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

2023-06-01 17:34
关键词:中国式话语中华民族

倪 国 良 郭 朋 成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这一目标而形成的完整性话语表述。这套话语体系既囊括了政治意蕴和学理支撑等内容,更道明了其顶层设计,即以中华民族复兴为目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性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因此,本文将以中华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构建目标,探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基本内核、时代价值,旨在阐释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诠释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路径,彰显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以此增强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自我认同感和中华民族自信力,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主动权,把握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主动权。

一、中华民族复兴视域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

中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在艰苦卓绝的漫长探索中,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了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西方国家面对我国在现代化事业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依旧存在质疑和挑战,以诸如“历史的终结”“中国威胁论”等言论试图抹黑或否定我国现代化事业中取得的成就。因此,为了回应这些质疑,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守正创新的需要

坚持马克思现代化理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地位,即为守正;不一味地照搬照抄、套用马克思现代化理论指导实践,而是依据中国实际情况,将马克思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来引导中国式现代化,即为创新。

马克思现代化理论建立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批判和超越之上。马克思摒弃了以资本为逻辑的西方范式化现代化,形成自己的现代化理论,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2]33。理应成为受益者的无产阶级却掌握着社会少数财富,而占据社会一小部分的资本家却占有社会绝大部分财富,西方现代化中人与人的关系被金钱所替代,显现其社会机制中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基于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反思,马克思建立了现代化理论,其核心要素就是人。中国式现代化体系的构建恪守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要素—人的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消除人与人关系被金钱所替代的对立关系,继而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了向人类本质的复归。因而,以人的现代化理论对抗西方资本逻辑下的现代化理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所遵循的世界观,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层面完成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实现了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的更迭。所谓现代化理论便可以定义为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以动态的方式进行更替的一种具体社会形态,人们通过研究其运动轨迹而形成的一种理论,而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实现社会形态更迭的原动力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由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国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之中,开启了近现代化的建设之路。新中国成立之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正式表明中国开启了独立自主建设现代化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工农业现代化国家的转变,其实质正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伟大实践。因此,中国由一个传统国家实现向现代化国家转变的伟大成就,既遵循了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一般规律,又充分佐证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解决中国高质量发展优势和国际话语权弱势不相匹配的需要

在百年奋斗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更是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进。然而,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依然是“西强东弱”的局面,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又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因此,中国高质量发展优势与国际话语权弱势不相匹配的问题亟需解决。

造成中国高质量发展和国际话语权相脱节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内部出发,虽然中国在国际交流间的话语权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由于中国式现代化尚未构建系统完备、中外融通的话语体系,从而未能完整地、有效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另一方面,由于西方部分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蓄意抹黑,致使中国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时处于被动局面。此外,由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而在话语体系建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想打破这一局面,重新建构世界话语体系需要漫长的过程。

鉴于以上原因,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想要“走出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加快建构系统完备、贯通中外的中国式哲学科学体系,以中国独有的叙事方式表达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背后所蕴含的“道”,让世界真正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其次,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政治道路,构建学理支撑,以鲜明的旗帜打破外界舆论压力,向世界传递公平正义的大国形象。最后,以通俗易懂的话术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思想,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通识性,以防在国际交流间造成语言转化性误解。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脚踏实地、步步向前,由此“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3]53。

(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大众化的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遵循人民至上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凝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因而如何加强理论性的思想认识转化为面向人民群众的认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提到,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的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表达,理论认识是抽象的,而现实是具体的,如何将丰富的理论文本转化为人民大众所熟知的现实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大众化被解释为“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需要”。因而,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大众认识,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学懂、弄懂,从而指导实践,其实现途径可利用新旧媒体的宣传机制和高校、党校等理论研究阵地,将理论认识转化为人民群众所熟知的话语。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对于思想理论转化为大众认识,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认同感,有利于凝结人民群众的广大力量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分众化的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立基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上,充分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发展道路的自主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褒贬不一,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群体,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进行分众化处理,精准传播,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分众化表达,强化国际传播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落实分众细化工作,让世界读懂中国。分众化是指根据国外不同受众群体,用融会中外的话语体系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范畴、基本内涵和价值目标等,把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表达的内容同国外受众群体想要听的内容结合起来,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从传播途径出发,除了中国的大众传媒之外,还可利用受西方受众群体欢迎的媒介,如Twitter、Instagram等。从传播内容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色,向世界受众群体宣传中国饮食文化、建筑艺术以及中国速度等。从传播目的出发,向世界介绍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世界有益的现代化,其目的是带动整个世界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有益性的最好印证。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4]316。做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分众化处理工作,构建自身科学的话语体系,与世界各国建立多元化、多机制的对话体系,让世界更能读懂中国,提升中国与世界的契合度。

