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地理研究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重视。培养高中生的地理研究能力,有助于践行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文章介绍了地理研究能力的概念,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培养高中生地理研究能力的意义。与此同时,文章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研究能力的策略,旨在推动新课程改革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研究能力;策略
作者简介:潘晨艳(1999—),女,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
研究能力是新时代高中生的必备素质,培养高中生的研究能力,是当前高中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工作。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培养高中生的地理研究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使之能够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提高调查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研究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师现阶段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地理研究能力概念分析
研究一般的流程为“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论证—诠释主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是指面对新事物、新课题时,能够快速掌握相关情况的能力。地理研究能力是指具备科学精神与思想,能够运用地理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自主学习能力或主动探究能力。进行地理学科研究需要以思维为核心,将地理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分析新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个过程中思维和行动的综合表现反映了地理研究能力的强弱。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忽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但在教学进度的限制下,一些地理教师通常会向学生灌输教材知识,未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致使有的学生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固化思维。在后续进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将很难独立完成地理研究任务。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不利于高中生的思維发展,也难以提升地理教学效果。
(二)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较低
高中地理学科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熟练掌握地理知识。一些地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在地理探究活动中直接告诉学生相关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记忆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有的学生在反复记忆的过程中,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采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这不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地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部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讲解习题,旨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很少围绕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相对较高,如果教师长时间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比较有难度的地理知识,课堂教学质量也随之下降。
(四)地理实践教学活动较少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课内探究活动,其二是课外实践活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开展的地理实践教学活动较少,他们更倾向于利用课堂时间讲解理论知识,在课后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以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际上,这样很难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甚至会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压力。
三、培养高中生地理研究能力的意义
(一)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开展富有创新性、多样性的地理研究活动,能够让学生深入探究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深化学生的学科认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研究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真正掌握重难点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价值与乐趣,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二)增强地理学习自信
地理知识中有大量的人文信息与自然信息。地理学科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研究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摆正学习心态,正确看待地理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通过不断研究,积累丰富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增强学习地理的自信心。
(三)锻炼地理自学能力
地理自学能力是高中生应当具备的能力之一。地理教学不仅仅要进行知识的传递,更要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其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研究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灵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独立解决问题,攻克难关,可以使其具备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意识,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地理综合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新的育人理念,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研究能力,是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教师通过开展高效的研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指导,渗透整体学习的思想,可以让学生在深入研究中强化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学习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研究能力的策略
(一)精心设计问题,培养问题研究能力
研究问题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启迪学生的思维。高中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来开展地理研究活动,使学生通过探究问题的答案,提升问题意识与问题研究能力。
例如,对于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的“气压带和风带”这部分内容,本课重点知识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提升研究意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从大气运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三个角度入手设计问题,坚持由简入繁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研究能力。首先,教师可以设计有关“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大气运动规律的关注和思考,并讲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让学生通过研究问题,理解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然后,教师可以提出“大气环流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三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让学生提出“地表均匀,地球不转”的假设,并以北半球为例,研究地球上的大气运动规律。最后,教师可以利用直观图示,介绍地球上的大气运动规律,讲解大气环流中的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要求学生回答有关问题,帮助其掌握读图技巧。如此一来,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并通过研究理解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问题研究能力。
(二)强化师生互动,培养案例研究能力
在课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把握学情,更好地引入教学内容。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所讲的地理知识来选择恰当的案例,激发学生研究案例的兴趣,逐步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论证,得出研究结论,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案例研究能力。
例如,对于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的“洋流”这部分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地图、材料、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洋流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解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围绕海运贸易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洋流相关知识的预习情况,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中研究关于海运贸易的案例,培养其良好的案例研究能力。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展示世界洋流的分布图,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玩具鸭漂流”案例,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与学生进行互动,适当提醒学生回想全球风带形成的知识,画出案例中玩具鸭的漂流轨迹,使学生能够通过研究和与教师互动,正确说出主要洋流名称及分布规律。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围绕海水运动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联系全球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知识,根据案例分析结果解读洋流,使学生明白洋流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后,教师可以在互动中利用正向的鼓励,表扬学生积极研究的态度,这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正迁移,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地理研究能力。
(三)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实践研究能力
开展主题研究活动既是强化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手段,又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措施。高中地理教师要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科学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实践中明确研究方向,分析资料,并整理各項研究数据,由此形成清晰的研究思路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不断提高实践研究能力。
例如,对于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这部分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以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使学生能够理解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特征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措施。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围绕具体的城市,开展有关转型发展的主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城市信息,分析其发展条件、衰退原因、转型策略,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促进学生实践研究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可以展示国内资源型城市风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资源型城市的兴起与衰落过程,并开展“城市兴衰”主题研究活动,要求学生在课上分析相关资料,在课后进行走访和调查,了解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产业与人员的集聚,城市的快速成长,资源型城市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与原因,由此激发学生进行主题研究的兴趣,使学生明确资源型城市的概念,在实践中体会地理研究工作者的不易,并从研究中获得成就感,懂得资源型城市变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原因是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的自然资源枯竭。然后,教师可以列举大庆、阜新、焦作等城市,为学生提供这些城市转型发展的数据,指导学生围绕“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这一主题进行实践研究,分析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使之明白大庆利用进口资源发展石化产业、阜新发展风力发电和煤化工产业、焦作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均是走因地制宜的转型之路的表现。最后,教师可以结合本土城市未来转型发展方向,引导学生主要从区域角度入手进行实践研究,从而促进学生地理研究能力的提升。
(四)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研究能力
合作学习活动是培养高中生地理研究能力的重要载体,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高中地理教师要灵活利用图文资料指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给予学生明确的地理学习指导,以提升其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其创新研究能力提升。
例如,对于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的“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这部分内容,本课要求学生从相关图表中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情况,结合资料分析耕地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理解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区域认知形成与综合思维发展。在讲解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成立“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研究小组,讲解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实现途径、调节手段,为学生提供提及“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全面部署的中央一号文件资料。然后,教师可以展示粮食区位图,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研究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助力学生展开合作研究,激发其创新思维和意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鼓励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思维碰撞,提出维护粮食安全、保护耕地资源的创新性想法。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想法,介绍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主要对策,使学生通过合作研究,将自己的创新性方案与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施用有机肥、推广高产品种、发展间作套种、发展农业机械化等国家层面的政策进行对比,以“再研究、再创新”的方式,进一步分析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促进学生提升创新研究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结语
高中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从而通过研究地理知识,对世界有深层次了解,开阔自我眼界,丰富自我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研究能力,需要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不断创新地理教学形式,营造优质的地理研究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实践探究的兴趣。高中地理教师也要在教学研究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提升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地理研究提供保障,促进其地理研究能力提升,以取得良好的地理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孔祥丹,申大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师教材理解标准体系构建[J].地理教学,2020(24):14-18.
[2]范亚俐,卢晓旭,袁玲.综合思维元认知对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影响[J].地理教学,2020(2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