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河曲民歌研究

2023-06-03 23:46佟鑫
艺术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河曲号子小调

摘要:河曲民歌作为晋北地区独有的地域文化,有其独特的地缘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语境,也正是在如此传承语境中,才造就了河曲民歌独有的音乐形态特征。从音乐类别划分,河曲民歌包含山曲、小调和劳动号子三部分。从音乐题材分析,它不仅艺术色彩浓厚、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不同风格的民歌演唱更反映着不同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其中的情歌听起来曲调悠婉缠绵、如醉如痴,歌词内容更是鲜活生动、令人心旷神怡。因此,河曲民歌是整个山西民歌体系中独立且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彰显着弥足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及现实传承意义。本文将从河曲传统民歌的地缘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语境及音乐本体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河曲民歌 地缘生态环境 历史文化语境 音乐研究

一、河曲民歌的地缘生态环境

河曲地处山西省西北部黄河中游的拐弯处,西、北隔着黄河与陕西省府谷县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相邻,东界五寨和偏关,南接保德和苛岚,整个地形东高西低。黄河经西、东、南三面绕河曲县城境内流过,曲折蜿蜒,故称为“河曲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河曲交通阻隔,土地贫瘠,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每每遇上荒灾年景,当地的百姓连糠和榆树皮都吃不上,因此大批的农民被迫奔走口外,以揽长工或打短工的方式来赚取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历史原因,所以河曲民歌才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生活在这片苍凉荒漠、广袤无垠黄土高原上的河曲人,世世代代用血泪和智慧,集体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河曲民歌。当你走近这片神奇的土地时,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九曲十八弯,白云悠悠下的城西千年古渡口,仿佛可以听到那赤膊船夫的声声号子以及西口商队传来的串串驼铃;当你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这无情的黄河水冲刷出的是贫瘠的土地和农民满是沟壑的脸庞,这杀虎口走出去的是迫于生计、远走他乡的命运对赌,留下的是独守空房、以泪洗面的人间离苦;当你抚摸这片神奇的土地时,浪花里泛起的是黄河儿女拼搏的故事,西口外传来的是河曲人诚信经营、衣锦返乡的消息。在这片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域里,大自然的吝啬带不走河曲人的欢乐,世事的凶险也阻挡不了勇敢者的脚步,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地记录着人生的离苦、别绪、思念和期盼的往复情思。这些历经了沧海桑田、千锤百炼的民间歌曲直到现在依然流传在河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二、河曲民歌的历史文化语境

民歌是人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同时也记录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从总体上说,河曲民歌不仅集中体现了数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同时也记载了河曲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是一部由这片贫瘠土地上世代生活的人民集体创作的民族史诗。

河曲传统民歌主要产生于封建社会时期,自古就因“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而闻名全国。这些民歌作品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涉及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通民众的爱情婚姻、日常的生产劳动、重大的历史事件及生活情趣等多个方面。不同内容形式的歌曲演唱能反映不同的社会功能,像揽长工们唱民歌是为了表达对地主阶级欺凌压榨穷人的愤懑情绪,诉说社会的不公,如《穷人揽工当牛马》;脚夫们唱民歌是为了抒发常年在外行脚运货,有家不能归的愁苦心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如《赶脚歌》;黄河船工们唱民歌是为了表达他们常年揽工伺候人、扳船吃饭拿命换的艰辛生活状态,如《扳船汉吃饭拿命换》;小妹妹思念走口外的情哥哥哭成泪人人,她们也会把相思之情寄托在歌曲的演唱中,如《咱盼哥哥回口里》;为了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控诉罪恶的封建婚姻制度、咒骂媒人及埋怨父母双亲的民歌也有许多,如《黑鬼媒人害了我》《父母主婚不愿意》等等。诸如这些为了表达不同生活情绪而创作演唱的民歌在河曲比比皆是,具有直接性、针对性特点,从中可以了解当地语言、环境和风格。同时河曲民众通过演唱各种民歌,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排忧解闷,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三、河曲民歌的音乐研究

河曲民歌从音乐体裁上大致分为三类:山曲、小调及劳动号子。

(一)山曲

山曲是河曲人民使用当地的乡言土语进行的即兴创作。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河曲地质贫瘠、连年灾荒,再加上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榨,当地的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为了养家糊口,只好背井离乡奔走口外,依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给地主打长、短工来赚取微薄的收入,通常是开春三四月间离家,直至九十月间才能返乡,当地人把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称之为“走西口”。“走西口”实际上是旧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畸形产物,穷苦的百姓在西口路上过的是一种非人的生活,也正是在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之中,积淀下了动人的山曲音乐,也赋予了它不同于其它山歌歌种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1.曲调

