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鸣 韩郁涛 王少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和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丰富与深厚。长期以来,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生存环境恶化、保护措施不足、维护资金缺乏、传承群体断代等。随着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近年来非遗传承出现了一些积极向好的转变。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及元宇宙的最新实践,非遗传承也获得了新的数字化技术与方法。AR 技术和非遗文化系统的有机结合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实现虚实结合、三维沉浸和实时互动传播,能更有效地让受众体验、认识非遗技艺文化,进而以全新的途径推动非遗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AR 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逼真的视、听、力、触和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和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现场景观 ,它是以交互性和构想为基本特征的计算机高级人机界面。AR 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元宇宙时代的途径之一,可以实现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等方面的需求,并为大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感。同时也可以促进元宇宙发展出丰富内涵,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非遗文化传承首先面临着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习俗的留存,在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之下,一些项目或是失去了实用价值,抑或是偏离了现代艺术审美,从而在传承过程中存在困境。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化的逐步演进中,非遗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正逐渐失去其栖息地。
第二,面临着保护措施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部分地区非遗产业开发严重,导致某些非遗技艺的核心价值惨遭歪曲,从而严重干扰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另一方面,非遗保护的工作组织和机构还不够完善。非遗的创新发展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缺乏传承活力。
第三,是资金缺乏。非遗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文物修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经费不足,一些项目的技艺恢复、设备修缮进度缓慢。最后还有传承群体断代的问题。一方面,非遗传承人未被社会认可,青年人感到从事此项工作成就感低,不能很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放弃了这一职业;另一方面,当下青少年普遍缺乏对非遗技艺的了解,对非遗缺乏感情。但是随着AR 技术的发展,为非遗传承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这一概念。从图文和印刷媒介的形成,到电子媒介的产生,不同的媒介方式给人们提供了不同感官的延伸。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出现,将继续扩展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同时也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技术支持。
Web3.0 身为元宇宙技术的核心,能够实现数据的分布式记录与存储,它具有显著的特征。如:去中心化、开放、自治、匿名、可编程和可追溯、记录时间先后、信息不可篡改、数据的永久储存。单纯的数字化技术背后存在隐患,为非法复制与传播泛滥提供了环境,而Web3.0 的运用为数字版权保护提供了有效手段。如《浦城剪纸·百年荣光》作品的数字影像正是“Web3.0+非遗”技术成功运用的体现。其数字影像藏品,依托区块链技术制作成年轻人喜爱的数字艺术品。 “Web3.0+非遗”技术的出现,给非遗艺术的传播增加了渠道与载体,也实现了非遗艺术的大众化与平民化。
数字文化已经成为常见的艺术形态,越来越多的文化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创作和传播,在已经步入了5G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这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元宇宙概念下的数字化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元宇宙是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整合、链接与创造的,形成的是可交互的虚拟世界,是一个新型的虚拟社会生活空间且具有普通空间的基本特征。而AR技术的发展为元宇宙概念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技术的支撑。
元宇宙概念配合AR 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新型内容呈现技术,是指以计算机图形、可视化等技术为核心,将虚拟信息与真实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的数字化技术。通过该技术,用户不仅可以看到真实世界以及融合于真实世界之中的虚拟物体,还能与之交互,形成个人探索空间。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感受到在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拟真性,并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它限制,感受到跨越时空的虚拟体验。
基于元宇宙概念的广泛传播,将AR 技术合理运用到现实空间,形成一个增强现实沉浸式交互空间系统。这样有机结合成本低,交互体验良好,沉浸感强的特点,解决了非遗在传播传承文化的局限性和网络时代下关注度不高的问题,让系统具有广泛性、社区性,可拓展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借助元宇宙虚拟场景的应用,一大批新兴非遗品牌迅速崛起,不少非遗传承人也开始转型为线上业务推广。元宇宙大大缩短了非遗作品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贴近日常生活。借助虚拟场景的运用,能全面展现非遗文化与技艺,有效促进非遗作品营销,使非遗品牌符合当下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市场发展趋势与潮流。通过虚拟空间,拉近了非遗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也让非遗产品的自我迭代加快,更及时了解受众喜好与需求。
