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学、影视、音乐、戏剧、美术、建筑……在过去岁月里,每一种文艺形式都像一个时代的记录者,每一种文艺形式又引发了新的思潮,推动璀璨的中华文明阔步向前。
艺术其实是时代在社会和人性中的渗透,又是人性对世界的反观。艺术家的个体创作其实反映了他所处时代人民的生活面貌。20世纪初期,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人口构成复杂,导致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音乐人有了丰富的文化养分,由此造就了“时代曲”的多元风格。与海派绘画、海派戏曲、海派文学这些比较典型的海派文艺相比,上海音乐的“海派”特性似乎没那么清晰,可能并不存在所谓的“海派音乐”。但现代性却塑就了上海音乐文化的基本形态,同时也制约着其文化的发展。
近几十年以来,中国电影敦本务实,守正创新,以狂飙突进之势奔向电影强国。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科幻劇《三体》同步亮相海外,接连打破播映纪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中寻找题材、提炼主题,是我们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的主要创作思路。女子越剧与红色题材如何“结合”?《黎明新娘》给了我们一份满意的答卷。《黎明新娘》的改编,选择了以越剧最擅长的“才子佳人”“儿女情长”为切入口,以主、副线的复调戏剧结构,立体地展现了在特殊年代烽火佳人的儿女情感与家国抉择,越剧的“浪漫唯美、长于抒情”的审美特色在舞台上得到了极致的诠释。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023年,“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被列为“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力打造“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以“社会大美育”引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日新月异、生生不息、自强不息,这些精神内核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能绵延五千年愈发活力不绝的原因所在。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中国文艺在守正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新形势不断创新。一切文艺作品,都该与时代命运息息相关、随时代需求应运而生,文艺作品必须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