭祀的关羽是中国古代忠义仁勇的象征。旅行者的身份归属如果与景点的身份归属相一致,两者就会产生交集与共振。甚至有学者认为,“文化具有吸引物属性,而这种属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文化能够让旅游具备身份识别的意义,也因此成为了政府进行身份强化的工具和手段。”[3]165可见,文化本身具有建立旅游者身份归属的内在价值。
具体到解州关帝庙,关帝庙及关公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忠义仁勇为何能成为旅游者的身份归属呢?这是因为,首先,关帝庙及关公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忠义仁勇,具有根文化性质;其次,关帝庙及关公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忠义仁勇是真实存在的,这契合了部分旅游者求真的旅游目的;最后,根据调查研究,新兴旅游者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建立一个临时身份,以满足自己变得勇敢、独立,甚至成功的内在需求。关帝庙及关公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忠义仁勇也能部分满足这一部分旅游者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从文化上讲,旅行者是一个全面的个体,可能认可忠义仁勇等传统文化,也可能不认可忠义仁勇等传统文化;可能认可世界上的某一种文化,也可能认可世界上的多种文化。鉴于人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旅行者多是一种文化为主、不同文化为辅的选择性认同。如果旅行者认可关帝庙的身份归属,即忠义仁勇文化,那么,旅行者对关帝庙非常容易接受;如果旅行者部分接受关帝庙的身份归属,那么,旅行者对关帝庙部分可以接受;如果旅行者不接受关帝庙的身份归属,那么,旅行者对关帝庙不易接受。
其三,文化共情。文化共情是旅行者与景点的一种触景生情的交流体验。这种交流体验来源于文化识别与身份归属所构建的场所记忆,场所记忆包括旅游者所唤起的景点自身的历史记忆,也包括旅游者自己的相关记忆。场所记忆会通过景点历史故事、旅行者的过往经历形成某种感情共情。以关帝庙建筑为例,解州关帝庙从建筑等级上类似皇家宫阙,端门、雉门、午门、文经门、武纬门、东西华门、东西便门等与关公被敕封的帝王身份相暗合。这是国家层面对关羽个人与关公忠义仁勇文化的最高褒奖,这会激发旅游者产生奋发有为的上进心,中国传统的家国一体的教育观念,以及青史留名的荣誉感。再以关羽本人为例,不论顺境逆境,关羽在桃园结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誓愿从未改变,如旅行者对关羽忠于刘备的赞赏,对关羽诚信于朋友的敬佩,对关羽仁爱百姓的崇敬,对关羽被杀的无奈与惋惜等,虽然旅行者人人各殊,但是关羽的这些事迹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旅行者的感情共鸣。旅行者的感情共鸣是一种文化共情,更是一种文化认可。在文化共情的促进下,旅游者从近处看,会对景点工作人员产生莫名的体恤,从远处看,会对景点文化未来发展产生某种关注。
其四,形象感知。旅游者对关羽与关帝庙有了一个零星或基本认知后,综合各种相关知识,会对关羽与关帝庙形成一个较为整体的认知。这种较为整体的认知即是形象感知,如关帝庙的肃穆与威严,关羽是诚信的楷模,是忠诚的化身。关羽忠义仁勇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忠义仁勇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勇还是维护社会秩序(忠义仁)的责任。旅游者甚至还会对关羽与关帝庙所在的区域解州(运城市)有一个整体的形象感知,如民风淳朴、百姓诚信等。
其五,文化象征。文化象征是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符合。文化符合具有文化隐喻的功能。如关羽手握青龙偃月刀的雕像,关羽夜读《春秋》的雕像等等。这两个雕像充分展示了关羽忠义仁勇的人格魅力。关羽夜读《春秋》,说明关羽重视以礼为核心的社会秩序,从思想上奠定了关羽的忠义仁;关羽手握青龙偃月刀,说明关羽持勇,从武功上展示与保证了关羽的忠义仁勇。再如关帝庙内春秋楼,是关帝庙内最高的建筑,所谓《春秋》不仅仅是儒家的经典,而且是一种社会秩序,这种秩序的维护者正是像具有忠义仁勇等核心价值的关羽等人所完成的,这正是关羽文化对国家人民的价值所在。再如关帝庙结义园,结义园里面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等组成,承载了千年以来朋友以义相交、君子之交等美谈。这些文化象征或文化符合是进一步引起旅游者文化共情的物质载体。除此之外,文化品牌也是文化符合,具体到解州关帝庙,除了关公故里之外,解州关帝庙的文化符号还有武圣人。关羽的武圣人称号是忠义仁勇的升华,这是与文圣人孔子相对而言的。
其六,文化表达。文化表达是旅行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认可或不认可的语言或行为表达,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传递。以关帝庙为例,旅行者的文化表达表现为向朋友诉说或推荐、历史文化介绍或故事分享、旅行攻略建议、互联网平台分享游记、照片、视频资料等。文化表达是文化认同(觉他)的最后的一步。
