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中的雨意象研究

2023-06-04 02:33肖佳琦
雨露风 2023年4期
关键词:喜雨白居易意象

雨作为大自然的一种气象,随着诗人心境的变化附着不同的情感。首先,继承了自《诗经》以来,对及时雨的期盼之情,白居易对百姓稼穑的关心,对甘霖有着喜爱之情;其次,诗人多借助雨缠缠绵绵的形态及淅淅沥沥滴落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思、壮志难酬;最后,经历朝廷政变之后,诗人无法施展抱负,开始转向内心的修养,学习佛教义理,雨附上禅意和禅趣。白居易用其敏锐的眼睛和细腻的心观察世间万物,其笔下的雨是心理体验的展示,给人愉悦的喜雨,递送愁绪的苦雨,以及具有佛禅意味的雨。将雨的客观表象与人的主观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雨之丰富、情之深切的效果。白居易以写雨诗寄托关怀政事之思,抒写追求自由逍遥的闲适自在之情,展示了其思想由积极入世到中隐的演变发展。

一、雨意象的情感色彩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鉴于意象本身的争议性,本文主要依从袁行霈先生的观点。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提及:“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1]当诗人将客观物象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时,此物象便成为了诗歌的意象。“雨”不仅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引发白居易丰富情感的物象。

(一)喜雨

久旱逢甘霖表达了人们对雨的期盼和喜爱之情。雨本无色无味,但因为雨可以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为人们提供生命之源,人们心中对雨的感情变成了味觉的体验。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较早地描写了雨滋润万物的特征,在后继作品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喜雨模式。例如《小雅·信南山》中写道:“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霑既足,上我百谷。”[2]这一章讲到雨水充足促成五谷丰收,是人们心目中的喜雨,较为典型的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诗人盛赞春雨应时而降,滋润万物。

白居易对雨的描写继承了历代文人“雨助长万物”的特点,同时还写雨洗涤尘土,给人带来一番清新景象。白居易身为诗人的同时,也是一名为君为民的官员,深知雨对百姓农业活动的重要性。他笔下以喜雨作为题目的诗就有两首。笔者选取其中一首:

喜雨[4]2894

西北油然云势浓,须臾滂沛雨飘空。

顿疏万物焦枯意,定看秋郊稼檣丰。

“油然”是云气聚集在一起的样子。云层厚厚的,一场气势磅礴的雨从天而降,顿时就清除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干燥枯萎。从“須臾”和“顿”这一词一字中可以读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雨给万物、给诗人带来了意外之喜。最后一句的“定”字则是对这场雨的颂赞,坚信这场雨将给人们带来一个丰收年。诗人笔下的喜雨之情流露于字词间。类似的还有“应龙能致雨,润我百谷芽(《虾蟆》)”,[4]126“是时新雨足,禾黍夹道青(《秋游原上》)”,[4]“久雨初晴天气新,风烟草树尽欣欣(《早春招张宾客》)”。[4]2399春雨是百谷芽和禾黍成长的催化剂,给它们带了成熟的机会,也给诗人传递着希望。

(二)苦雨

唐朝时,政治经济重心位居北方,江南是很多官员的贬谪之地。众多身处安稳之乡的诗人因自身遭遇常常作诗吟唱,唱出心中的羁旅愁思。江南的雨被历代文人多次用于苦吟、苦诉,逐渐打上了“苦雨”的印记。白居易曾在江南各地待过好些年,少年时因为战乱被父亲送到南方避乱;为官时,因被贬江州又待了几年。在其笔下,江南的雨多是给人带来愁思的雨,这些雨滴落在诗人心中是愁的、苦的:

风雨晚泊[4]1385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

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

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此诗作于元和十三年,诗人寓居江州,遭遇冷落的他思绪万千。风雨交加迫使船只靠岸,心中的千愁万绪涌入脑中。竹和芦苇怎有感情,只是作者移情于物,看到在风雨中飘摇的它们,联想到自己。开头一“苦”字,道出了作者的心声,内心的苦也如狂风暴雨一般喷薄而出,无法制止。白乐天想着自己即将年过半百却一事无成,现如今还漂泊在外,不知身安何处,心系何处。诗人感叹自身轻如鸿毛,对于周遭无法改变,无法让皇帝转变心意,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只能被动接受现状。夜晚本就催人思,加上凄风凉雨的烘托,郁积在心中的苦闷,随着风雨越散越开。

