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视域下土家族民间舞蹈艺术研究

2023-06-03 23:46周峰
艺术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土家族

周峰

摘要: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的集合体。面对现代科学文化与城市进程的影响,土家族梯玛文化呈现加剧衰退的趋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活化石的宝贵财富,八宝铜铃舞不该处于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边缘状态。我们应抢救保护、弘扬继承,促使我国民族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本文从土家族民间舞蹈历史背景切入,分析八宝铜铃舞的源流、动作和艺术特色,以传承现状为突破口,针对性的探析发展问题。

关键词:非遗传承 土家族 八宝铜铃舞

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举行“解钱”民俗仪式时的一种传统舞蹈。土家人将逝去的祖先视为庇佑宗族的神灵,每逢祈福、祖先祭祀、人畜兴盛时,便会请来“梯玛”主持仪式。梯玛是土家族民俗职业者老土司,在仪式进行中,其手持八宝铜铃,身着罗裙,头戴凤冠法帽,脚踏马蹄云鞋,边唱边跳。期间,由梯玛的助手吹响牛角,烘托气氛。

一、土家族舞蹈文化基因

如今舞蹈艺术蓬勃发展,大量舞蹈作品回归传统文化,呈现出民族民间艺术传承觉醒的文化趋势。却鲜少有作品被广泛流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舞蹈作品其仅仅依靠动作素材的拼凑与糅合,并没有在创作之初扎根历史脉络、还原民族精神与风貌。

土家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其遗留史料寥寥无几,那么梯玛们代代之间口传心授的梯玛仪式和承载土家族酉水流域文化内容的《梯玛歌》,对其早期历史文化溯源至关重要。土家族将先人奉为神明,祈求安康。在《梯玛歌》记载的各种仪式活动中,“八蛮”位列其祖先之首,可见其地位之高。“八蛮”又称八部大王,相传是土家族始祖。在土家族聚集地,同样流传着大量关于八部大王的神话传说,由于故事内容口头相传的不稳定性,总结归纳八部大王大致与军事战争、农耕生产、古代祭祀三个内容有所关联,进一步从心理上深化了土家族人祖先崇拜的文化内容,衍生出各种仪式活动,促使早期土家族舞蹈的诞生。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常见的大型群众性舞蹈,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每三年举行大摆手舞,每年举行小摆手舞,其动作内容涉及军事、农业和狩猎等。其仪式活动在龙山、来凤、保靖较为盛行,土家人渴望通过身体的律动与神灵沟通获得庇佑,旨在以场面的模拟追念先人,不忘祖辈之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摆手舞中包含大量生殖舞的动作特征,其最主要的动作在于跨部会随着步法的变动,表现风格雄健有力,体现土家人对繁衍的敬佩与期盼。

土家族具有最悠久历史的的舞蹈是茅古斯,土家人为了纪念祖先的生活,通过肢体语言与寥寥对白编排简单故事情节,再现原始父系社会的生存状况。其最为突出的特征是身着自然馈赠的原始服饰,还原猿人动作形象,舞蹈动作简易古朴,没有固定程式,舞动时身上的茅草、树叶、稻草沙沙作响,具有趣味性。主要在永顺、古丈、保靖较为流行。

八宝铜铃舞是主要依附于“解钱”仪式的舞蹈,由梯玛主持并完成,意在对祖先的崇拜,土家族世代认为祖先便是保佑族群的神灵。土家族的祖先祭祀的民俗活动,被认为是八宝铜铃舞诞生的关键因素。在此后的传承与发展中,梯玛更是融合儒、释、道等思想,如跳田式三步罡、踏太极八卦图等。他们不仅主持“解钱”仪式,作为民俗职业者,他们也会进行求雨、求子、保胎、解邪、治病等一系类民俗活动。梯玛的民俗活动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与土家族主流思想下的文化相符的适应性选择,缓解了人们祈愿、恐惧、焦虑等心理,填补了人们“祈求安康”的真空。

土家族传统舞蹈除上述之外,还包括撒叶儿嗬( 跳丧舞)、滚龙连厢、土家花灯等,在此不多赘述,下文将着重解析八寶铜铃舞的艺术特色。

二、追溯八宝铜铃舞原生态风貌

八宝铜铃舞于2007 年纳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初内容是依照梯玛在“解钱”仪式中所需动作编排而成。梯玛身着罗裙,头戴凤冠法帽,脚踏马蹄云鞋,左手持八宝铜铃,右手拿圆环形司刀,边舞边唱《梯玛歌》,并按照《梯玛歌》中记载的故事情节上下晃动八宝铜铃,音色清脆响亮。期间由梯玛的助手吹响牛角,烘托气氛。八宝铜铃是由约30~40cm 的木杖制成,顶部雕刻马头状,下底为半弧形马蹄样式,上下端各系四个马铜铃铛。但由于土家族居住与武陵山区地带与苗族、汉族共同居住,抵抗倭寇。土家族为处理好民族关系,将铜铃分别赠送于苗族、汉族各一颗,所以在现今的演绎中,八宝铜铃舞道具上只能看见六颗铜铃,但依旧称为“八宝铜铃舞”。通常在“马头”下绑有五色布条或麻丝,拟作马鬃。虽然八宝铜铃舞的诞生具有浓厚的民俗意味,如跪拜、望神、跳三步罡、踏八卦图等,但是从整个舞蹈的表现内容看:牵马、上马、跨马、逗马、赛马、下马等成套动作远超离单纯的民俗仪式场面,俨然是土家族远古生活样态的抽象化展现。且八宝铜铃舞不同于其他民俗仪式场面中的阴沉森冷,摇铃抖铃不绝于耳,踏着铜铃形成的节奏,舞姿丰富多变,给人以活泼、炽热、粗狂的美的享受。

