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下的农村群体性非遗项目将何去何从?

2023-06-02 02:48:02杨智宏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群体性人口农村

杨智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 100020)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社会领域、经济领域都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推进科技进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全民接受教育水平,改善居住条件等等福祉已经逐渐显现。同时发生巨变的还有农村人口的迅速流失。农村人口流失对群体性非遗项目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953 年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总人口6.19 亿人,农村人口5.05 亿人,城镇人口1.14 亿人,农村人口占比82%。至2021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14.12 亿人,农村人口5.1 亿人,城镇人口9.02亿人,农村人口占比36%。与2010 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 亿人,农村人口减少1.64 亿人,城镇人口上升14.21 个百分点。数据告诉我们农村人口流失之迅速。

一、造成这种农村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1)不断减少的土地资源与沉积已久的劳动力资源之间的矛盾推动农村人口的流失。我国目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43 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尽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但是单位面积占有劳动力实在太多,何况有限的土地资源又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而不断减少,实在难以容纳现有的劳动力。追求生存与发展是促使农村人口流失的主动力。

(2)科技推动新的产品流通方式,为农业人口的流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新的网络平台的不断创建,农民可以抛开传统假借商人商户的货物流通方式,变成每个人都可以在家里、甚至是田间地头就把农产品卖出去。有的农民不单出售自己家的农产品,还代销其他的特产。所以,新的产品流通方式,让农民获得比传统流通方式更多的收益,推动他们迈向市场空间更大的城市。

(3)不同的从业收入差距拉大,促进了农业人口的流失。农村中的非农业劳动者的收入远远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比如进城打工的收入,农产品代销的收入,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养殖收入等等。中国东部地区的收入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很大,并且这一差距正在逐年加大。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地区间收入的差距,刺激农民向城市流动,也刺激农村的大学生不愿意返乡。

(4)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失。城里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体育馆一应俱全。农村学校受资金、场地、等局限,一室多用,一师多教的情况多有发生。城市高工资、高待遇让农村的学校很难留住好老师。2018 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8 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加快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使农村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可以随父母就读。为了改善下一代生存条件,年轻人克服困难在城里安家生子,年老的父母又被招到城里替儿女带孩子。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造成这种二带二甚至二带四的人口流向城市。

(5)城市扩建,造成失去土地依托的农民被动进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郊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动改变生存方式,向着生活条件更优越、更便利的城市挺进。

种种原因造成农民离开土地进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部分散布在广阔的农村。在城镇化进程迅速发展的态势下,群体性非遗项目受到巨大冲击。

二、群体性非遗项目固定形式被打破的原因

群体性非遗项目是指:需要多人合作,每个人在项目中有不同的分工,承担不同的角色。在固有的文化空间中,口传心授,世代相传,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这种多人合作的非遗项目,在固定的文化空间中,以固定的形式,在固定的范围内世代传承。受城市化进程的冲击,这种固定的形式被打破。

(1)项目中主要传承人的离开,造成群体性非遗项目很难继续。主要传承人的离开,使得非遗项目处于无法完整呈现,或者不能开展的状态。如果主要传承人离开之前做好了传承工作,那么这个项目还有继续传承的希望,否则项目直接面临失传。

以国家级项目“建平十王会”为例:建平十王会是明中期“北十番”的遗存,保留了“北十番”的演奏形式,以及一百多首以工尺谱标记手抄的汉乐府等古谱。被音乐界誉为“活化石”。整个传承状态为——乐器老、谱子老、艺人老,但十个艺人缺一不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流行音乐的挤压、世俗的偏见状态下,“建平十王会”的生存环境本已非常艰难。自2010 年以来,这群平均年龄60 多岁的老人,相继有外出务工、给儿女带孩子、奔赴子女身边养老等情况发生,更有两位老艺人相继离世。目前的存续状态非常危急!

(2)农村的年轻人因为就业环境、城乡差异等原因不愿意返乡,致使非遗项目传承艰难。城乡收入的差距、生活条件的差异、就业环境的不同,为子女的成长及生存着想,促使大部分年轻人选择留在城里生活。根据笔者多年的田野调查:现在的农村村落里,至少三分之一的人离开农业生产,选择其他的生存方式而留在城里。村里很少见到年轻人,50 多岁的人在村中已经是年轻人了,承担着村里的主要劳动力和管理者。有的村子甚至只有一两个老人留守,很少见到学龄儿童。这样,一些需要在儿童时期学习的非遗项目找不到可以传承的对象。