河曲山曲多采用上、下两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两乐句的前半部分往往相同,而后半部分常运用换尾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有时甚至只是落音的不同而形成结构功能对比,且半终止与终止音多构成上下四度或五度的关系。与此同时,乐曲往往在曲调开始处就会出现全曲的最高音,之后旋律逐渐下行。河曲山曲在曲调用音上使用最多的是五声音阶,极少用到六声或七声曲调。另外,由于过去走西口的特殊经历,促使大量的河曲人频繁交互于晋蒙之间,既增进了两地的文化交流,也促使了音乐风格的相互影响,因此,山曲的旋律会频繁出现音程大跳,常见的如四度、五度和六度跳进,个别曲调也会出现七度或八度甚至是超出八度的大跳音程。

2.歌词

河曲人民的方言中习惯使用重词叠句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野雀雀”“窗眼眼”“白脸脸”“半崖崖”“真魂魂”“眊眼眼”等,当这些生动形象且缠绵悱恻的口语运用到歌曲唱词中,不仅使曲调人物形象变得生动鲜活,而且也给单一的乐段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韵律。山曲的基本句式以七字句为基础,如“二两棉花做灯捻,咱和哥哥坐半夜”“阳婆一落早烧火,因推摟柴瞭哥哥”等,其次,也有像九字句和十字句等表现。另外,衬词和衬腔在山曲中的运用也是极为普遍的,除了一些常见到的如“那、呀、嘞、哟、哎、啦”等单字叹词和助词之外,还有一些根据当地的语音表达习惯而流传下来的如“亲亲哟、啊啊哎、哎呀亲亲、啊呀呀呀”等叠字型衬腔,它们既对歌曲的正词起到了烘托和陪衬的作用,也为歌曲增添了感情色彩,更使山曲具有了更浓厚的乡土气息。

(二)小调

小调是以叙事为主要表现手法、音乐结构完整、节奏均匀规律、曲调婉转流畅且表现手法丰富的一种民歌体裁。小调在河曲民歌的数量较少,而且大多演变成为了综合性的曲调,如

二人台和小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一般小调

一般小调亦可称为谣曲,是民众在生活中以吟唱为主的歌曲,不受演唱环境的影响,也不局限于特定的民俗,更不用乐器来做伴奏,所以不论是在干家务、纺纱织布,还是在扳小磨等场合,随时随地都可以即兴吟唱或低声哼唱。河曲人民常常以此来抒发感情,排忧解闷,如:《过门三天扳小磨》:“手扳住磨把咱不想围,单想住娘家不想回。做了那媳妇带上囚墩,小磨磨拴住咱真魂零零……墙头上跑马转不过头,针关里逃命没活头。”

2.二人台小调

此类小调在河曲主要表现为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小戏”和以戏曲风格为主“二人台”两种。以歌舞表演为主的二人台小调,往往会选用一些欢快活泼的小曲,由男女二人边歌边舞,当地人把它称为“带鞭戏”,如《十对花》《打金钱》《挂红灯》《妹妹挑菜哥放羊》等;另外一种是以戏曲风格为主的二人台,从民国初年二人台表演形式逐渐向戏曲雏形过渡,唱词中增加了对白,唱腔会根据内容需要变换板式,常用的有哭板、亮调、慢板和流水板等,同时在实际表演中还加入了扬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块瓦等乐器做伴奏,当地人把这类偏重于唱、念、做、演的称为“硬码戏”,代表作品如《小尼姑出家》《走西口》《探病》等。

3.风俗性小调

河曲的风俗小调包括祈雨出马仪式歌、文庙祭孔仪式歌、出生喜庆歌、婚礼仪式歌、丧事仪式歌等多种形式。“祈雨出马仪式歌”早在唐宋时期就有,这种风俗一直沿袭到了1940年河曲解放前夕,每当遭遇旱灾年份,当地的百姓就会举行盛大的祈雨出马仪式,全村老少都要参与,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程序严格繁琐,比如要举行抬龙王、扛值事、黄罗伞、开路锣、八音会等活动,整场仪式也要按照事先设定好的路线,行进两到三天。按照祈雨的行程共有三种歌谣:愚善拜水歌、献龙歌和叫雨歌。“文庙祭孔仪式歌”用于旧时乡间文庙举行祭礼仪式,分迎神和送神两部分,歌词出自文人手笔,讲究工整押韵,如《迎神曲》:“大哉孔子,先觉先知。与天地参,万世之师。祥徽麟绂,韻答金丝。日月既揭,乾坤请夷。”其余诸如出生喜庆歌、婚礼仪式歌、丧事仪式歌主要体现了当地的乡风民俗。例如在河曲的传统婚俗中,成婚当日新娘子唱《出嫁歌》、雇来的吹打手要唱《婚礼送喜歌》、婚礼当晚宾客们会唱《闹洞房令子》等。

(三)劳动号子

关于劳动号子最早的记载是在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审应览》中:“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①。最初的劳动号子只是劳动者发出简单的声腔呐喊,也或许只是单字或单词的回应,目的也只是为了释放劳动给身体带来的负重和缓解精神压力,但随着劳动内容增加、劳动模式复杂化,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劳动,河曲民众也逐渐将其发展成较完整的歌曲形式,如当地流传的黄河船夫号子与作坊号子。

