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价值诉求、现实困境和实践图景

2023-06-04 17:26朱秋月邹春柳林晨宇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适应性

朱秋月 邹春柳 林晨宇

摘 要 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适应性蕴含着现代化进程中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职教师生自我成长等适应性诉求的客观回应。增强适应性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直接体现。新阶段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还面临整体发展生态与现实图景异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阻滞、校企合作制度落地困难、高质量社会服务欠缺等现实困境。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努力改善职业教育生态,构建职业教育文化适应;推进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达成职业教育路径适应;构筑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形成多元主体参与适应;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彰显职业教育价值适应。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0-0006-06

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数智时代的社会变革,职业教育步入了更为深刻的改革发展期。职业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共生发展,发挥着服务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优化教育体系、增进国际交流的作用。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达成的重要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五个重要特征。一系列政策图景和科学论断擘画了职业教育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切实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类型优势,聚力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以来,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职教发展的关键词。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適应性,既是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隐含着职业教育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从扩量变革到增质变革,积极助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面对第二个百年新征程,职业教育要实现“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这一目标,必须从其内部和外部共同发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全方位适应能力,在适应中增值赋能,不断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综合竞争力。

一、现代化进程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诉求

从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生成逻辑来看,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其适应性的载体,作为类型教育彰显着其异质性价值所在。在国家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需要在自身特色不断“增强”过程中形成适应的价值自觉,关注外部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重视学习者的内在需要,达成高质量的“适应与发展”。

(一)职业教育需要适应国家发展政策图景的顶层诉求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奋斗目标共同建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支撑”。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通过打造技能型社会、实现人人出彩、促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进而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增强适应性不仅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1]。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加速转型期,面对国内外百年变局的挑战,经济发展要依赖更多高素质、多元化的人力队伍和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旋律,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现代化建设与职教适应性是耦合共生的,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稳步推进教育链、知识链、人才链、岗位链融入现代产业链的核心要义。推进职普融通,帮助学生选择更加适合的教育,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其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挖掘新动能新优势,这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然之策,更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人才服务能力的突破口和切入点[2]。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回应国家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引导学习者通过职业教育掌握精湛的技能,亦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价值所旨。

(二)职业教育需要适应现代化进程中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诉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为着眼点进行深入变革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不仅是国之大计,也是民生之基,是推进产业现代化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持。“双高计划”和“双优校”提出,职业教育要与产业行业进行全方位对接,主动服务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这更彰显了职业教育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能和责任。当前,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刚需,并呈现出新态势、新需求、新走向等特征,职业教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3]。各行各业都需要数以亿计适应智造时代和数字经济发展,具备基础技能、迁移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行业匠才。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并走向世界产业链的前端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联系最为密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发展就更要凸显与区域经济的联动性,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创新驱动”,加快落地产教融合,扎牢校企合作“同心圆”,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多维度地动态联动。职业教育是直面市场和就业的教育,这决定了职业教育要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和新产业,以前瞻性的眼光明确自身定位,自觉切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而“转”、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而“变”,与行业企业“联姻”,追求人才链、产业链互惠共生的“供需衔接”,解决“就业荒”与“用工荒”之间的矛盾,适应行业企业融入区域发展,增幅换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这是实现产业行业“质”的升华的必然要求。

(三)职业教育需要适应师生自我成长的内生诉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所蕴涵的核心价值最终均是服务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其目标也是服务于人的现代化。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职业教育离不开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的主动参与、对话沟通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职业教育最本质的价值追求是适应两个需要:一是适应职教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过程即是培养完满职业人的路径选择。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共性,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使命,同时还有着自身独特的个性,承担着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职能。建好职业教育人才“蓄水池”,关注职业院校师生的发展与成长,让各级各类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力支持,这是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美好愿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普通教育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困境,职业教育承担着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担,但并没有改变学生内心“迫不得已”的现实,这消解了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动力源[4]。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找准职业教育支撑国家全面现代化的突破口,全面推进“人”的成长增值。此外,职教教师生涯发展和自我实现常常面临着被动适应的局面,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建设之“源”,但也是职业院校建设的薄弱环节。职业院校要积极关注人的成长,拓宽师资队伍成长平台,为新时代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成长土壤”。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满足更多成人转岗转业、补偿提升技能的教育需求,以技术支撑职业教育、以技术支撑人的生命成长,实现技术与生命的协同共生[5]。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必然涵括着其与职教师生发展的双向适应。

