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余
众所周知,论述文的结构无非是由三“论”组合而成,即“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从古至今,无数优秀的论述类文章,千变万化总离不开这个“格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依“格”而作。考场论述文如果不按照这个结构模式写,很容易被判为文体不规范。一般而言,三“论”之中的本论部分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文章应依“格”而作,顺“势”而为。“格”体现论述文的规范性,“势”表现行文的变化和差异性,彰显作者个人的情志特色。
本文重点论述如何顺“势”而为。
何谓“势”?简单地说,势就是灵活机动而自然的行文趋势,是蕴藏于文中的一股推力。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势者,乘利而为制也。”这告诉我们,文势是顺着便利条件自然形成的。考察论述文行文之势,大致可以分为材料之势、情志之势、位次之势、变异之势。
1材料之势
先说说材料之势,它是依据作文材料的类型而形成的文势。当下是“材料作文”的时代,作文材料有多种类型,其本身就蕴藏着不同的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结构的选择,推动行文。例如公众事件类材料作文题,行文结构适宜横向展开。
近日,浙大博士生孟伟发视频称,自己是竺可桢学院优秀本科毕业生,读博八年,现在靠送外卖维持生计。孟伟觉得自己给浙大丢人了,并对着镜头说了一句“对不起”。这个视频被许多网站转播。
对于这样的公众事件,你怎么看?你认为博士生送外卖丢人吗?对以上问题,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而应该设身处地,依次化身为事件涉及的对象,从不同人的角度理性看待利弊。事件涉及的对象大致有学校(导师)、家庭(亲属)、同学(朋友)以及间接涉及的对象(社会其他成员),我们试着分别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然后得出基本看法。这样一个审视的过程,采用的就是横向展开的模式。
如果作文材料是社会文化现象类的,那么文章更适合纵向推进的结构模式。例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材料: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本手”是扎实基础,“妙手”是开拓创新,“俗手”是短视行为。作文材料由下棋讲到人生,考生自然也得顺着这个路子行文。中心观点可以定为:打好基础是开拓创新的前提。围绕中心观点可以展开论述“创新为什么要以基础为前提”“如何打好基础以利于创新”“作文材料的时代意义在哪里”等问题,这里需要一个纵向推进的思维过程。
此外,作文材料还有名言金句类、漫画类、寓言故事类等,如果名言金句类作文材料包含对立的观点,作文结构宜用“分—总”式:先分别而论,然后把对立的观点加以统一。
2情志之势
情志之势是依靠作者本人的情志和学识而形成的文势。目前有很多学生热衷于写套话作文,以为这样做既省事又能碰运气得平均分,何乐而不为?甚至有些老师也常下这样的“俗手”,不注重学生情志学识的培养和展示,只教学生写作的“套路”,以致作文千篇一律,生机全无。因此,唤醒情志、激活学识是提高论述文写作水平极为重要的环节。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先生建议中学生写作时要“盘活”作文素材,这个“素材”不仅仅是“正反事例”,更重要的是大家平时累积的学识、是非美丑的洞察力以及爱憎分明的表现力。
情志之势首先表现为一种突破常人思维限制的力量。比如,我们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城管和小贩之间起冲突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社会问题,依法监管也会遭到误解抨击。很多“键盘侠”只限于“喷沫子”,而一篇题为《柔软地带》的文章,论述化解冲突之道:
法律和法规是坚硬的东西,如果不够坚硬,人们可以自由触碰,久之形同虚设。除此,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人的内心,也应该有软、硬两个地带,硬的是原则,软的是良知。……在是与非之间,在权力与欲望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地带能给后来的进与退留一点余地,给调整与纠偏留一点空间。而这,需要人们的内心有一块可以松动的柔软部分。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冲突事件的关注,对小贩的同情以及对城管的理解。没有这样洞察人性的情志,就不会有“在是与非之间,在權力与欲望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缓冲地带”这样温厚的建议。
情志之势还表现在强烈的褒贬之中。例如一篇评论“微信拉票”现象的文章这样写道:
缺乏有力监管与统一规范使得本已乱象丛生的微信拉票又深陷金钱与利益角逐的泥潭。互联网固有的不透明、难追责的死穴,也使得“水军”——这一出售投票权来牟取私利的团体进驻微信投票。“有钱就可以买到高票数”严重动摇着微信投票的诚信底线,更践踏了微信投票结果所具有的可信度和价值。法律难以承认微信投票的证据价值,也侧面反映出微信投票在规范化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这段文字褒贬分明,文势酣畅,其中“泥潭”“死穴”“严重动摇”“践踏”等词语更是掷地有声,令人悚然动容。这种因文辞而生的势力,也称作语体之势,其根本还是作者的情志学识所散发出来的能量。
如果说材料之势和情志之势是内在的推力,那么位次之势和变异之势就是外在的能量,两者相辅相成,共推文章之“江河”滚滚向前。
3位次之势
位次之势,是指行文到了某处,下文就自然而为,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主要表现在层次位置和语句顺序两个方面。我们提到某种不良的社会现象,自然想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接着自然要说一说解决之道。这里体现的正是位次之势。例如我们如何看待“国庆长假期间高速公路成免费停车场”这个现象。首先,我们要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此时需要展开横向思维,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思考,譬如高速免费、长假模式集中单一、部分司机的素养不高、高速管理不给力等等。但接下去,我们势必要找到一个根本性的原因,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个原因便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国家单一的休假方式之间的矛盾。前面一些原因的分析,都是为根本性原因的揭露作铺垫,铺垫到一定程度,到了位次之势极强的地方,就形成“铁骑突出刀枪鸣”之势,令人折服。
4变异之势
变异之势,凡文章必有常见的构思表达样式,对常见的构思表达样式的突破,能够形成“变异之势”。例如《反对党八股》批判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如果逐条批判很容易落入“段落结构模式单一”的误区,但作者犯而能避,在看似差不多的段落之间闪转腾挪,尽显变异之势。
变异之势也可以表现在一个段落里。例如《阿房宫赋》第三段,首先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连用六组“使……多于……”式比喻句排比,尽情揭露秦皇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层层铺垫,把两者之间的矛盾推向白热化。“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笔势突转,之前文势不断攀升,至此忽然一落千丈,揭示大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的结局。堪称文势变异的经典范例。
变异之势,必然先有“基本之势”,即段落的基本模式,在掌握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再寻求变化,是练习的基本之道。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四种文势常常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之中,材料之势多与情志之势相融一体,位次之势也与变异之势联袂出台,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阅读那些经典篇目时,注重诵读涵泳,多一些整体感知,少一点抽象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