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霖墓在柴桑考

2023-06-03 09:02:59黄澄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九江

摘要:元明以来,丹阳柳茹贡氏、培棠岳氏以及宜兴唐门岳氏通过通谱、修谱、建祠、造墓等方式,逐渐改造了家族流传谱系,建立了与之相应的贡祖文弃官藏育岳霖及岳霖家于宜兴、葬于宜兴的传说,并已流传了五百多年。而实际上岳霖终生以九江为家,去世后葬于九江市柴桑区。

关键词:岳霖墓;九江;柴桑;岳珂;岳飞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23)01—0030—(06)

DOI:10.19717/j.cnki.jjus.2023.01.006

岳霖(1130-1192)乃岳飞季子,字及时,号商卿。绍兴十一年(1131)除夕,宋高宗赵构冤杀岳飞,并尽徙其家属于岭表,时岳霖年仅十二。关于岳霖的生平,明清以来盛传丹阳贡祖文藏育岳霖及岳霖家于宜兴之说,本文拟进行逐一证伪,并考证岳霖墓在今九江市柴桑区,这对“岳飞研究”的开展显然是必要的。

一、贡祖文藏育岳霖说辨伪

2007年7月30日《丹阳日报》报道,岳飞思想研究会根据《丹阳县志》和《岳氏家谱》有关“岳雷墓”的记载,在丹阳市导墅镇岳墓村发现了“岳雷墓”,并进行了迁址重建[1]。考查隆庆《丹阳县志》,没有任何关于岳氏的记载。乾隆《丹阳县志》卷十七记载:“岳雷,宋鄂王次子。父遭秦桧之诬,长兄云殉父难,雷随母徙。弟霖避居丹阳贡文宪家,后应孝宗征诏,食邑宜兴。霖生四子,长琛、次璞、次珂、次理。珂于宝庆中出宰丹阳,遂建报本祠于紫阳渡,工未告竣,旋尹常郡。琛因闲职,继志落成,虽侍宜兴,而来视不辍,遂筑居于祠之东,后裔世居之,号曰培棠村,其地有鄂王祠在焉。雷后南还就侄,与琛共居丹阳,殁葬鹤迹寺旁,其碑志、谱系、诰诏现在,乾隆三年,教谕江琼详请从祀鄂王,仲春致祭。”卷十一则记载:“岳武穆祠在草堰门外培棠村。乾隆三年,详请岁二月十五日有司致祭。”卷十九记载:“忠定王岳雷墓在鹤迹寺。”这些记载显然经过精心构造,但仍疑点重重。第一,文献中岳霖之子确定有岳琛、岳珂,没有任何资料佐证有岳璞、岳理;第二,岳霖蒙难时徙居福建是有记载的,而被贡文宪收匿之说则不见于任何宋代文献;第三,宋孝宗诏岳霖食邑宜兴的说法违背历史常识,宋廷赐给官员及皇室宗亲的食邑、食实封均为荣誉的虚衔,且仅为户数,并无实邑,“食邑宜兴”不可能出现在宋代;第四,岳珂《金佗续编》卷十三录《先伯雷复忠训郎閤门祇候告》曰:“敕故前忠训郎、閤门祇候岳雷,前世流人亦有父子兄弟死则追褒,生则宠秩如今日者乎?国家雨露之恩与天通矣,灵如未泯,知享斯荣。可特追复忠训郎、閤门祗候。”可见,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为岳飞平反之前,岳雷已经逝世于流放之地。岳雷不可能与侄岳琛共居丹阳;第五,岳珂在绍定元年(1228)的官銜是朝请大夫、权尚书户部侍郎、总领浙西江东财赋淮东军马钱粮、通城县开国男(《金佗续编》卷十七),他在宝庆中(1225-1227)任丹阳县令的可能性极低;第六,称岳雷为“忠定王”则更加荒谬。

