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洁
摘要: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行业不断进行创新和转变,阅读市场也出现了新需求,具体体现在阅读数字化、内容多样化、注重体验感等方面。但不可否认,数字出版环境下阅读市场依然困境重重,如图书内容创新性不足、图书结构失衡、平台建设亟待完善等。对此,需要采取优化图书结构、培养作者创新意识、构建数字化平台等多种举措,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数字出版 图文内容 内容生产 数字化平台
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化出版技术为图书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阅读市场出现了新需求,人们的阅读方式向数字化方向发展,阅读内容更为丰富多样,更加注重阅读体验与享受。同时,图书行业也面临内容缺乏创新、种类单一、作者数量不足、平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可以以阅读市场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提高内容质量、优化结构布局、提升人员素质、搭建数字化平台,从而实现图书出版行业转型升级。
数字出版环境下阅读市场的新需求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出版行业不断进行创新和转变,阅读市场也出现了新需求。
阅读数字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掌上阅读、有声阅读、在线读书平台等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数字阅读。《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亿,同比增长4.75%,用户规模带动市场繁荣发展。数字出版环境下,所有的信息都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不同的载体中,并依靠网络进行传播,生产模式、运作流程、传播载体都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以往主要以纸质为载体,如报纸、期刊、图书,如今多以数字化方式来呈现,如电子书、读书APP、线上图书馆等;另一方面,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去图书馆、购买实体书等方式进行阅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线阅读,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丰富的图书资源,阅读变得更加智能、便捷。
内容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文化需求也在提高,从经典文学到网络文学、从历史故事到诗词歌赋、从天文到地理,阅读内容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阅读新局面。疫情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了困扰据统计,心理类、科普类书籍受到欢迎,如《如何科学预防新冠》《抱抱你自己》《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等。同时,历史类图书如《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等、文学小说如《平凡的世界》《月亮与六便士》《活着》等也在图书畅销榜前十。除此之外,人们的阅读偏好也会因年龄、兴趣爱好、工作环境、成长背景等有所不同。例如,从年龄来看,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有着不同的阅读偏好,“50后”“60后”生活在物质资源较为匮乏、思想较为保守的年代,他们喜欢阅读历史传记和经典名著;“70后”“80后”生活在社会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更偏爱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生活常识之类的书目;“90后”“00后”生活在新兴科技和网络发达的时代,他们对科幻小说、网络文学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读书已经成为人们充实自我、丰富内心的重要途径之一。
注重体验感。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如今,人们更加注重阅读的体验感。移动阅读不仅丰富了阅读内容,而且使阅读场景更加多样化;不仅激发了用户的感官體验,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享受。以有声读物为例,最初人们主要通过耳机来收听有声读物,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拓展了音频的收听场景,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将音频内容与生活场景相融合,营造了全方位的良好阅读环境。同时,作为销售终端的书店也在积极改革,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体验。例如中信书店采用读书APP、微信小程序等形式呈现书籍简介,推荐相关书籍,读者可以更快地找到自己喜欢的读物。部分书店还配有耳机、眼罩等设备,所有的纸质图书都可以通过“听”的形式进行阅读,真正实现沉浸式阅读。
数字出版环境下阅读市场问题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阅读市场的滞后性、盲目性等弊端,数字出版环境下的阅读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
图书内容缺乏创新。当前,图书出版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力度不足。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图书出版跟风现象严重,一本书或一个主题市场关注度较高之后,大量相似的图书就会涌入市场,书名、封面乃至宣传语都如出一辙,创新意识被淹没在肆意复制的浪潮中。例如,由于经典图书口碑好、市场广阔,几乎所有出版社都出版过四大名著,仅《红楼梦》就有600多种。在当当网上,有947种《十万个为什么》,698种《安徒生童话》,721种《格林童话》。在高校教材方面,书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已超过300余种,《大学计算机基础》达到822个品种。大量同质化书籍不仅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图书质量,而且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图书种类结构失衡。近年来,图书市场销售额不断增长、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图书出版结构不平衡、图书种类单一,严重制约着图书产业的发展与市场的开拓。当下,图书出版主要以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校的教材课本、教辅资料为主。据统计,在2022年我国图书出版与印刷总量中,中小学教材占比高达52.4%,早教类、儿童科普类占比31.6%,文学类、社会科学类图书出版数量少,产品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在数字出版的环境下,网络作品开始盛行。然而,网络作品内容良莠不齐,总体来说内容深度不够,“快餐作品”盛行。部分企业为获取经济利益,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专门销售热门网络作品,导致图书结构严重失衡。