雨是自然物象,何时何地下落不是人们主观可以控制的。过多的雨会带来涝灾——“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大水》[4]139);送别时落雨更添不舍——“云黑雨翛翛,江昏水暗流”(《西河雨夜送客》[4]1328);漂泊时下雨倍感孤独——“兰省花时锦帐下,庐山雨夜草庵中”(《庐山草堂夜雨独宿寄牛二李七庾三十二员外》[4]1400);思怀时飘雨增添愁思——“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阴雨》[4]1457)。

(三)具有佛禅意味的“雨”意象

高僧常用雨来阐释佛理。雨具有洗净纤尘、滋润万物的特点,与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不谋而合。雨是参禅之人爱用的意象,号称“诗佛”的伟大诗人王维,其写雨诗中大量蕴含禅意,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白居易笔下也少不了饱含禅意地写雨诗:

微雨夜行[4]816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诗人独自一人行走,天边飘起的云是为下雨做的准备,也就有了后来“夜寒”的感受。秋雨本是伴随着凉意的,作者却依然前行着,犹如没有看到雨点,没有听到雨声。当衣裳被雨沾湿才发现空中飘着的绵绵细雨,或许作者是很享受在这微雨中慢行的。整首诗给人宁静悠然的感受,诗人内心安静,与万物合为一体,充满禅意。

秋雨夜眠[4]2521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没有让人心生烦闷,反而能够让诗人安静地听着雨落的声音美美地睡去,真真应了“安闲”两字。不受外界烦心事的干扰,留给自己一颗静心,享受大自然的妙趣,这也是禅趣所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5]白居易细腻的情思融入雨中,产生了喜雨、苦雨两种情感模式以及具有佛禅意味的“雨”意象,這是他独有的丰富多彩的雨。

二、从情感中窥探思想的变化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6]一句是白居易宦海沉浮的真实写照。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明确道:“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7]白居易从其不同类别的诗中流露出为官各个阶段内心情感的变化,侧面揭示了其思想的变化。《毛诗序》说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8]其写雨诗中,主要是依据其对于雨寄托的两种情感——关怀政事之情、闲适自在之情,来体现他由入世思想到中隐思想的转变。本部分主要采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观点,即白居易在被贬江州时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以雨寄托关怀政事之情——入世思想

白居易与儒家思想可谓渊源甚深。继盛唐之后,宦官专权、朋党恶斗导致百姓生活困苦,白居易也受其影响,辗转他乡,过着动荡不安、饱经离乱的生活。也因此,白居易从小就认识到朝政清和、国势强盛对于百姓的重要性。所以,中唐时期,有志之士渴望中兴,积极入世,获取功名,施展自己的抱负,白居易也是如此。此外,白居易的祖、父两代都是明经出身的低品级地方官,他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主动接近底层百姓,了解过民间疾苦。白居易在后来为官时一心为君为民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都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息息相关。

唐宪宗李纯刚上任时是一位虚怀纳谏、重视才人,颇有作为的皇帝。白居易在此时第一次为官时,担任左拾遗,属于谏官,利用平生所学,明察朝廷得失,陈述天下利弊。此时的意气风发从其诗卷第一首诗《贺雨》可以看出:

贺雨[4]1

……

顺人人心悦,先天天意从。诏下才七日,和气生冲融。

凝为悠悠云,散作习习风。昼夜三日雨,凄凄复蒙蒙。

万心春熙熙,百谷青芃芃。人变愁为喜,岁易俭为丰。

……

君以明为圣,臣以直为忠。敢贺有其始,亦愿有其终。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元和三年到次年春暮,久旱无雨,宪宗忧心百姓,欲施德于天下的故事。白居易进谏,提议减免江淮两地赋税,并采取“多出宫女”等措施来祈求上天降雨,宪宗如实照做,结果真的连续下了好几天雨。诗中歌颂了皇帝的政绩,表达了忠君爱民之心,既是庆贺甘霖的到来,也是庆贺帝王的仁政爱民之心,更是对君王寄托了更多美好未来的期盼。白居易早期思想以儒家为主,满腔热血,积极参与政事,以君王、百姓之事为己事,心系人民。再如“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读汉书》[4]52),想借此劝告皇帝对群臣的言论不要犹疑不绝,要么听信忠臣的话断绝邪念,要么听信邪臣的话,让忠臣早日对朝廷之事放手。继如“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永崇里观居》[4]456),全诗卒章显志,借用周易代表儒家经典这一特点,点明自己希望施展抱负,把握住短暂人生的志向。

