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欣
摘要:《朋友请听好》自开播以来得到了很多关注,借助它独特的节目形式和节目特色使得它成为慢综艺节目的典范之一,作为国内首档原创声音真人秀节目,在适应观众的同时,它打破了慢综艺市场激烈竞争的牢笼,成功将新旧媒介加速融入进自己的节目特色之中,成為“广播+综艺”这种新型电视节目新旧融媒体化的典型范例,为国内其他慢综艺的创意突破、节目制作和模式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慢综艺;《朋友请听好》;个体差异
“慢” 深陷在慢时尚理念之下,蕴藏在喧嚣的生活方式之中,人们愈发向往极简自然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慰藉,慢综艺符合当下大众心理应运而生。观众通过节目贴近自然,回归找寻心态的平和,可以说慢综艺包裹着大众对生活和综艺节目的要求,进一步把握受众对于综艺节目的审美取向。
《朋友请听好》播出至今已走过两季,其中穿插着的现代化元素和在现代化语境下传统媒介的重新投射伴随着节目自身的标签被大家所熟知和认可。声音、广播、来信等元素构成了这档慢综艺真人秀节目的崭新标签,不仅记录了由嘉宾和素人通过声音这一介质互为往来的过程,而且将每封来信都作为话题契机为广大听众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树洞”。与湖南卫视其他类型的慢节奏综艺不同,《向往的生活》通过简化质朴的田野到达返璞归真,其主要是观众观看嘉宾体验生活;《云上的小店》将乡野百姓用“明星效应+市井文化” 的真实感作为节目价值观的输出;而《朋友请听好》不仅有嘉宾的参与,还将真实生活中世界各地的朋友通过节目串联起来,多方资源无疑将社会环境中的距离感淡化磨灭,让观众切身参与到整个节目流程之中,作为参与者也作为聆听者,一起去看待和疏导生活。此外也基于信任的前提,打造良性的交流互动圈。《朋友请听好》试图将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介接轨,用微妙的创新元素引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抽出时间停下脚步,听听别人的故事,也恰好呼应了其宣传语—“让我们说悄悄话,说到沙哑”,用共鸣抚慰人心。
这档节目本身“聚焦当下备受关注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自我发展建设’两大主题,涵盖代际关系、恋爱关系、友情关系、职场关系、社会关系、价值观建设、情商建设、容貌建设、情绪建设、体态建设等话题,核心指向现实困扰”。[1]这些具有明显群体性质的社会议题大部分来源于生活,用生动的语言打包整理好,让观众更有代入感,更具有沉浸式的情感号召力和感知力,在潜移默化中对比自己的人生处境,重新体验解读生活。
一、媒介呼应联动差异
媒介新旧交替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媒介还是相对丰富的,传统媒介中的广播在一定领域依然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由于融媒体时代催生的媒介多样,广播适用范围逐渐局限,存在感相对较低。虽然汽车的饱和使得车载广播的收听比例还是有一定的市场,但传统广播的老龄化受众群体无疑成为新媒体发展的劣势人群,“90后” 基本已经排斥了广播这一传统的媒介工具。而新媒体环境中催生出的媒介运用到综艺节目中,往往带来焕然一新的视听体验,加速了科技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但《朋友请听好》通过综艺的方式将原始的旧媒介融入新媒介体系当中,让广播电台的影响力重新活起来,从人们视野里淡出的时代产物被重新拾起,在新媒介因素催化下,重新塑造影响力。[2]
《朋友请听好》秉持“看得见的广播” 为主题构建,将信和声音作为交流桥梁,满足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解压需求,将媒介使用习惯做出突破,实现新旧媒体的个性化反差。其叙事目的是提供一种纯粹质朴的交流渠道,达成情感上的依附,先获得情感上的类比认同,再达到交流双方的情感共鸣。正如先导片中所陈述的:“当人们深陷在电子信息生活中,他们忽略了什么?错过了什么?又遗忘了什么?有没有一种声音,能让我们用心交流,学习倾听,用心回答来自你们的‘十万个为什么’,发现一个又一个灿烂的人生故事,与你们一起度过闪闪发光的日子。” 这种互不相见却如约而至的陪伴感在不确定的世界给予了行色匆匆的人更多的确定感。