(一)八宝铜铃舞动作特点

在梯玛进行的民俗仪式中,舞蹈并非孤立存在的,其仪式内容包含舞蹈、神歌、道具、配乐等。梯玛左手持八宝铜铃,右手拿圆环形司刀,边舞边念唱《梯玛歌》,其内容是依照梯玛在民俗活动中所需的动作编排而成,通常使用大鼓、堂鼓、锣、钹等传统民族乐器。其舞蹈没有舞谱记录,大多数动作是梯玛世代承袭、口传心授而来的,此外有些动作为梯玛根据场地、环境、心情等因素临场即兴发挥。八宝铜铃舞表现形式丰富,拥有掌坛梯玛的独舞、培神和香倌的双人舞、师徒共演的三人舞、群舞等,其舞蹈动作均以写意为主,下文对其舞蹈动作进行分析。

头部基本动作为低头、闭目、收下颌、后仰、颈部中立等。头部无明显的动作程式,随唱词、节奏、步法等因素的影响,头部动作会稍有改变在八宝铜铃舞的表演过程中,梯玛全神贯注展现出“形神忘我”的状态,紧闭双眼,沉醉于舞蹈之中。随着手臂的律动,伴有低头、收下颌等微动作,头部会随身姿小幅度摆动,如后仰等。

肩部的动作大多属于松弛状态,无明显的程式与动律产生。双手会持有八宝铜铃与司刀作为主要道具。这两种仪式道具在舞动时亦兼有伴奏效用,因此,肩部的大部分动作都是由摇动器具而产生的肩部抖动,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强调节奏或舞蹈内容阶段性转换时,肩部会主动大幅晃动以强调。

手臂部分是八宝铜铃舞的特色所在,赋有内旋、对称等多个特点,并且幅度张力大变化种类多,呈现出封闭向内动式。一般表现为上臂内旋、手腕内挽、手肘外翻,在视觉上给人以蜷缩感。这种收缩配合弯腰弓背和屈膝半蹲,与其他舞蹈类型直立、舒展、延伸形成极大反差。同时,双臂动作或同时或一前一后,均在一拍之内完成,形成以躯干为中心的对称,这样的轴对称动态表达,可被视作原始简朴舞蹈的遗风。

八宝铜铃舞的舞蹈风格有赖于其下身肢体动作,表现为脚步的复杂多样。如:踏步蹲、双碾布、碎步转等步法,还有踏田式三步罡,踩太极八卦图等固定程式动律,以及跨马、跃马、卧马等成套动作,技巧高超,难度较大。

(二)八宝铜铃舞艺术特征

1.模拟性

少数民族舞蹈都拥有模拟性的共性,八宝铜铃舞的模拟性也正是来源于土家先辈对物化的形式与观念的抽象化表达。其模拟性表现在道具与舞蹈动作内容对马的仿效。首先,八宝铜铃在其样态上就模仿马,有马头、马蹄、马鬃等抽象性表达。在舞蹈时,八宝铜铃在某些动态表达中充当马的角色。其次,“解钱”仪式就是为了祭祀祖先,土家祖先骁勇善战骑马驰骋,那么八宝铜铃舞中对祖辈生活样态的还原也无可厚非了。在其表演过程中,呈现出大量与马相处的舞蹈形象动作。如:“喂马”动作,右腿前迈屈膝,右手摇铃三次,左手摊开向铜铃靠近拟作喂食,如此重复三次,收腿复原。

2.简朴性

八宝铜铃舞具有“土家族体育舞蹈”的美誉,这是由于其动作的简朴性所带来的文化娱乐与体育锻炼的特征。作为土家族传统民俗仪式内容的八宝铜铃舞,是先辈的生产、劳动、战斗等生活内容的抽象凝练,且舞蹈的动律由上“摆”、中“扭”、下“颤”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如艺诀中说道:“脚走十字上身扭,屈膝颤动蹩脚走,单腿点地颤中摆,双腿梗直周身抖”,除中部腰与臀的动作较灵活外,上身与下身的舞蹈动作均通俗简易,表现出土家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劳动气息和生活情趣。

3.神秘性

八宝铜铃舞的神秘性表现在,舞蹈表演时如痴如醉的舞态,犹如飘忽于天地之间,时而清醒时而梦幻、纵情无我的痴迷状态。其神秘性源于梯玛仪式中与神灵的沟通或附身的内容,表演者将人神相遇或合一的内心体验,外化于神态和肢体表现,使神人同形同性,无我无情无感,异于常人。从哲学与民俗学看,这种无我的体验属于神秘主义的范畴,也正是这种忽沉忽浮、忽急忽幻、忽萎忽狂的表现方式,构成了八宝铜铃舞的神秘特征。

