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变革、挑战与应对

2023-06-05 14:00周忠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语料伦理人工智能

周忠良

引言

ChatGPT 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 开发的一种新型智能对话代理程序,在对大量数据进行整合与训练应用的基础上,已具备集成综合材料、形成整合性观点并与人类进行持续对话的能力。这些能力使ChatGPT 具有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已有研究表明,ChatGPT 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各项语言技能(Kohnke et al.,2023)。胡加圣、戚亚娟(2023:4)指出,ChatGPT 已从对自然语言文本进行语法或句法处理的初级阶段升级到逻辑、语义和情感处理的高级阶段,从语言形式外壳的运算深入到语言内容和思想实质的选择判断,是算力庞大、初步具有思想性与智慧性的知识处理工具,将对外语教育产生全方位影响。翻译教学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抛砖引玉,探讨ChatGPT给翻译教学带来的变革、挑战及相关应对策略,供学界同仁参考。

一、ChatGPT 与翻译教学变革

作为新型人工智能,ChatGPT 在翻译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推动教学个性化发展、重构教学主体关系、变革教学观念和拓展翻译教育教学研究空间等方面拥有巨大潜力。

1.推动教学个性化发展

ChatGPT 有助于构建个别化的学习环境(张震宇、洪化清,2023:39),推动教学实现个性化发展(冯志伟、张灯柯,2023:6)。ChatGPT 具有极强的对话能力,表现出良好的人机交互效能。教师可以借助ChatGPT 深入分析学生在翻译学习过程中的人机交互痕迹,综合分析学生提问的内容方向、关注重点、话语特征和频次规律等,判断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认知特征等,据此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荐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指引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向。教师可基于学生ChatGPT 学习的行为数据,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动态追踪学生的翻译水平演进历史和翻译行为变化特征,准确描绘不同学生的翻译能力画像,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奠定基础。已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可辅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Hew,et al.,2023),评估学生的二语词汇水平(Jeon J,2021),有利于开展自主学习。具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表现出较高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ChatGPT 卓越的智能化响应能力、多轮次对话能力和智慧性内容生成能力可以通过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自治能力。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译者能力。译者能力由语言能力、文本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Neubert,2000:3)、工具能力、策略能力和认知能力等因素构成(PACTE Group,2005:612)。学生可根据自身译者能力的结构特征和发展目标,在ChatGPT 的支持下自主设置译者能力发展规划、制定学习日程、规划学习内容、评估学习效能、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测试翻译实践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翻译专业素养。

2.重构教学主体关系

一方面,ChatGPT 催生了新型教学主体。传统的人工智能教学机器采用索引、检索和排序的工作模式响应用户需求,缺乏灵活性、能动性和交互性。相较而言,ChatGPT 具备更加突出的信息加工能力、语义解析能力、内容生成能力和序列任务执行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是指ChatGPT 能够根据用户的序列指令描述去理解指令之间的关联关系,逐步推进任务,完成基于组合指令的复杂任务,从而较好地执行用户给出的多步骤序列任务(卢宇等,2023:27)。这些能力使ChatGPT 在与用户的多轮对话中能够围绕给定的议题,结合上下文信息理解用户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有意义的文本。这也使得ChatGPT 可作为智慧型教学主体广泛地参与到翻译教学的过程中来。课前,ChatGPT 可协助教师备课,编制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设置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知识结构,丰富翻译教学案例,仿真模拟教学活动;课中,ChatGPT 可协助教师讲解翻译案例,分析译语风格,解析译者行为,为学生设置个性化翻译任务,评价学生译作,解析学生翻译习作的亮点,指出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语言性和知识性难点;课后,ChatGPT 可协助教师追踪学生学习状态,评估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

另一方面,ChatGPT 构建了互动互构的新型人机关系。在传统的智慧教学系统中,人工智能教学机器人不具备类人的能动性,不能被纳入人类语境,人机交互主要表现为机器对人发出的指令进行单向度的程式化响应。而ChatGPT在超大规模预训练语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度学习机制,获得了强大的语义分析能力,已实现进入人类语境和理解人类语言的功能。在运行逻辑上,ChatGPT应用了“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训练机制,可在与人交互的过程中习得人的语言特征和思维方式,从而获得能力的进化。从学习角度看,教学活动中的人机交互过程就是二者相互学习、相互构建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利用ChatGPT 获取翻译语料,分析译语风格,纠正翻译错误,解决翻译中的专业知识难点等,从而提升知识、思维和能力的水平。ChatGPT 在与学生、教师的交互过程中获得训练语料,通过机器学习机制,在信息容量、语料结构与存量、语义分析能力等方面获得进化。ChatGPT 在人机互构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种新型人机关系需要我们以新的理念定位以ChatGPT 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教学机器人的身份,我们应将ChatGPT 视为一个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智慧型教学主体,而不仅仅是一种机械的教学工具。

