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宝丽 邵玉鹏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其中享受欢乐、自由,获得发展。游戏是体现幼儿真实兴趣和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是幼儿园教师追随幼儿兴趣,抓住教育契机,适时指导介入,形成系列生成课程,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主动发展的必备专业素质。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第30条就明确指出“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师幼互动”部分,第27条强调教师应“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出必要记录,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不急于介入或干扰幼儿的活动”。由此可见,幼儿教师掌握观察指导知识、提高观察指导能力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
在幼儿园一日保教工作实践中,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其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价值,有足够的观察意识,幼儿活动观察记录也是日常保教工作的一部分。但是,通过阅读这些观察记录,就会发现部分教师在观察记录时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惑,观察记录的质量和有效性都亟待提高。下面就以具体的一篇幼儿活动观察记录作为案例进行评析。
幼儿活动观察记录1
观察对象:中班幼儿中的女孩豆豆、女孩宝宝
观察时间:11月
观察地点:户外
观察目的:幼儿自主选择体育器材的游戏情况
观察过程:
在分散游戏的活动中,我拿出了一些器材,有高跷、锥桶、竹竿、铁环、篮球等。我说:“孩子们,咱们可以进行分散活动了,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器械进行游戏,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哦!”孩子们一下子就冲到了器材前,纷纷拿起了不同的器械。只见西西拿起了1根竹竿,她先是夹在腿下,骑着竹竿,往前跳了跳。这时候,豆豆也拿着竹竿,走到西西旁边,说:“西西,咱俩一起玩吧。”豆豆:“好呀好呀,那咱们怎么玩呢?”西西回答:“咱俩合起来就是2根竹竿了,就可以玩赛威呼了。”豆豆笑着说:“我会我会,满族游戏赛威呼,一人前,一人后。”于是两个人双手握紧竹竿,架在腰身两边,豆豆往前走,西西倒着往后走。走了两圈后,豆豆发现了旁边有一筐“篮球”,她对西西说:“西西,咱们来运个西瓜吧!”西西挠了挠脑袋,看着豆豆。豆豆一手拿着竹竿,一手抱着篮球,把篮球放在竹竿中间,又赶紧拿起了另一根竹竿。可是球支撑不住掉了下来。豆豆走到我面前说:“老师,你能帮帮我们吗?”我说:“你需要我怎么帮你呢?”西西抢着说:“就是我们拿着竹竿,您帮我们把篮球放上来,行吗?”我笑着说:“可以啊,你们两人是要合作运球走啊。”豆豆和西西同时说道:“我们在运西瓜。”
在这份观察记录中,教师选择了2名中班幼儿作为观察对象。为什么选择这2名幼儿而不是其他幼儿?再看观察目的“幼儿自主选择体育器材的游戏情况”,那么,是指教师要特定地观察这2名幼儿自主选择器材进行游戏的情况吗?从连续观察的角度推测,或许是由于这2名幼儿缺乏自主选择能力?或许是这2名幼儿有其他特殊情况,教师想通过此次户外自主游戏活动中的观察获得这2名幼儿的发展信息,以采用个性化的指导方式?……很显然,教师对观察目标、观察对象的确立比较随意,缺乏具体明确的观察目标。要知道,观察过程是在观察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观察。不同的目标指向不同的观察点。没有目标性,观察过程的记录自然就不容易聚焦。
再来看这位教师记录的观察过程,通过对话可以看到这2名幼儿选择了竹竿,用竹竿玩了一会儿赛威呼游戏又要用竹竿运西瓜的简单场景。整个过程看不到幼儿的需求,幼儿似乎遇到了困惑——想运球,球却总是掉下来,然后请教师帮忙放球就结束了。教师提供的介入和帮助是否恰当?教师又如何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观察呢?观察记录里没有显示。这也是一个重要缺失。
那么,怎样做好观察记录呢?还是要先回到源头追问:观察记录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观察记录究竟该记录什么?
观察记录是一种研究、评价、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途径,科学的观察记录能较好地发现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真实、客观、全面的记录,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和恰当评估,以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给幼儿发展以支持和帮助。如果运用“3W”分析法,即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的方式来对观察记录本身进行梳理分析,观察记录要记录什么便一清二楚了。
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是做好观察记录的出发点。观察不是简单地“看”,而是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通过制定观察计划,明确观察目标,可以增强观察的针对性,引领教师在观察与分析时聚焦目标,观察时就不容易陷入走马观花。例如:班级中幼儿不喜欢分享,教师带领幼儿阅读关于分享的绘本故事之后,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否有所增加?便可以确定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目标;班級投放了新的活动材料,这些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呢?可以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材料时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评估等。
二是选择合适、恰当的观察方法是做好观察记录的保障。从记录的方式来说,观察记录可以采用文本记录和影音记录,文本记录可以用叙事的方法,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也可以采用量化和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如,幼儿在探索如何运用长方体的积木搭建圆拱形的大桥时,探索了多长时间,尝试了几种方法等。由于一日活动的紧凑性,文本记录可以粗略记下关键词,配合影音记录,过后进行补充整理。
