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四要素视野下《大江东去》的现代叙事

2023-06-04 13:32孙凯凯
雨露风 2023年4期
关键词:影视剧网络文学受众

著名财经作家阿耐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叙述了1978年到1992年间,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们在风云变幻的改革浪潮中不断探索、身不由己和突出重围的浮沉故事。书中特别提及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社会中的小人物应当如何撕掉早已根植于内心的标签,如何突破“成分”烙印在他们身上的痕迹。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这一话题再次将读者的目光吸引和聚焦到社会中的各色小人物如何突破固有思维,大胆迈出第一步,在艰难探索中取得成功这一重要命题上来。本文在借鉴文学理论大师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对《大江东去》这部网络文学作品的叙事作探索和剖析。

一、网络文学的发展概述

(一)当下网络文学传播的主要模式

网络文学从备受争议到普遍被人接受,从小众化朝着主流化发展,以其灵活性、广泛性、受众群体多元化、传播能力强、低门槛、发表自由、作者与读者的交互性强等特点区别于传统文学,其传播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数字媒介的传播。具体来看,在媒介融合视域的大背景下,文学在文语结合、音视频结合和多媒体整合传播等方面都大量采用数字媒介技术。文学的传播介质在呈现方式、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等方面也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这就使得传播者不再局限于作者签发售书,而更加趋向于网络化、数字化的宣传,数字化进程中文学的传播者与受众不再有明显的界限。

二是粉丝读者。现今,网络文学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传播模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印刷,网络文学催生的读者已经自成一个有共同意趣、共同品味对象的群体或者部落,这个群体或部落利用网络媒介,如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就能及时将作家更新后的作品及自己的感悟分享给周围的人群,如此循环往复,文学作品的受众范围就再一次得到扩大。

(二)网络文学传播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网络文学传播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促进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网络文学在传播模式上仍面临一些困境:一是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资本的介入,作家创作的作品趋向于迎合市场,大量文学作品创作追求数量而非质量,导致网络文学“快餐化”;二是“粉丝化”现象。创作者通常以读者为中心,导致在文学创作与传播过程中常常过于讨好读者和粉丝,粉丝的力量甚至可以左右人物设定、情节安排,部分文学作品因此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取向,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文学的作者和作品不再独立;三是类型化倾向。题材多为仙侠、都市爱情、青春校园等,其传播内容以神、情、纯为主流价值取向,这也是导致网络文学作品同质化的原因之一;四是影视剧改编。改编后的文学作品难以满足部分追求极致体验感的受众需求,因此难免会遭到部分受众的诟病。

产生上述困境的原因之一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写作逐步商业化,且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集中体现在投资人通过改造文学价值评价尺度,以达到符合自身利益的商业模式。这就造成了文学评价完全以商业收益为终极标准的怪象,导致文学作品缺乏文学性而更具商业性;其二,在数字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媒介的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原著给受众无尽的想象空间和留白,受众在心中会依照自己的喜好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审美画面,而借用媒介手段后的作品却给受众固定的印象,难免会众口难调;其三,现下网络文学作品大多数都呈现出类型化趋势,造成受众欣赏与审美趋于疲乏,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没有过多的突破点,难以创作出吸引受众眼光的作品。

二、以“文学四要素”解读《大江东去》

M.H.艾布拉姆斯 (M.H.Abrams) 在《鏡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学活动系统,四者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作品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并维系四者关系的中介。[1]

(一)世界:主流价值观和主旋律的构建

文学要素里的世界包括了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阿耐的《大江东去》作为一部描写改革开放时期的长篇网络小说,能够在网络文学世俗化、粗鄙恶俗等尴尬语境下,形成自己的写作机制,突破同质化、娱乐化、单一化的叙事风格,内容题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并朝着“主流化”方向发展,实在是非常难得,其突破了传统文学作品曲高和寡的窘境,以崭新的方式回到大众的视野,这种回归,不仅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市场价值、文学价值、社会价值,同时也掀起了一场文学的狂欢浪潮,使文学阅读深入人心甚至成为年轻人追寻时尚的生活方式。而其中蕴含的网络文学价值取向,也在大量读者群体中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共识。与传统文学作品单向度的意识形态相比,产生于数字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学,其意识形态构建是多向度的。文学真正回到大众手中,读者和受众积极参与作品的创作、阅读与传播,并通过大量的社交平台与大众达成价值认同和共识,在无意识中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建构,这也是网络文学建设意识形态的优势所在。

(二)作者:改革浪潮的见证者

阿耐曾谈到创作《大江东去》的初衷:“我要说,我想说,说说我经历那么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感。”在网络文学作家中,阿耐被称为“财经作家”,这或许与她创作了大量的商战题材作品有关。说到《大江东去》这部作品,不得不提及阿耐的出生环境。有幸生活、成长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宁波的阿耐,见证、经历、参与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于是她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精神的变化串联起来,构成了一部超过150万字的长篇小说。在将《大江东去》与阿耐创作的其他商战题材作品比较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共同点,即受原生家庭影响在经济大浪潮中艰难打拼者的身影、受历史沿革影响在社会转型中遭到挤压盘剥者的身影、受改革开放影响在无知愚昧中反抗者的身影,他们都期望着在大城市中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在踏上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中前进。因此,阿耐在写《大江东去》时,其创作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都是围绕着先行者们在经济改革大浪潮的社会中艰难的探索展开。作为身经百战的职场“老人”,阿耐给予小说极强的真实性,凭借着自身丰富的经历,给读者带来他们平时未能接触到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