3.变革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译学专业知识生产的权威主体。知识主要沿循“教师→学生”的单向路径进行传播。在ChatGPT 被引入教学之后,学生可利用其个性化内容生成机制的优势,便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翻译理论、翻译史、翻译方法、翻译技术和翻译能力等译学专业概念与知识,从专业知识生产源头保障所得知识符合个体需求。译学知识生产和供给的主权、规则、策略和技术从教学组织端转向内容生成端,知识供给由教师单一供给模式逐渐转向人机多元主体供给模式,专业知识的个性化生产和获得日益重要。

其次,ChatGPT 具有不可估量的知识能产性和传播速率,颠覆了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知识生产传播模式。在新的教学场景中,ChatGPT 及其依附的手机和电脑等平台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泛在式的知识供给传播机制,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查询和获取专业知识。知识传播方式由教师主导传授转向学生主动求知,由“人传人”转向“人机交互”,由“依靠人的智能”转向“依靠人工智能”。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主导的专业知识传播空间,也是人机多元主体参与的知识构建空间。教师、学生和ChatGPT 既是知识的学习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变革者,知识构建呈现出群智协同的特征。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ChatGPT 在极大地提升知识的可供性、易得性和可用性的同时,也凸显了知识型专业教育教学的局限。ChatGPT 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极大地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因此获取知识的结果已不如获取知识的过程重要,获取、识别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为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改革翻译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将教学重点转向知识教学过程,推动教学由结果性输出转向过程性训练,由改善学生的知识储备转向提高学生的智识能力,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得知识、整合知识和辨别知识价值的能力,核心指向学生智识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的问题说到底是人的智识问题。因此,翻译教学应围绕学生智识能力开展过程性训练,利用ChatGPT 强化学生的提问能力、问题表述能力、复杂问题分解能力、概念识解能力、知识提纯能力和知识体系编制能力。

4.拓展翻译教育教学研究空间

ChatGPT 被广泛应用于翻译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师生二元双主体教学模式,使翻译课堂迈向“师 — 机 — 生”三元互动协同的教学模式。人机教学共同体的构建为翻译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ChatGPT 作为类人教学主体,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其与人类教学主体的关系?其主体性如何定义、如何体现、如何衡量、有何影响?这些主体性议题衍生出的其他议题包括:作为翻译教学的人工智能导师,ChatGPT 是否拥有独立评价学生翻译习作和试卷的权力?ChatGPT 在参与学生的翻译实践或译学研究时,如何判定学生的独立性和工作量?机译作业算不算学生的学业学术成果?如何从专业角度评价这类成果?ChatGPT 生成的教学资源(如翻译案例和参考译文等)是否拥有知识产权?ChatGPT生成的翻译教学资源的伦理、道德和政治风险由谁来承担?此外,以往研究比较注重教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而在新的教学情景中,“人机”关系也蕴含着丰富的研究议题,如人机交互的认知机理、人机对话的话语特征和人机情感互动的底层逻辑等。研究者需要对以“师 —机 — 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也有必要探究师生的认知、心理、情感、行为特征与ChatGPT 教学应用场景的关系,加大新型人工智能技术的翻译教学应用场景研究,探析翻译教学真实需求与ChatGPT 教学服务供给之间的耦合机制,提高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效益。我们可以预见,综合运用教育学、翻译学、心理学、信息科学、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ChatGPT对翻译教育教学的影响将成为翻译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趋势。

二、ChatGPT 给翻译教学带来的挑战

ChatGPT 具有变革翻译教育教学模式的巨大潜力,可为翻译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与智慧化转型提供强大动能,同时也可能引发教学主体关系异化,带来伦理、知识安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风险。

