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
摘要:城市书房是一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图书馆在数字时代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通公共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好满足群众阅读需求的重要一环。文章基于对武汉城市书房建设状况、特点的分析,探讨城市书房建设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城市书房 公共图书馆 阅读空间
2021年,文旅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同年,文旅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旅部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也提出,要“创新培育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这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发布,表明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和升级正受到国家的重视。
城市书房是一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由浙江省温州市于2014年首创,以“嵌入式”布局、高品质空间、现代化配置,适应了人民对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期待[1]。近年来,城市书房的发展从初期探索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迎来了建设热潮,2023年初,仅“全国城市书房合作共享机制”官方平台收录国内各地区的城市书房就有1694家。
由于城市书房是公共图书馆业界创新实践的产物,还未进入发展成熟阶段,因此现有的针对城市书房的研究以案例分析居多,理论成果较少。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向:城市书房建设与管理模式,城市书房作用与意义,城市书房与公共图书馆关系,城市书房未来发展路径[2]。本文基于武汉市城市书房的实践案例,通过网络调研和实地观察结合的方式,从文旅融合的角度探究城市书房建设功能的发展前景。
城市书房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书房的定义。城市书房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共同建设的,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提供文献借阅、阅读推广、公众交流等多种文化服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城市书房的发展,本质上是公共图书馆在数字时代创新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图书馆服务向基层延伸,更好地满足群众阅读需求的关键环节。
城市书房的功能作用。公共图书馆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文化象征,记录着城市的文明和记忆。城市书房的发展、建立与完善离不开市区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管理和技术支持,因此城市书房天然地具有公共图书馆的促进阅读、提供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作用。[3]同时,城市书房作为公共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延伸,打通了服务公众的“最后一公里”,弥补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缺陷,对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进行了有益补充。
城市书房的空间环境优美,业态多样化,注重个性设计和人文体验,展示着城市的文化品味和情怀温度,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更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城市书房在展示本地文化信息之外,还为读者创造了以“阅读”为纽带的人际互动空间,通过读者之间的互动,加深读者对阅读的感知与体验。因此城市书房能极大促进阅读推广。
武汉市城市书房的发展状况
武汉市城市书房建设历程。武汉市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三五”时期已有显著成效,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公共图书馆16个,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建成街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50个和地铁自助图书馆147个。2021年,武汉市文旅局发布的《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推动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业态,将打造城市书房列入工作清单。同年,武汉发布《武汉市城市书房建设指导标准》,对城市书房的选址条件、运营管理、服务提供三个方面提出了详细要求,并划出专项资金对城市书房进行扶持补助,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市书房的试点建设。至2023年1月,武汉市城市书房达到了32座,武汉市下辖的13个行政区平均至少拥有2座城市书房,为武汉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增添助力。
武汉市城市书房建设模式。武汉市城市书房的建设模式不同于温州城市书房的自助图书馆模式和深圳罗湖的小型图书馆模式,而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依托现有的社会空间设施,快速设立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承担公共图书馆分馆的任务与职责。武汉市城市书房建设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形成了市级进行指导和考核,各区负责本地区城市书房的建设和管理,支持企业和其他组织投资建设或管理运行的体制机制。这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在于:首先是控制了成本,提高建设效率。公共图书馆资金单纯依赖财政支出,在运营本馆的基础上,能投入城市书房建设的资金有限。依托现有的社会空间设施,可以避免前期房屋装修等硬性支出,为建设资金减轻压力,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有限的资金建设更多的城市书房。其次是因地制宜,促进特色发展。
武汉市城市书房的特点