文化自觉的第二步是对文化的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一种批判性接受。旅行者在文化认同(觉他)的过程,其实就是接受他文化的过程,接受他文化的过程也是与自我文化边界磨合的过程,把他文化变成我文化是文化反思与加工的过程,这种文化反思与加工的过程就是传承的过程,也是觉己的过程。具体而言,觉己由文化联想、元素对照、文化折射、文化内省、文化批判等组成。
其一,文化联想。文化联想即旅行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有意无意的跨时空想象。包括文化符号联想、文化场景联想、生活场景联想组成。以解州关帝庙为例,所谓文化符号联想即旅游者因为关羽手握青龙偃月刀的雕像、关羽夜读《春秋》的雕像、关帝圣像、关帝庙主建筑春秋楼等进行的文化联想;文化场景联想即是旅游者因为关帝庙的建筑、空间结构、关公相关文艺演出等进行的文化联想;生活场景联想即关羽所生活的现实环境(如运城市解州镇)进行的文化联想。旅游者可能是因为某一种联想或者多种联想进行文化反思。如旅行者对于关羽当年人生得志时期的想象,对关羽不幸被杀的想象。旅行者在关帝庙,随时可能因为历史知识、建筑、音乐、影视等进行跨时空想象。文化联想是旅行者的时空意识,会加速旅行者的角色转变,加强旅行者与目的地关联,由是促进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文化反思,即觉自。
其二,元素对照。元素对照是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文化元素与日常文化元素进行对照。元素对照包括文化场景对照、旅游场景对照、饮食风味对照等。以解州关帝庙为例,关帝庙的地理环境、关羽的生活习俗、关帝庙的建筑等元素与旅游者日常生活的比较,这种比较会加深旅游者对关帝庙与关羽的认知。元素对照会加深旅游者的文化反思,如运城市解州镇为什么能出现武圣关羽这样的历史人物,是运城古代尚武精神所致,还是运城古代儒学教育发达所致,抑或其他原因。元素对照不仅仅是旅游者的文化反思,还可以加速旅游者对关羽核心精神的认知与接受。从关羽核心精神忠义仁勇看,忠勇主要面向国家,仁义主要面向人民。关羽文化涵盖国家人民,这也是关帝庙分布广泛、被多数人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其三,文化折射。如同光的折射可以改变方向一样,文化折射也能在现实生活中以某种方式体现出来。如解州被称为关公故里,关羽被儒释道三家崇拜,关公故里人民深受关羽精神影响,以诚信为做人基本准则等,都是关公文化折射所造成的。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者通过文化联想、元素对照,会对自己原有的文化进行折射,这种折射会改变旅游者固有文化观,固化折射点的文化记忆与认知。如旅游者会固化对关羽忠义仁勇核心思想与行为的认可。
其四,文化内省。文化内省是一种文化反思、文化碰撞、价值判断。文化内省包括历史反思、生活反思、文化冲击等。以解州关帝庙为例,历史反思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评价关羽的功过得失;生活反思是通过对比古今生活环境,探讨关羽一生的经历,并对其做出总结;文化冲击是反思关羽所形成的忠义仁勇文化对古今文化的影响。文化内省是文化古今碰撞下的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文化自觉的理性阶段。旅游者通过对关羽与关帝庙的了解与认知,在内心深处会对关羽精神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也包括与自己固有文化的碰撞,最后会形成一种价值判断。这种价值认同会固化为旅游者的价值观。所以说,文化内省是文化自觉的高级阶段,是觉己的关键。
其五,文化批判。文化批判是文化内省的结果之一。文化批判包括历史文化评价、文化资源评价、旅游场所评价、人文环境与饮食评价等。以解州关帝庙为例,历史文化评价是对关羽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多以肯定为主,这也是关羽被多数人接受的原因。文化资源评价是对关公文化的核心价值忠义仁勇的评价。如对关羽的仁义勇,古今社会基本都是认同的。但是对于关羽的忠,现代社会的人认同的忠应该与关羽的忠是不同的。关羽的忠是忠君,现代人认同的忠是忠于上司、忠于工作、忠于国家。另外,关羽的忠是绝对的忠,现代人的忠是相对的忠。当然,对于国家,现代人是绝对的忠。所以说,对于关羽的忠义仁勇思想,现代人是批判的认同。旅游场所评价和人文环境与饮食评价是对关帝庙本身与所在地的评价,这些涉及价值观的较少,主要是根据时代发展与旅游者的需要对旅游场所、人文环境与饮食进行调整。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从解州关帝庙旅游者的文化认同——觉他入手,主要目的是重新认知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从解州关帝庙旅游者的文化反思——觉己入手,主要是在新时代下批判性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优秀文化塑造和培养着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凝聚了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劳作和智慧,成为其发展的精神动力。所以一个民族的发展或复兴,必然包含着对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4]125