元宇宙作为全新的互联网形态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其沉浸体验、感官延伸、虚实融合等特点将极大延展非遗场景的时空体验,加速非遗文化资源的普及与推广,在技术演进、资本推动的多重作用下,给非遗文化发展带来全新可能。
在年轻消费者群体日益扩大和消费者审美渐趋多元化的今天,具有文化底蕴与本土特色、民族文化内涵的创意会给国内受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打造一个创新发展的平台具有重大意义。为数字经济赋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必然条件,同时元宇宙概念结合数字强国战略进行落实,展现非遗文化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和未来经济发展方面的价值。
在社交网络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以5G、AI、AR 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营造全新的沉浸式交互媒介时代,并在全球掀起新一轮博物馆数字化变革,重塑“人—藏品—空间”的要素关系。3D 可视化能实现文物的展示;通过XR 技术还能够还原历史场景,带领观众体会到与历史文物互动的乐趣;通过AI+AR 技术,可以将文物藏品数字复刻,由此开创AR 数字巡展等创新形式;AR 眼镜有望成为进入博物馆数字世界的主要入口,提升实体博物馆的体验深度。如:2019 年湖北省博物馆推出了“虚拟曾侯乙编钟”体验,此外还有“丝绸之路上的敦煌——数字敦煌展”、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中的AR 互动航海墙、“南海1 号”等众多实践,都增强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拉近了大众与非遗文化的距离。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对于AR 技术的大力支持,AR 技术将迎来长足发展。AR 技术的不断普及运用,实现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整体创新,促进了非遗文化走近大众生活,并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全面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AR 技术凭借特有的视听盛宴能够打造出一个真实感体验逼真的虚拟世界,将观众引入非遗文化的世界当中,进而促进非遗的传承。另外,基于AR 等新兴技术创造的内容在形式上可以实现多样化,让大众能在从多个方面深度接触非遗项目,同时也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其次,AR技术的互动性可以提高大众的参与度,便于人们走进非遗、体验非遗文化。
国内已有非遗项目已经采用了AR 技术进行传播,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馈。2019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之一的《巴蜀工坊——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创新成果展》,就运用了裸眼AR 技术。非遗和科技的有效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大众对于非遗知识的理解认识,有利于推动优秀的非遗文化创新,融入当代生活。
手机的流行还带动着各类应用软件的研发与应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App 层出不穷,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App”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新趋势。无论是将非遗文化通过数字化以元宇宙配合App直观便捷的方式重现于大众视野,或将艺术化的非遗文化传承融入手机App,均能让非遗文化更加广泛地在移动互联网上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接触非遗、关注非遗,对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部分地区非遗文化由于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为了保护和延续非遗所具有的生命力,必须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推广力度。目前,在国内外多地都举办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众广泛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为缺乏有效的信息平台。具有大容量存储信息,信息发布方便,信息展现方式多样化等优点的手机App 客户端,正好能够综合性地解决当前所遭遇的诸多方面的难题。
元宇宙所诞生的数字虚拟世界,其发展让场景消费、体验消费成为重要的消费方式,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业态也为非遗文化传播发展带来更多的应用场景。在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数字馆《邂逅庙底沟人》展厅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多维感官体验,通过仿真实景与裸眼3D 数字投影结合,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历史场景,利用全沉浸数字展演手段将考古文物文化创意与数智科技创新融合,带领参观者穿越回六千多年前,身临其境地邂逅远古社会生活。展览首次开启“庙底沟”数字文博元宇宙,将严谨的考古研究成果准确活化,对传统历史文化进行时尚艺术表达,为参观者与史前环境、动植物及人物进行实时互动搭建了“超时空位面”。
目前,我国的非遗文化技艺在传播过程中已经开始利用AR 技术进行赋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工艺展示给受众,同时也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学习技艺的机会。这种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的传播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借助VR 数字媒体;二是结合线上直播;三是线下展览。另一种是在AR 智能眼镜和其他移动工具辅助下,进行互动性体验。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中流传的大量H5 互动小游戏,通过社群效应和用户自身所处社交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大幅提升了手工艺以云为主流的信息传播范围,甚至掀起新的热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孕育的文化结晶,也是宝贵财富,所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一项重大课题,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伴随着元宇宙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以AR 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传承,促进中国的非遗文化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传播,展现其魅力。同时,还可以打通商业化渠道并贯通非遗商品产业链,进一步激发非遗的发展活力与价值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