应该是认识到乾隆县志的荒谬,光绪《丹阳县志》中删去了关于岳雷的记载,改称:“岳霖,忠武王少子。王与长子云为秦桧所诬陷,时邑人贡文宪为狱吏,潜挟霖逃归丹阳。孝宗时诏食邑宜兴。霖生四子,三子珂为丹阳宰,建祠于南乡之培棠村,遂家焉。”仅保留了岳霖被贡文宪藏匿及食邑宜兴之事,并明确贡文宪的职业为“狱吏”。

1983年4月,丹阳岳氏献出民国重修本《云阳培棠岳氏宗谱》共四册。该谱始修于崇祯四年(1631),谱中存吴履中、贺宽、于敏中、吉梦熊、左潢等多篇明清名人序文及《武德大夫贡文宪公传》《紫阳渡报本祠记》《肇基培棠考》等关于培棠岳氏渊源的重要文献[2]。其中署名刘光祖所撰的《武德大夫贡文宪公传》(该《传》同样存于丹阳《柳茹贡氏宗谱》)记载了贡祖文藏匿抚育岳霖的事迹,是所有其它文件的根本,为了便于辨析,今摘录其主要部分如下:

公讳祖文,字仁德,北京长垣人也。系出先贤黎阳公后,其先世自琅琊徙家长垣。公性豪侠,精剑术,颖悟绝人,授经史百家,过目辄成诵。年甫弱冠,即驰声两河间。……俄闻康王檄诸道兵慕义勇,公遂与汤阴人岳公等仗剑从军,康王由济州至应天,公往来扈从,不避勤苦,王由此益亲任焉。是年,王即帝位于应天,以公为都总军将。建炎初,帝如扬州,公从至江左,粘没喝入天长军,帝仓皇乘小舟渡江,自宰相以下鲜有知者。公与王渊、张浚等从行至杭州。三年春,扈从统制苗傅、刘正彦作乱,劫帝传位于魏国公旉。公宿卫帝左右,未尝须臾离,义愤之气,形于辞色,诸贼臣皆惮之。兀术入建康,守臣杜充降。帝如明州,金人陷明州,袭帝于海,遂从行至温州,捍卫之劳,又未尝一日息也。既而金人退,帝以建康为东南巨镇,敕公镇守秣陵,以扼其冲。……顾念诸将中精忠无如兵公者,岳固公刎颈交,每两人言国家事,慷慨激烈,未尝不以忠义相勖。后岳公朱仙镇凯旋,桧以大狱陷岳公父子,公欲以全家保之,迫岁暮,未及赴临安,而岳公遽衔冤就戮。公每语及此,未尝不法然流涕。岳公长子云既同被难,次子雷从夫人流岭表,茕茕弱息在缧絏中。公以岳公英勇,功业为中兴冠,而负性沉介,刚直不阿,卒为奸桧所算,举家婴祸,几至不祀,心实悼之,爰匿其幼子霖于署中。桧大索数日,未获,竟免于行。虽岳公在天之灵阴与呵护,而公之百计图维,获完卵于破巢之下,其忠义又居何等也。公日抚岳子如对岳公面,置诸深室,虽家人不及见,虑军中耳目至繁,事或外泄,一身不足惜,其何以为岳公子地,乃上表乞骸骨,屏跻田间,闻曲阿地古僻,卜筑于城南之柳茹,携岳公子藏之家,凿沼养鱼,种柳盈岸,淡然自适,若未尝贵显者,其深自韬晦,亦良苦矣。公享遐寿,年八十卒于家,以军功累迁武德大夫,追谥文宪,……生二子,长鈇,恩授朝奉大夫,次贤,官至大理寺评事,……其勤王、笃友、存孤诸大节,自高隐后,知者鲜矣,余素悉其行事,故特详之。……未几,岳公膺徽号,加恤典,卒保厥祀。其忠君爱友之念,又岂以老成凋谢所得而磨灭者哉?厥后公子应召出仕,念公前德,建报本祠于紫阳渡,配享岳公,则公之孤忠亮节,即谓与岳公并传也可。宋庆元四年岁次戊午仲冬,起居舍人刘光祖拜撰。[3]

