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坚
[摘 要]在当前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应不断强化智慧养老建设工作,在整个智慧养老建设工作中,应关注供给有效性、服务灵敏度、体验舒适度、价值人本性等相关部分,也需要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展相应工作。但就当前而言,智慧养老建设工作受到了市场、制度、技术等相关条件的制约,其发展中存在一定障碍。本文主要结合我国智慧养老建设现状,围绕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智慧养老建设工作开展要求、当前智慧养老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智慧养老突破对策三部分展开,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智慧养老;现实反思;突破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已体现在各个领域,如经济领域、民生领域、社会发展领域。就社会现状而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型技术不断发展,我国也大力支持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推出不少相关政策,智慧养老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是,目前我国智慧养老产业仍然存在供给有效性不高等相关问题,人们的养老需求逐步增长,但智慧养老发展还存在一定缺陷,二者间存在一定矛盾。为改善这一现状,不断提高智慧养老发展有效性,就需持续开展智慧养老改革创新工作,响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1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智慧养老建设工作开展要求
1.1 智慧养老服务技术广泛存在
为促进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应关注物质载体间的内在联系性,并合理运用新型技术。随着“互联网+”行业服务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持续进步,智慧养老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就技术采集层面而言,如想要逐步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相关新型技术的跨界融合,不断地聚合优化资源,促进智慧养老服务资源的高效集成,就需要不断地完善养老服务的智慧需求收集、智慧综合决策等相应模块,并提高智慧养老服务的覆盖率,确保其相关技术设备能覆盖线上线下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职能设施设备等[1]。
1.2 体现人文关怀价值
只有在人才的支持下,才能推动社会、智慧养老行业高质量发展。就智慧养老工作而言,应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开展各项智慧养老工作,在工作中也需要体现人文关怀价值,同时确保人文关怀贯穿整个智慧养老产业,确保技术开发、应用创新升级等都能与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在所有需求中,相关人员应高度关注个性化需求,其中包括生活需求、情感需求,也包括老年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都需体现在人文关怀价值之中。
1.3 促进高质量有效供给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在进行智慧养老建设时,应促进高质量有效供给,并满足人们的整体需求。在整个智慧养老产业之中,首先应关注高质量发展,即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此突破传统养老中普遍存在的时空限制,有效地实现各资源相融合,在智慧养老服务中逐步实现精准配置。除此之外,也需要关注高效发展,无论是产生养老服务需求的瞬间,还是养老服务完成的后续反馈,贯穿整条服务链,以此促进实现供需双方的平衡,促进各个服务模块融合对接,最终实现“一键直达”目标[2]。
1.4 提高服务适应性与灵活性
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应时刻确保技术革新,并不断地确保提高服务适应性与灵活性。相比于智能养老,智慧养老往往有一定的自主决策判断特性,能更好地突显人的特征及相应的灵活性。因此,智慧养老服务应持续保证技术的及时更新与动态跟随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老年人的需求,并及时地满足老年人的合理需求。除此之外,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服务、产品设计,从而不断地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与特殊需求。
1.5 增强体验舒适度
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需要不断地提高智慧养老服务的体验舒适度,结合人的认知观念、体验等做出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价。就智慧养老而言,不能仅发展智能服务技术,而是应该不断地提高服务的体验感,在整个智慧养老服务之中,也需要以“适老性”作为基本的目标,结合老年人的特点,推出使用起来更为可靠、简单方便的产品。除此之外,也需要积极地引导老年人参与到各类智慧养老相关的服务测评之中,在老年人保健预防、心理慰藉、康复护理等相关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满足老年人的需求[3]。
1.6 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整个智慧养老的建设过程中,应严格地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并结合该原则,开展更为健康的智慧养老,结合各类新兴技术,全方位地打造更为环保、舒适的养老环境与相应条件,让所建设的智慧养老服务能得到老年人的广泛认可,持续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在智慧养老产业之中,就可达到节约资源、绿色环保等相关的目标,并响应“双碳”要求,不断推动智慧养老持续发展。
2 当前智慧养老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受到传统认知制约
在当前智慧养老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受到传统认知制约影响的问题,受到“技术主义”等相关倾向影响,人们对智慧养老中的智慧认知与相应定位等存在一定偏差,普遍更加关注智能设备方面,这就会导致供需结构间出现一定矛盾。就需求方而言,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型社会养老认知影响,在社会中一般都由子女承担养老责任,而没有消费养老服務这一习惯。老年人受知识认知水平、身体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智慧养老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
2.2 受到当前市场规则制约
就养老服务本身而言,受其属性与特性影响,在最初施行时,一般都由政府主导。但结合现状发现,政府有关各部门的条块分割明显,受到政策叠加等相关因素的影响,智慧养老的服务市场发育并未成熟;在多种资本形式涌入市场中时,会出现政府方面无法有效调控的问题,短期冲动与长期获利间预期难以一致,再加上市场准入规则尚未健全,在实际智慧养老市场之中,往往会出现无序化发展等相关问题。在目前的市场中,智慧养老产品用户群体的划分存在一定区别,如针对老年人子女等相关的推广工作尚未完善,导致智慧养老产品进入市场时受到一定阻碍[4]。
2.3 智慧养老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智慧养老技术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各智慧养老相关的产品供应及优化配置等存在一定问题,如社区、个人、医疗系统之中的数据尚未实现互联共享,从而导致数据碎片化等相关问题出现。除此之外,就当前现状而言,智慧养老相关技术的安全性、隐私性也备受怀疑。大部分老年人并不能熟练地运用智能化设备,在此背景下,就需要不断地强化各类智慧养老产品的安全保障等功能,政府部门也需要针对性地制定行业规范。
2.4 各类智慧养老应用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就智慧养老市场现状而言,智慧养老服务产品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各类产品的应用场景普遍较为单一,也缺乏配套的服务。结合现状,发现不少应用普遍集中于护理、医疗、康复等相关领域,市面上很少出现注重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娱乐需求的相关智慧养老产品与服务,这导致不少服务产品的“适老性”不符合老年人的要求[5]。