1.黄河船夫号子

河曲紧靠黄河,因此水路运输是当地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当地的娘娘滩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又因行船历史悠久而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滩”。据滩上的村民说,他们的祖辈都是世代船工,从西汉年间就开始拉船,每年的开春时节只要黄河破冰就要准备行船,船上满载着各种生活必需品,从河曲玉树湾开到关河口的老牛湾、再到甘肃和宁夏,历经八、九个月的时间,直到快立冬时才能回来。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黑天白日,吃住都在船上,行船的路途非常艰险,尤其是在冬天里行船,冰冷刺骨的河水里经常会有冰茬把船工的腿划伤,遇到险滩时稍不留神还会有落水的危险,因此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为了统一劳动节奏,保证大家的安全,船头更是定下了如同军令般严苛的《船家令》,每次行船前都要带领众船工齐声吼唱,以做警示。此外,在行船过程中运用较多的还有推船号子和掀船号子。其中,“推船号子”是用于船只下水或行船中遇“刹船”时,需要众人合作推船时唱到的号子,音乐自由灵活,即兴性强。与推船号子相比,掀船号子”则具有领唱丰富及和腔单一的特点。

除了以上常见的两种号子以外,在河曲船工中还流行另外两种以娱乐为主的荤号子和素号子。其中,荤号子往往是在风和日丽且水路平稳时,船工们之间相互逗笑调侃时所唱,而素号子大多会以歌唱民间神话故事或历史名人事迹的形式来隐喻或暗示船工行船速度快或技术好,比如河曲《船夫号子》(素)在领唱“哎!秦始皇跑马修边墙哟……”中就借“秦始皇修筑长城速度之快”来暗喻船工的行船就像马儿飞跑;在第七句领唱“哎!石梯子出的好水将哟……”中所提到的“石梯”是指河曲石梯村,暗示这里世代都是有经验的船工。

2.作坊號子

作坊号子是在作坊劳作中歌唱的号子。过去,河曲县南元村和沙口村会种植蓝草,这种植物成熟后通过沤液、搅打等一系列的程序将其变成浆染工艺所需的蓝汁,相传这个古朴的制作工艺有近百余年的历史。搅打蓝汁属于强度较轻的纯手工业劳动,因此这类号子旋律优美、节奏舒展且歌词内容较丰富多样,根据不同的劳动程序内容会演唱搅馅、打蓝、提水(直)三种调式。在打蓝开始时,首先将石灰水和蓝液充分混合,再由八名打靛工分甲乙两组用木槌搅拌调匀,在此期间,工人们会唱“搅馅调”。该曲由数字组成,唱时需按照劳动节奏整齐统一,不能念错数字:从一数到百、再逆数回来,总计两百下。由于劳动形式简单、程序固定且节奏具有规律的律动性,因此整场劳动氛围轻松愉悦。第二个程序是打蓝,打蓝往往会选择在晚上开工,因此需要点燃蜡火灯笼照明,每当这个时候,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会热情地参与到劳动中,此时,大家边用木槌击蓝汁,边齐唱“打蓝调”,演唱的内容多是用来调节氛围、调侃逗乐的情歌,但由于打出蓝汗需要一定的力度,所以歌唱速度稍快。“提水调”是伴随着蓝液打成后提起来倒入瓮缸时所唱的曲调,具有即兴编创和善用叠字的特点,如:“红映映圪梁花影影坡,当中中一道小(啦)河河;河河里水长湾湾多,一对对亲人唱(啦)山歌”。

四、结语

这些产生在旧时代的传统民歌,已经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殿堂的经典,不仅深深地扎根在了这片晋西北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村村寨寨之中,同时,也作为一部凝结了河曲人集体智慧的民族史诗将永存于世!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虽然河曲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民歌生存的大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在时代的新旧变迁之中,河曲民歌也经历了兴衰存亡,譬如劳动号子由于劳动工具落后、生产方式的改变最终走向了消亡,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规律,民歌亦如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河曲传统民歌,虽然已经接近衰微,但是聪明勤劳的河曲人民势必会继承和发展祖辈的音乐天赋及聪明才智,在这片孕育了丰富多彩河曲民歌的广袤大地上,书写新的华彩篇章!同时也将赋予河曲民歌新的历史意义!

注释: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428.参考文献:

[1]河曲县志编纂委员会.河曲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550.

[2]张沛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10.

[3]刘育林主编.陕北民歌研究论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45.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428.

[5]佟鑫.河曲劳动号子研究[J].艺术教育,2017(4) :119-121.

[6]黄虎.晋陕蒙汉族民歌核心区析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7-58.

注:本文系山西省2020 至2021 年度社科联重点课题“山西河曲民歌产业化传承与创新模式研究”[SSKLZDKT2020164];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 年度课题项目“应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中国音乐史学课程的建设与研究”[GH-21445];2022 年山西省高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高校中国音乐史课程应用型改革及地方音乐史学建设研究”[J202208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河曲号子小调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唱起号子走汉江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河曲民歌合唱电子伴奏的研究
新时期河曲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浅谈
川江号子(重庆)
浅析河曲方言中的“兀”“兀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