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内容摘要:炼字教学是鉴赏古诗词的一个切入口,教师要选择高效的策略进行炼字教学,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首先,根据不同的词性鉴别所锤炼的字词。古诗词中可锤炼生动传神的形容词、动词、名词、数量词。锤炼形容词时,要注意一般形容词、活用的形容词、重叠式形容词的用法。锤炼动词时,可关注巧用修辞手法的动词,不同位置的动词。锤炼名词时重视名词的并置现象。锤炼数量词时,关注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次,选择合适教学方法进行炼字。常见的炼字教学方法有比较法、诵读法、溯源法。
关键词:古诗词 炼字 策略
古诗词凝练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常带领学生分析、品味诗词中字词的表达效果。这种由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体悟、揣摩文本中字词表达效果的教学活动是炼字教学。炼字教学起源于古人炼字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古代文人在创作古诗词时对字词进行筛选与推敲,力图让每一个字都富有意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是古人炼字的体现。
语文课程中,应选择高效的策略开展炼字教学,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一.根据词性鉴别所炼之字
先鉴别所锤炼的字词,而后才能分析、品味字词。古人早有根据词性炼字的方法。《诗人玉屑》卷八云,“作诗在于炼字。如老杜‘飞星过白水,落月动沙虚是炼中间一字。‘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是炼末后一字。”《鹤林玉露》卷六云:“作诗要健字撑柱,要活字斡旋。”①《诚斋诗话》中道:“诗有实字,而善用之者以实为虚。”《苕溪渔隐从话》前集卷十三说“七字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是响字。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是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②《鹤林玉露》中所举的健字的例子都是动词与形容词。《诚斋诗话》中的实字是名词或者名词性词组,虚字则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以外的词。由此可见,古人锤炼最多的字词是形容词、名词、动词。教学中,从词类的角度进行划分,古诗词的字词锤炼可分为形容词的锤炼、名词的锤炼、动词的锤炼、数量词的锤炼。
1.炼形容词
形容词具有极强的描述功能,常将无形的事物描摹成有形,使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它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形容词的运用,另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一般形容词的运用指的是形容词并未转换成另一种词来使用,有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如用作定语和谓语或谓语中心、不带宾语③。这种类型的形容词在教材中占比较大,它将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形容词。边塞一望无际,无边无垠,所以诗人用一“大”字概括。“孤”字描画出边塞荒凉无物,一抹烽烟孤独之状。“直”字描绘出烽烟的挺拔、直上云霄之状。横贯在沙漠之间的河流用一“长”字概括。“圆”字则描摹出落日的圆润与温暖。《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个“平”字与一个“阔”字就将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开阔与无边无际之状生动地描绘出来。因为形容词用得妥帖与传神,所以这一句写得恢弘扩大,富有韵味。
形容词的活用现象也值得锤炼。《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神”“秀”原本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指的是泰山神奇和秀丽的特点。活用现象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厚,体现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敬畏之情。
古诗词中常出现的重叠式形容词也是锤炼的内容之一。“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的“亭亭”与“瑟瑟”等便是重叠式形容词。古诗词中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且使语言富有音乐感。例如《黄鹤楼》中“历历”与“萋萋”两个重叠式形容词在诗中处于相同的位置,音节绵长舒缓,增强了诗词语言的节奏感,从而使古诗语言具有音乐性,使得古诗意蕴更为丰富。
2.炼动词
古人运用动词较为巧妙。因为动词最能反映事物活动的形状变化,人物行为的动作情态,给诗人提供了较多的选择余地④。诗词中的意象是静态的,动词的使用往往让静态的景物或事物变得灵动新奇,使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富有动态美。《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用“争”“啄”两个动词用来描绘黄莺与新燕的状态,黄莺争先恐后飞往朝阳的树枝,新燕忙忙碌碌筑巢衔泥。这就写出了春天的热闹非凡与生机勃勃。《雁门太守行》首联中将士兵比作“黑云”写出敌人的来势汹涌,“压”与“摧”这两个动词加强了战争的凶猛状态。