二、现代化进程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现实困境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状况来看,职业教育与现代化進程还存在多方面的不同步,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仍呈现出一定的非适应性表征。

(一)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生态仍存在与现实图景的割裂与异化

职业教育属于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工程,优化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性工作。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质量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责任,需要打造一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要求相衔接的,具有强劲韧性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梯队。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形象在不断好转,但整体认可度还不够高。这种非适应性问题的外在表现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但根本性问题还是质量不高[6]。一方面,职业教育吸引力低、社会认可度不高造成了职业教育发展内在动力与外在环境的恶性循环[7],一个突出矛盾是“鄙薄技能”,根本矛盾是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与社会需要间的矛盾。在传统认识上,社会、家长、学生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升学成才道路相对狭窄,毕业后竞争力不强,知识视野狭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制约了职业教育适应变局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没有打破“职”与“教”的界限。从当前职教教师招聘、培训等情况来看,职业院校、教师与行业企业沟通不畅、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轨。此外,在产教融合的深入、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师生的认同等问题上,职业教育与国家赋予其的使命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又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循环圈,导致职业教育在社会期待上被弱化,未能形塑其应有价值体系。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仍存在向上延伸的游离与阻滞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亦是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的重要表征。现代职教体系承载着适应外部社会需求和内部自身发展的双重适应性。我国2014年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正式开启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步伐。但在后续几年的政策文件以及学者的研究中,理论的关注和实践的推动对此都有一定的延缓停滞。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就指出职教体系不健全,并在第一条强调“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横纵贯通”。2022年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强调要“统筹推进普职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消除社会偏见,打造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说,一系列政策正是基于对现代职教体系所呈现的结构布局不平衡、层次不贯通等非适应性问题而进行的主动调适。职业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变革,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教体系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目前,我国“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职业院校对自身优势条件和特色发展空间缺乏理性研判,偏离轨道。培养衔接上,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缺乏连贯性。另一方面,针对各类在职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伍军人等重点人群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不够丰富和系统[8],一些项目的培训时间、场地、内容、培训体系以及学习成果认证还处于探索阶段。职教体系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同步。

(三)职业教育借力行业企业资源仍存在制度泛化和落地困境

职业教育要深刻认识到产业快速变革对产教融合提出的紧迫要求。深化产教资源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和必由路径。专业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是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基础。2020年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显示,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审议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规模、专业建设等重大问题的比例较低,分别占12.5%、15.3%、23.5%[9]。究其原因,在于我国职业教育内部关系要素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合作[10]。产业资源和学校教学资源没有实现深入融通,“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如果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难以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产生技能迁移,将会制衡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国家层面虽然出台了指导性文件,但制度的空心化导致顶层设计难以落到微观的校企层面,双方的利益得不到长期共存共长。加之针对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企业的直接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实践中,企业不能发挥实际指导作用,职业院校过度重视政府的主导,拓宽合作边界较为乏力。校企双方因利益诉求未能达成长期一致性合作,很难实现“1+1>2”的双赢局面。长此以往,职业教育发展所依托的产教融合并不能制度化。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在人才培养和供给方面始终面临关键症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升级的潜力和知识创新的深度。

