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艳华 李一凡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出版领域的文献分析发现,2022年数字出版研究主要集中于学理探讨、数字阅读、开放获取、商业模式、平台建设、技术赋能、版权与政策、出版国际化八个方向。
【关键词】2022年;数字出版;研究热点;综述
2022年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的时代,全球图书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据欧洲和国际书商联合会(EIBF)发布的《2021年全球图书销售市场概况》报告称,许多书商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并做了一些与传统核心业务无关的工作。后疫情时代,传统出版行业受到冲击,加速了数字出版的变革,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已形成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数字化治理的四維格局。①系统梳理有关研究成果,对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赋能优势、促进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参考意义。本文选取国内外学者2022年发表的有关“数字出版”的学术论文,归纳总结了以下研究热点。
一、学理探讨:数字出版的基本概念、话语建设和理论体系
数字出版概念的厘清是理论体系建构的重要一环,也是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内核,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赋能出版的思想理论。数字出版话语体系的内容、价值和意义集中表现为与数字技术赋能出版相关的概念、范畴、命题、判断、术语、语言等,首要的自然是数字出版概念。②学界对数字出版的学理探讨仍热度不减,并从多个视角进行阐释。
有学者认为,以往从读者视角、产业视角和叙事视角构建数字出版的概念谱系都有其理论限度,而基于知识服务视角探讨数字出版在知识的生产、传播、评价、利用等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其产业边界和突围方向,进而厘清数字出版的概念谱系和逻辑关联,在学术史和学科发展的角度都显示出其创新价值。③作为一种数字化的知识文化,架构、生态和普惠是理解其概念的三维框架,分别对应数字出版的物质构成、文化构成与价值构成,对数字出版“是什么,为什么,应当如何”做出了系统考量,形成逻辑自洽和知识体系。④
国内学者首次构建了数字出版的价值体系,并指出“数字出版客体的属性或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数字出版的价值概念,其价值体系在于以数字出版功能为核心的形式价值、以数字出版宗旨为集中体现的数字出版目的价值、以评判和调处价值冲突为己任的数字出版评判标准价值。⑤
二、数字阅读:后疫情时代更受受众青睐的阅读选择
疫情封控使越来越多读者转向数字阅读。在深度融合背景下,数字阅读的革新是革命性和结构性的,飞速发展的技术丰富了内容生产的范式,数字阅读从阅读载体、阅读形式和阅读习惯经历了智能化、场景化与社群化变迁。⑥⑦在教育阅读领域,数字阅读在后疫情时代迎来更多受众。有学者针对教育环境下拒绝数字阅读的关键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将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基本类别(审美、生理和认知语用)和九个子类别(感觉、情感、文本的复杂性、理解和保留等)。研究发现,电子书的无形性和非物质性在阅读时是决定性因素,它们可能会影响教学过程,因其无法从感官角度满足读者。⑧电子书、有声书和播客已经成为主流选择,近年来,有声阅读产业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中的新增长点,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但我国有声阅读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成熟的推荐机制,既有平台奖项、排行榜存在不少问题,迫切需要制定相应评价标准。⑨有声产品的发展仍存在阻碍因素,高昂的制作成本(录音棚、保证录音质量的录音师、有经验的讲解员等)将是部分公司难以逾越的障碍。⑩
在学术阅读领域,研究指出,数字环境下受众的学术阅读行为发生了变化,习惯对文章进行内容片段的搜索、过滤、扫描、链接、注释和分析。当前研究者多致力于开发语义增强技术,很少有人关注其实际效果。通过实验和统计分析发现,在语义增强环境下,用户的认知负荷有所减轻,阅读效果有所提高。因此,语义增强环境可以促进学术阅读。
三、开放获取:消除知识与公众阻隔的关键所在
“应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正确的做法之一就是消除科学知识和公众之间的阻隔。”在数字时代,期刊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传播的便捷并没有阻止出版商收取高昂的订阅费用,尽管出版成本几乎忽略不计。此外还有期刊实行“禁运期”(embargo period),延迟开放获取查阅期限,以实现付费用户和免费用户之间的差别待遇,禁运期通常为一至两年。“开放获取”(Open Access)正是消除科学知识与公众之间阻隔的关键所在,这一运动的起源和主要力量来自科学传播期刊领域,逐渐扩散到书籍和其他领域。这种新范式决定了创作和生产之间传统关系的重构,打破了传统出版的线性和连续性。开放模式和系统符合社会利益,实证研究表明,开放获取政策促使同行评审时间大多数都缩短,可能会提升期刊文章引用率且不会对期刊的原创投稿数量和录用率产生负面影响。开放数据共享则可以加速科研新发现,节省时间和金钱并促进跨学科的进步,但这需要公共政策支持。这一过程的实现存在诸多障碍,如期刊制定了复杂的出版政策,部分科研机构不支付出版和研究费用,给科研人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制造了一种新的不平等形式。有研究表明,年轻学者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学者对APC制度(文章出版处理费)持负面评价,APC被视为对全球科学知识的威胁。在扩大开放获取期刊的策略上,Elsevier和Springer Nature主要使用三种策略:发行新期刊、与其他出版商合并、与研究机构合作。与研究机构合作是出版商在短时间内扩展其开放获取产品的一种便捷方式。