巧用修辞手法的动词使诗句富有画面感,形象生动,因此这些动词值得锤炼。《次北固山下》颈联历来脍炙人口,这一联写海日于江面上缓缓升起,驱逐黑暗,还在旧年,江景就已明媚。“生”和“入”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字含有孕育之意,富有人的动作与状态。动词的使用使得这一联蕴含的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哲理富有理趣。同样,《晚春》中“斗”字的拟人化,写出了暮春时百花的缤纷与繁丽,使人耳目一新。
炼动词时要注意不同位置的动词具有不同的作用。标题中的动词一般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或者情感。例如《观沧海》中“观”,从题目便可知全诗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远望大海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一个“观”字便统领全文。《送友人》《月夜忆舍弟》《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等诗题中的动词分别暗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思念家人,思念家园的情感意向。诗句中的动词一般呈现事物的状态与活动,使诗词化静为动。
3.炼名词
名词是人、事物或时间地点的名称。名词有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古诗词中的名词一般是自然景物、人物、地点处所、时间节气等。自然景物是诗词中最为普遍的意象,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常相融。“杨花落尽子规啼”“青草池塘处处蛙”,杨花、子规、青草、池塘等这些自然中常见的景物背后,寄托著作者复杂的情感。诗词中出现的人物,如壮士、天子、游子等,都是诗词中描写的主人公。诗词中的地点处所名词代表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奠定了诗词的气氛。一些地点处所名词往往暗示着特定的情感。如西楼常是伤心地,怀念旧事与故国的代表。南山是归隐之地,常象征着淡泊名利。时间节气名词,如“清明时节”“烟花三月”“暮春”等,一方面交代了诗词的时间背景,营造环境气氛,另一方面,侧面突出诗词的情感主题。
锤炼古诗词中的名词时,要注意名词的并置。名词的并置就是将名词或者名词性词语排列组合成句,句中没有谓语成分。“这种语言结构形式中词语之间的组合不是靠语法手段而是靠语义,即只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词语之间在语义上互相搭配,合乎事理,就可以组合在一起。⑤”虽然没有完整的句法成分,但是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却是清晰的。例如,《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十八个字,九个名词排列在一起,巧妙的营造出秋天傍晚萧瑟、凄凉的意境,为抒发游子的羁旅思乡之愁做了铺垫。教材中,《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六个意象组合为一幅初春山村黎明图,细腻地描写羁旅途中早行之景,流露出浓浓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这些名词排列组合成为句子,构成完整的画面,使人浮想联翩。除此之外,名词并置中,名词相对,前后映衬,形成平衡对称的结构,在形式上具有对称美。
4.炼数量词
古诗词中的数量词直观表现了景物、事物的特征,同时构建了诗词的审美意境,对情感具有修饰与加强的作用。因此,数量词的解读在语文教学中也有重要的价值。例如,《春望》中通过数量词“三月”“万金”,写出战争的连续不断与家书的珍贵,同时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思想家人的思想情感。《子夜吴歌》中,“一片月”“万户衣”在上下两句中形成对比,描绘出月白风清之夜,长安城内笼罩着相思、关切的情绪。
锤炼数量词时,要注意数量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数量词中使用修辞手法,让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构造更为丰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就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百丈冰”将边塞壮丽、磅礴的雪景勾画出来。《早发白帝城》“千里江陵一日还”,“千里”与“一日”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对比,表现出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炼字
古诗词炼字教学过程中,除了鉴别古诗词中所锤炼的字词,还要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每一个字词背后的深意,以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1.运用比较法比较字词的意义与语境
比较法是将具有可比性的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来探索事物之间异同的方式。字词比较并不唯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古诗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常见的比较有字词意义的比较、字词语境的比较。进行字词比较时,首先应深入理解作品,鉴别所锤炼的字词,找到诗词中生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或者数量词。其次,所用来比较的字词,并不是随意从文字库中选择和使用的。选择不合适的字词并不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理解。这个选取的字词应与原来的字词在意义上相近,词类上可以相同。