1.教学主体关系异化风险

ChatGPT 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生态。人机关系的深化协同和共生互构使教学呈现出多主体、多空间、多场景、多模态和多形式的特点,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具身学习和离身学习、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边界愈发模糊,教师和学生如何有机地融入新的教育生态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关键挑战。在翻译教学中,师生如果不能合理地应对教育教学生态的新变化,就可能面临教学主体关系异化的风险。首先是教师的离身化,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丧失主体性,结果异化为ChatGPT 的代言人,仰赖ChatGPT 生成译文、评析学生译作,使教学活动退化成一种机械的人工智能知识输出,缺乏教学应有的生成性和体验性。师生关系是教育中的核心人际关系,当ChatGPT 被赋予权力、替代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时,教师的教学主权让渡给了人工智能,同时学生的学习自主权也得到相应扩大,导致师生交往退化为人工智能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师生情感互动受阻,导致师生关系弱化。其次是学生的离身化。ChatGPT 拥有强大的知识供应能力。学生只需将原文输入ChatGPT,即可得到自动生成的译文,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智力成本极低。ChatGPT 投喂式的知识供给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形成路径依赖,满足于获取现成答案,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主体性,最终损害其发展专业能力的积极性。翻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只有通过翻译实践的具身体验,学生才能深化对翻译本质、翻译方法、翻译规范、翻译风格和语言文化差异的系统认识,从而获得知识、能力与素养方面的综合提升。学生从ChatGPT 获得的译文是一种算法化的知识产品,是经过人工智能加工的二次材料,缺乏与客观世界和现实实践的有机联系,这种离身性的知识难以内化为真正的能力。

2.伦理风险

将ChatGPT 应用于翻译教学存在一定的伦理风险,包括数据泄露风险、偏见问题和学术诚信问题。

首先是数据泄露风险。为求解特定翻译问题,师生需要输入大量相关的数据和语料。ChatGPT 处理这些数据和语料的底层逻辑和机制并不透明,存在数据被泄露或被非法利用的可能。

其次是偏见问题。ChatGPT 是一个超大型语言模型,其信息输出的准确性与预训练语料的质量密切相关。目前,针对大规模自然语料的自动化去偏技术尚不成熟,这可能导致ChatGPT 从预训练语料中习得政治、文化、宗教、性别和种族偏见,并作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输出给学生,从而可能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在ChatGPT 中输入“ChatGPT 翻译是否存在翻译伦理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是:“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 并不具备道德和伦理判断能力,它只是根据其训练数据和算法生成回答。然而,由于翻译涉及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伦理问题。例如,翻译某些文本时可能存在误译、歧义和文化差异等问题,这可能导致信息失真或者误解。因此,翻译活动需要遵循专业的翻译伦理和道德规范,如保持客观、准确、中立和尊重原著作者等原则,以确保翻译结果的质量和可信度。”由此可见,ChatGPT 明确表示它自身不具备道德或伦理判断能力,这也提示我们应该加强专业审查机制建设,确保译文质量。人,而非人工智能,才是保障翻译伦理的决定性力量。

再次是学术诚信问题。在线课程供应商Study.com 的一项调查显示,约89%的美国大学生承认使用ChatGPT 完成家庭作业,约48%的学生承认利用ChatGPT 完成家庭测试,超过50%的学生使用ChatGPT 写论文,约22%的学生承认曾向ChatGPT 获取论文写作大纲(周洪宇、李宇阳,2023:106)。ChatGPT 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术诚信风险,ChatGPT 可能成为学生作弊的工具,影响教育评价的公平性(王佑镁等,2023:29)。有研究表明,ChatGPT 具备强大的文献处理和写作能力,其生成的学术论文具有较高的专业性,给学术诚信带来挑战(Mijwil et al.,2023)。ChatGPT 具有极强的翻译能力,擅长商务文件、科技文献和学术论文等应用文体的翻译。ChatGPT 也具有高文本仿真能力,可模仿人的语言风格,在人的提示下调整文本的文体特征,使教师难以将学生翻译的内容和ChatGPT 翻译的内容区分开来。学生使用ChatGPT 完成翻译作业或参加翻译考试,会增加教师评估其翻译水平的难度,导致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翻译能力评价体系失效,继而影响教学质量。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ChatGPT 缺乏人类的智慧,其生成的内容和语言看似非常复杂,实则缺乏创造性。ChatGPT 以无知为借口,拒绝对任何事情表达立场,对剽窃表现出一种“平庸的邪恶”(banality of evil)。ChatGPT 对学术诚信、教育公平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造成的挑战值得我们重视。