(四)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仍困于质量不高的被动适应

社会服务能力是衡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主动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其与社会互动演变的结果,是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发展动态平衡的动力源。近两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为加快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现代化的步伐,陆续出台了有关支持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系列文件,旨在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提升职教人才的适应能力。从宏观和长远来看,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机遇。但是,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内生动力欠缺却成为制约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原因[11]。一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顶层规划不够,对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功能强化不够,服务层次不高,服务面狭窄,服务能力不强[12]。职教领域还缺乏完备的、成熟的社会服务规划机制,管理交叉、政策不一、定位不准导致其与社会需求存在异化倾向。高水平职业教育智库对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导航作用,然而,不同区域间的智库建设差异很大、职教智库建设体制尚不健全、服务决策的功能不突出,并未完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忽视各个地区在要素整合、外部环境变迁以及乡村地域功能、经济形态、民族特色的不断变化更迭,缺乏撬动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杠杆,职教服务社会的非适应性表征也阻滞着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13]。

三、现代化进程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图景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适应产业进步和人才需求是重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努力达成文化适应、路径适应、参与适应和价值适应,以实现从根本上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改善职业教育发展整体生态圈,构建职业教育文化适应

改善职业教育生态文化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保障,其形成是职业教育发展内外因素的交织。职教生态文化圈的发展是与时代发展、国家建设紧密联系的。改善职业教育生态文化圈,需要多方协同。

一是增强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遵循,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政治前提,是彰显职业教育中国特色和中国符号的根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坚持文化自信,使中国文化自信和职教文化自信交融支撑。通过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形塑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既需要“顶天”的高端人才引领,更需要“立地”的职业教育人才予以支撑,在“人人出彩”中收获自信。二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求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需求,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高地,不断提升办学质量。人才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14]。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智能嵌入为教学总支撑,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模式,提升人才就业质量。在教师的聘用和培养上,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视野,使之适应和满足育人要求。在教师培养制度上,加强职教师资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同时采用校企轮岗、在职提升等多种方式,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着力打造投身职教、潜心钻研、类型丰富的教师队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

(二)构建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达成职业教育路径适应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体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方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要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体系,继续推进“职普融通”政策,让适合学习职业技术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为高等职业学校和职教本科院校输送合格生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作为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二是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让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成才。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类型,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管理职业教育,建立基于类型特色的管理体制[15]。要夯实中职的基础性地位,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完善相关学位制度,培养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等工程技术性人才,既要突破职业教育的学历“束缚”,也能助力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三是加快建立适应数智时代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数智时代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通过数字化平台打通生态上的各个主体,串联职教全域生态信息,才能使职业教育各环节、各要素生态和谐共生。数智化时代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也要求其以更快速、更聚焦、更多元的形式适应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四是积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互衔接,扩大教育对象,面向全社会,用“大规模”对接“高质量”。整合数字化学习资源,实施泛在学习、混合学习、个性化定制学习等教学新模式,释放更多的综合社会效能,传播终身学习理念,实现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和谐发展,搭建多元的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继续教育供给能力,引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

(三)促成職业教育多元主体聚力构筑产教融合育人利益共同体,形成职业教育参与适应

构筑校企利益命运共同体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路径,也是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创新性开展分层分区的区域联动,形成政府引导、学校参与、企业支持的同当地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赋能区域现代化发展。

一是深化学校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接驳,对标产业发展,增加专业教学有效供给,培养产业现代化需要的人才[16]。聚焦产业行业发展,以产学研为依托,确定重点专业群、重点发展专业,防止低水平专业群建设。职业院校对现代经济动态趋势要有更加敏锐的触角,在专业设置上重技术、重实践、重发展,坚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让学校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内容选择、项目设置等微观环节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注重学习能力培养,满足学习者个性发展需求。在人才培育过程中以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互融互通,真正撬动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二是构筑校企命运共同体。创新多样的省域、市域职业学校办学形态和办学形式。职业学校与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项目,共同搭建高水平、现代化、专业化平台,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教学,实现学校与企业实践基地对接、成果对接,推动校企共同管理学院,丰富职业学校办学空间。职业学校要结合自身区域特点,主动寻求适合的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17]。三是扎牢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政策环境。强化政府统筹,鼓励企业积极加入,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培养方式融合,将校企合作成果作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内容之一,保障校企合作走深落实。强化产业组织建设和引导能力,各级地方政府应强化制度保障,明确产教融合的制度单元,在校企合作利益最大公约数上,确定校企合作的内容、形式,制订可行有效的合作方案,实现产教融合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18]。

