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品的色彩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以山西面塑为例

2023-06-01 09:27孙祥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流行色 2023年4期
关键词:面塑山西色彩

孙祥/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时代的发展,世界不同文明开始朝着交流碰撞、互相融合的方向发展。2015年,山西面塑已经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成为我国珍贵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强烈的传统价值。但随着时代的更迭,文化开始受到社会主流所影响,迈向衰退的道路。美术新课标中提出关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其多元文化态度的教育要求。为此,有必要将山西面塑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通过面塑文化的融合,传承并发扬民间艺术,在强化学生文化意识的同时,使其能够形成对面塑文化全新的意识,以此实现文化素养与美术技能的双向提升。

1 山西面塑的理论内涵

1.1 山西面塑的人文价值

山西地区位于太行山以西,处于黄河中游东岸,常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唐代文学大家更是以“表里河山”词汇用于形容山西的壮阔波澜。结合山西地理位置特点来看,内有大河且外有高山,更是将太行山与黄河作为屏障,整体交通情况不够便利。为改善这一情况,早期当地居民大多就地取材获得,结合当地生产的杂粮资源保障饮食需求,这也使得山西饮食文化开始朝着面食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以面食为主的地区,这亦为后续面塑的形成奠定基础[1]。最早时期,山西面塑以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形式而存在,直至演变到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面塑面花形式开始更为多变,无论是食用的面塑亦或是作为祭祀的面塑,均更为细腻且饱满。由此,面塑也更加活跃于不同时期的民俗活动中,不仅保留其原本的实用性,更融入强烈的地域特色。直至今天,山西面塑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如长辈常将情怀与关怀融入至面塑中,传递给小辈,以此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七月十五时,山西还带有舅舅送外甥“面羊”的习俗,以传递“尊崇孝道”的思想;在山西民俗节日中,常将戏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元素融入到面塑中,以传递当地的文化价值。

1.2 山西面塑的艺术特征

长久以来,山西土地中的文化景象均具备其独有的象征,其中包含色彩、名称以及形的象征,此类象征联想和事物带有的象征性均并非在朝夕间形成,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文化积淀而形成。结合山西面塑的艺术特征分析可以发现,色彩特征极具象征性,如在婚俗礼仪中,山西地区常制作“鱼”外形面塑(图1)、“龙凤”面塑(图2),并以大红色进行修饰,以此形成一种热闹且红火的景象。同时,红色也是对新人幸福美好、吉祥喜庆生活的一种祝福。反之,在当地丧葬习俗中,面塑则是采用白色为主颜色的面色,并采用一些简单且与菊花相近的颜色进行修饰(图3),以此传递家人内心的悲痛[2]。对比图1、2和图3色彩特点来看可以发现,前两个用于婚俗礼仪的面塑具有用色丰富、喜庆等特点,并且整体面塑呈现鲜艳明快之感。最后一个体现丧葬习俗的面塑,整体色彩相对朴素,较大程度上保留面粉本来的颜色,更凸显悲凉肃静之感。这些色彩元素,均不同程度展现山西面塑文化,更突出其色彩特征。

图1 “鱼”外形面塑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图2 “龙凤”面塑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图3 “丧葬类”面塑 (图片来源:知乎)

1.3 山西面塑的着色技法

结合山西面塑分析,不仅在色彩搭配上具有明显的文化特点,在着色技法方面更遵循快、准、稳的规律,以点染、分染以及勾勒的方式为主。点染技法主要采用筷头或是小号画笔来完成,需要在掌握点染部位大小的基础上,先浅后深、先淡后浓的完成色彩点化[3]。分染技法更多的指向面塑第一遍渲染,第二步铺染后的打毛,同样遵循先浅后深、先淡后浓的规律,强调以层层上色的方式完成分染。勾勒技法最常用的颜色即为黑色,一般以细笔完成取色,并在面塑中分别勾勒出或粗或短、或粗或细的线条。这些着色技法,均从不同层面上展现面塑色彩特点,更突出色彩搭配的合理性和层次性。

2 山西面塑的色彩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2.1 搭建美术欣赏课

美术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和了解面塑艺术形式的方式,掌握其色彩特点、造型特点以及面塑背后的文化故事。欣赏课可在增强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展色彩知识资源,深化学生对色彩结构、层次搭配的认知。实际过程中,可搭建以“感受山西面塑的魅力”为主题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山西面塑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使其能够具备简单描述传统工艺品和鉴赏工艺品的能力。美术欣赏课多以四个部分组成,其一为课前准备,其二为课堂欣赏,其三为知识拓展,其四为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阶段,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山西面塑”进行预习,结合信息设备了解山西面塑文化,或是前往实地参观、访问民间艺人等,以此掌握山西面塑的相关资料,为美术色彩教学奠定基础[4]。本环节主要为帮助学生形成对山西面塑的初步认知,使其能够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为文化意识、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课堂欣赏阶段需要由教师配合指导下进行。首先,组织各小组成员分享自己于课前收集的资料,包括面塑作品展现形式、色彩搭配特点、背景故事等,同时,融合小组成员内容,概述面塑的色彩搭配过程和艺术展现特征。其次,展开深入解析。本环节中教师需要向学生展示一下具有代表性的面塑作品,重点讲述其色彩搭配,呈现其背后蕴含的神话乃至民俗故事,使学生能够对面塑艺术作品形成全新认知,并从山西当地人的角度了解其民俗文化。此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作品展开赏析,并说明喜爱的理由,以此感悟山西面塑色彩搭配形式、艺术特点、美术现象与语言。最后,再由教师总结学生阐述观点,对面塑艺术特点进行概括。

