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2023-06-03 05:40:01宋士华朱青高培军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宋士华 朱青 高培军

摘要:作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产教融合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校企间缺乏交流沟通与资源共享平台,缺乏有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产教融合机制还不健全。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适应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构建完善的产教融合管理机制。

关键词: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3)01—0069—(06)

DOI:10.19717/j.cnki.jjus.2023.01.0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无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和环境条件下,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地方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域,其教育观念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为社会输送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下,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不再只是关注教育教学问题,而是转变为将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目前已有许多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产教融合视域下的人才培养路径[1]。产教融合以“培养人”为核心点和落脚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学校、企业、政府间的紧密结合,通过协同育人,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切实解决人才供需问题。

一、产教融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决策,产教融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是地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一)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发展、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既能深入一线进行各种社会生产实践,也能承担所在岗位的管理、科研、创新工作等。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独立解决岗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要求,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生产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旦脱离产教融合,就很难获得预期成效。例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每个方面,都在落实为企业一线服务、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并把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做了发展和延伸,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2]。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技术人才,自2010年我国部分高校采取类似产教融合的办法,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的必由之路

从目前来看,我国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还难以满足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不断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型、应用型复合人才。而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需求,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产教融合战略要求高校人才培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社会生产为追求。因此,地方高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合作,通过教育与生产深度融合的方式,着力提升学生专业文化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共同培养既能面向生产一线也能胜任各项管理、创新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这就需要地方高校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全面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取向,逐渐向应用型方向转变,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培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即地方高校要以产教融合为契机,进一步对接产业需求,进行全面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3]。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的必由之路,高校要加快自身调整,与产业共享共赢。

(三)产教融合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从办学角度来看,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既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承擔的重要职责。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主动牵头组建应用型区域教育集团,集团下设现代物流、信息、医疗器械、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部,加强高校与产业企业、政府、社会间的合作,并通过成立产教合作理事会,构建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搭建学校与产业联结桥梁,推进专业建设对接地方重点发展的传统产业和重点创新的智能材料、智能能源、智能信息、智能生活等,培养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产业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和技术技能的积累,还依赖于产业技术人才的培养[4]。产教融合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地方应用型高校要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产业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

二、产教融合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实践来看,产教融合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高校对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产教融合平台不足,校企间缺乏交流沟通与资源共享平台;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产教融合机制还不够完善,严重影响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一)高校对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

虽然国家从战略层面倡导并鼓励产教融合,要求各大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做到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但从当前来看,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产教融合存在认识偏差,尤其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地方应用型高校未能充分认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在构建过程中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被动等待相关企业上门寻求合作,而没有主动走出去的思想,更没有主动和对口企业进行交流合作与沟通协调的行为,使得产教融合在实施过程中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现行的专业教学模式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我国应用型高校在学习了“双元制”“三明治”“产学结合”等模式后,形成了“订单式”“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但这些模式属于浅层次的产教合作模式,缺乏国家整体制度的保障,对应的专业教学模式存在教学场景脱离实际、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学方法机械教条、企业技术人员很少参与授课等问题,它仍以学校单方面为主导。《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建立价值共同体的基础上,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为‘引企入教改革提供制度保障。”[5]可见,产教融合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产教融合平台不足,校企间缺乏交流沟通与资源共享平台

在产教融合构建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不仅存在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和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的问题,还存在平台建设问题。首先,大多数地方应用型高校学校内部缺乏仿真实验室、实习场所、实践基地等,制约产教融合的有效实施。其次,许多高校未能与校外企业、机构、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缺少校外实践基地,学生的实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现实来看,虽然有不少高校拥有挂牌的实践基地,但因实践师资不足、课时安排缺乏、后期维护不当等多种原因,使得实践基地空有其名。再次,产教融合缺乏耦合性,在产教融合建设过程中,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企业、政府在合作经历与经验、交流与沟通渠道、专业知识与技术等方面匹配度不高,共同点不足,缺少共同的合作基础。同时,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企业未能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的功能与重要性,没能开发和建设完善的产教融合平台,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简单化和形式化的倾向。实习场所、实践基地等需要长期、稳定的实习生队伍来维护,但在现实中许多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计划中缺少对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没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导致学校与企业、产业与教育难以实现持续的深度融合[6]。

(三)“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不足,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对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无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是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达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有保障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从产教融合视角来看,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有效落实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还是其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然而,从现实来看,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大多都来自于研究型中心大学,他们虽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技能技巧,是优秀的学术型人才,但却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不足。再加上他们基本都是在校园内进行各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学生管理等工作,既缺乏在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实习经历和实践经验,也缺乏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实证性调研工作的经历,使得他们对行业企业的工作需求、工作内容以及其他工作情况等都不甚了解[7]。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水平,使得其“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难以满足地方高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尚未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机制,校企合作受阻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应用型高校因科学指导意见不足、系统化体系支撑不足、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与行业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其产教融合流于形式。从产教融合视角来看,当前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还不够成熟,有许多工作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既没能合理构建有效衔接高校与企业、政府的中间机构或组织,也没能在校企间形成科学、完善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合作受阻,导致产教融合未能落到实处。一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现有教育体制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还没能形成完善的产教融合机制。虽然许多地方应用型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现实条件所限,更加倾向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外实习见习、社会实践锻炼以及实践调研活动等教学实践环节被忽视,学生缺少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8]。另一方面,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与行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既没有必要的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也没有明确规定学校与企业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使得双方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不够深入,产教融合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落到实处。由此可见,地方应用型高校与行业企业间合作制度的不畅和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使得产教融合落实效果欠佳。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经分析发现,产教融合在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重新构建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即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正确认识产教融合,构建适应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确保产教融合有效落实。

