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鹏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劳动课程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些文件的出台,让劳动教育明确化、系统化。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形的阶段。学校应深化劳动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形成劳动习惯和品质。同时,注重课程设计、课程评价、课程保障三个方面,从而推动劳动课程实施,提升劳动教育水平。
一、注重设计,让劳动教育有规划
锦州市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的校训为“做事求实,做人求真”。真是本质,实是本色。实存于真,真包含实,而做教育就应该回归于真。由此,学校构建了“致真”课程。“致真”,即知真、学真、成真。致是态度,真是愿景;致是过程,真是结果。学校力求把教育做真,回归人性与个性,实现每个生命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把教育做真,回归成长与发展,实现每个生命的全面、整体提升。
学校的课程结构设置为“三层五维”:三个层面的课程,即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综合课程,体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生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五个维度,即德智体美劳,突出“五育”并举,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和个性化发展。此外,课程结构包含五个课程群组,分别对应六大核心素养。
学校以“致真”课程体系的“三层”(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为主线,以创新模式为抓手,设计劳动教育体系。一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二是拓展课程的教育模式;三是综合课程的跨学科主题教育模式。
(一)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学校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构建了以“探究·思辨”为核心的魅力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活动为依托,以探究为主线,以思辨为核心。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活动机会,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对探究结果进行思辨,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教学环节:多元化的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化的探究发现(经历学习过程)、多边化的交流指导(掌握学习方法)、科学化的科学练习(形成学习能力)。
当然,教学模式的程序不是唯一、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劳动课教学模式:第一步,创境激趣——感知知识,激发劳动热情;第二步,探究体验——学习知识,掌握劳动方法;第三步,实践评议——强化知识,习得劳动技能;第四步,感悟升华——拓展知识,形成劳动素养。
(二)拓展课程的教育模式
1.基于家庭的劳动教育
学校依据《纲要》和《锦州市实验学校劳动教育体系》,设计“我是居家小能手”“收纳整理我能行”“我是小小园艺师(饲养员)”“我是烹饪小能手”等主题活动,并按照学段分别设计相应的家庭劳动内容,使家庭在劳动中切实发挥基础作用。
通过开展多种方式的居家劳动,学校分年段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低年段引导学生感知勞动乐趣,使其从小热爱劳动;中年段使学生体会劳动最光荣,尊重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高年段鼓励学生劳动讲方法、劳动要创新。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劳动实践中学习、感悟、体验,学会生活,收获成长,增强责任感。
2.基于学校的劳动教育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日常值日清扫、种植基地的实践体验、食堂的志愿劳动服务等劳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学会合作和服务他人。
选修性社团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搭建了更好的学习平台,成为学校重点打造的劳动拓展课程。目前,学校设置烘焙、种植、手工制作、剪纸等8种劳动类课程。在非遗项目社团活动中,学生学习传统工艺制作。如织染工艺中的扎染,刻绘工艺中的剪纸,编织扎制工艺的绳结、风筝等。学校将学习传统工艺作为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途径之一,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强化劳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3.基于社会的劳动教育
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适应社会发展。目前,学校部分年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走进社区,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走向社会,进行种植实践、职业体验等。如义务清除社区小广告,清理小凌河河道垃圾,捡拾市府广场杂物,去福利院做义工,在银行进行职业体验,到辽沈战役纪念馆当义务讲解员,等等。
同时,学校充分利用与义县头道河中学、凌海市白台子中学、黑山县四间小学等学校结成市县乡村学校联盟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一日农活体验活动,使其感受田间劳动的快乐,感受建设新农村的成果。
(三)综合课程的跨学科主题教育模式
综合课程的主题式跨学科整合课程是学校重点推出的课程,旨在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来促进“五育”融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劳动启智