优质作者数量不足。数字出版环境下的图书出版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了解出版行业发展动态,能积极与读者交流、沟通,把握市场需求,创作出优秀内容,还要具备熟练的数字化技能,满足图书出版要求。图书出版行业缺乏复合型、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一方面,作者创作能力不足。部分作者沉迷于作品数量,抄袭严重,版权意识薄弱,难以静下心来进行内容创作,导致优质图书产出少。另一方面,缺少综合人才,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稀缺。新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出版方式也随之改变,因此需要对图书内容进行再加工,例如转换成音频、视频以及制作网络课程等。
平台建设亟待完善。当前我国阅读服务平台建设不够完善。一方面,平台建设不平衡,图书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中西部地区图书馆数量较少,图书资源不足,公共文化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数字化平台建设不足,无法全面实现数字化阅读。当前线上阅读主要以读书APP、线上图书馆为主,出版行业对这些资源利用不足,难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数字出版环境下出版社的应对策略
出版社应立足于数字化出版背景,寻求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新路径,从创作优质内容、完善结构布局、培养优秀人才、构建数字化平台等方面入手,以拓展发展空间,满足市场需求。
培养创新意识,生产优质内容。图书内容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情感、行为等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图书出版行业必须生产优质图书。首先,以创新为主轴优化图书内容。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内容创作,选择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符合、具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在内容上下功夫,提高内容质量,以优质内容赢得更多读者的青睐,充分实现图书价值。其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抄袭。图书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一大原因在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对“复制”问题缺乏管理。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同质化内容,维护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图书市场秩序。
立足市场需求,优化结构布局。传统图书结构严重失衡、图书种类单一,难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图书出版行业应基于受众需求,丰富图书品种、合理调整图书资源、优化结构布局。首先,针对目前中小学教材占比较大,文学类、社科类书籍较少的情况,应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着眼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图书出版应以专业学术类、科学技术类、文学艺术类书籍为主,以教材类、儿童读物类为辅,优化图书结构布局,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需求,促进图书市场健康发展。其次,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针对当前网络文学盛行、质量不高的现状,应注重内容的筛选与审核,注重网络文学的出版质量,净化阅读市场,实现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重视人才资源,完善培养机制。人力资源是图书行业的核心力量。因此,图书行业要繁荣发展,必须打造一支文学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队伍。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可以邀请著名学者举办讲座,学习写作理论知识;组织优秀作家经验交流会,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积极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实现数字化内容生产与出版,提高出版效率,丰富图书形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積极引进优秀人才,壮大人才队伍。积极引进新闻传播、互联网、图书管理等与图书出版相关的人才,大力引进学术造诣深厚、代表作丰富的优质作家,充分发挥人才的重要价值,持续不断地输出优质内容。
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数字化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兴媒体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式,数字化阅读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为此,应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数字化阅读平台。一方面,开发新的数字化阅读平台。传统线上阅读平台如咪咕阅读、天翼阅读、沃阅读、线上图书馆等,多采用下载安装相应的APP,与手机运营商合作,利用手机号注册用户,用话费购买电子图书的方式阅读。现今,社交媒体迅速发展,受众群体更加广泛,影响力也更加深远,可以利用豆瓣、微信、知乎、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进行读书推广与宣传,在应用中开辟读书专栏,允许分享和评论,精准对接阅读需求,使读书更加便捷。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强化阅读体验。加强数字产品的开发,运用VR、AR等虚拟技术,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元素结合在一起,营造更加真实的阅读场景,使读者享受阅读、热爱阅读。
作者系方志出版社编辑
参考文献
[1] 高雪倩.后疫情时代有声阅读市场变化趋势及出版社的应对策略[J].传播与版权,2022(09).
[2] 孙峰.传统出版企业面对有声阅读市场的思考[J].出版广角,2020(23).
[3] 中央党校第65期文化专题班课题组,马国仓.社会效益首位要求下的阅读市场消费探析[J].中国出版,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