刘光祖(1142-1222),字德修,生于岳飞被害之后,不可能亲历其事,他“素悉其行事,故特详之”,则只能是与贡家交往频密。但传主生卒时间、官职全称及传主上三代名讳等必要事项在本传文中全部缺失,却详细记述了贡祖文护驾事迹,多涉宫内隐秘无从质证之事。宋代只有正三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员才有资格获得赠谥,虽然武将殁于王事、事迹昭著者以及部分外戚通过皇帝特恩形式也能够获得赠谥,但会同时获得正三品以上的赠官[4],贡祖文不可能以武德大夫这样正七品武官阶获得赠谥,更难以理解的是,“文宪”是文官才可能获得的谥号。且秦桧既已获知贡祖文藏匿岳霖,“大索数日,未获,竟免于行”也是难以想象的。岳珂《金佗续编》卷十三录有《访问李若朴等指挥》一文,记载宋孝宗听说朝廷构陷岳飞时,“李若朴为狱官,独白其非罪。林待问为勘官,独直其冤状。卓杰捕、赵鼎送葬酒。”次日即下旨称:“此不畏强御,节概可称。三省详加访问,其人如在,可与甄录。”小善辄录,而贡祖文有育孤存嗣之巨勋,却举世未闻,实难成立。由是观之,该传文出自名臣刘光祖之手的可能性很小。

贡师泰(1298-1362),字泰甫,号玩斋,宣城县人,官至户部尚书,是元末名士。他的弟子朱鐩撰《玩斋先生纪年录》(《玩斋集·附录》)详细记录了其家世:“先世居大名开州长垣县之蒲城,七世祖宋武德大夫都总军将使讳文显,扈跸南渡,因居秣陵,迁宣城,卜居南湖。六世祖贤,尚书省评事;五世祖讳之琳,承信郎;四世祖讳大用,朝奉大夫;曾祖讳应霆,前元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祖士濬,累赠太中大夫,佥太常礼仪院事,先以其子奎集贤学士官赠大监,……生二子,长师谦,次师泰,即公也。”贡师泰之父贡奎(1269-1329),字仲章,卒封广陵郡侯,谥文靖,也是饱学之士。马祖常所撰《集贤直学士贡公文靖公神道碑铭》(《石田文集》卷十一)记载:“其先大名蒲城人,七世祖祖文以武德大夫扈宋渡江,繇钟陵(当为秣陵之误)徙居宣城之南湖,因家焉。”贡祖文于贡奎当为六世祖,马祖常根据贡师泰之兄贡师谦所述行状撰写碑铭,当是误记贡师谦的七世祖为贡奎的七世祖。可见,贡师泰、贡师谦的七世祖贡文宪,字祖文,本是大名府蒲城人,也是在北宋败亡后渡江而南来,徙住宣城之南湖,生子曰贡贤。自南宋而历元,世代皆有显宦。宋仁宗时,以大名府为北京,蒲城在长垣县,故“大名蒲城人”即“北京长垣人”,结合《武德大夫贡文宪公传》,贡文宪很像是丹阳贡氏与宣城贡氏共同的祖先,他生有二子,长子贡鈇居丹阳柳墅,次子贡贤居宣城南湖。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贡师泰在《送宗人贡宜仲归丹阳序》(《玩斋集·拾遗》)中记载:“至正二年(1342)春二月,宗人宜仲自溧上执其谱来谒,曰将订吾所自出而收其未续者,师泰敬受而合观之,则先世出于大名之蒲城,其南徙曲阿之柳墅与宣城之南湖,其世次行第又甚相契,于是合族之人而叙其故,明日乃谒我始祖武德公之墓,以及我曾大父侍郎府君、大父大监府君、先考集贤府君而祭告焉。……且柳墅、南湖之先由大名而渡江也,于宜仲,于师泰,皆为七世祖,而二祖之行第相契。”查乾隆《丹阳县志》卷十七知贡谊字宜仲,号愚庵,官溧水县训导。溧水距离宣城较近,故在溧水任训导的贡谊就便至宣城,带着家谱见到了正退职在家的贡师泰。贡师泰仅称贡谊为“宗人”,但既说“柳墅(即柳茹)、南湖之先由大名而渡江也。……二祖之行第相契”,必是各有七世之祖,他们只是都来自大名府蒲城的贡氏同宗。此时距贡祖文去世虽近200年,且历朝代更迭,但丹阳贡氏在宋元皆为显贵,且仅繁衍七代,祖墓皆在,家史肯定是清晰的,也从来没有先祖曾潜育岳霖一说,故《武德大夫贡文宪公传》必是伪作。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九十一记载:“宋贡祖文字仁德,大名人,靖康中授武德大夫,都总军将。扈从南渡,居宣城。与岳武穆友善,协志恢复。及秦桧当国,废于家。岳氏受祸,祖文潜匿其胤于别墅。”事与《武德大夫贡文宪公传》类,该书成于万历间,故《武德大夫贡文宪公传》的撰作时间或在入明之后,万历之前。值得说明的是,现存宜兴《柳茹贡氏宗谱》却记贡谊为祖文十世孙[5],已非贡师泰所言南渡后皆为七世——若如此,贡师泰断不会称其为“宗人”的——这应是后来柳茹贡氏为了合谱,对世序进行了某些“合理”的改动。不仅如此,柳茹贡氏还在村旁另建了贡祖文之墓,完全不顾贡谊曾于宣城祭拜过贡祖文之墓的事实。

