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其教育实质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方方面面,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在校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开展思政工作的有效途径。目前,课程思政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课题,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参与到课程思政的研究之中并推动了该课题的发展。但是,如何突破课程思政研究困境,探索新的实施策略已经成为课程思政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系统梳理课程思政的时代认知,进而找到突破课程思政的困境所在,以期探索新的实施策略,着力破解当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实效,强化教育资源整合,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对课程思政的概念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即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第二,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第三,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优质培养标准和课程资源缺乏,导致课程思政呈碎片化样态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为“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指出“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但是,课程思政一直以来都面临着用什么教、怎么教、教完了怎么评价的问题,相关培养标准和教学资源相比各具体专业来说也是严重不足。与之相配套的教学体系尚未完备,课程体系也不够完善。因此,多数学校的课程思政缺乏整体设计,工作开展相对混乱,教师教学的随意性较强,教学内容缺乏整合,往往呈现散乱化、碎片化的样态。
(二)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意识较为薄弱,其思政工作素养亟待提升
《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存在着知识化、灌输化的倾向,部分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意识薄弱。由于课程思政教育缺乏固定的教学内容,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采取学科教学的方式,将课程思政教育看作是专业课的一个补充和拓展,偏重于内容的讲解和知识点的灌输,让学生单纯地去死记硬背一些课程思政的知识,而弱化了甚至是忽略了对学生道德规范、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的深入挖掘和阐释。面对以上问题,首要解决的就是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亟须提高。
(三)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难以评价,高校现行制度中缺少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与路径
教育评价是促进教育实施的一项重要手段。《纲要》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然而,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存在,因为它与规范的学科教学不同,无法用一种量化指标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在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中,涉及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的内容相对较少,缺少有针对课程思政评价的好办法。其中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最重要的,课程思政教育是一种浸润式的教育,是潜移默化、培育心灵的,这就注定了这项教育成果的显现一定是缓慢的,即学生在学习了课程思政以后在思想道德、政治素养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无法用考试的方式来呈现成绩,也就无法准确衡量课程思政的成效。
此外,当前高校课程思政还存在着教育目标不够清晰的问题。《纲要》明确要求,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这一要求很难达到。多数的课程思政只是局限在相对狭窄的道德说教范畴内,无法更为全面地开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这无疑是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一大瓶颈。
三、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科研,保证品质,为课程思政科学有序地开展提供智力支撑
教科研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优秀的研究成果是课程思政科学有序地开展的重要智力支撑。《纲要》提出,要“面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教育部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建設先行校、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推动建设国家、省级、高校多层次示范体系,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做法,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建议高校设立一批与课程思政相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支持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通过专题研究、学术研讨、文化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领军人物。
(二)优化师资,提升素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思政教师生力军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区域、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各区域、层次、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依托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职业伦理、工程伦理、医学人文教育等专题培训。支持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由此可知,教师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水平。因此,当务之急并不是要专门地打造一支以课程思政为主业的教师队伍,更重要的是提升所有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鼓励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主动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开展课程思政。
高校要制定和实施教师思政素养提升工程,明确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职责,提高全体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性。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和教师成立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课程思政在学校的良性发展。
(三)完善评价,注重实效,让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纲要》要求:“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讲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入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要创新课堂教學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要真切地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不断地研制并完善课程思政的课程与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式,加大评价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升课程思政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
高校要将课程思政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优评奖和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另外,还要将教师在专业教学和社会实践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和实绩作为教师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同时,将各学院在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校整体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
教育工作者抓住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围绕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这个总目标,按照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研究工作。要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一系列较有代表性的主张,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意识,以更宽广的视野来深化协同。深刻认识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够促进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合教育价值,还能够促进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的深度挖掘,引导高校学生深度了解专业实践及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创新,着力破解当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实效,强化教育资源整合,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