鉴别古诗词中生动传神的字词后,再选取合适的字词,就可以进行字词意义之间的比较。例如,锤炼《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动词“落”时,可以选择动词“坠”作比较。
“坠”一般是指一事物从另一事物中离开,且事物的分量较重。”“落”的隐含义是“脱离母体,丧失依靠”⑥,指一事物离开和它一体的事物,且分量较轻,常见的如“落花”“落叶”灯花本是蜡烛的一部分,且质量较为轻。“落灯花”是细微之景的描绘,可见环境的安静。
通过“坠”与“落”字义的比较,便可知“落”字的传神效果。
除了比较字词的意义之外,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比较字词所适用的语境。比如锤炼《饮酒》中“悠然见南山”的动词“见”时,可以选择与“见”意义相近的动词“望”。比较“望”和“见”的细微不同。“望”与“见”都有看的意思,但是“望”是人有意识地去看,而“见”并非人刻意去看,是一种无意识状态的看。从前文的悠然可知,当时作者处于一种闲适、怡然自得心境之中。“见”字表现了南山不经意间映入诗人的眼帘,呈现出意外之喜,更符合诗人采菊时的状态。“见”字营造的是一种“无我之境”。“望”字是有目的地注视,代入语境,与前文的悠然不合,呈现的是一种“有我之境”。将“望”与“见”代入诗句,比较字词所营造的语境,便可知“见”字的妙用。
2.采用诵读法锤炼字词的音韵
汉字是音义结合体。锤炼字词的过程中,除了品味字词的意义,还可以体悟字词的音韵。古诗词创作者在选择字词时,音韵也是其考虑的一方面,因而古诗词语言具有音乐美的特征,炼字教学过程中,通过吟咏朗诵,可以感知字词独特的音韵之美。
不同的韵部抒发不同的思想感情。诵读过程中,注意所锤炼字词的韵部,体会字词音韵的独特之处。例如《渔家傲·秋思》中,“异”“意”“起”“里”“闭”“计”“地”都是押i韵。i韵属于闭口音的韵,闭口韵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一般是细腻且哀伤。《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狂”“黄”“苍”“冈”都是押ang韵,ang韵是一个开口音的韵,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一般较为豪迈、昂扬奋发。锤炼形容词“异”“狂”等字时,便可采用诵读法感知字词的情感。读“异”这种闭口韵的字词时,感情比较悲伤,语速则应放缓。读“狂”这种开口韵的字词时,感情较为奔放,积极向上,读出一种气势。
通过诵读,体悟诗词中字词的平仄安排,感知用字之妙。《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中第二个字按照格律要求应是一个仄声字,但是诗句中“人”却是一个平声字,且之后诗人也并没有进行拗救。明显,这是李白刻意为之。如果将故人换为故友,便合乎音韵规律。通过朗读可知,“友”这种仄声字读起来短促,强调的是友情这一种关系。“人”这种平声字读起来低昂绵长。送别时,作者对友人是依依不舍,希望友人离开时慢一点,仿佛对友人有一种深情的呼唤。这种送别的情感更适合用绵长的平声字来表达。锤炼名词“故人”时,通过朗读的方式,就可知平声字与仄声字所依附的情感不同,进而体悟诗人的用字之妙。
3.运用溯源法探寻字词的本义
溯源法是从文字本身出发,去探究其本来的形体、本来的意义。因为汉字是不断演变与发展的,它在变化过程中,意义与形体都承载着丰富的含义。通过溯源法,体会到所锤炼字词的妙用。
炼字教学中可进行字义溯源,探寻汉字本来的字义。《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的“蓬”与“篷”极为相似。对其进行字义溯源,会发现其中意蕴的不同。《说文解字》道“蓬,蒿也⑦,蓬的本义是一种植物,本义扩大后,引申为漂泊无依的处境。溯源之后发现篷的本义是用竹子、木头、布料等做成的遮挡阳光、风雨的器具,常引申为船。结合诗句,发现诗人前往边塞的状态是孤独落寞的,这与“蓬”的引申义相符合,“蓬”更为准确而传神。《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中的“生”字,通过溯源字义,发现“生”的本义是“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生可引申为生产、出产、发生、产生的意思”⑧。诗句中“生”是孕育的意思,将“生”字拟人化,使之富有生命气息,极为传神。
参考文献
[1]柯益烈.唐宋诗词炼字炼句例话[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1992.
[2]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刘杰.高中古诗词炼字艺术教学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庄莹.“字本位”理念下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注 释
①罗大经.鹤林玉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②胡仔篡集,廖德明较点.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六册)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④柯益烈.唐宋诗词炼字炼句例话[M].上海:上海书店,1992.
⑤韩华.试论古代诗词中的名词并置现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6):70-71.
⑥张素凤.谈隐含义的语用价值[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42(02):10-16.
⑦许慎撰,思履主编.说文解字:无障碍阅读典藏版[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⑧许慎.说文解字[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