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光辉,谢萍,肖盛敏
继发性闭经是指女性建立正常月经周期后月经停止超过6个月未至,或按自身原有周期计算停止超过三个月经周期[1]。相关研究表明,继发性闭经在临床较为常见,约占闭经发病率的90%以上[2,3],影响近10%的育龄女性且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3]。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停闭,常会引起女性不孕、癥瘕等相关疾病,甚至还会出现乳房发育不良,生殖器发育萎缩,严重影响忠者的精神及生活质量。其病因多样,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依靠基础治疗和激素治疗,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和诸多的药物不良反应[4]。祖国医学认为,结合其临床表现此病可归属于中医“血枯”、“女子不月”、“经闭”等范畴,临床上常从肾虚、肝郁、血瘀等论治。本文从“脾不散精”出发,对继发性闭经的中医治则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脾气散精” 是对脾运化功能的高度概括,该理论最早源于《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奇病论篇》又谓“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5]。在生理情况下,饮食水谷经过口鼻首先进入于胃肠之中, 经胃之受纳腐熟、小肠之泌别清浊, 将其转化为精微物质, 并转输至脾,经过脾吸收和“散精”作用, 布散全身。脾气健则气血津液生化有源, 传输有道,内滋五脏六腑,则脏腑藏泻相得,疏泄有度,外养四肢百骸,筋骨皮毛,则发育正常、运动协调,此外还能将痰饮水湿等代谢产物排除体外,保证人体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即“脾气散精”。
脾“散精”功能的正常是维持人体一切生命活动正常的重要前提。若脾气不足或者脾失健运,就会出现“脾不散精”或“散精”功能障碍,饮食水谷的受纳腐熟就会出现异常,气血精液等精微物质则不能正常生化输布,水饮痰湿淤血等病理产物就会产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形体官窍则不能受到正常濡养,则会出现肌肉萎缩、发育异常,则百病随之而生,故《素问·厥论篇》曰“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也”[6]。
此处脾所散之“精”, 即为后天由饮食水谷化生之精, 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起到充养后天之精的作用, 而精又可化生气、津、血等, 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从病名上看,《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素问·腹中论》云:“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故月事衰少不来也。”,中医经典早认为继发性闭经的生理病理与脾胃气血密切相关。
从经络上讲,《黄帝内经》曰:“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冲脉者,经脉之海也……而阳明为之长。”,叶天士 “调经”篇亦云:“凡女人月水,诸络之血,必汇集血海而下,血海者,即冲脉也。”,《景岳全书》言:“经本阴血,何脏无之,惟脏腑之血皆归冲脉”、“冲脉为月经之本也……而阳明又为冲脉之本也。”[7],此外还有医家提出“冲脉丽于阳明”。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冲脉盛,月事方能下。冲脉起于气街,与少阴经并行,相通于阳明经,阳明为冲脉之本,且阳明胃与太阴脾互为表里,阳明对冲脉的盛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在经络上息息相关。
在生理方面,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为月事以时下提供物质基础。《灵素节注类编·阴阳脏腑总论》记载:“肾主蛰藏,凡一身之精,由脾输化摄聚,归藏于肾。”[8],薛立斋也曾指出:“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在妇人则上为乳汁, 下为血海, 虽心主血, 肝藏血, 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 血自生矣。”,《傅青主女科》云:“经水出诸肾”、“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9]。由此可得,脾与肾动静相合,散藏有度,相得益彰。女子以血为先天,脾胃建运,散精有力,气血方可化生有源,运行有节,五脏充盛,肾方可藏精,月事才能以时下。