二、岳霖家宜兴说的形成過程

史能之《重修毗陵志》记载,建炎四年(1130)仲春,岳飞平叛于宜兴,救民于水火。邑人德之,肖戎服像于城内英烈庙中,知县钱谌于是年仲秋撰《宜兴生祠序》(岳珂《金佗续编》卷三十)记之。嘉定十一年(1218)知县戴桷另择地建鄂王庙,常州郡守赵崇模、嘉兴郡守岳珂“咸佐其费”,庙成,请周端朝(1172-1234)撰《宜兴岳鄂王庙记》记之。史能之《重修毗陵志》成于咸淳四年(1268),其《人物志》中没有记载岳霖,《陵墓志》记载当朝大小官员墓在宜兴者24座,亦无一处岳氏墓冢。

在宋代,杭州岳坟及功德院褒忠衍福寺都是由岳氏子孙私家修建和维护的。宋末元初,再度倾圮,九江岳宗远往杭州恢复祖业,得到宜兴岳氏的大力支持。并请方回撰、赵孟頫书《岳坟褒忠衍福寺复业记》:“大德五年辛丑(1301),岳氏之长彭泽令适,俾其侄前广济尉宗元,自九江来任复业之责,宗人之居宜兴者,前武学生立武及其[侄]龟山长濬供其费,遂尽复墓若寺之旧,……于是岳坟之旧物还矣。”[6]吴中硕儒郑元祐(1292-1364)少年时曾亲见岳庙复兴之事,后来亦曾馆于岳濬之家,对宜兴岳氏非常了解。他在《遂昌杂录》中对宜兴岳氏进行了记载:“义兴岳君仲远家唐门,其上世本田家。至仲远所生父与其叔皆选京学上舍,家资产非过厚而能折节下士,宾客至如归焉,故南北士大夫无不至其家者。”宜兴岳立武是前宋的武学生,其侄岳濬字仲远,家厚好结交,岳濬与江南名士牟应龙(字诚甫)、姚式(字子敬)、罗志仁(号壶秋)等都有交往,甚至与赵孟頫结为姻亲。他还倾心结交当世高官如高克恭(号房山)、李衎(号息斋)、鲜于枢(字伯机)等。但自至治(1321)以后,受到府县官员盘剥,家事日不如日,后任汉阳县尹,亦坐罢。郑元祐还在《遂昌杂录》中回忆说:“余未成童时,从臧湖隐先生读书。先生宋京学生也,有屋六七间,与岳坟相对。时岳坟渐圮,江州岳氏讳士迪者,宋迪功郎,于王为六世孙,与宜兴唐门岳氏通谱,合力以起废,坟与寺复完整。”他在《与归安牟景阳》(《乔吴集》卷七)一信中也回忆说:“某生岳坟之西,方其幼也,目击其废。稍长,鼓箧从旁一故宋老儒读书,又见江州岳氏及宜兴仲远之家图兴复之。”至元六年(1340)郑元祐撰《重建精忠庙记》又曰:“宋亡寺废,王子孙之在江州者,方与义(宜)兴岳氏通谱,合其力以起废,坟与寺复完。”[7]可见,在大德年间,岳飞六世孙岳士迪(字宗远)谋划复兴岳坟与岳庙。宜兴岳立武及岳濬叔侄“上世本田家”,此间正值家业鼎盛,因与江州岳氏通谱,于是合力以起废。此时,距离岳霖去世约一百年,距离岳珂去世仅满一甲子,宜兴岳氏与江州岳氏为通谱联宗关系,并无血缘关系。