学校四个校区共有2000余棵树木,美化校园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劳动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山楂采摘节中,学校让山楂成为学科融合新主角:语文课上,学生共同感受山楂文化,学习古人关于山楂的诗词歌赋;数学课上,学生计算山楂的无虫率,统计山楂的果核数量。通过学科融合,学生感受以山楂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的魅力。
学生在清扫落叶和银杏果的过程中用心思考:如何提高清扫落叶的效率?如何解决银杏果掉落造成的清扫负担且不浪费银杏果资源?学生带着贴近生活实际的驱动性问题,组建团队进行项目化学习,研究制作银杏果收集器和落叶清扫机。学生在劳动中善于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尽显聪明才智。
2.劳动创造美
学校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浓情实验,玩转端午”“‘童享中秋”“品味幸福中国年”等以劳动学科为主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在引导学生习得劳动技能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
“品味幸福中国年”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劳动中创意无限:一二年级的主题是贺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录制拜年小视频、制作贺卡等不同形式表达祝福;三四年级的主题是采购,学生通过采购年货、布置家庭探索“年味”;五六年级的主题是美食,学生通过制作年夜饭、包饺子等,感受团圆。
3.劳动铸魂
2021年,学校开展的“锦州印象·追寻红色印记”项目化学习活动获得全国相关奖项一等奖。师生联手打造的“伟大胜利”主题展馆中,陈列着师生团队通过绘画、剪纸、篆刻、木工、布艺、雕塑等多种方式創作的劳动作品,学生感受着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了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这些劳动作品讲述着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文化走进校园,让“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红色基因融入学生的血脉。
二、注重建设,让劳动教育有保障
(一)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为了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开展,落实到位。学校编写了《锦州市实验学校劳动教育体系》,确定不同年段的劳动教育目标,一二年级重在能自理、三四年级重在学技能、五六年级重在会劳动、七八九年级肯担当,并制定各年段劳动教育细则。同时,组建劳动骨干教师团队撰写《锦州市101行动计划》劳动教育部分内容,在全市推广。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明确主管领导以及负责劳动教育的部门,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必要的专职教师,保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二是聘请能工巧匠、劳动模范等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人士到学校讲课,满足学校劳动教育的需求,如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氏风筝的传承人、号称东北“风筝王”的吴铁铎老先生到校讲课;三是重视对劳动学科教师的培训,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对劳动教师进行培训。
(三)建设劳动教育基地
学校注重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学生搭建学习、体验、实践、服务的平台。建设烘焙教室,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烘焙和烹饪技能;建设开心农场和阳光蔬卉苑两个种植体验基地,划分班级责任田,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与自然的美妙;建设食堂志愿服务基地,在擦餐桌、整理餐具等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今年,学校还要建设一个无土栽培和育种的阳光房,给学生提供新的劳动实践平台。学校将继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拓宽劳动实践途径,践行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劳动目标,努力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创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注重评价,让劳动教育有实效
(一)多途径验收成果
每月的最后一周为学生劳动习惯总结验收周,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劳动习惯养成进行验收,巩固成果。验收途径包括:A随机抽查、B日常量化检查、C过程性资料抽查(视频、照片等)、D竞赛、E问卷调查、F家长反馈单、G课堂观察、H访谈抽查等。
(二)多平台展示风采
学校每学年因地制宜地选择一项劳动技能,在对应年级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检验学生劳动技能的习得情况。学校举办“居家劳动技能大赛”,精彩的作品,既展示学生的风采,又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每年3月份的校园艺术节,学校专设传统技艺剪纸、手工制作等项目的比赛,同时举办优秀作品展览和艺术团非遗优秀作品展。
近两年,在锦州市“云德育”劳动评选活动中,学校推荐10名学生参评,其中获特等奖5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7位教师参评,其中获特等奖1人、一等奖2人、二等奖4人。在劳动教育精品课征集活动中,有4位教师获得市级一等奖,3位教师获得省级一等奖。
(三)多渠道表彰先进
学校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多渠道表彰和宣传劳动实践优秀典型,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理念。每周的“星级少年”评比活动,着力表彰“劳动之星”,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坚持组织志愿者服务团队,引导学生参与“红领巾文明岗”和食堂志愿者服务活动,每学年评选“优秀校园志愿者”,给予表彰;培养优秀小干部,每学期评选优秀劳动委员,树立工作尽职尽责的榜样。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