从病理关系来看,继发性闭经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脾胃功能的异常,李东垣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妇人脾胃虚衰,气血俱衰,而致经水断绝不行”[10],《陈素庵妇科补解》所言:“脾与胃为表里……脾土衰则生化之源绝,女子则月事闭也。”[11],《竹林寺女科》论述到:“脾胃受损,饮食减少,气耗血枯,而经不行”[12],《医宗金鉴》有记载“血者水谷之精气,若伤脾胃何以升”[13]。历代医家均认识到,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亏虚, 则气血生化乏源,脾无精可散, 必致血海空虚, 冲任不足, 则月经生化发源, 故导致继发性闭经的发生。此外,月经的盛衰取决于肾精的充盈与否,而肾精需借助脾胃运化腐熟水谷精微所滋养。若“脾不散精”,则气血化生乏源,肾无营胃气之濡养,无所闭藏,而导致经断不至。
由上可知,继发性闭经在生理与病理上与“脾气散精”密切相关,“脾不散精”为该病发生的中心环节。
刘某,女,29岁,2022年6月8日初诊。
主诉:停经8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节食减肥后出现停经,当时未予诊治。8月前于当地医院口服“地屈孕酮”10天,10 mg,bid。服药后月经来潮1次,后月经一直未至。今就诊于我院,刻下见:面色萎黄,焦虑,畏寒,四肢酸软无力,乳房缩小,性欲低下,疲乏,头晕,偶有心悸,胃脘胀满、纳差、夜寐难,寐浅易醒,大便溏薄,纳少,小便频。舌淡胖,舌苔薄白偏腻,脉沉细。
婚育史:已婚,G2P1,2016年顺产分娩1女,女儿及配偶均体健;2018年人流1次。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既往史:无特殊。
月经史:13岁月经初潮,经期3-4天,周期28-30天,经量适中,经色暗红,偶夹血块,否认痛经。
末次月经:2021年10月8日,2天净,量少, 色淡。
妇科检查:外阴偏小, 阴道畅,宫颈光滑,子宫前位,无压痛,活动良好,双侧附件区无扪及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示:促卵泡生成素:1 6 m IU·mL-1;促黄体生成素:18.8 mIU·mL-1;催乳素:310 mIU·mL-1;雌二醇:44.3pmol·L-1;孕酮:0.31 nmol·L-1;睾酮:0.39 nmol·L-1;血HCG(-)
2.妇科阴道彩超提示:子宫前位,大小及形态正常,肌层回声均质,内膜线居中,厚约0.2cm,双侧附件区见数个小卵泡,未探及包块。CDFI:未见异常血流信号。
西医诊断: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中医诊断:闭经(脾肾气虚证)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补肾调经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寿胎丸加减
黄芪20 g;人参10 g;茯苓20 g;补骨脂15 g;炒白术20 g;续断10 g;砂仁5 g;菟丝子15 g;炒神曲15 g;山药20 g;当归15 g;炒白芍12 g;龙眼肉15 g;炙甘草10 g。10剂,日1剂,水煎服,分早中晚三次服用。同时嘱咐患者停止减肥,适当加强营养,规律作息。
6月19日复诊:服药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无心悸,食欲可,睡眠正常,大便成形。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滑。复查超声:内膜0.6 cm,双侧见数个卵泡样回声,最大约1.8×1.6 cm.治当健脾益肾,养血通经,原方基础上减白芍、龙眼肉、补骨脂,增加女贞子15 g、枸杞子12 g、熟地黄15 g、丹参15 g。6剂,用法同前。
7月1日复诊:患者诉服药后月经来潮,现月经第3天,此次月经量少,色暗红,有少量血块。复查FSH降至8.6 IU·mL-1。此后继续予以患者健脾补肾治疗3月,后随访,停药后月经亦可正常来潮。
按:该患者诊断明确,因过度节食减肥,导致水谷饮食摄入不足,一方面导致水谷精微化源乏物,四肢百骸不能充养,故出现面黄、心悸、纳呆、失眠、大便溏,乳房缩小等一片脾胃气血不足之象,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能满溢以至经闭不行。此外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脾不散精,肾精化源不足,故而出现性欲低下、月经停闭等脾肾两虚之象。治宜健脾益气、养血调经。方中黄芪、白术、人参、山药等甘温补气、健脾益气以助脾气散精;建曲、砂仁健脾化湿开胃;再以补骨脂、菟丝子、续断补肾调经;以上诸药合用成方,健脾益气、补肾调经,以达助脾复运、散精于肾之效。二诊时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子宫内膜增厚,守上方稍加活血调经之药,最终患者月经来潮。此后,考虑到患者病情较久,脾胃功能受损严重,继续予以健脾益气,养血调经治疗3个月。
继发性闭经是育龄期女性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反复发作对女性身心健康具有较大影响。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具有副反应大,停药后易于反复等特点,临床具有一定得局限性。而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的优势。以《黄帝内经》“脾气散精”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医“治病必求于本”和“治未病”理念为启示,针对继发性闭经“脾不散精”的发病中心环节出发,采用“健脾益气,补肾调经”为治疗原则,随证加减,有效地提高了疗效,减少和预防复发,拓宽了临床辨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