(四)提升质量、夯实社会服务能力,彰显职业教育价值适应

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和核心功能,也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亦是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价值旨归。一是继续完善校政企社会服务的顶层设计。社会服务产业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首先,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打破层次壁垒,适时推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措施。各地区可以依据自身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地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产业园区提高生产实践资源整合能力。同时为职业院校增权赋能,提振职业教育服务现代经济社会的辐射力。二是职业院校应根据国家政策,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态势、产业动态、人才培养新趋势,从被动适应积极向自觉适应和引领适应转变。职业院校要注意灵活调试,将突破口和着力点放在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拓展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内容上。三是推进彰显职教特色和价值的智库建设。新型职业教育智库是实现职业教育领域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保障,是对接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19]。以服务国家需求为核心,重点关注地方经济与产业规划,打造特色职业教育智库平台。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构建资源整合和共享、引智借脑、多维度支撑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实践的平台。以凸显研究特色为主要抓手,做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建言者、评估者,职教智库应重点面向行业产业,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前瞻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贡献智慧方案,让各地区走出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新路子,这亦是职业教育的最终价值所归。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既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亦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具体表征。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积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文化适应、路径适应、参与适应和价值适应,方能从整体上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挥职业教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时代使命。

参 考 文 献

[1]高书国,张智.技能强国:职业教育4.0时代的中国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20(4):7-14.

[2]谭绍华,李同同,张敬.职业教育“技术转向”的价值向度与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34):6-12.

[3]刘琛.数字经济背景下的职业教育[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6):40-49.

[4]李政.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理论循证、时代内涵和实践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33-143.

[5]朱德全,熊晴.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逻辑理路:价值与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03-112.

[6]陈子季.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 推动职业教育全面振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11.

[7]刘兰明.论职业教育的尊严[J].中国高教研究,2015(2):91-94.

[8]王海东,邓小华.我国学分银行与资历框架建设探索:进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19(12):55-60+93.

[9]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53.

[10]喻忠恩.职业教育的革命性变革:从政府办学到企业办学[J].职教论坛,2016(27):42-46.

[11]刘晓,陆宇正.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框架、困境与愿景[J].职业技术教育,2020(28):40-45.

[12]岑家峰.新时代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现状及能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广西高水平高职学校质量报告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1(18):47-52.

[13]吴碧波,任文.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困境与推进[J].区域经济评论,2022(2):128-132.

[14]吴敏启,曹明.“职业教育适应性”语境下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7):68-73.

[15]吕玉曼,徐国庆.从强化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确立的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2):111-118.

[16][17]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1-11-01].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2/content_5642120.htm.

[18]李梦卿,陈竹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施维度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2(1):109-118.

[19]汤贞敏.建设国内一流新型教育智库体系[N].南方日报,2017-05-06(2).

Abstract  Continuously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 level of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irectly reflects the level and 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society.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lies a response to the adaptive demands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needs of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self-growth of vocation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hancing adaptability is a direct embodiment of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adap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lso presents the alienation of the overal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reality, hind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ystem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 of high-quality social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path adaptation of high-quality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uild the participation adapt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i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enhance the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mbody the value adaptation.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daptability

作者简介

朱秋月(1981- ),女,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武汉,430068);邹春柳(1999- ),女,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林晨宇,湖北工业大学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质量发展驱动下中国特色现代职教体系适应性发展研究”(DJA220480);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重点项目“新职教法实施背景下湖北省职教师资队伍核心能力提升路径与优化策略”(D20221402);湖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比较视域下湖北省现代职教体系结构适应性研究”(21Y078),主持人:朱秋月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