到了洪武十九年(1386),谢应芳(1296-1392)在《跋岳氏族谱》(《龟巢稿》卷十八):“岳氏为常之望族,……且闻竹山蒋先生言,宋乾德间,岳王弟经略使之孙自九江来居。由宋而元,子姓蕃衍,文物之盛,拔萃同里。”乾德当为乾道之误称,谢应芳说他从蒋竹山那里听说,乾道年间,岳飞某位官拜“经略使”的弟弟的孙子由九江来宜兴定居,也就是开始传说宜兴岳氏是岳飞某弟弟的后裔。然而,岳飞仅有一个弟弟岳翻,早在绍兴二年即被杨再兴所杀[8],从未官拜经略使。蒋捷号竹山,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由于年龄相距甚远,谢应芳从蒋捷处直接听故事的可能性很小,或为辗转而闻,或为假托而闻。

万历《宜兴县志》卷九录方逢时所撰《重修岳鄂王庙碑记》,则曰:“维岁嘉靖癸卯(1543),维月仲春,岳生俭持其家谱谒予言曰:‘俭,宋岳武穆王之十五世孙也。……绍兴末,次子霖来宜,邑之父老思王之德而痛王之冤,乃相与置田宅以居之,家于邑之唐门里,又相与建庙像以岁时祀王,故王子孙承祧主祀。”并有“唐门之墟,为王垄茔。肇迹缵忠,奕世是因”之颂。方逢时依岳飞“十五世孙”岳俭所持家谱,首次提出岳霖居宜兴之说,其所言岳鄂王庙乃唐门里岳氏子孙私祀之庙,非钱记及周记所言县城内公祀之庙。同时,该县志卷十出现岳霖墓的记载:“岳武穆王子缵忠侯岳霖墓在堂(当为唐误)门显祖庵侧。”这呼应了方记中岳俭所言故事。嘉庆二年《重刊宜兴县旧志》之《行谊补遗》记载:“岳俭字重本,诸生,搜摭其先忠武公事实,裒为一帙,颜曰‘岳氏家略,且请于当路为定祀典,葺祠墓。”该志还记載:“岳濬字仲远,忠武王八世孙。忠武王第三子霖自岭表来宜兴,居邑东北四十里唐门村,卒葬焉。濬博学好义,为石门尉,迁龟山长,……又往杭州修忠武王祠墓,卒于明洪武十年(1377),寿八十二。”可见,岳俭自称“岳武穆王之十五世孙”,致力于搜集岳飞故事,整理家谱,修葺祠墓,编纂了所谓《岳氏家略》,并郑重其事地带着家谱请时任知县方逢时撰写《重修岳鄂王庙碑记》。唐门岳氏因此又成了岳霖的后裔,因此有了岳王庙、岳王衣冠冢及岳霖墓。也因此在二百多年后,岳濬成了岳王八世孙。但如前所述,岳濬助修杭州岳王祠墓事在大德五年(1301),显然是不可能“卒于洪武十年(1377),寿八十二”的,这也许是为了使岳濬能成为岳飞的八世孙,对其生卒时间也进行了“合理化”处理。岳霖长子是岳琛,而此时的宜兴岳氏则认为他们是岳霖另一长子岳琮的后代,岳琛被降为次子。熊大木的著名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王传》初刻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其第七十三回《栖霞岭诏立坟祠》中首次在公众间出现“岳霖长子岳琮、次子岳琛咸授承信郎”的说法。