二、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核诠释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并非是简单的叙事表达,而是一个多维度、宽领域、深层次的集合体。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基本内核分析,点明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主体、本质要求、内在统一、发展机制、世界意义,按照内容—要义—价值意旨,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来表达要“实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复兴,以及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在逻辑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体系凸显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主体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形成十四多亿人口共同话语来表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一方面,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增加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难度;另一方面,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目前还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之路任重而道远。面对这一现实困境,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既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体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主体。

中国共产党人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民思想的开辟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核心源泉。邓小平同志坚持“人民至上”理念,饱含深深的人民情怀,体现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实现人民利益与党的宗旨高度统一。“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态度、历史的研判将“人民至上”理念进一步深化。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5]百年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于人民思想的贯彻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将来,中国共产党依旧贯彻人民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共享,人的现代化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重要经验之一,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是对唯物史观的基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依靠,人民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而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理所当然由人民共享。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应以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共享为原则,从人民中汲取力量,构建体现人民利益和彰显人民意志的话语体系。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日益丰富,表现在如下方面:紧紧围绕新发展理念,人民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挥政治参与机制和多元化平台,为人民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文明生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导,拓展文化表现形式;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本,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等。贯穿始终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人”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的价值主体。

(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话语体系显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本质要求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6]520。这套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分配制度则是对共同富裕理念的践行。进入新时代以来,为建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拓展新发展思路、开辟新发展路径,构建出以“做大做好‘蛋糕’”“乡村振兴”“富口袋,富脑袋”“两山论”等话语体系,体现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特征。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整体性、阶级性和发展前途性层面完成了对西方现代化体系的超越,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性出发,西方现代化体系建立在资本积累的基础之上,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社会两极化日益严重。而中国式现代化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整体性上完成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从阶级性出发,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始终被占有绝大多数社会财富的少数资本家所控制,其话语体系必然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而非人民群众。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体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其话语体系的构建代表了占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心声,因而在阶级性上完成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从发展前途性出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全体中国人民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话语表达,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话语体系体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统一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与创新,物质文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奠定中华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以上层建设为内在要求,夯实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蕴。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仅侧重于人民物质生活的满足,更聚焦于人民精神生活的建设,体现中华民族复兴在物质与精神二者的内在统一。

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价值判断之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原则,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不能只依靠“经济建设”一条腿走路,物质与精神两条腿走路才能让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走得更为平稳。具体来讲,从经济层面出发,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注重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从文化层面出发,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文化基因,赋予传统文化现代化价值功能,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创造面向时代、面向世界的文化氛围。进入新时代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公平正义”“安全稳定”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成为彰显人民至上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涵式表达。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139

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重中之重。协调发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矛盾运动发展过程中达到和谐的状态形式,具体表现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更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变化,其本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贯穿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始终。相协调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便成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下的产物,因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不再以物质经济作为人民生活水平的衡量标准,摒弃了粗犷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转向更为持续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发生了重大转变,不再停留在物质生活的层面之上,而是在精神文明层面提出更高要求,如健康、安全、环境等方面。人民群众需求的转变既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义。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话语体系体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发展机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关系经过千百年发展而达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资源的同时保持自然的平衡状态,反映出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中华民族复兴奉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点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机制并不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来谋求发展,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能动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指明了发展机制。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始终强调人是靠自然生活的,而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自然界的馈赠。另一方面,是对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的总结。西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对大自然的破坏与日俱增,出现了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西方工业化进程中的教训,倡导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制定了“碳中和”目标,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这既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的创造性认识,又指明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发展机制。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历来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因而形成了诸如“道法自然”“养育土地,恩赐于民”等话语,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受益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理念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等一系列话语资源,既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理念现代化,更体现出中华民族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表达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处理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独有智慧。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话语体系突显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界意义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性研判。坚持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全球经济停滞、霸权主义横行等全球性发展问题时给出的中国方案,体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外部发展机制。构建以“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向世界传递中国发展智慧,提供中国发展方案,展现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构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由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共图发展的民族基因所决定的,旨在向世界传递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国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倡导“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达道”的国家治理观念,“和”是不同事物之间矛盾状态的最佳和谐统一关系的表达,而“和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和谐万邦的天下情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生存智慧和根本价值追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而无比渴望和平与发展,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从历史、现实做出的考量。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9]263