3.知识安全风险

知识安全关注知识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温丹丹等,2011:107)。ChatGPT 的知识生成结果由其预置的算法规则和预训练语料决定,其算法生成内容的过程具有不可解释性、随机性,基底语料的来源、范围、深度、系统性可能存在局限性,且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现实世界的知识创新速度,这使得ChatGPT 提供的知识存在时效性不足和信息不准确的风险。对于一些专门化的知识,若预训练语料不足或质量较差,ChatGPT 生成的内容就可能存在事实性错误、知识盲区和概念误用等问题。例如,在ChatGPT 中输入“翻译中国大陆”这一指令,得到的回答是:“‘中国大陆’可以翻译为‘Mainland China’,也可以简称为‘China’”。“Mainland China”暗含“两国论”,有损中国主权,China 也无法准确表达“中国大陆”的特定政治意涵。因此,从知识安全角度看,这个回答不具备完整性和可用性。ChatGPT 以“提问→回答”的模式针对具体的问题提供答案,这样生产出的知识往往具有碎片化特征。碎片化是指一种知识的弥散分割状态,表现为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结被不断切割,从而使知识颗粒度越来越小,知识细节越来越丰富具体。ChatGPT 擅于提供专题的、具体的和细节的知识,但缺乏体系性与整体性知识的构建能力。此外,ChatGPT的知识生产具有不稳定性,对于同一问题,表述形式不同,提问时间不同,生成的结果就可能不一样,无法保证输出内容的稳定性、确定性和一致性。长期依赖ChatGPT 获取知识可能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化,缺乏对知识来源的批判性审视,在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形成知识安全保障能力方面将遇到极大困难。

4.意识形态风险

ChatGPT 采用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技术,需要巨量的语料来训练模型以提升其学习能力和自适应性,从而提高ChatGPT 的产出与人类现实世界的拟合度。ChatGPT 是美国科技力量开发出来的人工智能,其预训练语料主要源自西方社会和西方文化,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设计者、开发者和运营者的影响,也会在反馈强化学习机制下受到使用者的影响,其所产出的知识必然带有西方话语特征和意识形态的烙印。换言之,其底层运行机制决定了ChatGPT 不可能具有中国特色,且容易生成对中国具有偏见的内容。张华平等(2023)对ChatGPT 的中文性能和使用风险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ChatGPT 存在六大风险,包括错误混淆风险、事实不一致风险、认知战风险、信息安全风险、伦理风险和使用模式风险。笔者在ChatGPT 中输入“翻译中共中央宣传部”,得到的译文是Central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在西方文化中propaganda蕴含负面的价值判断,ChatGPT 用这个词翻译中国共产党中央机构的名称,反映出ChatGPT 的基底语料可能存在意识形态偏见。如不加审视直接使用这一译法,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就可能受到损害。可见,在翻译或翻译教学中使用ChatGPT时,我们需要提高辨别能力,避免进入西方话语体系编织的信息茧房。

三、应对挑战的路径

为应对ChatGPT 可能引发的系列风险,我们有必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伦理风险管理机制,提升知识安全维护能力,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护栏。

1.加强情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主体的情感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在思维激荡、思想碰撞、情感交融、心灵互通和人格互塑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意义与人文价值是知识传授之外的重要内容。ChatGPT 不具有自我意识、主体意向和道德情感,它虽然能够在学生问题的启发下产生类情感信息,但无法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和心理节奏同频共振。ChatGPT 在人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类情感信息是其凭借仿真技术对人类情感的算法化反应,是逻辑模型与程序代码运行的结果。ChatGPT 缺乏真正的语言理解能力,无法真正理解语言蕴含的复杂的人类情感。教学是一种生成性和具身性的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时空环境中表现出的教育智识艺术是教学的魅力所在。教学活动本身所蕴含的灵动、情感与审美本质上是一种关涉生命体验、思想传递和文化认同的情感价值教育。在新型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翻译教学的情景中,教师需将更多的教学注意力投向ChatGPT无法替代的工作,重视语言和翻译的智识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注重学生的翻译规范、翻译伦理、翻译审美、翻译认知和翻译素养教育,重视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品格养成、价值观构建和专业素养培育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情感和道德支持。

