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社会变化,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高专院校中年教师在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与竞争压力下,身心疾病、人际关系、职业行为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不仅需要社会的重视,还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关心,更需教师重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合理运用一些心理调适的策略,达到心理健康。
关键词:高职高专 中年教师 心理调适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学生学业水平、学生人格教育等。尤其是“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师的作为单位的支柱,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和谐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健,应引起社会及学校的充分重视。
课题组对抚州市高职高专中年教师心理健康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研究发现,抚州市高职高专中年教師scl-90的各因子中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方面高于全国正常人因子分,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9项因子的可考虑阳性检出率(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分别为:躯体化12%、强迫21%、人际关系敏感10%、抑郁22%、焦虑21%、敌对19%、恐怖8%、偏执13%、精神病性9%,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方面表现突出。抚州市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层面方面
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加大,必将对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瞬息变化的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得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教师仅有的知识储备越来越难适应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的知识更新必须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势必使中年教师的压力增大。
教师收入与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的矛盾。中年,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中年教师在赡养老人、养育子女方面的费用占比较大,而教师工资的增长相对较缓慢,这势必影响教师生活幸福指数和工作幸福感。
二胎政策背景下,养育二胎的成本与教师的身体和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年教师生育二胎,抚养成本的增加必然会增加教师的生活压力。尤其是女教师,不仅肩负着怀孕、分娩、生育的重任,还要应对工作的挑战,这使得她们比男教师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内卷”“躺平”“摆烂”的社会风气和教师职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中年教师从年龄、身体、精力、知识的储备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他们更多希望自己在教学、专业、行政职务等方面得到上升,体现在更高职称的获得或更高职务的升迁,然而现实是职称评定要求越来越高,参评者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愈演愈烈,部分教师以“摆烂”的心态对待,教师对自我职业发展需求在这种不平衡发展中,势必更易于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教师自我认可的矛盾。长期以来,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人治”的传统思想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人们对人才的评价多以“分高者为优”“分低者为劣”,高职高专院校招录的学生多为分低者,人们认为这些学生的成才率低,且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评价不高,认可度不高。
二.职业层面方面
教师职业能力与教育工作需求的矛盾。教育工作不仅指教学工作,还包括学生管理、行政事务、后勤协作等。中年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经验较丰富,因此他们不仅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还需要担任班主任工作,有些教师还需要承担行政工作,“两肩挑”“三肩挑”是职业角色的常态,这势必要求其在时间、精力付出更多,对其职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职业院校生源特点对教师的影响。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入学分数较低,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自律性不够、学习积极性较弱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更注重生源特点,有针对性提出适宜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的自信,以提高学业水平。
三.个人层面方面
职业兴趣与职业倦怠的矛盾。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工作的琐碎与重复,不断消磨中年教师对工作的兴趣与热情,逐渐产生淡漠、倦怠的心理。
自我认知失衡。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是对自我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教师在中年阶段,事业、家庭已经稳定,但部分教师受职称、职位的升迁等影响,在自我认知方面有表现失衡的心理状态。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才德兼备,但是怀才不遇,对单位的领导或同事表现出不满的情绪,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部分教师对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总是拿个人的不足与他人的长处比较,因此产生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
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预期的不确定性。在教师培训、教师竞争选拔和干部任用方面,青年教师的机会在增加,而中年教师的机会在减少。而这些因素容易对中年教师心理产生不良反应,如:工作倦怠、个人成就降低、失眠、抑郁、抑郁、工作消极、情绪干涩、人际关系障碍、专业发展停滞等。
因此,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重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应本着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压力,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虽然教师的工作环境只是心理健康调适的外部条件,教师自我的心理调适才是内部条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中年教师心理调适对策的提出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1.优先关注已拥有的部分。“没有比较没有伤害。”人的烦恼往往是源于对比,且优先关注自己缺失的部分,对自己已拥有的部分视若罔闻。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其实也有一定的职业优势,比如:假期长、没有学生升学压力、教师的福利收入有保障等,这也是其他职业工作者比之不及的。特别疫情当下,社会就业压力大,“考公考编”热,教师行业已成为社会追捧的职业之一,高校教师更成为人们羡慕。因此,高职院校的中年教师应该多看到自己已拥有的部分。
2.从习得无助到习得乐观。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斯格曼认为“乐观的人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挫折和悲剧并不比悲观的人少,但是,乐观的人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更不容易患病,更容易康复,更持久更健康。赛斯格曼的研究显示,乐观思维的三大特点:
