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兴窑”青瓷的发展历程

2023-06-05 02:14邵萍霞
江苏陶瓷 2023年2期
关键词:青瓷瓷器文化

邵萍霞

摘要青瓷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的瓷器,也是在中国陶瓷中烧造连续时间最长、最主要的瓷种之一。从单一的陶器开始到现在种类繁多的瓷器,历经了一万多年的时间,青瓷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陶瓷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  青瓷;瓷器;文化

宜兴地处江苏与浙江、安徽三省交界的大湖之滨,陶瓷产区主要集中在丁蜀镇,是中国著名的“陶都”。丁蜀镇三面环山,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用于制作陶器的原料有紫泥、红泥、绿泥、团泥、白泥、嫩泥等,用于制作瓷器的原料有瓷石、瓷土、石英等,用于烧制陶瓷的燃料有煤、木材等。这里水资源丰富,河流渠泊纵横交错,这些丰厚的天然资源给陶瓷的制造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宜兴人杰地灵,传说春秋时,范蠡辅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携西施弃官隐避宜兴,砌坯烧陶,从此带动了宜兴陶业,后人尊他为“陶朱公”,并为他立庙塑像,为当地陶工供奉,每年夏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进行祭祀纪念活动。陶瓷业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方面,代代相传的师带徒和设立在丁蜀镇的陶瓷学校为当地陶瓷制造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陶工和身怀绝技的陶艺家,设立在丁蜀的江苏省陶瓷研究所为陶瓷的研究、制作开发和创新提供了平台。

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宜兴是古吴越国属地,历史悠久的吴越文化、水乡文化造就了宜兴人的品格、理念和审美观。吴越文化与楚、齐鲁、河陇、草原等文化都有明显的差别,地域性古老文化的传示至今没有中断,这表现在做人、做事、做物等方面,出自宜兴的陶瓷无不打上吴越文化、江南水乡的烙印。

宜兴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仅水运而言,河渠湖泊纵横交错,境内仅港口就有十几座,位于陶瓷主产区丁蜀镇就设有丁蜀港,发达的交通给大批的陶瓷运往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综上所述,宜兴“天时、地利、人和”兼有,给当地陶瓷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陶都”。

1青瓷的定义

瓷器是以高岭土、长石和石英为原料,经加工成形烧制而成的产品,温度在1 200 ℃以上,瓷器胎质细密,可上釉或无釉,光照时透明或不透明,叩声清脆悦耳,断面具有不吸水性。瓷器种类较多,青瓷是瓷器的一种。

青瓷是指在制瓷原料做成的坯体上施含铁的釉,在窑炉内以还原气氛烧成的青色类瓷器。由于釉料中含铁量的多少、烧制过程中窑炉内火焰气氛以及坯料的化学成分不同,青色的色调、饱和度及亮度也有差别,所以青瓷可出现浓淡不一的青色,如青白、淡青、翠青、青蓝,甚至出现黄、青黄色。这些烧成的瓷器虽然颜色不完全相同,但都属以铁为着色的青釉系列,故仍为青瓷范筹。古文献把青黄不同的青瓷称为碧色、艾色、香草色、米色也说明了这一点。青瓷在晋代称为缥(指淡青色)瓷,晋潘岳在《笙赋》中有“披黄包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之说。青瓷定名源于唐代陆羽《茶经》:“越州瓷皆青、青则益茶”,故青瓷的名称自唐沿用至今。

2青瓷的沿革

青瓷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的瓷器,也是在中国陶瓷中烧造连续时间最长、最主要的瓷种之一。从单一的陶器开始到现在种类繁多的瓷器,历经了一万多年的时间,可以说青瓷是瓷器之母,“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青瓷史”,所以青瓷产生、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陶瓷的发展轨迹。根据自身见解,以青瓷发生、发展为例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陶的形成时期

陶是最早的人工合成品,陶器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距今一万年以前,原始人在用火时无意发现泥土在火中烧后形成另外一种较硬的新物质,从而启蒙制成了简单粗糙的陶器,作为盛水、贮藏和加热食物的用具,这是人类改变天然物质的开端。在江苏溧水县神仙洞遗址出土泥质红陶,通过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11 200±1 000年。后来人们不断总结,选择更好的制陶原料、改进陶的制作方法,在陶器上进行拍印、刻划、彩绘等手法形成了既实用又美观的彩陶、印纹硬陶。河南裴李岗文化期出土的陶器距今8 290±500年。