文化自觉的第三步是对文化的自我创建,方法是文化交流与对话。所谓自我创建即在批判性接受基础上创新,与时俱进。自我创建既要立足自我,又要放眼全球。文化交流是外文化(他文化)与旅游者固有文化(我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会改变固有文化(我文化)的文化烙印,形成新的文化烙印,即文化自觉。这种文化交流是一种文化包容,也是一种文化践行。具体而言包括自觉践行、主动追求、文化移植、文化创造。
其一,自觉践行。文化自觉不仅是一种文化思想,也是一种文化实践。自觉践行是在文化认同与文化反思基础上更高层面的文化自觉,是旅行者具备的“理性选择与目的地文化旅游互动的能力”。[2]24自觉践行对旅游者来讲,包括尊重当地文化风俗、参加相关文艺演出、学习文化技术等。具体到关帝庙,包括旅游者参与关羽相关的文化演出活动、参与关羽诞辰祭祀活动、尊重当地习俗、学习关公剪纸等。解州关帝庙每年都有祭祀与庙会,最为隆重的是每年四月初八的关帝巡城仪式与九月金秋大祭。这是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尊重与敬畏,更是一种文化自觉。
其二,主动追求。主动追求是旅游者对旅游文化高度认可基础上的思想或实践表达。如对关羽忠义仁勇精神高度认可后,旅游者会主动给朋友分享关羽行为与思想、主动上香焚拜、主动购买相关纪念品等。如果说自觉践行是一种理性实践,那么,主动追求是在理性实践基础上的感性释放。同时,目的地文化的扩张是更深层次的主动追求,如商家将其奉为财神、民间将其奉为生育神、举子将其封为科举神等,这些文化自觉超出了关羽的核心思想,是旅行者或信仰者的主动文化追求。
其三,文化移植。文化移植是旅游者将旅游目的地文化变成自己文化一部分的过程。例如一些关羽相关的游戏(如三国战纪、同人圣三国蜀汉传等)以现代人的视角,部分重置了关公形象,是对关公文化符号的文化移植。在中国儒释道思想体系中,关公是为数不多的被三家都接纳的神祗,也是一个被各阶层所接纳信仰的神灵之一。关公被害后,成了一个全能神与悲剧英雄,这也契合了心理学上的柯美雅定律,即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东西部有改革的余地。儒释道对关羽文化的接受其实是对不同方面的文化移植。对于旅游者而言,对关公文化的移植多结合自身的文化需求,他们把关公文化的某一部分变成自己文化自觉的一部分或者强化自己的某一方面文化自觉。
其四,文化创造。文化创造是旅游者将旅游目的地文化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之后,创造性的发扬光大旅游目的地文化。如创建关公诚信社区、关公仁义广场、关公文化民俗园、关公武术学校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针对关羽信仰的文化创造。例如,自宋代以来,关帝战蚩尤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这是因为关公故里运城有一个著名的盐池。盐池一直是古代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根据传说,盐池被蚩尤霸占,关帝战胜蚩尤,保证了盐池的财政,所以,关公逐渐有了财神的美名,这也是民间对关公形象的再塑造。从关公信仰来说,关公思想的核心忠义仁勇,是一股人间正气,是庇佑百姓的力量,这也是被民间所认可的根本。未来关帝庙与关公文化的文旅品牌创造也必然以此为根本。如护佑平安发财的关帝圣像、剪纸、关公刀剑等;以产业开发为代表的关公雕像、关帝表业、关府家宴等。对于旅游者而言,关公文化的文化创造多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经历,在辩证、全面分析关公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如在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对待家人、朋友、弱势群体有仁爱之心,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结合自身的能力,有所义举。
关公文化除了核心思想忠义仁勇,还涉及民俗、礼仪、道德规范、典故、宗教信仰等。关公文化资源,既有以解州关帝庙为代表的物质载体,更有以关公思想的核心忠义仁勇为代表的无形资源。这些无形资源是社会正气,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更是文化自觉的必然。旅游者通过关帝庙的旅游,对关公文化会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觉,当然,这种文化自觉机制不一定完全按照:觉他、觉己对话的逻辑顺序进行,但一定会自觉不自觉把关公文化深深刻在每一个旅游者心中。可见,关羽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真实人物,虽然后代有各位传说粉饰与宗教外衣,但依然不能掩盖关羽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已变成了我们世代遵守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