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法融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2023-06-05 12:49:03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213161冯成芳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30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213161) 冯成芳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有德法融合的意识,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法治、道德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和直观,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理念,让学生从小便有遵纪守法的意识,明白法治是立国之本,道德是做人之道,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重视这门学科的学习。

一、明确教学目标,建立德法融合环境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找到目标设计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定适合的教学目标,为德法融合创造良好条件。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法治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道德品质的塑造还处在无意识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调整,提升目标设计的适合性,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然达标。

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教师设定教学目标:了解法律是什么,区分道德与法治,认识法律的概念和法律的后果,熟悉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建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培养自觉守法的品质。在教学阶段,教师从目标落实角度展开调度和组织,先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概念的内容,辨析道德与法治的区别,理顺法律保护和规范作用的内涵。然后,教师围绕学生的生活推开教程,让学生对一些案例的处理展开自由讨论,对法律规定的义务进行解读。学生对生活中的法律有了清晰的认知,其学习认知也逐渐变得深刻。德法融合的途径和方法众多,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展开设计和组织,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确保了学生的学习呈现实践性特点。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思考中建立了学科认知。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就带有融合特点,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借助生活案例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德法融合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二、厘清教学导向,启动德法融合教程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借助教辅材料和网络信息平台展开信息搜集,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教材内容带有普适性特点,教师结合本地学情和时事要闻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展开学习和思考,抒发真情实感,这样德法融合自然就会发生。

学生对德法融合缺少基本认知,教师联系生活展开教学设计,无疑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冲击,使学生产生学习和思考的动力。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对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归结。学生阅读教材和教辅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教师则适时提供一些课外的信息,引导学生通过整合各种信息归结出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主要内容。在介绍行使公民权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从遵纪守法和道德规范等方面展开思考,对公民能够行使的权利进行梳理。学生在梳理与思考的过程中,对相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公民有基本权利,但在具体行使这些权利时,不能损害国家、集体的权益,要遵守一些良俗和约定。这既是法律规范,也包含着道德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法融合。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相关的课外资料进行阅读和思考,给学生提供了德法融合的学习机会。教材中有关公民权利的内容,属于法治范畴,而在行使这些权利时,自然会涉及道德规范的问题,学生从德法融合角度展开思考,联系实际进行体验,收获了丰富的学习认知。

教师利用信息资料展开教学调动,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这样可以形成更多教学契机。学生在整合信息与案例分析中,能够拓展思维,产生深度思考,在广泛探究和互动交流中建立有形的学习认知。当然,学生分析案例和材料的能力还不足,存在一些认知短板,教师适时提供学习示范,对案例展开进一步解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启示,其助学效果会更明显。

三、创设教学情境,探寻德法融合契机

教学需要情境的支持。在充满灵动性、互动性、趣味性的情境中展开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讲述生活案例、展示典型故事、投放媒体信息,或者让学生展示案例信息、简述亲身经历,都能够形成鲜活的教学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互动中,能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建立德法认知基础。

直观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借助情境设计教学,有助于促进德法融合进程。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标信息,要求学生对这些图标进行观察和判断:“这些图标有什么特点?代表什么?有哪些内在含义?”学生很快就有了回馈:第一个是人民法院的徽章,这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徽章中有天平图案,表示公平、正义。第二个是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象征和标志。教师引导学生对国家机关的相关内容展开梳理性阅读,并出示一些生活案例,让学生展开具体分析。如:“有人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这些现象需要治理,有哪些国家机关具体负责这些呢?”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这些现象应该由城管部门来具体管理,在具体执行环节,还要加入一些教育内容,不能强硬执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是负责城市管理执法的部门,有执法权,而在执法过程中融入一些思想教育内容,体现了道德规范意识,能使其工作效果更明显。”教师又给出一些图片信息,并设计一些生活案例,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开始了研究,自然而然地深入课文的学习。

教师通过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运用问题引导成功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对直观的学习情境比较感兴趣,在具体情境中展开互动交流和分析,对一些生活案例展开具体研究,从而形成了完善的学习认知。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是非常合适的,能使学生的学习认知更深刻。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德法融合效果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法展开深入研究,不断升级自己的教法体系,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多方法支持。德法融合是学科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利用教辅手段展开教学调度,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和研究,以提升教学效率。启迪法、讨论法、演绎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搜集法等都属于学科教学方法范畴,教师要做好优化处理,以形成崭新的教法体系。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对教法做改进,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实际,如果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展开设计和处理,教学效果会更为突出。如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主要对我国为未成年人专门制定的法律进行阐释。教学时,教师设计讨论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属于国家法律,为青少年提供全面保护,如果青少年受到不法侵害,我们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求我们做家务。面对这个问题,有同学认为,这是侵害我们的合法权利,未成年人不应该做家务。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青少年提供全面的保护,但不能说家长要求孩子做点家务就是侵害我们的权利,这无疑是对法律的误解。青少年从小养成劳动习惯非常重要,能够减轻家长的负担,这是难得的思想成长。”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观点展开评价,让学生理解法治和道德的关系。针对做家务这个问题,教师肯定学生的正确认识,对其实质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未成年人是特殊群体,应该享受更多的法律保护,但不能混淆法律和道德的内涵。家长要求孩子做家务不仅不违法,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不应有什么抵触情绪,要认识到家长的教育用心。

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现象展开深入思考,成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带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触动。教与学如何达成和谐,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习表现能够看出,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对学生形成了心理冲击,达到了激励与教育的效果。

五、组织教学活动,巩固德法融合成果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综合考察,推出更多适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案例信息搜集、生活故事讲述、生活小品演绎、争议话题辩论、生活观察调查、亲身经历展示等都带有实践活动的特点,教师做好匹配设计,组织学生在实践互动中学习法律、接受德育,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法治与道德有很多融合点,教师结合一些生活案例展开教学设计,推出更多的学习内容,无疑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形成丰富的教学启动力。如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时,教师给出生活案例:“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判断校园欺凌现象呢?这里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小男生,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有同学还给其起了不雅的绰号。这算不算校园欺凌呢?”学生进入互动交流环节,纷纷表明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这肯定是校园欺凌行为,校园欺凌未必要有身体接触,语言欺凌也是不允许的;有的学生说,这不能算是校园欺凌现象,同学之间开玩笑而已,怎么能够上升到欺凌呢?教师加入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对案例中的情节进行分析,给学生一些思考提示,让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做出准确判断。这个案例虽然是小事,在校园中普遍存在,但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教师从德法融合角度展开教学设计,能够收获丰富的教育成效。学生最熟悉的环境是校园,教师围绕学生的生活举例,给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学生自然有很多的话可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厘清事情的缘由,从德法融合的角度展开分析,使学生在对小事的解读中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最为重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展开教育和启迪,其实践价值更为显著。

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感知和体验有清晰把握,利用问题和案例展开教学调度,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自然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使学生在观点碰撞中达成学习共识。德法融合有不同渠道和方式,教师借助校园欺凌现象切入教学,给学生带来更多思考的机会,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设计是比较好的,成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破了教学难点。

德法融合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追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精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小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从法治和道德的角度展开教学,渗透德法融合的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符合学科教学规律。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