总之,从大德年间与江州岳氏通谱开始,两个半世纪中,经过多次家谱的编纂,宜兴岳氏彻底实行了家族身份的转换和创造,在转换和创造过程中,岳霖则被家于宜兴、葬于宜兴了。

三、岳霖葬于柴桑考

岳霖之子岳珂留下了《金佗稡编》《金佗续编》《桯史》《玉楮集》《宝真斋法书赞》等多种著作,岳霖家于何处,葬于何地,当然应该首先从岳珂留下的文字中去寻找。据《户部复田宅符》(《金佗续编》卷十三)等可知,隆兴元年(1163)应岳家请求,朝廷下令给还江州田宅以供生养,此时历尽磨难的岳氏别无家产,恢复楚国夫人称号的李娃自然带领子孙回到九江生活。淳熙二年(1175)李娃去世,葬于九江城南太阳山麓(今属柴桑区)。

岳珂在《晋盆杅》(《桯史》卷一)中记载:“余居负山,在湓城之中。先君未卜筑时,尝为戎帅皇甫斌宅,斌归于袁,虚其室。山有坚土,凡市之涂塈版筑咸得而畚致之,无孰何者遂罄其半,独余一面壁立。余家既来,始厉其禁而山已不支,庆元元年五月大雨颓其巅,古冢出焉。”湓城是九江的旧称,很显然,岳珂在九江城内的宅第是岳霖在皇甫斌家的基础上所建筑。皇甫斌的父亲皇甫倜曾于乾道、淳熙年间任江州都统制,据《宋会要辑稿·食货六》记载,皇甫倜淳熙四年(1177)仍在江州任上,岳霖只能卜筑于这之后,即岳霖于晚年在九江城中谋建住宅。《晋盆杅》中所描述之事则发生在庆元元年(1195),岳霖去世三年之后。也就是说,岳霖一辈子都应家于九江。

《赵忠定濠梁帖》曰:“予八岁侍先君西归,过当涂。”(《宝真斋法书赞》卷二十七)西归路上过当涂,当然归的是九江,不可能是宜兴。《琵琶亭术者》曰:“时先君召还省闼过乡邦,维舟琵琶亭,新暑初袢,小憩亭上。”(《桯史》卷一)琵琶亭在九江,显然是称九江为“乡邦”。《九江二盗》曰:“吾乡有周教授者,家太一观前。”(《桯史》卷四)称九江为“吾乡”。在《次韵乔江州琵琶亭诗序》中对江州知府乔似孙自称“郡人岳珂”(《玉楮集》卷三),在《予自武昌携二猿归夜闻清啸偶成》中说“我居庐山趾,日夕游郊坰”(《玉楮集》卷三),在《将发琵琶亭》中说“子折武昌柳,予宅浔阳庐”(《玉楮集》卷七),显然,岳珂也终身以九江为家乡。