以辽宁省省级非遗项目“朱碌科昆角秧歌”为例:它是东北少有的舞姿文雅、优美,尤其是上角更是娇俏、妩媚的秧歌,在当地存续了百余年。从前的“朱碌科昆角秧歌”里没有女人,上角(女角)也由男人扮演。秧歌中的上角和霸王鞭需要从十一二岁的孩子时期开始训练,才能达到秧歌表演的要求。可是近十年以来,村里很少有年轻人,更别说十一二岁的学龄儿童。所以,朱碌科昆角秧歌近十年以来的传承一直是老艺人的心病,尤其是上角的传承更是艰难。老艺人相继离世后,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3)传承人长期离开文化空间,致使项目的主要文物、道具受损、遗失。项目传承人进城务工、看护孩子等工作需要离开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保存在传承人手里的项目重要文物、道具因为自然灾害、人为等因素受到损害、遗失,使项目不能正常开展活动。

以国家级项目“建平十王会”为例,2006 年在项目考察阶段,项目存留以工尺谱标记手抄古谱三本及部分散页。2009 年项目保存古谱的主要传承人因为务工,多年不在家,古谱丢失半部。其他原因又损失一部分。损失的文物让项目研究工作遇到障碍,传承工作难以完整进行。

(4)因为自然环境要求、人为因素影响,一些文化空间随着农民的不断离开也在逐渐消失。在各方面的限制下,传承人不得不离开热爱的项目,失去项目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

(5)农村人口流失造成群体性非遗项目主要传承人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非遗项目难以为继。群体性非遗项目往往是多个环节在一起,环环相扣的民俗活动。农村人口的流失,不管什么原因离开,往往都不是一个方向、一个地方,大家很难聚在一起。即使是年节也很难聚集,开展项目活动往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促成。

以朝阳市市级项目“建平独杆轿”为例:“建平独杆轿”的主体分:坐轿的县官、县官奶奶,抬轿的轿夫2 人,压轿的2 人,衙役8 人,丫鬟4 人。主体的18 人缺一不可。丫鬟、衙役尚可替换。县官、县官奶奶、轿夫、压轿需要长期训练、相互磨合才可以参加表演。每年的正月十五以后,这些传承人都为了生存各自奔赴不同的地方打拼,整整一年大家都很难见面。有些个年头因为某个主要传承人耽搁在外地,这一年的项目活动就不得不停滞。

(6)农民受其他文化的影响,非遗项目不能坚守自己的民族特点、文化特点。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对于自己的文化自信不够,认识不到项目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可贵。所以非常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让自己的项目慢慢失去自己固有的特点。

以国家级项目“建平剪纸”为例:剪纸艺人进城之后,受其他地方剪纸的影响,以及因为网络的影响,传承人放弃了自己“古拙、隽永、浪漫的意像造型手法”,学习其他剪纸写实造型手法。失去了“建平剪纸”的个性。

以上种种皆为城市化进程给农村群体性非遗项目带来的影响。但是城市化进程是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是历史进程中不可逆的过程。作为农村的群体性非遗项目,面对这样的历史时刻,应该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根据现实的非遗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保护、传承规划,使得农村的群体性非遗项目得以良好的传承。

三、激励农村的群体性非遗项目良好传承的措施

(1)制定合理的保护传承人机制。国家对于每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只有一个,个别的会有两个。但是群体性非遗项目是每个人在项目中都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角色不能分孰重孰轻,离开谁,项目都是不成立的。目前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使得原本配合默契的自发式民间组织产生负面影响。传承人之间相互攀比,矛盾滋生,项目难以开展。制定合理的传承人认定制度,让每一个重要的环节都有传承人传承,是项目得以良性发展的必要。

(2)加大宣传,扩大影响,促进传承。制造各种可以展示展演的条件,促进进乡村、进社区的活动,加强传承基地建设,为传承提供各种便利条件。针对无徒可授、远在他乡的传承人,要线上线下两天腿走路:为传承开办线下的培训班;依托抖音等新媒体进行线上网络传承。解决无徒可授,传承人在异地的传承困难。

(3)保护项目特有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殊概念,它泛指非物质文化产生、发展的具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人们约定俗成的特定的时间、空间举办的民俗活动。约定传承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举办相应的民俗活动,并把这种活动制度化、制约化。

(4)依托传承人,建立新的传承空间。毕竟城市化进程的今天,农民为了生存与发展奔赴各个城镇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而群体性非遗项目传承的困难也是不可避免的。鉴于此,在传承人年龄、身体等条件尚可的情况下,依托于传承人,选一个适合的地方开班收徒,建立一个新的文化空间,让群体性非遗项目能够焕发新生。

城市化进程奔跑到今天,我国人民享受着现代城市所带来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实现了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以及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同时农业人口流失的洪流不可避免的对群体性非遗项目产生了巨大冲击。面对此种变局,每个非遗工作者都要唤醒文化自觉,针对具体困难,因地制宜,以保护、传承为根本宗旨,克服当下的困难,实现群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人口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学习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4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