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语境下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2023-06-02 02:48宫桂春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陕北民俗文化

宫桂春

(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榆林民俗博物馆,陕西 榆林 719000)

一、现代性语境含义

现代性语境是一种新形式的语言环境。是摒弃传统模式下,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的语言环境。我们如今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期,我们新的世界所产生的时代,“现代化”是一种可以持续发展、合成、不可逆转的时间观念。在思想学派中,部分学者认为“现代性”囊括了世界所有的发展形式,覆盖了所有的历史事实。在其他学派里,学者认为“现代性”一直在被我们所使用,同样它也一直在发展。“现代性”涵盖了所有“后现代性”的观点,“后现代性”的特色包含:经济全球化、知识的电子化、商品的移动化支付、知识权威的瓦解等[1]。目前,学者认为“现代化”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最早出现在神学主义中,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中,出现了“现代化”的观点,最早是被用于区别古代和现代生活。第二次出现“现代化”是在1947 年的《历史研究》一书中,书中将人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黑暗非主导时期(665—1032),发展中世纪时期(1032—1523),现代主义时期(1523—1621),后现代主义时期(1621—至今)。在《历史研究》这本书中,将人类科技第一次展现归纳到现代主义时期,将第一次发掘重大的物品或精神归纳到现代主义时期,而后现代主义时期是在现代主义时期的基础上对旧事物的再次探索,是将旧事物重新打磨[2]。例如:现代主义的土枪洋炮转变为后现代主义的半自动化枪炮和高科技导弹、现代主义的蒸汽船变为后现代主义的邮轮和航母等。第一阶段是在思想上的启蒙和发展,是对现代主义时期的初步认知。第二阶段是启蒙时代之后的新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第三部分是1621 年之后的“动乱年代”,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的混战。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是对人的客观描述,是表示人所处的状态。“现代主义”的语境一般分为三种:自然语言环境、局部语言环境、自我营造的语言环境。

二、陕北民俗文化与审美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在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化审美总是出奇的相似,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又本能的指向当下与未来时间观念的发展,使得民俗文化在具备地方特色的同时也表现出时代性气息。基于此,陕北民俗文化在部分民众生活里展现出独一无二的审美,特别是对岁时节令、民间节日、民歌、自然风貌、生活习俗、秧歌、剪纸等审美,也需要我们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去审视其外在特征的美和审视内在特征的美,牢牢把握陕北民俗文化的美学特征[3]。

(一)陕北岁时节令及其美学特征

陕北的岁时节令是陕北人民通过歌唱的方式记录气候和环境变化,是陕北人民质朴、勤劳的体现。民歌《十对花》中“正月里开的一个什么花儿开,正月里开的是迎春花儿开。”既表明了正月里的节令,也在告诉陕北人民正月到了,该全家团聚在一起,共同吃饭、走亲访友,所以“迎春花儿开”。陕北岁时节令即表明了陕北的季节特征,表述了民俗文化特点,让我们从陕北岁时节令中看到陕北人民的质朴和好客,陕北岁时节令让我们重温民歌的淳朴,将我们再一次带入到正月里的“迎春花儿开”时节。

(二)陕北民间节日及其美学特征

春节、腊八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在陕北人民的口中逐渐演变为一首首动人的民歌、民谣。陕北人在过春节前夕,腊月二十四,勤劳的陕北人民开始打扫窑洞、清洗被褥等,将房子的里里外外都要打扫干净。腊月二十五,陕北人得以休息片刻,走街窜巷,与邻居家帮帮忙等。腊月二十六,陕北人民杀猪宰羊,开始为过春节儿做准备。腊月二十七,陕北人民要上街,置办年货,为小孩买糖果,买窗纸贴花等。腊月二十八,家里人围坐在一起,开始捏面人,为正月而做准备。腊月二十九,人们会给逝去的亲人上坟,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大年三十也称之为“月尽”,人们起床贴对联,贴窗花,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一家人一起跨年[4]。陕北民间节日有时有丰富多样的节目演出,体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和好客。陕北的民间节日不仅记录了人民生活的场景,更是将陕北人民面对“黄土”的姿态展现的淋漓尽致,正是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让我们所动容。

(三)陕北民歌及其美学特征

陕北民歌又被称之为“信天游”,是陕北民众在日常生活闲暇之余所唱的覆盖有地方特色的山歌艺术。陕北民歌内容极其丰富,主要覆盖着日常生活和劳作,传播形式广泛,有口头传播、有纸质传播等,陕北民歌艺术善于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陕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所看到鲜活的事物会表达出内心的喜悦;对自己多看到悲伤的事物也会用民歌表达出自己的情绪。通过对陕北民歌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陕北人民在干什么,他的情绪如何等。陕北民歌在歌唱的时候多采用声音洪亮、生动的叠字成语来增加歌词的感染力,渲染特色的气氛。陕北民歌在音调上通常会选用回环反复、一唱三叹的演唱形式,这样让歌词更具有形象视觉感。陕北民歌也采用回歌的方式,通过“男唱女对”的表现形式来让人感觉所表现的感情更为真挚,形象更为灵活。正是这种多样式的表演形式,给陕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份精彩,给陕北地区的“黄土地”增添了一份光亮,给陕北人民带来了一份安心。在普普通通的民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陕北人民“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忙碌生活和隐藏在陕北民众心里的谱写歌词智慧,我们可以感受到陕北人民在对文化观念的不同的审美文化精神。

