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云南高校思政课程研究

2023-06-01 23:09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思政课共同体

王 雪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情感上团结统一,兼容并蓄、相互依存、相互亲近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在国家认同、民族交融前提下全体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得以渊远流长、接续发展的不竭力量。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中,团结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伟业的必然选择。笔者拟从云南高校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作为研究视角,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方法、途径。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1.1.1 高等教育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环节

青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各民族青年精诚团结,同心协力才能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局面,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引导各族青年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维护各民族命运与共、生死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和谐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青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高校要抓住教育的时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让青年学生了解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的大政方针,了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使青年在民族问题上坚定拥护党中央的决策,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各族青年的心凝聚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为民族共同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因此,高校在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1.2 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蒙以养正,圣功也”。思政课最重要的就是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思政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必须是拥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青年。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党的民族政策是思政课讲授的重要内容,因此思政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责无旁贷。

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的8个相“统一”中,其一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思政课强调政治引导功能。面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思政课不仅要从学理上讲清楚民族问题的历史由来、现状及发展;更要坚持政治性,讲清楚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还要讲清楚为什么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1]在如何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要教会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待我们的民族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使青年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和认同56个民族休戚与共、不可分离的历史;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靠56个民族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实现。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1.2.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式写入“十九大党章”;2021年8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1-08-30。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由此可见,在民族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政课的课程性质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思政课教学的内容涉及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为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理论基础。

1.2.2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国际形势作出了重要论断,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的世界格局由于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而导致的“非西方化”。世界呈现出大国政治上的多极化;政治地理重心东移;中国和印度从百年前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成长为大国政治中不可忽视的角色。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的大变局中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尤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世界格局变化对中国的发展来说既是历史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同时,“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依然面临着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的挑衅活动。2019年的乱港事件集中反映出对青年一代的意识形态教育和引领的重要性。因此加强香港、台湾以及内地各族青年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极其重要,只有广大青年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局面,维护来之不易的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1.3 在云南高校思政课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1.3.1 云南多民族省份的特殊性

从民族构成角度,在我国34个行政区中,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云南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同时在少数民族种类、独有民族、跨境民族3方面都是我国最多的省份;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云南就有8个;其中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独有民族,16个跨境民族。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于一体的省份,做好民族工作是云南发展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都对云南的民族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总书记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由此可见,云南多民族省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云南高校思政课程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1.3.2 云南是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境问题3个问题交融的地区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云南民族工作成绩突出,这是云南最可宝贵的财富”,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境问题相互交织”。云南不仅是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是我国宗教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云南都有,还包括天主教;佛教所有形态(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以及中国传统宗教道教。此外,云南各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也比较普遍。同时,云南地处边疆,边境线长 4 060 km,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5,是我国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都存在与境内外的联系,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因此,云南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疆问题和贫困问题等相互交织,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边境安宁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新时代为推进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在云南高校思政课程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1.3.3 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的目标愿景

在《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3)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单位:云南省政府,时间:2021年2月8日。(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达到新水平”作为未来五年和十五年发展的目标。《纲要》围绕云南省的就业、经济发展水平、全民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体系、卫生健康体系,以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等方面,描绘了各民族携手奋进、团结和谐、共谋高质量发展的愿景。蓝图已经绘就,实现目标必须靠云南各民族青年精诚团结,携手奋进新征程,共创美好的新生活。云南高校中加强对各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各族青年学生团结奋进,维护好民族团结,建设好美丽家园,对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 运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

云南的高校思政课在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中,充分运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事例,讲好云南民族团结的故事十分重要。因为讲当地的人、讲身边的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2.1 深入挖掘云南地方史中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

2.1.1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

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不仅是云南26个民族团结的象征,也是“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誓词碑的由来是建国初期,云南边疆的局势非常复杂,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因此面临威胁。为实现民族团结、消除民族隔阂,巩固边防,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国庆,中央决定选派全国各地的兄弟民族代表到北京参加盛典。1950年12月26日,普洱专区26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参加了这次盛典,回到普洱即召开了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为了纪念这次大会,1951年元旦,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大会在普洱红场举行隆重的剽牛盟誓仪式,取得吉兆。歃血盟誓、刻石为记,48位代表郑重地在誓词下面分别用傣文、拉祜拼音文和汉文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光辉范例,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在边疆取得伟大胜利的见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誓词碑的故事也为云南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典型案例,用于引导各族青年秉承和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团结进取、励志拼搏、艰苦奋斗,推进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2.1.2 “兴盛番族”锦幛的故事