(二)以雨抒写闲适自在之情——中隐思想

元和五年,白居易一表三奏力保直臣元稹,却遭受宪宗的冷遇。同年,白居易三年拾遗任满,但没有遵循惯例转授或擢升官职,遭受了冷落。白居易逐渐感受到官场宦官和权贵们在背后的压制,似乎意识到以后直接参与朝政的机会将减少。为此,他以“臣家素贫,臣母多病”为名,改授外官。元和六年,白母逝世,白居易回故里守孝,长达三年,《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已显露了空有一腔抱负的惆怅愤懑之情。在此期间,虽然比起刚刚参政时的高度热情有所降低,但依然心系朝廷政事。元和八年服丧期满后,依然偏职冷官,不得过问朝政。

元和十年(815年),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缉拿凶手,最终以“越职言事”及“有害名教”的罪名被降谪出京,担任江州刺史。一片丹心却无用武之地,白居易选择知足保和,独善其身。此时白居易心中因被贬而产生的沉重的失落感和幻灭感只能另寻佛家、道家等心安之地去化解,去寻道士修行,去寺庙里学禅。从其写雨诗可看到其对雨的描述由开始颓唐不满到饱含愁绪,从一心关怀政事到走向自我内心的转变。作于刚到江州不久的写雨诗,如“雨露施恩无厚薄,莲蒿随分有荣枯”(《初到江州寄翰林张李杜三学士》[4]1265),“漠漠纷纷不奈何,狂风急雨两相和”(《惜落花赠崔二十四》[4]1271)。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或是受佛理的影响,心情有所平复,如“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百花亭晚望夜归》[4]1293)。在身处江州的时光里,白乐天居于江西庐山一地,搭建草堂,在寺庙诵读佛经,与僧人一起参禅悟道,在人生重大转折时寻找出路。此时的白居易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中思考,内心陷入矛盾,是对自己人生走向的考虑。

从白居易后来担任忠州刺史、杭州刺史可以看出,他收起了锋芒,对于百姓依然关心,但是对于一些国家大事、政权更迭,主要采取淡然的态度。作于大和元三年的《中隐》写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4]1765白居易与社会、自我达成和解,解脱了被世间凡事束缚的内心,介于大隐与小隐之间,找到一条折衷之路——中隐:在京城外做一个地方官,拿一份俸禄,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享受时光。此时的写雨诗中多的是听雨、观雨后清新之景的闲适之情。例如“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雨中招张司业宿》[4]2032),“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4]2521)。

白居易是百姓心中称职的父母官,从小对儒家的金科玉律耳濡目染,为官时也是积极践行儒家思想,他的政绩为百姓所称道。但时局动荡,自身力量有限,对于“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来说,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只有转向寻求自我内心的平衡。白居易居闲职、享俸禄,给自己一份闲适的生活,也同时为百姓尽自己所能为的。雨的描写与其沉浮的宦海相契合,也与其“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相关。不同时段的心境,雨被赋予不同的情感。

作者简介:肖佳琦(1998—),女,汉族,江西吉安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唐宋。

注释: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莫砺锋,童强.杜甫诗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4〕白居易.白居易诗集校注[M].谢思炜,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5〕王国维.校注人间词话[M].徐调孚,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6〕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7〕白居易.白居易文集校注[M].谢思炜,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8〕毛亨.毛诗传笺[M].,郑玄,笺.陆德明,音义.孔祥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8.

猜你喜欢
喜雨白居易意象
抚远意象等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春夜喜雨(外二首)
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即事
喜雨怕雨分两下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