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媛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开始较早,他们的职业体验贯穿了小学、初中、高中及大学整个教育过程,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明确的政策规划和多样的实践路径。例如,日本针对儿童创建了专门的职业体验所,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进入儿童社会体验公园开展游戏式的职业体验活动;以初中为中心,开展了最著名的5 天职场体验周活动,让学生走进实际的工作场所去感受工作,体验工作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基本要求是实习,要有像正式职工那样的工作经历,加深学生对自我的理解,能够筹划未来的发展并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受发达国家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更加突显,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一致认为职业启蒙教育应当是面向所有学生的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及各省市也都陆续出台了关于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文件,比如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7年工作要点》中,都从人生的发展过程的视角,将只针对初高中学生的职业指导前移到小学阶段,甚至是学前教育阶段,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进行全过程考量,提出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措施和策略,表明职业启蒙教育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职业院校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功能,又具有鲜明的职业倾向性,通常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其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与当地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具有职业学习、技能培训、科技研发的功能,是为中小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平台的理想场所。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开发非遗传承、职业体验和社区教育功能,为中小学生提供多样的劳动实践和职业体验,这是促进普职深度融通、实现普职教育共赢发展的有效举措。与此同时,也是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路径。
职业体验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职业启蒙的作用,需要职业院校在专业领域的资深背景和文化底蕴。职业教育启蒙,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某种职业的工作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职业兴趣,培养职业情感。江苏工院是一所有百年纺织办学经验的高职学校,其前身是由张謇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江苏工院在全国高职纺织教育中一直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江苏工院利用纺织服装类特色专业的优势建立了染织非遗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旨在让中小学生体验中国传统染织技艺,感受民族技艺的温度,塑造大国工匠的品质,传承中国非遗染织文化与技艺,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荣誉感,争做非遗染技的传播者。
中心共有染织非遗传承与创新中心、纺织文博馆、时尚创意空间、时尚创意空间四大板块,全面涵盖了纺、织、染、绣、服五个行业,为学生提供了一站式的真实职场体验。其中,纺织文博馆融张謇职教思想和中国家纺、沈寿刺绣、南通色织土布为一体,让学生了解纺织印染发展的历史、学习各地的纺织服装民俗特色、观摩南通土布的制作过程以及鉴赏设计师的服装作品。文博馆作为特色校园文化的一个象征,不仅是工院学子入学教育的第一站,也成为了当地幼儿园、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社区、海内外侨胞、外国友人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普基地。
江苏工院的染织非遗体验中心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实训场地和资源优势,依托纺织服装学院的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创设符合中小学职业体验的教学环境。染织非遗体验中心与南通一庄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江苏华艺时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曹裕兴染坊、水色染坊等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共同创办沈绣工作室、曹裕兴蓝印工坊、华艺艺术扎染工坊、水色天然染工坊等校内实训工坊,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产中有教、教中有产”,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场工作场景。
为了营造真实工作环境和氛围,学校从专任教师中挑选出有职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进行授课,还柔性引进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蓝印花传承人吴元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南通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焦宝林、南通艾蓝传承人王浩然、南通缂丝复原者及代表性传承人王玉祥等传承人担任兼职指导教师,让学生能现场感受手工纺织印染职人和时装设计师的工作风采,感受职场工作氛围,聆听职场达人的教诲。
职业体验课程化可以更好地系统性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并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确保课程的趣味性、可操作性、职业指导性。为了使课程开发的目标更加精准、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江苏工院采取了“边研发、边实施、边测量”的方法,明确了职业体验课程的目标体系,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确定了课程开发的阶梯性、成长性目标,根据此目标,形成“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生活与职业规划”的测度量表。通过参与目标体系与质量测评体系的制定,教师在课程研发方面目标更加明确,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目标,更多地凸显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培养目标,同时将职业特点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有机结合。比如,“小小设计师”课程更多地体现科学与创新;“扎染”“布艺”“拼布”等课程更多地融合传统文化。促进职业体验课程实施的方式以项目任务式为主导,课程倡导采取“学生分组、任务引导、团队合作”的方式。比如,“小小服装设计师”课程采取举办“一场服装发布会”的任务方式,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书、搜集材料与信息、设计并制作服装以及发布服装等任务,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和成长特点各不相同,应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特点,深入挖掘并构建适合各学段的特色系列体验课程。比如《缂丝体验》课程,由于工艺复杂,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结构理解能力,只针对中学。《家门口的蓝印花》体验课程虽然对小学生和中学生都有开放,但是小学生只需了解制作过程,使用简单的模具刻板,比如用铳子敲制简单的圆形,并用制作好的刻板完成刮浆、染色步骤。中学生要体验从刻板到染色的所有工序,刻板中除了使用现成模具外,还需要使用刻刀。
中心建立了科学、有效、严格的人员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的职责,并有规范的体验课程预约流程、中心管理制度,确保活动开展制度化、常态化。
职业兴趣也许可以通过一次的职业体验得到激发,但是建立职业观念、健全职业思维、培养职业情感就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中小学和高职院校之间应该达成长期合作的共识,保证体验课程的常态化。现在很多中小学都有社团、兴趣小组、课后延时服务等第二课堂或课外拓展活动,中小学应充分利用好当地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邀请高职院校老师到中小学开展有延续性的职业体验教育。为确保此种形式的体验课程能够长期开设,当地政府职能部门也应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中小学生处于求知欲的旺盛期,对新鲜事物往往充满好奇心,但由于对自我认知的不足,有些孩子的兴趣可能在频繁变换。面对每个个体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应该提供多元的课程供之选择。比如有满足单次体验需求的课程,也有满长期体验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时,从受众面、师资和不可控因素等方面考虑开发线上体验课程。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与当地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往往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校企合作也日益紧密,企业在教育中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如校企共建课程、共同育人、共享师资、共享基地。职业启蒙教育作为现代职教体系的起点和根基,政府职能部门和高职院校更应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资源,通过展示真实职业场景、展现优秀员工职场风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职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