“兴盛番族”锦幛背后的历史要追溯到1936 年 4 月下旬,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云南中甸。位于滇西北的中甸,是以藏族同胞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也是当地真正的统治中心。为团结当地僧俗群众,部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到达中甸后,贺龙严令红军尊重藏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保护寺庙;同时颁发布告,申明“军行所至,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红军按照“马不踩青稞,人不进经堂,走时要清扫,借物要奉还”的要求,宁可露宿街头、草地也不扰民。5 月 2 日,贺龙率 40 多名红军代表应邀拜访松赞林寺。松赞林寺以寺院最高礼节迎接贺龙,贺龙则将准备好的书有“兴盛番族”的锦幛赠给活佛,并发表了宣传党的政策和北上抗日主张的讲话。在中甸僧俗群众的积极支持下,红军完成筹粮休整,兵分两路继续北上,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利用民族隔阂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

如今中甸已经更名为香格里拉,87年前在这里写就的“兴盛番族”锦幛鉴证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将香格里拉建设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新时代云南各族青年共同的使命。

2.2 用好新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现实故事

2.2.1 总书记给独龙族群众的两次回信

高黎贡山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我国28个极少民族之一的独龙族就居住在独龙江乡,曾经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日的原始生活。1999年9月,全长 96 km 的独龙江简易公路建成通车;2014年4月,穿越高黎贡山的独龙江隧道全线贯通,独龙江彻底改变了大雪封山、与世隔绝的历史。2014年元旦前夕,贡山县老县长高德荣和另外4位独龙族干部群众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喜。总书记很快回信,独龙族乡亲们兴高采烈。2018年底,独龙江乡在怒江州率先实现整乡整族脱贫摘帽,独龙江乡群众委托乡党委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喜讯。2019年4月10日,总书记再次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

独龙江乡发生的沧桑巨变,充分体现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深切关怀,独龙江千年跨越使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盛,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牢固。

2.2.2 共筑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通过扎实开展精准扶贫,2020年底,云南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云南的绝对贫困问题。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8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50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挪穷窝”“斩穷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其中9个直过民族“一步跨千年”,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各民族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同心同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凡的成绩。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路走来,有把科技兴农播种在少数民族山区的农民院士朱有勇;有扎根少数民族地区,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的点灯校长张桂梅;有24年如一日,根须扎进阿佤山深处,用生命守护法治信仰的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佤族法官鲍卫忠;还有千万个响应时代号召,奔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的各民族青年。在云南长达 4 060 km 的边境线上,为应对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数以万计各行各业、各民族干部群众投入强边固防守边关,守住了平安云南、平安中国……

在新时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云南各民族干部群众精诚团结共同书写中国梦云南篇章的生动故事,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最生动、最具时效性和时代感召力的鲜活事例。

3 创新思政课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方式

高校思政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都安排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内容。我们要在每一门课程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下融入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同时要注意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落实思政课的8个相“统一”中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要求。

3.1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就是要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学设计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例如在讲好云南民族团结事例时,可以设计由来自普洱的同学来讲述誓词碑的故事,由来自丽江的同学来讲述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教师的主导性则体现在设计适合的课堂活动,如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展示、课堂辩论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绝不是旁观者,而是要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提前查询誓词碑的故事,如张桂梅老师、鲍卫忠法官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并帮助他们整理发言思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由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参与构成,从而做到思政课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3.2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方法,灌输是必须的。对学生进行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含义,以及为什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哪些?为此教师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理论研究透彻,切不可以教师之昏昏,谋学生之昭昭。同时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无论是理论灌输还是故事陈述,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层层引申,步步启发下找到问题的结论。因此,讲故事不仅要教师讲,还要启发学生自己讲。特别是云南省内的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相当比率,教师若能调动这些学生来讲述本民族本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更能够使其他同学产生共情,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3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在保持对思政课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要探索教学方式、手段的多样化。顺应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要求,思政课可以利用远程数字博物馆、虚拟仿真实验室,将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团结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利用大数据通过沉浸式教学体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对理论的认知。

综上所述,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云南高校思政课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云南高校应该结合区位特点,挖掘本土教学素材和资源,讲好云南故事,引导各民族大学生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青春。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思政课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