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小学实践活动与习作指导的有效融合

2023-06-05 14:39:05黄丹丹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3期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生作文

黄丹丹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代语文教育提倡摒弃传统知识本位、应试而教的弊病,走向综合性、实践性运用,以此达到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备受重视,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彰显语文课程魅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写作视野、提升写作思维、积累写作素养。因此,实践活动一度成为学生写作学习的一大臂助。但是在寄宿制小学中,学生受寄宿制生活环境的限制,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机会不多,他们的写作实践往往缺乏一定的生活感知,在写作素材和情感表达方面容易陷入困境。为此,现结合寄宿制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际,尝试探索学校实践活动的多元化开发和实施路径,以期将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写作指导有机融合,打造写作教学新样态,助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寄宿制小学生写作学习困境

素材积累不足 纵观当前小学生的写作现状,普遍存在素材积累不足的现象。很多学生喜欢“新瓶装陈醋”,即同一个素材反复运用,如教师将写作主题定为“亲情”,要求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出母爱的伟大,第一次学生写到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照顾了生病的自己一夜,素材选择有理有据、情感充沛,但是后面又遇到相关写作主题时,同样的桥段又出现在了学生的作文中,教师在批阅时仿佛在看同一篇作文,只是语言表达上稍有不同。其实,关于母爱的素材多不胜数,但重复的素材使用却让人难以动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寄宿制的影响,学生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所以会造成素材积累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缺乏主动积累素材的意识和习惯,对于一些生活细节观察和注意不够,所以导致写作时出现脑海无词、一段素材翻来覆去使用的现象。

写作技巧欠缺 小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这不仅与日常素材积累不足有关,还与缺乏写作技巧密切相关。写作是语言建构、运用和输出的过程,作文是语言文字和情感表达两相融合的产物,良好的语言和情感表达技巧能够将一篇平平无奇的文章“化腐朽为神奇”,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但是在阅读小学生作文时不难发现,其作文中经常出现中心模糊、语言逻辑混乱、内容泛泛而谈、缺乏真实情感融入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运用素材的技巧相对匮乏,不懂如何通过素材的有效整合突出作文的层次性;二是学生语言运用技巧匮乏,常会不自觉地“抄袭”他人格式,不顾是否与当前写作主题相符。但最终还要归结于学生缺乏真实体验,无法以优秀的文笔将亲历的事情和情感表达出来,最终导致写出的作文毫无看点、空洞雷同。

写作思维固化 思维是支撑写作活动的活跃因素,即使有了素材、会用词,没有灵活思维的支撑也无法生成佳作。而小学生写作思維的固化是影响其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拿到作文题目后,很多学生第一时间思考的是以前自己是怎样写此类作文、他人怎样写此类作文的,如何“伪原创”便成了写作思考的焦点,缺乏思维创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缺乏写作兴趣,写作只是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兴趣导向不足,思维发散自然不足,作文自然没有可观、可赏性;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写作教学指导不足,写作课单独开设,读写割裂、依参而教,教师思维“成人化”。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往往更加关注作文该怎么写,而不是小学生该怎么写。小学生的认知、思想、情感、观念均与成人不同,教师将精力放在成人化的语言建构方面,往往忽略了作文教学中适合小学生情感表达的技巧指导,这就会导致小学生在写作时出现套用话语、个性不足、内容雷同的现象,致使其写作思维愈发固化,不符合新课改提倡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倡导。

小学实践活动与写作指导教学融合的必要意义

小学实践活动的含义 小学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化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产物。新时期教育提倡多元性、开放性,链接生活、链接实践、跳出课本,以此达到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要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就必须不能“只读书”“读死书”,而要把教育和实际生活相连接,在大情境中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从而使其自信、自然地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适应的空间和平台,帮助学生在生活的源头活水和集体生活中汲取必要的养料,践行知行合一,让学生学习回归本质。小学实践活动并不是一个具体化的范畴,包括多种活动组织形式,各个学校的实践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如植树活动、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等都可以归纳到实践活动的范畴中。寄宿制小学实践活动要多从校内实际视角着眼活动内容的多样化生成,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美丽的校园中拥抱幸福童年。

寄宿制小学实践活动与写作融合的意义 写作的根底是生活,是真实体验,写作实际上是个体对生活感悟进行情感性、艺术性表达的语言输出过程。小学生经常会在写作时出现“没有东西可写”“不知如何下笔”“写作情感匮乏”等现象。根本原因是其生活阅历不够、实际体验不足,尤其是寄宿制小学生每天都在进行三点一线的生活,与社会接触不多,导致其除学习之外无法生成良好的生活体验。因此,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并将之与写作教学相融合,能够帮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提高写作实践能力。具体而言:

其一,拓宽了学生积累素材的渠道。一般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都是通过日常校园生活或课内外书籍,积累的素材形式更多倾向于好词佳句和他人的生活感悟,写作素材中学生的主体性彰显不足。而实践活动过程是学生真实参与的过程,是不同于一般性语文学习的过程,学生会在活动实践过程中生成更多感悟和想法,从而衍生出各类利于写作的素材,运用这些素材完成作文,较之凭空想象或借用他人素材更能体现出作文的真实性和情感性。

其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将实践活动与写作教学相融合,在综合性情境下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既延展了写作课的维度和深度,改变了单一“为写而写”的写作课堂现状,还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不同于传统语文学习的乐趣,写作素材有了、写作方向有了、写作动机有了,作文成篇自然不再是什么难事,久而久之,学生会摆脱畏写、厌写的心理,从而提高写作兴趣。