(1)乐观思维方式不会将不愉快经历的归因盲目扩大或缩小,而是将问题归因为某些具体的原因。比如“我除了头有点疼,其它一切都还好,应该没什么问题”。
(2)乐观思维方式倾向将问题归因为外部原因,而不是内部原因。比如“我很可能是因为长时间阅读而感到头疼,以后我每半小时起来活动或休息一下就好了。”
(3)乐观的思维方式会假设导致痛苦和疾病的原因只是暂时的。比如,“我很长时间都没有头疼了,所以,过不了多久我肯定会感觉好些的,不要太担心。”赛斯格曼认为,乐观的思维方式是可以学习的,即在感到沮丧和无助时对自己进行积极劝导。因此,乐观实质是以积极及富有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对自我进行评估并以积极行为应对。
3.找到幸福的基本要素。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斯格曼提出“幸福的五元素”—PERMA,它们分别代表:P(postive emotion)指积极的情绪,E(engagement)指积极的投入,R(relationship)指人际关系,M(meaning)指意义,A(accomplishment)指的是一种成就。
积极的情绪。心理学家发现,频繁体验到积极情绪有助于个体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关系、学业成就、工作效率、创造力、自我效能、自尊等方面的发展。
积极的投入。研究表明,积极投入的程度与幸福感、学习能力、学业成就、工作效率、创造力、自我效能、自尊呈现正相关。积极投入的个体对工作和生活充满期待和激情,也更容易达成目标,实现人生抱负。
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体的身心健康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对教师来说,支持性的家庭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心理韧性、人生价值感等。
意义。意义能够给人提供对个体存在的使命感和价值感,体验到人生的意义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应积极感受个体对学生的成长、对学校的发展、对家庭的建设的意义,这不仅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还能提升其对生活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成就。研究表明,幸福感与成就的关系是双向的。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及个体思维的活跃度,以更好地达成目标。而达成有价值的目标又能更好地激发个体的积极情绪。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双向良性循环。
4.投入心理资本。个体在琐碎、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积极的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感,投入、储备心理资本。
希望,对工作和生活要有目标、有方向,并朝着目标寻找相应的方法和路径,再付诸行动。
自信,即自我效能感,在面对挫折、困难、挑战时积极应对,积极预期可能的结果,并进行多元化地灵活处理。
心理韧性,即个体的心理弹性,心理回复力,也可说抗挫力,是个体的一种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5.管理好负面情绪。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悲伤、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会影响个体理性的思维,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和判断,因此,如何管理好负面情绪至关重要。
对情绪开放,正常合理地表达情绪。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产生负面情绪时,不必抑制,要认识到产生这种情绪是正常的,可以通过语言合理地表达情绪,如:与自我内心对话,或写一段文字、一首诗歌、一篇文章;也可以与他人进行沟通表达情绪,如:朋友聊天等。
核查事实、打破惯性。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产生负面情绪时,可以梳理下事情的经过、核查造成事实的原因,突破思维的惯性。比如:这次职称评定没通过,不是因为我没有关系,是因为我的某项材料准备不充分。
健康分心、正念觉知。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产生负面情绪时,适当分心,想想生活中令人开心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如:瑜伽、冥想、逛街、唱歌、旅行。
6.提升幸福感的方法。关爱自我,观照心灵。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快速而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往往忘记关照自己,关爱自己,心理的枯竭和贫瘠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到无助,甚至迷失自我。因此,适当让自己慢下来,观照自己的内心,让心灵体验到爱、幸福、宁静,感受爱的力量。
微笑犹如解语花。“笑一笑,十年少”。笑,对个体的身体健康有益。研究表明,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肌有80块肌肉参与运动,笑100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训练相当于划船10分钟的效果。除此之外,笑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经常微笑的人更能体验生活的幸福感。经常微笑还可以影响身边亲近的人,如:配偶、朋友、同事,帮助他们享受生活的幸福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甜言蜜语,积极表达。积极的语言表达和交流可以帮助个体积极情绪的激发及个体思维方式的提升,从而获得更美好的情感与智慧体验。语言不仅是人类文化知识的载体,它也是承载人际沟通的工具,积极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直接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在生活中多进行积极的语言沟通多能产生正面的效果。
规划时间,把握当下。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是吞噬心灵的黑洞,也助长个体衍生无助感、虚无感。要提升幸福感就要确定一个目标或方向,规划好时间,朝着目标去努力,落实在每天的行动中,持之以恒,积少成多。越来越接近的目标,有助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的实现,从而产生积极的人生意义感、价值感,以促成目标更好实现。
积极运动,劳逸结合。运动是对付压力和焦虑的良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坚强意志。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留出一定时間睡眠,才能保持精力充沛。
总之,高职院校的中年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既要认识到“中年危机”,又要认识到“中年机遇”。正确认识个人的不足和工作生活的得失,平衡个人与工作的关系,积极看待个人劳动付出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调整个人心态。乐观向上,积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多积极行动,少抱怨。注重自身健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坚强意志,微笑面对生活,尽量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危害。在人际关系方面,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与同事、领导的人际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取长补短、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动与学生交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积极的心理塑造教师人格魅力及形象。
参考文献
[1]阮春梅,黄德辉.高职高专院校中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探究[J].教师,2021.12.
[2]李晓丽.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自我调适[J].教育与职业,2014(23).
[3]马丁·赛斯格曼.持久的幸福[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职高专院校中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探究—以抚州市为例”(项目批准号:SZZX19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抚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