(三)作品:网络文学“主流化”倾向

作家在《大江东去》这部作品中选取了改革进程中的几类典型人物作为重点刻画的对象,如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都是有温度的时代弄潮儿。国有经济的典型代表宋运辉,他天资聪颖却受到所谓的“成分”束缚,受尽歧视。他把握住了1978年高考恢复这个难得的机遇,成为首批大学生。上大学、包分配、下基层,成为一名国企技术人员。大发展的浪潮中,在融入工作环境时,宋运辉所表现出来的不知所措与无奈,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深受传统思维的束缚,敢为人先者始终会遭到非议与排挤的现实状况。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雷东宝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的新人形象。作为退伍军人,他有胆有识、敢闯敢拼,在村里极具威信。这个农民创业者的身上反映出那个年代广大中国农民想摆脱贫困却缺乏经验与知识的窘况,所以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最终靠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闯出了一番天地。个体经济的典型代表杨巡这个人物代表着在经济改革大环境下文化程度不高、白手起家的一批企业家的形象,他的身上既有个体户在经济开放初期缺乏监管而投机取巧的特质,但也有勤奋苦干的韧劲,因此最后成为一个闪光的人。《大江东去》这部作品仿佛在给属于那个年代的人们诉说着属于他们自己年轻时代的探索与拼搏。在剧情设计上没有顺风顺水的“主角光环”,更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物设定,有的只是一份“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执拗,一种“选择站在正确一边”的胆识,一个“不想辜负这个时代”的宣言[2],改革先行者们那种“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特质,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给予当下的人们启迪与示范,这一切均成为了《大江东去》的重要内容。

(四)读者:亲历者、坚守者、奋斗者

读者凭借文学接受主体和再创造的身份在四要素里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江东去》的创作、发表、出版和发行作为一场文学传播活动,作家和读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针对《大江东去》的读者,我们或许可以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改编的影视剧《大江大河》中获得一定的启示。对于成长在大改革大发展年代的人们来说,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进程的他们深知改革的艰难和曲折,他们坚信只要不放过每一个改革的机遇就能突出重围,即使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会受到保守派的重重阻挠,但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然吹响,胜利无可阻挡。在阿耐的《大江东去》这部作品中,有勇敢举起改革进程大旗的奋斗者,也有艰难改革进程中的坚守者,还有背井离乡的漂泊者。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记忆里,改革开放的一切似乎都像发生在昨日。《大江东去》的出版唤起了这部分读者记忆深处的改革画面,作家阿耐塑造了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身影,于是大量读者利用网络媒介发表自己对改革年代的感悟,再次扩大了读者群体的范围。一般说来,网络文学作品在被挑选改编成影视剧前,往往就有无数的网络铁杆粉丝。被改编成影视剧后,除有一大批所谓的“原著粉”外,还有影视剧选角时明星效应带来的影视剧粉丝,双管齐下,使得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获得高关注度与高收视率。当前,影视剧向网络文学借力已成为潮流,影视改编正在渐渐与文学相伴而行,这不仅使文学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更因其依托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再现与描摹使得影视剧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影视剧《大江大河》也是小说《大江东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传播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传播作用。阿耐在创作《大江东去》时,经历世事的她本身就是受众者之一,同时也是改革进程中的亲历者、坚守者、奋斗者。因此,在创作时她投入的真情实感吸引了在改革进程中与她产生共鸣的受众群体。对于这类群体来说,《大江东去》的出现恰恰道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受众群体所需要的精神寄托,表现了他们的无奈与艰辛,这也是作者对现实作出的思考与追问。

三、《大江东去》对网络文学叙事的启示

《大江东去》作为网络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和发表无不体现出当下社会对待网络文学的态度。它的出版是对当下网络文学发展环境低迷的冲击,也是对当下网络文学较少揭露社会生活和社会精神面貌的声援,更是对当下网络文学创作艺术风格的丰富。作品集中体现出文坛暗淡已久的“现实主义”手法,它的创作和出版使得这种创作手法再次重现光芒。《大江东去》的成功使网络文学逐步摆脱了“低俗说”和“垃圾说”,朝着表现当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学审美价值观的路径发展。同时也表明,经过多年沉寂和发展后,在网络时代和数字媒介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文学作品具备了更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未来,网络文学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网络作家应以写出具有中国特色、内涵丰富、高品质的网络文学作品为己任,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的使者,推动网络文学回应时代呼声、反映现实生活、引领精神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建设美好家园发揮重要作用。这是网络文学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网络文学持续向好的态势以及对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确是毋庸置疑的。[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 作者、世界、作品、读者四个文学基本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 一种话语伙伴的关系在作者、世界与读者之间建立起来。以《大江东去》为代表的网络文学作品正朝着主流化方向发展,网络文学作家们同样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在弘扬传统文化、引导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展现社会生活变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讴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无论从传播学还是从文学传播的角度对阿耐的《大江东去》进行阐释与解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文学也在高速发展的网络和数字媒介技术的影响下不断更新自己的传播方式,着力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大江东去》不仅仅是新时期网络文学朝着“经典化”发展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网络文学传播的成功案例。

作者简介:孙凯凯(1999—),男,贵州安顺人,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注释: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付伟.“小人物”的故事讲述与当代改革史的镜像表达——浅析主旋律电视剧《大江大河》的人物塑造与现实寓意[J].名作欣赏,2019(18):170-172.

〔3〕贺紫钰.传播学视域下的张爱玲作品影视剧改编[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影视剧网络文学受众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网络文学的诞生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