构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旨在表达中华民族复兴为世界谋发展、为人类谋出路的大国责任。立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以胸怀天下的气度,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质是“构建一个怎样的世界,怎样构建世界”,因而孕育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话语,既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模式,继而彰显出中国倡导“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价值,又展现出面对世界发展难题时的中国智慧。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开拓了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新途径,展现出中国为世界谋发展、为人类谋出路的大国形象。

三、中华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蕴含的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10]3-4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正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主旋律的表达,其话语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原创性贡献,夯实了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以两个“确立”为基本原则,保证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基因,筑牢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原创性夯实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所取得的成就赋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丰富内容,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是党百年奋斗史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不仅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更是赋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原创性理论价值,夯实了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原创性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为中华民族复兴确定了理论源头。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当然也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11]76。从共产党执政规律层面出发,一个“最本质特征”是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角色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升到政党主体高度,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做出了原创性贡献;从社会主义建设层面出发,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基点,以“四重使命”为担当,以“五位一体”为布局,将党的历史使命呈现出时空拓展的逻辑关系;从社会实践层面出发,“五个必由之路”实现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复兴在理论层面的有机统一,实现了“人”的价值功能与发展途径的有机结合,为马克思现代化理论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最本质特征”“四重使命”“五个必由之路”赋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原创性理论与实践内涵,中国式现代完成了马克思现代化理论的根源性和总体性建构。

另一方面,原创性的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映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于一体,其充分贯彻唯物史观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被历史所证明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做了系统性的论述,即“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26。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凝练表达,从世界观出发,坚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了人民至上的理念;从方法论出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点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内涵式地表达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统一关系。

(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原则性指引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

原则性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旨在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以什么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什么政党为领导核心,这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正如邓小平所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13]310“两个确立”的提出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有了“主心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14]。

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领导层面出发,坚持“两个确立”为顺利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宏伟而又艰巨的任务,目标越是远大,道路越是坎坷,就越需要领导核心扬帆掌舵和科学引导。历史与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能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层面出发,坚持“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实现伟大变革的关键所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内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中国共产党肩负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繁重,改革发展稳定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时期。然而,面对如此现实重任,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比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更节约、更绿色、更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铸牢人民当家作主地位不动摇;明晰“一带一路”倡议目标,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打赢防疫遭遇战、保卫战。这些伟大成就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绝不是镜中月、水中花,而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的伟大胜利。

(三)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特色性筑牢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性表达。只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才能更有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从而筑牢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文化底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15]3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典型特征,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文化基因。首先,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绵延五千年的中国文明积淀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因而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其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历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畏挑战、勇于创新”的意志品质。再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民族践行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文化信念,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将永远围绕国家统一为核心利益。最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历来倡导“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信念,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倡导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的价值观念,这也决定了中国绝不搞霸权主义和“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构建的,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丰富内容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物质。坚持“四个自信”是我党对发展道路、执政理念、社会机制、文化生态的高度凝炼,而文化自信则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代表着一个民族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因而,构建以“文化自信”为根本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性力量。

四、结 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共同的愿景,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导向。“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16]10,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面临着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相匹配的现实困境,面临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大众化、分众化的现实需要。因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不断创新话语内容,彰显时代价值;应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与观点科学地、多层次地表达出来,“从而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各种关系”[17],向世界传递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中国式话语中华民族
中国式民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