知识拓展环节主要为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形成对面塑文化的多元化解读。基于此,教师可结合信息设备收集一些关于传承和保护面塑艺术的视频,突出面塑艺术的重要性,以此激发学生传承民间艺术的意识,使学生能够对面塑中带有的夸张、大胆艺术展现形成产生喜爱之情。

作业布置环节主要为回顾课上教学主旨,教师可设计学习单,由学生汇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如“预习环节中遇到哪些困难?”“此时对山西面塑哪些题材的印象更为深刻?”“山西面塑在色彩搭配上呈现哪种特征?”“喜欢山西面塑的色彩和造型特征吗?为什么?”由此形成对课上所学知识点的总结。通过上述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可进一步达成山西面塑与美术课堂的融合教学目的,更从色彩教学的角度增进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首先,学生通过预习环节掌握山西面塑的历史、发展起源等内容。其次,在新课导入环节,学生可通过面塑作品的鉴赏,初步把握面塑的艺术展现特征。最后,在深入探究和布置作业环节,学生可借助自主与小组实践把握山西面塑保护方法,自觉肩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

2.2 构建色彩表现课

色彩表现课以师生互动实践为主,展开形式为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面塑制作,要求学生需注重面塑的色彩搭配和艺术特征,以此检验其实践能力,使其把握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技巧,体验面塑造型和艺术乐趣。实际过程中,可汇总以下四个环节内容,凝练为一节完整的教学课堂。分别为复习导入、探索新知、课堂展示与评价、布置作业。

复习导入环节:带领学生回顾欣赏课中把握的面塑理论知识,收集带有美术色彩特点的面塑作品于课上呈现,使学生能够从相对直观的角度了解作品特点,并掌握本课程教学主题,为实践操作环节打好基础。

探索新知环节: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资料收集,结合信息技术整理面塑制作的相关视频,帮助学生掌握面塑制作方法。同时,细致化讲解面塑色彩搭配技巧,引导学生结合不同主题、不同节日等进行色彩选择,并结合面塑制作技法,包括搓压捏揉等,完成面塑制作[5]。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大多能够形成对面塑制作方法的初步了解,此时,教师再导入色彩内容,通过亲自示范的方式,传递面塑技巧和色彩搭配方法,更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调动其实践积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与迁移,因此,应重视实践环节,形成实践与理论教学的对接,以此确保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同步提升。在教学示范完成后,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面塑主题,如生日主题、校园文化主题、节日庆典主题等,完成面塑作品制作。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对山西面塑文化的了解,切合主题进行色彩选择,引导学生自主拟定制作主题,更能延伸学生美术创作视野,激发其色彩搭配灵感,促进学生美术实践水平的稳步提高。

课堂展示与评价环节:本环节主要围绕学生创作的实践作品,通过展示的形式引导其他同学一同展开鉴赏。鉴赏过程中,可由学生为主体进行自评,描述创作过程、设计灵感等,突出自我优势。在学生自评结束后,再组织其他同学展开互评活动,形成对作品优缺点的客观评价,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找到学生在色彩搭配上的优势和不足等。此环节能够从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知识点归纳能力、创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通过多个作品之间的对比,学生也能全面掌握不同群体在面塑制作中的异同点,以此实现阶段性学习水平的稳步提升。

布置作业环节:以色彩表现为主的课上教学,活动主体围绕面塑实践。因此,在作业设计中也进行适当拓展。如组织学生于课后调查面塑的保存方式,并收集一些色彩设计较为夸张、大胆的面塑作品,形成与自己作品之间的对比,包括制作技法、色彩调配、制作主题等,以此实现美术思维的拓展。

2.3 形成色彩应用课

色彩应用课意在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能够将自我想法与面塑色彩、艺术特征相融合,从而创作出更具文化素养的面塑作品,并逐步明确面塑存在的意义不仅用于食用,还可应用到装饰等多个领域,以此建立面塑、美术以及生活之间的联系。实际过程中,依然以四个环节为主创设色彩应用课,具体如下。

问题导入环节:通过欣赏课与实践课的参与,学生大多已经形成对面塑造型、色彩搭配方面的了解,但多停留于浅层思维[6]。此时,教师需要建立面塑、色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实现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基于此,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同学们,生活中哪些领域会应用到面塑?”由此引出面花、面点装饰、工艺品等内容,并确立“生活中的面塑”课程主题。

探索新知环节:本环节需要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应用面塑实物作品,以此建立美术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如“同学们,此类作品在色彩搭配上有何特点,你们是否还有其他想法,是否能够基于生活中所见的面塑进行创新?”以此方式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使学生能够借助更多元的色彩知识,完成面塑的创新设计。

课堂作业环节:针对学生展开分组,根据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做好小组划分,要求能力相近的学生置于一组完成创作,避免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情况。

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小组需要分别展示组内设计的作品,并展开“面塑设计师”比拼。评价标准主要根据作品的色彩搭配情况、造型以及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等。最终由小组互相票选出创作最为完整、色彩最为新颖的作品。此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好胜心理和创作欲望,更能结合面塑建立美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真正在驱动美术知识应用的同时,实现面塑文化的合理传递,为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3 结语

总而言之,将传统工艺品的色彩元素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可在拓展学生美术思维的同时,传递文化思想,培养学生文化价值。山西面塑属于传统工艺品的一种,并且其色彩搭配更为鲜明,迎合美术课程中的色彩板块知识。为确保二者之间的充分融合,教师需全面把握山西面塑特点,并设计美术欣赏课、色彩表现课以及色彩应用课,结合更具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进学生对面塑、对传统工艺品色彩表达形式的了解,以此实现美术素养和学科技能的同步提升。

猜你喜欢
面塑山西色彩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