三是观察内容聚焦幼儿行为过程是有效观察记录的核心。观察记录的内容应以幼儿的语言、动作、表情、行为等来描述幼儿的行为发展、变化过程为主,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的观察记录对幼儿的行为过程缺少关注,仅仅用简单的评语式的几句话表示幼儿各方面的情况,例如:自理能力很弱,交往能力比较欠缺,挑食情况严重,遇到困难容易退缩……这种结果标签式的记录可能与教师自身的观察理念有关,也可能是教师的观察能力有限,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过程描述。关于幼儿自主游戏过程中的言语对话,可以选取典型的言行进行记录,不需要每一句都进行照搬记录。如,幼儿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幼儿在互动中通过言语沟通促成的合作与问题解决等。
四是对观察进行多元分析与反思是透过观察记录进行评估的关键。观察记录可以体现教师内隐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因此,幼儿教师对观察记录的分析与反思尤为重要。如何解读幼儿的行为?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解析?是立足积极的视角,对幼儿的行为采取尊重、好奇、学习的态度,用发展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还是用消极的、发现问题和缺点的态度去解析幼儿行为,将直接导致教师下一步采取截然不同的教育策略和干预措施。如,一位教师在观察记录写道:“看到某某小朋友不好好玩,把球放在头上捣乱,我忍不住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能按规定的玩法去玩?”这句话透露出教师对该幼儿不按照规定去玩的指责和愤怒,其背后是教师无法接纳和尊重幼儿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在分析与反思中,教师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到常说的尊重与理解儿童的理念离真正做到还有距离,自己要真正了解儿童,还需要更多地站在儿童视角,运用儿童立场,把自己投入到儿童中间才可能实现。
除了儿童立场,对观察的分析与反思通常要采用各种相应的教育理论来评估幼儿的能力及学习发展水平,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发展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判断评估。这也是幼儿教师普遍觉得困难的地方,它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把握不同类型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以及幼儿需要具备的核心经验等。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虽然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却不是刻板不变的标尺,当儿童的行为特点与《指南》不完全一致时,幼儿教师应当通过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发现儿童的个性化表现,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而不能简单、轻率地对儿童发展的好坏下结论。
一份有深度的分析与反思,还需要在更广大的空间看到儿童,看懂儿童。幼儿的家庭、同伴,幼儿园教育环境等都是影响幼儿行为表现的重要因素,在解读与分析幼儿行为时,教师可以用更广阔的视角、多层面多因素进行分析。从幼儿主体自身,再到幼儿成长的复杂环境,解读也会更准确。
五是,提出适宜可行的教育策略是运用观察记录工具的归宿。在经过分析与反思之后,教师就有了制定幼儿学习与发展支持性教育策略的相关依据,就此提出教育策略。适宜可行的教育策略需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性和策略的多样化,以保障在后期的保教工作中對幼儿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干预,也有助于教师及时累积教育心得,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
经过优化调整后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2
观察对象:中班幼儿
观察时间:11月
观察地点:户外
观察背景:为了丰富幼儿户外活动内容,在安全教育的基础上,投放了不常用、材质环保、变化性强的活动器材——1.5M长的竹竿
观察目的:观察幼儿运用竹竿自主游戏的情况
观察过程:
分散游戏活动前,我准备了许多竹竿,请孩子们动脑筋想一想,如何利用竹竿来做游戏。提出问题后,孩子们纷纷上前,拿起竹竿开始尝试。豆豆从地上拿起了1根竹竿,她先将竹竿夹在腿下,像骑大马一样地骑着竹竿,往前跳了跳、走了走。这个时候,西西也拿着竹竿,走到她旁边,问:“豆豆,我能跟你一起玩吗?”豆豆说:“好呀好呀,可是你来了,我们就有2根竹竿了,那咱们怎么玩呢?”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将竹竿放在地上摆了摆,又拿起来放在肩上扛了扛。西西向四周看了一下,指着“走跑区”墙上的照片说:“满族游戏赛威呼,五人一组把杆儿扶。”豆豆点点头,又挠挠头说:“赛威呼需要5个人,咱们只有2个人呀。”西西眼睛转了转,说:“有啦有啦!”她先是手拉着豆豆,让她站好,然后站到豆豆背后,把2根竹竿都从地上拿了起来,架在自己和豆豆的腰身两侧,大声说:“豆豆,你拿好竹竿,握紧了,咱们要出发喽!”于是,2人版的赛威呼就玩起来了。
分析与反思:一是,幼儿用竹竿代替大马,这种象征性游戏行为,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表现。二是,中班幼儿已经有了合作的意识和行为。三是,在幼儿不知要玩什么的时候,活动墙上的图片唤起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对幼儿是有益的启发。也说明幼儿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多提供具体的实物和实物图片对激发幼儿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四是,在人数不足的情况下,幼儿能够灵活变化,对原有游戏进行简化、改编,仍然获得和同伴游戏的快乐,这也是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教育策略:一是,利用活动点评的时间,邀请这两名幼儿上前讲解器材的新玩法并进行集体展示。同时也鼓励其他幼儿大胆尝试新的玩法。中班幼儿可以借助同伴的力量进行互相帮助、共同商讨。二是,幼儿游戏时,教师拍照进行记录。回班后,将照片粘贴到本月“民族体育游戏总动员”的主题墙上,作为豆豆和西西小朋友的新发现。同时也可以邀请对这类游戏玩法感兴趣的小朋友,将游戏的器材、游戏的方法和过程,利用绘画等方式进行记录。三是,家园共育:将班内近期开展的主题和孩子们的新发现与家长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家长也了解孩子们在园近期开展的活动,同时也请家长回家帮助幼儿完成搜索、调查“竹竿”的其他玩法。幼儿回到幼儿园后可以和伙伴们进行交流,开展新的尝试。四是,环境创设:户外墙面让幼儿自主增加更多游戏的图片,发挥环境的影响作用。
观察记录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儿童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教师只有不断地观察和分析——从儿童的行为举止、语言、态度,感受他们的需要、兴趣、困惑和喜悦,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儿童,跟随儿童,做好适合儿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