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辉辉 汤桂容 范美蓉
[摘 要]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改变,发展形势出现重大变化,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也越来越高。弘扬工匠精神,塑造工匠文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甚至大国工匠,已然成为新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和使命任务。基于专业教师工匠精神培育,阐明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的历史、理论、现实三维生成逻辑,剖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的三層结构维度:“一核多元”核心价值脉络、“三链三级”内涵要素组成、“七位一体”外延浸润方式,探索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的三元培育路径,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构建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生成逻辑;结构维度;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4-0066-04
当今社会,优秀的工匠不再像以往那样产生于作坊,而是蓬勃兴起于高职院校,可以说,学校是培养优秀工匠的重要阵地[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职院校在把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也应当把畅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成长路径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努力方向,通过不断完善学历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更多服务于新时代的工匠人才。而工匠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也离不开融入工匠文化的育人环境。校园工匠文化是一代又一代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不断传承形成的,校园工匠文化与工匠教师相互孕育、协同发展是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持续推进的坚定基石。建设基于新时代背景、融入学校专业特色的工匠文化体系,是新历史方位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工匠精神培育,进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的生成逻辑
(一)历史逻辑: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是对中华工匠精神的接续传承和弘扬创新
对中华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秉承极致、求精务实的“工匠精神”是推动全社会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2]。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用不屈不挠的奋斗姿态不断孕育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并通过一系列经典著作记录传承至今,如《考工记》《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等。工匠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涵和生命性主题[3]。发展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工匠文化,将丰富的工匠精神持续演化为专业文化符号、思想教育元素蕴含于校园工匠文化之中,是对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领域最好的传承和弘扬方式,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二)理论逻辑: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是对中国文化底蕴的基本构架和内涵丰富
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文化不断走向社会主义发展舞台的中央。“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就是对工匠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一种社会化路径的选择与定位[4]。深层次、多角度、广视野发展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工匠文化,建立体现学校底蕴、专业特色的工匠文化体系,坚定社会主义工匠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理论基础。
(三)现实逻辑: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是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伟大实践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的创造性理念和战略。《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已被确立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之一。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工匠文化的积淀和发展,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实现路径。建立健全导向正确、组成完整、内涵丰富、深入人心的工匠文化体系,以先进的工匠文化培育教师,凭借教师深厚的工匠底蕴和学校科学的工匠文化教化学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提质发展和立德树人的根本出路。工匠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一个国家的教育、经济发展程度等外部因素影响,也与其体系内部各个构成要素密切相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5]。因此,校园工匠文化体系的构建,必须通过不断的积累传承和创新实践才能实现。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的结构维度
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主要由三层结构维度组成,分别是“一核多元”核心价值脉络、“三链三级”内涵要素组成、“七位一体”外延浸润方式,具体结构详见图1。三层结构维度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里到外、由纵到横,逐级递进、交错融合构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的完整格局。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第一结构维度:“一核多元”核心价值脉络
文化因合时代而兴,聚思想而盛。价值观是伦理文化的核心,尊重劳动、爱岗敬业等价值观是培育工匠精神必不可少的伦理文化条件[6]。因此,核心价值脉络是工匠文化体系的时代灵魂和思想底蕴,也是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和创新基础。高职院校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文化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进程中,应当顺应新时代潮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元素有机融入其中,有效地构建“一核多元”的工匠文化体系核心价值脉络,培育工匠文化体系强大的“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以持续激发工匠文化育人的生机与活力。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第二结构维度:“三链三级”内涵要素组成
文化之所以能育人、化人,就在于其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工匠文化的内涵,是由其所蕴含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文化、技能文化、创新文化决定的,打造科学的工匠文化体系必须从这三个层面来考量。当前社会要求我们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这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因此,在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时,就应当基于崇尚劳动、精练技能、勇于创新等工匠精神内核,融合新时代的多种文化因子,打造“三链三级”交错融通的内涵要素组成模块。“三链”即基础链、核心链、拓展链,“三级”即劳动教育级、技能训赛级、科技创新级。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第三结构维度:“七位一体”外延浸润方式
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技能社会建设中尽力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责任,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服务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作为工匠人才的培养重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的实现都要求开放办学,走产教融合之路。准确完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院校特色办学定位,聚合专业文化、院系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中国文化、国际文化中的工匠文化元素,构建彼此交融互通的“七位一体”工匠文化体系外延浸润方式,形成工匠文化的校內大循环、校内校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始终保持院校工匠文化的传承动力和创新活力。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的构建途径
工匠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推动工匠文化向前发展,这是实施技能型社会建设、建设技能强国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的构建,既是培养学生、展现气质、增强影响的需要,也是培养教师、形成传承、保持发展的需要,应当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潮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原则,更好地构筑工匠精神、工匠价值、工匠力量,为工匠人才培育提供精神指引。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的三元培育路径包括:
(一)推动工匠文化融入办学实践