武汉市城市书房目前一共有32家,入网的有28家。从武汉市各区的城市书房数据来看,武昌区、汉阳区、东湖高新区的城市书房数量最多,各为4家;其次是江岸区、江汉区、汉阳区、蔡甸区,各为3家;东西湖区为2家;硚口区、洪山区、青山区、黄陂区、新洲区、江夏区,各为1家,总体上呈现出中心城区较为密集的特点。各区城市书房的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而城市书房在选址和服务方面,则很好地体现了文旅融合的特点。
选址特点。武汉市城市书房是根据各区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因地制宜确定城市书房、城市阅读空间的数量、规模和分布。城市书房的分布遵循普遍均等原则,按照服务半径1.5km或服务人口5000人的要求布点,同一服务范围内不重复设点。这28家城市书房分散在武汉市各个地区,服務半径没有重叠。
通过查询28家城市书房半径1.5km以内的目的地,可以发现有14家城市书房的周边存在公共文化空间或者旅游目的地,通常包括旅游景区、旅游街区、博物馆、文化地标、历史建筑、公园等。其中,8家城市书房选址在旅游目的地。比如江城书房,是根据武汉市中山大道的一栋百年老建筑大孚银行旧址改造的,大孚银行旧址于2017年改造为物外书店,同时作为武汉图书馆服务延伸的公共文化空间使用。2020年受疫情影响,物外书店撤店,但大孚银行旧址的室内装饰修缮的硬件基础仍然保留下来,于是在建设城市书房时,该点位被武汉图书馆优先考虑。百花书房选址在花博汇景区内,花博汇景区是武汉市郊区的赏花景点,以自然风光为主,人文景观较为缺乏,百花书房由景区湿地边的老式渔棚改建而成,修旧如旧,保留了原有乡村土坯房外观,与景区的整体风貌保持一致,而它不仅为景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也提升了景区的人文内涵。云曰书馆选址在昙华林,昙华林是武汉市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600米长的老街坐落着56栋老建筑,十几年来这里发展成了武汉著名的文艺打卡地,这里有许多运营成熟的文化空间,因此非常适合建设城市书房。
服务特点。武汉城市书房在提供服务上存在共性,即遵循平等、免费、开放、共享和便利原则,公众可凭借身份证、读者证等有效证件或通过移动互联网身份认证等方式免费进入。城市书房除了提供自助文献信息查询、借阅服务和提供学习、交流的空间场所外,还开展公益性讲座、展览等阅读推广活动,以及提供医药箱、便民雨伞等常规便民服务。同时,各城市书房在具体的服务上存在差异。
首先,城市书房开放时间不同。开放时间由城市书房的运营主体决定,因此各城市书房的开放时间略有不同。所有城市书房的开放时间都超过6小时,有2家城市书房是24小时开放。大部分城市书房采取弹性开放时间,周末比工作日延长0.5—1小时,保证读者的阅读需要。
其次,城市书房打造主题不同。城市书房面积虽不如公共图书馆,但藏书涵盖了中图法的22个基本大类,大部分城市书房也考虑到了武汉地方文献的设置。除此之外,有些城市书房在馆藏图书和阅读推广活动上有其自身特色。比如蒹葭城市书房,开设在汉口江滩公园,毗邻长江是其区别于其他城市书房的最大特色,因此它主打自然博物主题,在常规阅读活动之外还开展了保护江豚公益活动。位于汉阳区的琴台书院不负其“琴台”之名,充分融合了汉阳区代表性的知音文化。云曰书馆是依托一家影视类文化企业建立的,该书馆以电影文化为特色,藏有大量与电影、摄影相关的图书,定期开展剧本研读、创作分享活动,每周还会固定放映公益电影。
最后,城市书房空间业态不同。除了江城书房是由武汉图书馆打造的城市书房之外,其余的城市书房都鼓励和引入优质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书房的创建、运行和管理,是依托书店、咖啡馆、茶馆、写字楼、景区、文化产业园区、社区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地建设而成。因此,大部分城市书房都是复合型空间,除了公共文化服务外,开展了不同的业态。如外文书馆位于外文书店四楼和五楼,外文书店原本就有图书和文创零售、儿童教育培训等业态。洪山城市书房@我们咖啡书店原本是一家咖啡馆,39文化书房原来是一家茶馆,因此这两家城市书房本身也是品味咖啡或茶的交流场所。
武汉市城市书房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武汉市城市书房通过打造小而美的阅读空间,促进了武汉市的阅读推广,营造了城市书香氛围。但在城市书房建设中依然存在缺少制度标准体系指导、文旅公共服务融合不足、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的问题。因此,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城市书房建设。
首先,要加强城市书房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目前发布的《武汉市城市书房建设指导标准》还不够完善,还没有上升到地方标准的层次。武汉市城市书房刚刚开始发展,目前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城市书房还在合约期内,合约期结束后,社会力量有撤销合作的可能,届时城市书房何去何从会成为一个难题。从武汉市城市书房的建设来看,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各区忙于完成自己的建设任务,缺少共建共享机制,缺乏交流合作共享。武汉市作为一个整体缺乏城际交流合作,需要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标准,确保城市书房的稳定延续发展。
其次,要促进公共服务的全面融合。目前武汉市城市书房体现出了一些文旅融合的特点,但在公共服务上不管是图书借阅还是阅读推广活动,更倾向于本地居民,很少考虑到外地游客。实际上,武汉市有很多城市书房就建设在旅游街区、景区,可以考虑增加对游客的阅读服务,比如在阅读供给上,做好地方文献资源库建设,集中陈列以武汉为主题的各类书籍,方便游客阅读与武汉相关的书籍;在空间营造上,制作文化墙,适当增加武汉文化旅游简介、旅游线路地图,提供旅游文创产品,让城市书房真正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帮助更多的人读懂武汉这座城。
最后,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虽然武汉市城市书房建设如火如荼,但是线上宣传推广十分冷清。新媒体平台是市民游客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市区两级文旅部门、图书馆的新媒体很少发布城市书房相关内容,尤其是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官微作为全国影响力前十的旅游政务公众号,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只发过3条相關推文。虽然武汉市城市书房已有32家,但所有新闻平台都未见对32家城市书房名录的报道,使得市民游客无法了解完整的城市书房情况。因此建议加强新媒体推广,创新宣传思路,整合城市书房建设发展信息,及时推送城市书房活动消息,让城市书房活跃在公众的视线里。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吴蛟鹏. 城市书房——“都市15分钟文化圈”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图书馆与理论实践, 2015(7).
[2] 陈伟. 温州“城市书房”运营管理与服务研究[D]. 福建: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3] 叶帆. 公共图书馆打造“城市书房”案例研究[D]. 安徽: 安徽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