2.5 智慧养老行业人才不足
就智慧养老行业发展现状而言,存在着人才不足的相关矛盾,我国的智慧养老人才数量相对较少,虽然养老服务人员的整体数量较为可观,但受过专业化训练的人数非常有限。例如,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等相关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普遍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的整体需求。除此之外,人才的整体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智慧养老对相关人才要求更高,不仅要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熟练度,还要具备医疗护理、老年学等相关的知识,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但当前智慧养老服务相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人员流动性也相对较大,因而,智慧养老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
2.6 各项智慧养老制度难以落实推进
近年来,我国大力支持各类智慧养老建设,陆续出台了相应文件,以此推动智慧养老发展,但部分制度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持,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地落实推行。各地区有一些与实际相符合的规定与安排,但上升至制度层面的并不多。除此之外,必要的第三方监管制度也未得到有效落实,政府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智慧养老行业之中,但由于缺乏相应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导致智慧养老无法平稳发展。
3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智慧养老突破对策
3.1 持续优化智慧养老供需体系
当前老年人群体在消费认知、服务需求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为持续优化智慧养老供需体系,首先应不断明确老年人的群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与引导工作,合理应用社区反哺方式,积极地开发和老年人行为喜好、身体素质等密切关联的产品。除此之外,也需要坚持供给改革思维,不断地优化智慧养老供给,并结合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等开展必要的市场调研工作,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智慧养老产品营销战略。深入了解研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建立健全相应的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强化老年人养老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必要的电子档案,以此为后续的“精准供给”工作开展提供便利。
3.2 构建更为多元化的智慧养老服务
当前养老服务平台的功能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但由于其服务群体的特殊性,仍需要政府方面提供支持与保障,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与福利性。在市场中,不少群体并未被纳入智慧养老目标用户群体。在该种情况下,想要持续推动智慧养老服务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打破智慧养老行业边界,尽量降低政府对智慧养老的干预度,真正发挥市场本身的资源调配作用,构建良性的多方共建格局。当前社会资本对智慧养老具有较强的兴趣,如果能合理地创设条件,则能吸引更多的资本参与到智慧养老行业储备投资之中[6]。
3.3 促进开展智慧養老适老化设计
智慧养老服务产品应不断地提高其“适老性”,促进开展智慧养老适老化设计,通过该种方式不断地提高产品的生命力。就当前社会而言,“适老性”应作为智慧养老服务评判的主要标准,在开展智慧养老建设时,应综合科技、人本等相关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不断地推动促进“适老化”改造,并走出智慧养老的认识误区,真正从老年人群角度考虑智慧养老服务与相关产品,并有效地解决二者间的应用鸿沟,促进科技与人本二者相结合,以此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并促进智慧养老与科技匹配发展。
3.4 加快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为推动智慧养老建设发展,也需要加快人才培养,以此不断提高智慧养老服务水平,有效地解决当前存在的智慧养老资源利用困境,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改变当前对相关人才的偏见,正确认识相关工作,并培养复合型的智慧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为达到上述培养目标,可主要依托相关专业化的培养机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并提高智慧养老行业从业待遇,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加入智慧养老行业,从而满足我国当前的养老需要。在实际开展智慧养老建设工作时,也需综合考虑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构建更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薪资体系,并提高智慧养老行业人才的社会地位,以此达到吸引更多智慧养老人才的目的[7]。
3.5 持续完善智慧养老服务配套政策
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为推动智慧养老建设发展,需要持续落实完善智慧养老服务配套政策和制度,强化各类智慧养老相关的服务规划工作,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强化市场运作,促进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到工作建设之中,逐步落实完善相应智慧养老制度体系,并积极地营造更为健康、和谐、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推动智慧养老市场持续发展。除此之外,也需要建立健全智慧养老相关的评估体系,推动构建统一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形成更为全面的综合化智慧养老服务评价机制,构建相应的信用服务制度,形成优胜劣汰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4 结语
近年来,智慧养老行业不断发展,其整体规模有所扩大,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持续推动新兴技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进建设智慧养老,并解决智慧养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将国家政策作为行动的根本依据,按照具体政策制度要求开展相应智慧养老建设工作,促进智慧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宇梁.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智慧养老的现实反思与突破[J]. 经济研究导刊,2022(31):37-39.
[2]石春辉. 顺意而为,让智慧养老有深度更有温度[J]. 数据,2022(9):2-6.
[3]王茂然. 人工智能视角下智慧养老模式发展探究[J]. 商业文化,2022(17):100-101.
[4]韩峰. “智慧养老”方兴未艾 服务运营市场前景可期[J]. 中国安防,2021(11):89-91.
[5]高鹏,杨翠迎. 智慧养老的精准化供给逻辑与实践:来自上海市的调研[J]. 经济体制改革,2021(5):187-193.
[6]杨杰,薄海美,李辰,等. “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模式的融合构建[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21,42(4):273-275.
[7]张昊. 智慧养老视域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