《朋友请听好》是媒体融合下唯一一档将广播电台元素作为节目创新点的体验类慢综艺,而并非真正意义上要为大家去展示的专业广播电台是如何进行工作和创作的,其区别于真正的广播电台节目的优势十分明显,这也是它好评如潮的深层原因。[3]
二、嘉宾代际差异
拿第一季为例,节目将何炅、谢娜和易烊千玺三位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艺人设置为常驻嘉宾,其指向性是十分明确的。在他们是社会成员中男性、女性和“00后” 群体鲜明的代表人物,正是因为其受众面的对应明确且相对广泛,更容易形成代际互动,有效促进了不同年龄阶层的观众对节目信息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为观众提供了各个类型和层面的共情基础与情感归属。三位常驻嘉宾具有彼此互补的特征,在聆听时也能打破个人单一直线式的思维局限,有相应的深度和宽度。当然节目制作方邀请嘉宾时,往往也会做出综合研判,嘉宾间的关系互补、意见融合和思想碰撞也让这档节目凸显出自身的优越性。从身份和性格上看,节目也的确将何炅情商高和反应快的优点有效放大,作为把控全场的第一人,无疑保证了节目的可听性及嘉宾与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谢娜作为新晋妈妈,在婚姻及亲子话题中能够从自身角度出发,讲述和分析故事更容易引发共鸣;易烊千玺借助影视剧《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等影视剧获得巨大粉丝经济和流量,包括节目中有素人为易烊千玺写信,这都是粉丝文化、粉丝效应的体现;他本人细腻温柔的性格跟节目风格也足够契合,作为具有新思想的青年一代,其看待问题和思考分析问题的方式是一个群体的缩影。[4]
节目广播之内和广播之外可视化直播的部分,共同使得节目更加立体饱满,实现了从广播到在线音频的转换,营造了熟人社交圈围坐畅所欲言的氛围,这一点又和早期的综艺节目“圆桌派” 不谋而合,他们都在语言类综艺节目的基础上无限贴合受众的审美习惯。
三、互动解读的角度差异
节目中除了声音传递这种互动关系,也充斥着猎奇与感动的双重心理。比如说“女子去男友家发现家里挂着前女友婚照,男友却说新郎是他的孪生兄弟”“女子被约会对象拔腿毛” 等让人匪夷所思的猎奇故事,以及“女子门口被邻居放皮鞋”“牛津情侣的甜蜜告白” 等这种普通人的温情故事,将“信件+故事+声音” 传递给大家,这种仪式感既打造了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创新,也打通了来源于受众且满足于受众的渠道,符合节目主旨,加之娱乐和情感的催化,使得《朋友请听好》这档慢综艺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5]
诸如以往的综艺节目总会存在“看” 与“被看” 两个层面,比如近年来大多综艺逐渐出现分场录制的形式,一方是处于“综艺男女主人公” 的存在,即综艺节目流程实施的真实参与者;另一方是处于演播厅中和观众一样关注事态发展的明星嘉宾以及行业内的知名人士,依靠在对参与者行为举止的观察做出相对应的评判,专业人士的分析是左右受众观点和立场的风向标,是来自专业角度和普通视角下观点的碰撞。对一个话题的判断力和感知力,不仅仅停留于嘉宾接受了此类信件但并没有促成有用信息的拆解。在《朋友请听好》中无可厚非的是,针对于有些“来电”,嘉宾并没有给出非常有价值有建树性的确切建议,相比较而言专业性不高。有些话题可能会存在不适合某个年龄阶段的嘉宾去回答、不适合根据个人主观的思想去评判好坏的问题,真实有代表性的稿件一定会叩响观众的心门,引发热议,促成清晰明了的认知,提升大家对于某一事件的评判,达到较为优质的正面的传播效应。[6]
四、个体化差异背后的符号化构建
(一)传播主体的符号化
作为每场节目常驻嘉宾和飞行嘉宾的几位艺人,“他们身上装备的这种特殊职业汇聚凝练成具象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代名词符号,决定了他们本身就具有‘携带故事而来’的必然性与特殊性”,迎合了青年受众的喜好。嘉宾团也都有其在生活中扮演的真实角色,如袁咏仪、郭麒麟等都是具有良好口碑和高涨的粉丝人气的艺人,他们身上的属性各有优势,在生活中的定位也不尽相同,在节目中因处在不同的位置而发表不同的言论,互相弥补互相吸收。这也成为综艺节目不变定律中的可行可变量,使节目活跃起来年轻起来,让粉丝和观众在每期节目中都能保持恒定的兴趣与期待,让更多的粉丝去了解艺人处理生活中常见情况的能力和判断力,既满足了受众窥视的私语化和定向期待心理,也将广播小站中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展现出来,受众在关注节目的同时也在节目中找到了相似的个体性,完成自身情感的投射。[7]