(一)高校正确认识产教融合,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四建四融”模式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快速发展的外部形势,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完善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主动合作、主动对接。一方面,要争取相关政策倾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效利用各种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開展。另一方面,要主动与对口企业开展交流合作与沟通互动,通过展现自身在人才输出、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优势企业间的合作互动,构建良性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为产教融合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以九江学院为例,通过十多年教学改革探索,对焦九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我们创建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四建四融”培养模式(简称“四建四融”模式),并一体推进“四建四融”教学改革和协同育人,形成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链式培育体系,融通培养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其中“四建”是指构建突出“四性一度”特点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和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四融”是指深化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和赛教融合。具体来说,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结合专业认证项目,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联合政府和企业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进行调研论证,政校企三方共同制定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上,建设实训基地,构建基础应用、综合应用、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训练体系,形成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与企业作为办学主体,要根据生产质量和实际进度,以生产项目和学生需求为内容,通过共建“企业班”“产业学院”“智慧城市研究院”等多种方式和多个实践教育平台,真刀实枪开闸教学实践,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9]。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推动专业内涵发展,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有效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搭建校企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平台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需要深入加强地方应用型高校与行业企业间的有效合作,构建完善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平台。首先,建立健全校企资源共享平台。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大重要主体,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双方资源的有效利用、有效对接。在该共享平台上,学校与企业都可以展示团队创新成果,分享科研信息、实践技术、管理经验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使更多学生加入协同创新潮流,促进校企之间相互学习、协同共进。其次,构建完善的实践育人协同创新平台。为有效落实创新创业工作,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对接,共同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统筹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创业园等;依托地方产业发展基础和学校相关专业优势,创建大学众创空间。再次,构建应用型人才校企共育实践教学体系[10]。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和应用型高校转型建设项目,整合校内实践实训资源,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结构系统、体系完整的实训实践基地与平台。

(三)通过“四育一改”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作为开展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力量和关键人物,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校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施“引育并举、项目浸育、实践培育、师生共育和教师评价改革”等举措,组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离不开专业理论扎实 、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养较高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然而,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低的问题。这就需要地方应用型高校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并结合学校特色和现有条件,构建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养优良并适合产教融合发展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并确保其质量过关、结构合理。一方面,注重校内已有教师的培训工作,着力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采用多元化的手段,丰富教师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学校与校外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根据学校需要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互动,既要邀请行业企业内行业背景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员担任学生实践实习指导教师,或到学校担任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鼓励并组织学校教师到行业企业去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创建产教融合新局面,有效落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11]。

(四)关注市场需求,构建完善的产教融合管理机制

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完善的产教融合长效管理机制,以此确保高校与企业、政府之间产教融合的顺利开展。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关注市场需求,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管理机制,与企业协同商议和制定具体的合作与监督标准,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与沟通互动,确保企业和高校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在制定产教融合实施、评价细则时,学校和企业要严格尊重市场实际需求,把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共同诊断和测试教学效果,形成整体性、系统化的课程整改方案,及時发现教学短板,实时调整教学进度与管理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校企间合作的有效开展。其次,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势,构建多元化的网络与大数据反馈机制,培养出具备现代技术能力、满足时代发展要求、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人才[12]。借助互联网络和信息数据对学生的学习与实习情况进行调研,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处理、总汇后将其结果反馈给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同时上传到院系内,形成学校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校院系三方指导监督体系,全过程监督和迅速查找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状况,及时进行针对性指导,构建起网络化交互式管理与考评机制,确保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才盛,田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共生理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7):7-12.

[2]王健,许秀清,詹友基.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6(7):55-57.

[3]阎卫东,吕文浩.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改革路径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23-427.

[4]王长文,徐进.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5.

[5]吴海东.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职业与教育,2019(22):80-84.

[6]李倩.产教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9):45-48.

[7]陈星,张学敏.依附中超越: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1):46-56.

[8]汪良平.民办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业教育:价值、问题与路径[J].职教发展研究,2021(1):91-96.

[9]潘可耕.产教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6):69-71.

[10]胡水星,马志和,顾永跟.产教融合视域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路径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9):35-39.

[11]张振飞,张艳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5(20):54-57.

[12]陈森英.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教学管理路径优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31):129,133.

(责任编辑 程荣荣)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六融合六创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路径探索与实践”(编号JXJG-21-17-3)。

收稿日期:2023—02—07

作者简介:宋士华(1977—),男,九江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朱青(1984—),男,教育学博士,九江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高培军(1979—),男,九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