2.构建“三位一体”伦理规范体系,提高伦理风险管理能力

我们有必要构建“三位一体”伦理规范体系,强化数据伦理素养、翻译伦理素养和教育教学伦理素养。在数据伦理方面,要强化对训练数据的审查,采用多样性和平衡性的数据训练ChatGPT,从底层语料上减少偏见与歧视风险,提高数据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在涉教数据使用过程中,应增强透明度,确保数据来源和使用过程合法;提高数据安全意识,自觉维护数据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在翻译伦理方面,一方面应加强翻译数据伦理教育,引导学生保护翻译数据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防止因翻译数据侵权、数据泄露、数据滥用和数据异化而损害翻译数据安全(王华树、刘世界,2022:14);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翻译伦理自觉,引导学生在译后编辑中加强伦理检视,减少机器翻译隐藏的偏见与歧视,提升学生翻译伦理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伦理方面,首先要形成适应翻译教学的新型人工智能教学应用指南,明确使用规范,确保ChatGPT 的诚实使用;其次要强化学术伦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学业诚信理念,提高学生学术规范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学业失信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和自律自治能力;再次是构建过程性诚信管理体系,鉴于ChatGPT 应用的泛在性,要形成合理的机制,注重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诚信管理,帮助学生形成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教学手段的习惯;最后是加强人工审查,如加大对学生翻译习作、翻译考试和翻译实践过程的人工审阅验证力度,同时改革教学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原创,在过程性教学评价和终结性教学评价中加大对原创内容的支持力度。此外,在技术层面,有必要形成ChatGPT 教学应用技术管理规范,推动学术诚信管理系统、软件和工具的技术开发、升级与创新,提升学术失信识别能力,通过打造有效的学术诚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ChatGPT教学应用的良好学术生态。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提升知识安全维护能力

ChatGPT 仿拟人类神经网络运作机制进行知识生产,但尚不具备人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认知水平,其逻辑基底是由人设计和构建的。在教学环境中,ChatGPT 对专业问题的响应或回答是根据既定的算法规则对人类既有知识体系进行特征性统计和逻辑演算而得出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看,ChatGPT 不是原创性的知识生产者,而是按照先置算法对人类知识进行加工和重组的知识搬运工。翻译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生产转换过程,对翻译目的的理解、对原文语言风格的体悟、对原文文化信息的领会、对原文知识的创造性转换和翻译方法与策略的使用等与译者的知识储备、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密切相关。从翻译专业教育角度看,译者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结构的完善和专业素养的形成必须经历极为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化知识生产实践活动。ChatGPT 在翻译教学中可扮演积极的角色,但无法取代教师的作用。作为数字导师的ChatGPT 以“输入 — 输出”轮回运转的方式回答学生问题,以被动应答的状态提供知识供给服务。这种知识经由算法生成,缺乏人的具身认知体验,没有历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社会实践过程,因而存在先天的不足。有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认清知识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合理利用ChatGPT,在翻译实践中习得知识、验证知识、应用知识和内化知识。

4.构建全过程管理机制,防范意识形态风险

翻译具有价值观构建功能,往往作为政治文化工具参与国家间的意识形态斗争。为防范ChatGPT 潜藏的意识形态风险,一方面,教师需加强自身政治学习,增强政治意识、政治素养、政治敏感度,提高意识形态风险识别能力,加强对ChatGPT 生成的翻译文本的译后编辑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有必要将意识形态风险治理意识贯彻到翻译教学的全过程。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应强化课程思政教学(范大祺、孙琳,2023:87),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翻译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教师应积极进行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课程体系建设(王华树、陈涅奥,2021:34)。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通过译后编辑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和教授政治、文化以及价值观等敏感内容的翻译处理原则、策略和方法。在教学素材的择取上,教师可将国家政治、文化、外交和法律文本作为翻译训练材料,使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强化国家意识,提高对政治信息的识别能力。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观摩和参与国家翻译机构的翻译实践活动,通过“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翻译的政治实践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可将政治意识、政治能力和政治素养纳入翻译能力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政治素养的提升。教师要发挥“看片诊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译后编辑作业的人工检视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意识形态风险处理能力。

结语

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陈坚林,2020:14)。以ChatGPT 为代表的新型人工智能作为“类人教师”具有强大的能力,但尚无法取代“人类教师”的教育职责和能力,因而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例如,翻译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审美能力和素养,使学生能够认识、体验、欣赏乃至创造翻译美。翻译审美涉及翻译的语言学、美学、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诸多方面,具有极高的人文蕴涵,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和文化素养要求极高,ChatGPT 在这方面必然力所不逮。又如,虽然ChatGPT 在评价译文质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较为迅速、准确地判断译文的语言风格,分析译者的风格特征,但这种翻译批评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存量语料和预置算法的自动化信息加工行为,缺乏人的情感体验,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灵动性。此外,对诗歌翻译的美学分析,涉及诗歌的音韵、形式、意象、情感和修辞等,没有人的情感体验和具身体悟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可知,未来教师的地位仍不可取代。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人机优势互补,协同推动翻译教育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料伦理人工智能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