(四)陕北自然风貌及其美学特征

陕北地区主要以黄土高原为主,它是地貌形态最为复杂的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降水量低,冬春季容易受到冷空气的影响。冬天寒冷干燥多风沙,夏天炎热干燥,偶遇暴雨,年度温差较大。陕北地区几乎全被黄土覆盖,地形也多以黄土丘陵为主。黄土土地地质疏松,难以种植粮食,而陕北人民就是在这片“黄土地”上生存了下来,在这片黄土地上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最终实现了在黄土地上种植粮食。在陕北民歌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是用来形容陕北地区的自然风情:“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家的土窝窝,灰毛驴驴上来,灰毛驴驴下,一辈子没坐过好马车。”流露出了陕北人民对陕北的喜爱和赞美,即使是面对风沙的侵袭也不愿意离开的精神,是对这片“黄土地”的依赖。这是陕北人民“不认输、不服输、不怕输”的精神体现,是陕北人民质朴、勤劳、憨厚等品质最真实的体现[5]。

(五)陕北秧歌及其美学特征

陕北秧歌是一种与太阳有关的民间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主要以“走的轻巧、扭的花哨、摆的活泼”为主的表演风格。在表演开始之前,选择的场面必须豁达、气势雄厚。挑选的背景音乐呈现出欢快的氛围。赋予陕北人民质朴的形象特征,表现出陕北人民精神饱满的艺术形象。陕北秧歌主要追求形式与内容的高度一体化。表演时,表演者身穿红绿相间的衣服,脸上涂以厚重油墨,手持红色丝巾或红色雨伞,突出与陕北“黄土地”的鲜明颜色对比。陕北人民的秧歌在艺术形式上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他的魅力本身来源于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更多的表现形式是表演者内心艺术的体现。陕北秧歌采用新形式的肢体语言,展现出了陕北人民粗犷的性格特征,是一种典型的民俗审美文化。体现出了陕北人民生活的地域特征,具有浓厚的乡土之情。同时也反映了陕北人民永恒追求理想生活的观念。

三、现代性语境下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的困境

随着中国审美文化的不断发展,陕北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陕北审美文化在发展的时候因为一些不可控因素,产生了异化。部分陕北审美民俗文化由原本自然、和谐的生活追求、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面对自然侵袭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不屈精神受到现代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驱动,逐步转变为形式主义的装饰、规则化、程序化的舞台表演。缺乏了物质精神的灵魂,缺乏了对黄土高原的念想,失去了原本质朴、勤劳的精神品质,失去了民俗文化审美的活力,掺杂了经济利益和社会矛盾,掺杂了虚假内容,掺杂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传统的陕北民俗文化的活动结构在现代社会出现了断层现象,使得陕北人民在表演民俗文化时过度依赖科学技术,造成了民俗文化内涵的流失,造成了人们对陕北民俗文化的兴趣缺失。在这样强烈的功利和资本主义的影响下,现代陕北人民只顾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享受当下的物质享受,缺乏了对民俗文化的创新,缺乏了对民俗文化的理解,缺乏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缺乏了对自然的感悟,最终使得传统的陕北民俗文化逐渐走向只考虑表演形式而忽略对内涵研究的层面,使得,民俗文化表演技艺越来越粗糙,使得民俗文化逐渐走向落败。导致陕北民俗文化逐渐转变为虚实主义[6]。

四、现代性语境下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的出路

(一)重构陕北民俗文化的展演形式

传统的陕北民俗表演形式是即时、即兴的表演,是将民众的普通生活表演化,不受社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现代生活中,陕北人民将文化与表演的形式相互结合,让陕北民众的生活形式走向单调化、浅表化。在陕北民俗文化审美中,民众通通是表演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欣赏的对象,正是在这种气氛下,民族审美文化被艺术气息所围绕,让民族文化充分体现出它内在的价值和内在的感情。现如今陕北民族文化要想发展,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表演形式,将特色的中国民族精神融入陕北民俗文化中,提升陕北的审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中对美的感受,强化表演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创新,让观众能够眼前一亮,让观众能够再一次回到陕北高原,再一次看到陕北人民生活的激情[7]。

(二)重构现代社会主义的消费逻辑

陕北民族文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价值,它会对原有的民俗文化起到认同作用。从民俗文化发展的历程角度来看,民俗的主要表演形式和观众的消费逻辑有很深远的联系,地方性民俗文化通常会与民众产生互动,会折射出陕北民众的普通生活场景。把握现代人民的价值取向就是把握陕北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将消费者带入陕北的民俗中来,让消费者能够充分体会到陕北民俗文化的特色,避免误入消费博伦中。从民俗审美文化角度去观察陕北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异变现象,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改变陕北民俗现有格局,让陕北民俗审美文化内涵不断的丰富扩大,让民族文化再一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民俗审美更上一个台阶[8]。

(三)增强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现代化建设

陕北民俗审美文化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加强中国审美文化本身。在当前国家的重视下,审美民俗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现在的审美文化逐渐转化为追求生活丰富、追求精神永恒的文化内涵,成为当今中国审美的标杆。中华传统审美文化中对生命力的热爱和对自由意志的向往换回了传统审美文化中敢于抗争、敢于斗争的审美品质。在陕北民俗文化中,艺术形式逐渐由憨朴转变为清新活泼转变为积极健康的艺术形式。从现代化角度去分析陕北民俗文化,我们会发现,陕北民俗文化是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五、结语

陕北的民俗是民众的文化资本,是一种流传很远的地方性审美文化现象。 在现代化语境下,陕北民俗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重新开发和利用陕北民俗文化,推进陕北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建社,对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陕北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谈波特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