早期的陶器胎土为普通粘土,烧结温度在1 000度以下,质地粗松、硬度低、吸水性强,称为软陶。凡是有古人类的地方都有陶器的产生,不过是时间早晚不同。太湖之滨的良诸文化距今4 860—3 900年左右,就有制作精美的刻划、镂空、彩绘陶器,此时陶器烧成的温度在940±20℃。

(2)由陶到瓷的过渡时期

在早期软陶的基础上,人们用瓷石类原料替代陶土,提高烧成温度,(有的硬陶烧成温度达到1 200 ℃),烧出的陶器与之前相比致密而坚硬,因此称为硬陶。印纹硬陶大量出现于中国南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

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 400-1 200年,在硬陶基础上,人们在器表涂上了一层厚薄不均的玻璃状透明釉,这便是人们所说的原始瓷的诞生。据近年上海闵行马桥地区发掘出土的青瓷类残片推断,其产生年代相当于夏末商初,原始瓷的试制成功为汉代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当然东西方对陶和瓷的定义标准有所不同,西方人认为这种质地的陶瓷称为炻器,理由是其理化指标介于当代的陶和瓷之间。

(3)青瓷的形成时期

东汉(25-220年)晚期以越窯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烧制成功,南方青瓷的首次烧制成功是基于其有丰富的瓷石原料和长期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工艺积累。这类青瓷呈青或青黄色,以浙江上虞小仙坛出土的东汉晚期瓷为例,其烧成温度已达到1 300 ℃,理化性质已具备瓷的特性。东汉时期烧造青瓷的窑址主要有浙江上虞、慈溪、宁波等地,宜兴丁蜀镇南山北麓等十余处东汉古陶瓷窑址出土的用瓷石作为原料的青釉原始瓷,说明宜兴青瓷在东汉时期已产生萌芽。三国和西晋时期青瓷水平进一步提高,除单纯的青釉外,还加点釉上褐色斑彩(日本人称这类青瓷为“飞青瓷”),此后又发展到釉下彩工艺作为一种新的装饰,此时温州的瓯窑、金华的婺州窑、宜兴南山窑都是青瓷的产区。1976年宜兴周墓墩出土的青瓷神兽形尊,其底部刻有“东州”二字,专家分析应系此尊的制作地点,根据推测很可能是宜兴南山窑所造。专家分析,宜兴青瓷窑址所出土的青瓷残片釉色淡青、胎质坚致,烧成温度已达1 100 ℃~1 260 ℃,同南京、宜兴等地西晋南朝墓中出土的青瓷器完全一样,说明宜兴青瓷从产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产品当时已在周边地区流通。

在南方越窑系为青瓷主产区的同时,中国北方及其它地区也出现了不少烧造青瓷的窑口。东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生产已遍布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山东等地。隋代,青瓷生产仍占主流地位,生产范围仍在扩大,但东晋至隋越窑青瓷发展较为缓慢。

(4)青瓷的成熟时期

唐中期以后,以越窑系为代表的青瓷走向成熟,其主要表现在造型规整,釉色青中泛黄,釉质莹润、光泽柔和,玉质感较强,胎质细洁。越窑青瓷不但为文人墨客青睐,并留下了很多赞美青瓷的诗词。作为贡瓷已有明确记载的是陕西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12件,是唐咸通十四年(873年)迎奉佛指而瘗埋的供养品,他揭开了古籍中“秘色瓷”的秘密、烧造年代、产地和当时的工艺水平。宜兴青瓷在唐代已烧制出胎质细密坚硬的青绿色釉质腴润的青瓷,并出现较多的青釉褐彩斑装饰。从产品种类、质量、产量、工艺装饰到烧造技术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5)青瓷的发展时期

五代及北宋初,越窑青瓷继续发展。北宋中期以后,龙泉青瓷崛起,直到明代,龙泉青瓷在江南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其器型釉色、装饰与前越窑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的是其釉色,有粉青、梅子青、翠青等。宋代北方地区产生了与越窑系相类似的另类青瓷窑,如陕西的耀州窑,河南的汝窑、官窑和钧窑,并自成体系,各领风骚。从此南方青瓷已失去原有在中国青瓷中独有的领军地位,逐渐衰落,宋代的宜兴青瓷生产以致失传,明以后江西景德镇等地青瓷开始生产并延续至今。

猜你喜欢
青瓷瓷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龙泉青瓷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谁远谁近?
青瓷出越窑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