4.娱乐性

八宝铜铃舞蕴含着两种特性一种是娱人性另一种则是自娱性。恰是这两种特性使八宝铜铃舞栩栩生辉。所谓娱人性是指能给予观众的满足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八宝铜铃舞的演绎中舞蹈动作的庄重、强劲、姿势畅达、生动形象的表达出土家族人民淳朴、勤恳、无畏的精神状态和性格品质。舞蹈中的任意一个动作都变幻莫测且多而不乱,将舞蹈赋予了生命。而自娱性是练习者通过自己身体运动的张力来实现释放情绪、愉悦身心和表达自己情绪的力度都恰到好处。因此,无论是欣赏表演还是亲身体验,人们都能从八宝铜铃舞中得到内心的升华以及美的享受。

三、八宝铜铃舞传承与发展

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价值与内涵远超各学科研究本身,面对现代科学文化与城市进程的影响,八宝铜铃舞在其发展、传承、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不利因素,土家族梯玛文化呈现加剧衰退的趋势。面对正遭遇消亡的窘境,我们应该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可贵,并积极抢救、保护、弘扬、继承民族之魂。

(一)传承现状

八宝铜铃舞依附于梯玛举行的土家族民俗仪式中,随着时代的更迭,促进土家族文化价值观念产生变革,导致土家人日渐疏远原始的民间信仰以及传统的仪式乐舞。八宝铜铃舞必须与神歌、道具等一同构成完整的表演,它并不是独立的存在。现如今,梯玛老艺人的数目逐日下降,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很少会有雇主邀请梯玛至家中表演耗时几天几夜的法事。大多数梯玛年岁已高,无法支撑长时间的仪式表演,加之没有市场没有徒弟传承的窘境,法事仪式逐渐缺失、法事程序简单化、片面化。在湖北宣恩县,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八宝铜铃舞,但这种依靠广场舞健身舞的流传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传播途径,但面临的却是“温水煮青蛙”的结果。在土家聚集地,能完整演唱神歌、表演高超技巧的梯玛,已经是寥寥无几,梯玛文化与八宝铜铃的抢救迫在眉睫。

(二)保护措施

1.保护传承、留住原生态

大多数梯玛艺人生活清苦,首先,应该做建立大量的文化保护机构或团体,做到保障、改善老艺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以健康的身体,无后顾之忧的传道受业解惑,将他们的技艺与传承代代相传。其次,运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将艺人们在民俗活动期间的完整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录像等方式纪录下来,永久留存。

2.发挥艺术教育的最大优势

学校应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将自身优势放大。如:中小学可以开始艺术教育课堂,将地方性文化、特色、产业传递给懵懂的孩童,让孩子通过学习了解土家族民间的传统艺术文化,并以将八宝铜铃舞的部分内容替代课间操,既能强身健体,更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各少数民族地区、县市区民间文化艺术团、地方艺术高校、中小学应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舞蹈爱好者)开设八宝铜铃舞的民间舞课程,提炼编创出更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八宝铜铃舞教材,地方艺术高校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不能“空有一身本事,却不知师出何门”。各地方艺术高校可以自身学校条件,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照顾少数民族生招生,择选一批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八宝铜铃舞艺术特长生,为社会和民族培育造就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

3.拓展民族文化产业

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开发旅游业或文化产业,大力拓展民族文化产业。如建立原生态博物馆,将收集的资料向大眾开放,并设计自己的文创产品,向外推广销售。同时,也可以依照《印象》系列的大型实景演出,创建独具土家族特色的舞蹈产业,一方面将民风民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融入演出内容中,起到弘扬土家族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解决高校培育的八宝铜铃舞艺术特长生的就业问题,有供有求,方能长久。

4.民族文化地方宣传

民族文化不应该只依靠少数民族自身宣传,更应该依靠地方宣传,打造区域民族文化经济。民族文化不是个人的,而应该是所有中国人民的,我们不该等到它消失才知道珍惜。要地方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方式,大力弘扬地区内的民族文化,弥补群众对这方面的不足,促使群众感兴趣、愿意去深入了解地方特色。

四、结语

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的集合体。它既是土家族传统民俗舞蹈,又是记录了土家族发展历史的歌舞史,展现出了土家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更是民族历史根源的见证。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抢救、保护、弘扬、继承民族之魂,形成一种独特的土家族长篇舞蹈史诗,宣传推广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促使我国民族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焦娜.土家族“八宝铜铃舞”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09.

[2] 王仪.湖北宣恩地区“八宝铜铃舞”传承现状研究[D] .武汉音乐学院,2018.

[3] 蒋浩.浅谈巫文化对湘西土家族舞蹈的影响[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3):29-31.

[4] 黄柏权. 《中国土家族梯玛歌研究》读后[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5):93-94.

[5] 陈廷亮,陈奥琳.土家族舞蹈的民俗文化特征[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4):16-21.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土家族
土家族情歌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土家族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56个民族56枝花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