(二)受众地位翻转的符号化
在《朋友请听好》的广播电台直播聆听环节中,节目以“素人为本、艺人为辅” 将明星形象和影响力拉低、亲密关系拉近,化身普通人身边真实的亲密无间的知己,在声波传递和倾诉聆听的过程中,展现出嘉宾贴合受众的亲民化形象。相较于其他综艺,节目旨在弱化明星的艺人属性,强化处理和面对人际交往、社会关系、职业工作、生活家庭的归属性。吸睛之处在于将明星素人化,将素人着重化。每期的嘉宾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完成一场广播电台直播活动,进行真实且生动的诠释和身体力行的解读。
从节目名称上来讲“朋友” 一词加速磨合了收听者和倾诉者的陌生障碍,并且明星和素人之间的符号化转变打破了以往真人秀慢综艺中只处于“观看” 地位的我们,与其他慢综艺相比此节目将场外与场内双向联系在一起,受众也在特定环境中,从个人话语转向公共话语,完成其个体化的情感叙事体验和个体群体化的价值构建。[8]
五、新旧媒介的破圈发展—“耳蜗文化”应运而生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电台节目开始转型,网络音频和广播电台跨界合作,实现了新旧交替和竞相合作,例如喜马拉雅、荔枝等具有明显广播电台性质的软件。另外声音类综艺开始逐步进入市场,如《声临其境》《声生不息》等,跟传统音乐类节目不同的是,它有了更多元的价值体现,所占据的词条也更为广泛:《声临其境》主打配音、专业、跨界;《声生不息》主打怀旧、重温,为港乐的复兴献礼。综艺文化底蕴越来越浓厚,仅停留在声音层面的综艺不足以取悦观众,为了实现更多的“耳朵经济”,就不得不借助新形式去兴起“耳蜗文化”,这种声音文化搭乘了“讲好中国故事” 的顺风车,延展出更多“声音衍生品”。
《朋友请听好》延展刷新了当下观众对于新旧媒介的认知,将“网络+广播电台+电视综艺” 的崭新面貌重新唤起,将青年一代心目中落灰的广播媒体重新拾起,用其独特魅力和新媒介技术共同发挥形成合力。通过留言评论被主播实时分享等方式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又保留了受众主动参与互动的意识,在受众接受语言文本和声音文本的基础上提供交流意见的社会性平台。在“耳蜗文化” 兴起的同时,芒果TV把握住了新型综艺节目的传递方式,不仅带给了观众全新的体验,也给其他地方卫视提供了借鉴意义。
六、结束语
《朋友请听好》的出圈和慢综艺节目的整体破圈,缓解了以往快综艺节目带给人们的审美疲劳和千篇一律,他们将创作背景放在了社会背景和生活压力下,体现出作为慢综艺节目应该体现的温情、耐心和包容。
“电台+直播” 的方式在已有的综艺节目中,将现下人们来自生活中的压力通过连线的方式传递出去,用电波表达感情,用广播倾听故事,让回忆历久弥新。广播电台这一旧媒介在新媒体时代的催化下和现代化话语的包裹中传递着对于往昔和现在弥留的记忆,勾起了观众对于广播时代的回望和对旧媒介和新技术相结合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余俊雯.融媒体环境下如何解锁综艺节目创新密码:评《朋友请听好》[J].当代电视,2020(08):98-100.
[2] 杨辛悦.5W理论视域下慢综艺《朋友请听好》的传播策略探析[J].视听,2022(07):98-100.
[3] 黄琳,张毅.嵌入、融合、共生:傳统文化的数字新图景:技术逻辑下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创新[J].中国电视,2022(05):60-66.
[4] 张灿荣.电视综艺节目的价值变迁与社交偏倚[J].当代电视,2020(09):50-55.
[5] 马立新,巩馨媛.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仪式建构研究[J].中国电视,2022(09):42-50.
[6] 唐灿灿.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复位与价值探索[J].当代电视,2022(08):54-57+109.
[7] 刘文静.传播仪式观视域下治愈系慢综艺的传播研究:以《朋友请听好》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2,8(13):101-104.
[8] 王少贵,肖辉馨.慢综艺的“反差”叙事构建研究:以原创首档声音互动陪伴真人秀《朋友请听好》为例[J].东南传播, 2021(0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