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灿 宋安娜
教育信息化对新时代的教育现代化具有支撑、引领和驱动作用。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的建设,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明确强调要健全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快智能升级的步伐,深化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即将迎来发展的新机遇。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正在深刻改变着教育生态的整体格局。本文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与教育信息化的动态发展相结合,探究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洞悉建设的核心点和关注点,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建设更是依靠了技术手段的持续更新。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面,给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颠覆,但也真正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步、改革和创新,对教育现代化的推动更是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直视当下面临的发展阶段与主要发展目标,更要对未来的完善实施做好规划。
根据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程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共有四个典型阶段,分别为起步、应用、融合和创新。在“十二五”规划完成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成起步阶段和应用阶段,即将走进融合与创新的全新阶段,即从教育信息化1.0跃升至2.0,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信息化的教学工具走入了常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科特性和具体教学目标进行选择使用,既丰富了教学资源,也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便捷。而学生除了拥有大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外,还可利用配套的工具和服务提高自身学习效率,不仅拓展了非正式学习的资源获取渠道,而且达到了学习的常态化,让终身学习的实践性得以提高,学习将会更加高效持续。
(二)信息化改变了教育过程中的管理方式。
人工智能、大数据及各类算法的升级迭代将不方便衡量的过程或标准变得可视化。众多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育决策“有据可依”,学生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同样“有理有据”。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已经走向“云端”,随着云计算的强势发展,利用网络提供软件服务技术的成熟云端平台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也直接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从重视硬件向重视软件服务及进行转变。教学平台和学生平台的建立让教育更加智慧,实现了数据驱动管理,教学得以精准实施的目标。
(三)信息化引领的技术已转向新型技术。
智慧教育的发力点已经进入到以使用者为中心,从局部迈向整体的阶段。近期火遍全网的ChatGPT、文心一言更是颠覆了以往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新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的完善,并且在教育场景中不断模拟深化,在未来定会成为信息化完善过程中最有力的支撑。
虽然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融合创新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也均强调要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但从实际应用角度分析,对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而言,教育信息化的作用依然只体现在简单的工具使用上,利用信息化构建的学习环境并没有提高实际的应用水平,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更要关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教育问题和各方面的建设问题。只有将信息化深度融合在教育体系中,才能改变传统教育中根植于内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认知,进而加快教育的改革创新,全方位实现提升教育综合发展的目标,具体应围绕以下三个核心点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一)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任务繁多,重点包括开发各类优质资源,建设各大应用平台各种终端的开发建设,还有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等。在资源建设中,教学资源深居首位,因为它是教育的核心,决定了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形态。截至目前,大部分资源建设的目的都只是单纯针对某一专业甚至某个课程的教学使用,只为固定群体提供使用功能和价值,受众群体极为受限,同时资源开发的质量也没有达到极其优质的标准。为了更好规避此类问题,资源建设的角度需要拓宽,要开发使用价值高、资源优质、受众群体广泛的通用型数字教育资源,然后根据群体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建设专用型数字资源。从新领域、新行业、新专业入手,利用公共服务体系扩大资源存量与更新速度以此满足资源建设的标准,真正服务于教育。
(二)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主要包含数字校园建设、在线教育建设、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等。此类建设已经不是固定空间的物理环境建设,很多学校在此建设过程中流于表面的教学设施和实训室的完善打造。真正的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将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融合,让其有数字化、网络化的特点,使教学环境更加智能化,因此一定要重视建设网络学习空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且合理地利用已成熟的技术和已完善的平台,全面统筹加快建设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融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只要按照此方向推进,才是在环境方面做到信息化。
(三)人才培养
人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教育的首要目的。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更是多种多样。从实际角度出发,推进人才培养实际就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技术手段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信息化是助力教育搭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和关键,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场地,必须强化学生内在的自主学习系统,满足现代学生充满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反馈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有效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术丰富教学过程、拓展教学活动,更好的培养信息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让其具备可塑的发展空间。
(一)扩大教育信息化关注广度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坚持应用导向、应用驱动,加强顶层设计,扩大教育信息化的关注广度和深度,着力构建新型教育生态,基于底层逻辑的教育生态,增强对信息技术的敏感程度,加大关注力度。不再像1.0阶段一样只将技术作为关注和建设的重点,而是用长远的发展和眼光注重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而社会各界也均需要关注应用型创新技术以此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关注的范围越广,也就代表着教育信息化的水平越高。在新发展阶段中进行资源倾斜,将人力、物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从而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让教学更加公平,更加持续。
(二)加强阶段性建设力度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任务也不同。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需要根据实际进度调整目标,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持续完善修正信息化建设。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面临许多实际问题。比如很多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体现足够的创新能力,因此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就会面临着缺少高端实践人才的困境,这就需要在各个阶段设置目标,以达到实现最终目标的目的。阶段性目标越具体,越能更快更稳地实现长远目标,这也是推进教育信息化2.0阶段深度发展的关键。
(三) 开拓偏远地区扶智工程
教育信息化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强有力手段。尤其在各类技术出现后,几乎对教育领域形态进行了重塑。因为教育信息化突破了时空限制,不再局限于固定地理位置和空间的教与学,它扭转了信息的单向传播,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通共享。但在实际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虽然教育信息化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但教学地域差异化依然明显,尤其偏远地区更为严重。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施不仅要关注一二线城市、更要着力建设三四五线及偏远山区。首当其冲就要解决落后地区的基础性保障工作,解决硬件问题,如网络,设备等。有了硬件設施的保障后,再通过网络打造“三个课堂”,为其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利用数字化资源一方面提升当地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解决教学质量不平等的问题。通过“名师课堂”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引领示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做到教育资源共享,让偏远地区的课堂在教学质量方面产生质的飞跃,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技术优势,将短板补齐,最终实现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均衡发力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