每一个院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工匠文化只有深深融入院校的办学实践当中,才会有特定的、合适的文化内涵,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体现其深刻价值,展示其强大力量,更好地指引和服务于本校的人才培养。
1.推动工匠文化融入院校顶层设计
将工匠文化置于院校顶层设计的层面来统筹考虑,必须以对工匠文化培根铸魂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对工匠文化育校育人功能的充分肯定为基础,把工匠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制度机制、系统决策、工作落实来体现。一是从制度层面考虑,可以将工匠文化写入高职院校的学校章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具有院校特色的相应工匠文化制度机制,确立工匠文化在办学定位、制度考量、育人实践中的特有地位。二是从决策层面考虑,可以将研究工匠文化传承创新纳入院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作为影响学校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全局性工作来抓,从决策上重视并定期研究推动其发展,以提高工匠文化的影响源力和政策动力。三是从执行层面考虑,可以将工匠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体系和管理工作体系,在学校的相关工作要点、实施方案、评价指标中纳入对工匠文化的考量,将其作为重要的核心主线,贯穿始终,辐射全面,使工匠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沉浸到管理系统的各个领域,使对工匠文化的考量成为学校管理提升和文化建设的自然习惯。
2.推动工匠文化融入专业教育过程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贯彻德技并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是职业教育法赋予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工匠文化融入专业教育过程,将教师工匠精神培育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有机融合,通过专业教育,既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更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这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建设、实现工匠精神不断传承创新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将工匠精神培育、工匠文化传承创新写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核心要素予以明确,并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师资保障及配备要求、毕业标准及考核要求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建立全过程工匠精神养成机制。二是将工匠精神培养、工匠文化传承创新纳入课程标准、师资标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活动空间等场景,使工匠文化氛围融入教师心里,成为教师进行“经师”“人师”“大先生”修炼的“自然道场”,使工匠文化氛围遍及学生视野,成为其逐步成长为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能手的“大熔炉”,建立全方位工匠精神养成机制。三是将工匠精神培养、工匠文化传承创新融入课堂教学、文体活动、校园生活、社会实践、奖惩考核、教学管理等环节,既让工匠文化惠及全体师生,也要求全体师生共同建设工匠文化,形成受益与反哺之间相辅相成、去芜存菁的局面,建立全员工匠精神养成机制。总之,将工匠文化融入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能提升教师的工匠素养,更能实现学校工匠文化的不断传承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二)确保工匠文化坚持交流融通
由于文化带来的认同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以对于作为社会组成元素的学校来说,其社会属性决定了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办学硬件基础,更需要强大的自身文化力量。同样,正因为文化的社会属性,所以决定了文化要保持长期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交流互补和对外开放的原则不动摇,否则就会慢慢衰退。
1.确保工匠文化坚持内部交汇融通
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不是虚无的、空虚的,其结构体系是由“三链三级”内涵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包含了一个一个具体的、可执行的文化模块项目,各文化模块项目之间既相互独立,有层次关系,又相互联系,有递进关系。在进行实施层面的文化培育模块项目设计时,可以借鉴“数列矩阵”方法进行分类分层分级排布,具体做法是,将工匠文化体系的内涵“三链”作为“数列矩阵”的“行”,将工匠文化体系的内涵“三级”作为“数列矩阵”的“列”,用科学设计、精心挑选的且难易程度、复杂程度不同的具体文化项目来构建工匠文化育人模块,形成多项进阶的培育体系,从而构建不同模块之间的勾连互通网络,形成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的内部大循环,保持并不断增强工匠文化的内生持续发展潜力和内生创新活力,激发内生自信和内源影响力。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内部交汇融通模式的具体构建方法见表1(以某校为例)。
2.确保工匠文化坚持外部交流互鉴
工匠文化不仅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元素。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必须保持对外开放交流的状态,不断吸取来自不同文化元素的补给和养分,感受来自不同文化元素的竞争和压力,才能在交汇融通中不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建立自信。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的“七位一体”外延浸润方式,以校园文化为核心主体,下连院系文化、专业文化,上连企业文化、行业文化、中国文化、国际文化,呈现逐级相连、依序递进、往复影响的文化现象,通过交流互鉴特别是上连交际,彼此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发展,保持工匠文化的自我诊断和变革动力。
(三)促进工匠文化树立典型案例
树立先进典型,是千百年来文化传承创新的成功做法;揭示负面典型,则是思想警醒、保持思维定力的有效方式。新时代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正面典型工匠形象的强大感召力、号召力、影响力,以宣讲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先进事例为引,做好思想指导、精神疏导,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踔厉奋发的热情和勇气。以讲好先进身边人、优秀身边事为重,传递典型做法、成功经验,树立广大教师奋勇图强、勇毅前行的信心和动力。同时不忘做负面典型工匠画像的警示教育,促使广大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提高站位、保持定力、头脑清醒、意识清明,永葆导向正确、方向明确、发力精确、结果准确,在技艺传创、教书育人战线上行稳致远。
四、结语
教育是永恒不变的时代主题,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办好教育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等五大职能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辛勤付出;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底蕴积淀、文化构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教师的默默奉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新时代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想培养出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的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首先聚集和培养一批政治、本领、作风等各方面过硬、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这既是历史之鉴,也是时代之需、现实之要。而教师素质的培养需要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专业教师工匠精神的养成,更需要校园工匠文化的不断滋养。因此,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层面出发,广思路、深维度、宽路径探索构建高职院校工匠文化体系,既为培育教师工匠精神提质培优,也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增值赋能,通过积淀式培育优秀工匠型师资,不断提升工匠型毕业生培养质量,同时不断反哺工匠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工匠精神在高职校园蓬勃发展,让工匠文化随社会进步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朱媛.高职院校开展工匠文化建设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1):92-94.
[2]夏燕靖.斧工蕴道:“工匠精神”的历史根源与文化基因[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7(5):16-27.
[3]邹其昌.工匠文化与人类文明[A].中国设计理论与世界经验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二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峰论坛论文集[C].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上海市《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在研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宣传推介资助项目组、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上海國际设计创新学院、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2018:196-206.
[4]潘天波.工匠文化的周边及其核心展开:一种分析框架[J].民族艺术,2017(1):26-33.
[5]刘刚.工匠文化体系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9,27(4):122-125.
[6]喻文德.工匠精神的伦理文化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6(6):69-73.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