岳霖1192年逝于广州知府任上。《赵希光节概》曰:“绍熙壬子冬,先君捐馆于广,余甫十龄,护丧北归。卫公以宁武之节来治于洪,余舟过章江,亟命幕属来唁,亲以文奠焉。……余归未释绖而卫公薨,輀车西泝,余辂希光于琵琶(亭)。”(《桯史》卷三)章江即赣江,岳珂护丧北归,舟过赣江,在南昌(古称洪州)的卫国公赵雄还曾命幕属来船中吊唁。不久,赵雄逝于南昌,灵车过九江,此时岳珂仍在服制期间,与赵雄之子赵昱(字希光)会于琵琶亭中,说明岳霖必葬在九江某地。1238年,岳珂罢官归九江闲居,又有诗题为《予归未省松楸,将以初秋望前泛湖之龙门,已戒舟舰而连夕雨作不见月,因赋天问二章》。《舆地纪胜》卷三十《江州》记载:“龙门山在德化县西南五十里,与落柁山相对如龙门。”龙门山与落柁山隔河相对,今人仍称两山之间的河口为“龙门”,位于今九江市柴桑区沙河镇西北,正在古德化县城(今九江老城区)西南。旧时从九江到沙河镇,水路是沿着龙开河、七里湖、八里湖进入沙河,到落柁山下船,故名“落柁(古同舵)”。松楸即指父母的坟墓,诗题既说归九江而“未省松楸”,准备在初秋望日前泛舟经湖而至龙门(扫墓),岳霖墓必在此龙门附近,而绝不可能在千里之外的宜兴。

《牸牧相卫》曰:“先茔吕田原之北二里许有山峡焉,不合如砺土名曰焦库,有周氏坟,其间篁木蔽翳,泉甘草茂,牧者趋之。嘉定癸酉四月甲午正昼,……余时倚垩冢下,仆辈亲见之来告。”(《桯史》卷八)由于曾祖母姚氏及祖母李氏的坟墓位置都是确定的,岳珂此处所说的“先茔”必是指其父亲岳霖的坟墓在“吕田原”。“吕田原”及“焦库”都是古地名,早已消失。但1992年天坡村砖瓦厂挖掘出一座宋墓,出土了一块地券碑,有“大宋元祐三年……江州德化县羊子社吕田保居住……”的字样[9]。保是宋代户籍编制单位,原是田野的意思,“吕田原”与“吕田保”显然是指同一地区,此处距离龙门山直线距离仅约四千米,该地券碑就是岳霖墓在今九江市柴桑区天坡村砖瓦厂附近的实物证据。考古工作者又在据此不远的三桥村发现了一块明代墓碑,中刻“故显考孙公道华神主之墓”,左刻“天顺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葬,坐酉向卯,土名焦库山。”[10]进一步坐实了《牸牧相卫》中的说法。岳珂此时正在为母亲陈氏结庐守孝,“牸牧相卫”的故事就发生在附近一个叫“焦库”的地方,岳珂的仆人们因为好奇,一起跑去围观,回来对岳珂進行了绘声绘色的讲解。由此可见,岳霖夫妇一定都葬在今九江市柴桑区天坡村砖瓦厂附近,与其祖母姚氏、母亲李氏的墓地相距不远。

参考文献:

[1]昨日岳雷墓得以回家[N].丹阳日报,2007-07-30,(3).

[2][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丹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历史文化[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丹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1-69.

[4]惠鹏飞.宋代赠谥资格再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2.

[5]中华贡氏家族网.读贡氏大宗祠碑记,了解宋元明家族史[Z].http://www.zi-gong.com/199.html,2020-03-26/2022-11-10.

[6][7]王国平主编.西湖祠庙志专辑[M]//西湖文献集成(第25册).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173-174.

[8]王曾瑜.岳飞新传[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94.

[9][10]刘晓祥,骆训生.岳珂与九江[A].江西省九江市岳飞研究会.九江——岳飞第二故乡[C].2003.71.

(责任编辑 吴国富)

收稿日期:2022—12—26

作者简介:黄澄,男,江西九江人,九江市柴桑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物理高级教师,业余从事庐山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九江
悠悠的九江
心声歌刊(2023年3期)2023-07-16 02:11:46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水彩作品选登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油画作品选登
九江学院建筑设计作品选登
九江石材协会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石材(2020年5期)2020-07-27 01:50:06
九江丝弦锣鼓
心声歌刊(2020年2期)2020-06-16 03:37:28
江西九江风景林木种苗有限公司等
绿色天府(2020年2期)2020-04-23 18:38:44
长干曲四首(其二)
My Summer Holiday
九江寻承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