其三,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细节。写作本就是一项源于观察和思考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本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将亲历事情的细节呈现出来、将亲历时的心情表达出来。但一般的写作课堂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更多是源于“想象”的指导,参考的素材也都是别人的或距今较远的。而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实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实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实时促进学生情感生成,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教师渗透语言建构和运用等写作技巧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内化,更容易将一些自己忽略的细节整理成一个个素材融合到作文中,学生的写作技巧也获得实质提升。

寄宿制小学实践活动与习作指导的融合策略

活动生成,预设写作主题 寄宿制小学实践活动与写作指导教学的融合,首先需顶层设计实践活动内容,再将之与学生写作相链接,提前预设好写作主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活动、生成体验、积累素材,避免爱玩好动的小学生单纯沉浸在玩与乐中,导致实践活动难以发挥预期教学作用。例如,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一株小草、一只蜗牛、一棵大树、一片花瓣等都能让他们生发无数疑问和遐想,如“小草从哪里来?”“大树上为什么要缠上胶带?”“大树会生病吗?”发问都是学生天真无邪的表现,教师要呵护他们的纯真。寄宿制小学生往往无法走出校园去广阔的天地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对此,教师可以在校内组织开展“走进校园,拥抱自然”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美丽的校园更多一分了解,多一分热爱。活动主题确定后,教师再告知学生写作主题,让其带着任务去参与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给学生设定的作文主题要宽而广,不要局限在一个维度,可以是“校园中的小天地”,也可以是“我的植物朋友”,还可以是“那树那花那人”等,以此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让其选择自己喜欢的维度完成写作,这样才不会磨灭学生的真实个性。

活动体验,积累素材感悟 活动主题确定后,教师要规划好实践活动环节,并注重在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生成感悟。这些素材、感悟也是活动结束后学生写作的思维支撑,该步骤极为重要,教师需注重发挥自我指导作用。例如,“走进校园,拥抱自然”主题实践活动的预设环节如下。第一环节:校园探秘。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走一走、看一看,对熟悉的、陌生的树木花草昆虫驻足赏析,讨论获知这些植物或昆虫的名字,若是师生皆不认识,先记录下来,作为探究任务留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校园这片自然小天地,将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事物、现象和即时生成的感悟记录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素材本中。第二环节:自然科普。此环节可以请学校负责园林绿化的专业人员担任“先生”,向学生介绍有关园林绿化的专业知识,如大树下面的陶粒是做什么的、往树身贴胶带的作用是什么、大树生病了该怎么办、哪些昆虫是害虫、哪些昆虫是益虫、蜜蜂如何采蜜等。这些知识是语文课本中学不到的,学生们兴趣十足。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心中疑问,在专业人员的科普下释疑解惑,这些知识感悟同样要作为素材留存。第三环节:小小花匠。这个环节以劳动为主,在园林绿化专员的安全教授下,可以让学生尝试给花草树木浇水、打农药、修剪枝干等,在劳动中感受实践活动的快乐,生成另一番感悟。第四环节:我的责任。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花草树木、热爱生命的意识和责任,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环保宣传标语,延伸活动收获。

活动交流,延伸思想维度 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返回教室,但不要直入主题,让学生即刻进行写作,一是因为学生还没有从兴奋的活动体验中回过神来,思维并不在写作方面;二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对即时生成的活动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和深化整合,無法有效组织写作语言。因此,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开展交流环节,一是巩固学生已有经验和收获,二是渗透写作技巧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将思维聚焦到写作学习方面,通过缓坡过渡,提高实质教学成效。首先,师生一起回顾整个实践过程,通过梳理搭建思维导图,如校园自然小天地中都有哪些生物,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的结果回答,实现素材共享。在整体回顾了活动过程后,思维导图也相应补充健全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思维导图,从不同的角度切题写作,确定写作重点和主题,如自然景色的美丽、劳动的快乐、科普自然、保护自然等。同时,思考如何借助辅助素材和细节描写让中心表达更有可读性,如何将自己的感悟恰当融合其中,让作文更具情感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引导,学生不再为没有东西可写而发愁了,而是为可写的东西太多而“发愁”,写作变成了一件容易之事。

作文落地,成果展示评价 学生写作实践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包括作文生成、成果展示、互批互改、二次指导、学生修改等几个步骤,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小组合作机制,一是让小组成员之间互享写作素材、交流活动感悟。因为生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每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互不相同,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实现生生优势互补和思维碰撞,让学生写作时迸发更多智慧的火花。二是在写作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作文平均分配给每个小组,改变以往教师独评的弊端,让学生做“小先生”,设定相关评价标准,要求每位学生认真批阅他人文章,写50字左右的评语。同时,每个小组还要推选出一篇优秀佳作,给出推选理由,进行当堂展示。教师可以让优秀作文作者上前讲一讲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技巧,增强学生荣誉感的同时起到树立榜样的作用。最后,学生上交作文后,教师再次进行逐篇批阅,给出修改指导意见,学生课后完成修改过程。

综上所述,寄宿制小学实践活动与写作指导教学的有机融合,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发展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需切实认清两者融合的必要意义,从开放化、人性化、体验化的角度思考设计实践写作教学活动,将写作教学指导有效地渗透到每个实践活动环节,强化学生活动体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文系泉州市丰泽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寄宿制小学实践活动与习作指导相融合的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Fzjk21-13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寄宿制小学生作文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8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24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8
我是小学生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