此外,鉴于学术出版向开放获取的持续转变,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BMBF)资助的OAM系统旨在为图书馆、资助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免费的工具,展示出版物和引用数据以供分析。在管理流程上,2022年9月Wiley推出了一站式开放获取解决方案Oable,依托可视化界面实现跨出版商的一站式开放获取与全流程统一管理,帮助管理员将机构的APC支出、开放获取的文章发表、经费使用情况等数据一键展现。有学者还进一步思考了数字内容的保存问题并提出数字保存依托于图书馆员、出版商、资助者和机构的新技能、新技术和新资源,需要对元数据、数据、软件、标准和出版物网络进行多边管理。
四、商业模式:自助出版、按需出版讨论热度高
数字革命给出版业带来了潜在的重大挑战和变化,影响其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产品、流程、推广和分销等:一方面,互联网使任何互联网用户都能更容易地生成内容,有利于其传播;另一方面,作者和读者可以无须出版公司直接取得联系。这意味着出版商控制权的丧失,必须重新思考他们的商业模式。出版商需认真考虑有声书的商业潜力,将书籍与图像、声音、游戏结合,正确管理业务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利用大数据提供科学决策的参考。在营销推广上,社交付费和游戏化是重新定义推广策略的两种发行商业模式,情感因子是营销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有年轻人在TIKTOK上分享自己看过的书籍,并催生了“BookTok”这个标签,让研究人员发现了后疫情时代接触年轻读者的理想中介。
自助出版和按需出版是2022年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商业模式。自助出版成为近年来出版商和书店开辟的新业务线。随着电子书的出现,通过专业的互联网平台,使作者独立于传统的出版公司实现自助出版,作者个人无须自己编码或设计网页,利用诸如WordPress平台来建立网站吸引粉丝,增大出书的机会。自出版模式与传统出版并不对立,而是引导出版商将自助出版与平台的开发结合起来,为选择自助出版的作者提供必要工具。有研究者对网络言情小说家进行网络民族志研究发现,那些颠覆了传统模式、向缺乏经验的新人而不是有经验的同行寻求建议的知名作家,更有可能采用数字自助出版。
按需出版同样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世界出版业的一个问题是“书太多”:第一,当不适应读者的品味和吸收能力时,就会出现生产过剩;第二,当出版、印刷时,错误地计算了受众接受程度,导致退回、积压或最终销毁的作品数量过多;最后,当作品由于缺乏可见性而无法到达潜在读者的手中,造成分发瓶颈。“按需出版”代表了一种范式的转变,通过先销售后生产,实现了供需之间的完美契合。在西班牙,Podiprint和Quares两家公司脱颖而出,开发管理按需纸质书生产的全球解决方案,将出版商与当地和国际书店联系了起来。
五、平台建设:期刊、图书馆等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知识基础设施是一种对知识进行生产、存储、协作、检索与管理的社会—技术安排。在数字媒介语境下,学术期刊、图书馆、出版社等可以视为知识基础设施平台,其数字化转型与建设受到了学界与业务的关注。
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方面,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学术期刊应积极适应数字媒介语境下的知识生产及其传播实践,为其修补文化权威提供了新的路径。
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给图书馆运营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面临着诸如资源建设、版权保护、信息供给地位边缘化等问题。此外,有研究发现电子书的可发现性是出版社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可发现性意味着图书馆读者可以轻松访问该出版社的电子书。
国内有研究者将信息生态链理论引入公共图书馆与电子书出版商合作共赢实践,提出化解二者资源建设冲突、版权保护冲突、用户服务冲突的框架思路与可行策略。在具体发展策略上,我国要构建以国家为主导的新时代信息资源保障平台;引入公共借阅权制度平衡各方利益;倡导图书馆联盟参与数字出版和开放获取;重视数字出版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完善数字出版服务机制;构建多方参与的跨界合作、协同发展机制;创新使用现代技术(如利用profile HMM马尔可夫模型实现印刷版书籍自动生成电子书、引入元数据增加电子书资产的组织性,促进电子书的发现和使用)等。
六、技术赋能:元宇宙、VR、AR、5G等新技术助推出版业发展
数字技术运用于出版的各个流程,成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加速落地,促使数字出版内容与服务创新升级。在教育场景下运用AR等新技术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应引入AR、VR等新技术打造数字出版教育专业核心教材。新技术也带来了新挑战。随着数字化、VR、AI、AR等技术的发展和融合,2021年一个全新的概念“元宇宙”成为各个行业探索的主流,出版业也不例外。元宇宙技术真正应用于期刊出版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需要更大的存储容量、更快的信息传输和更强大的处理能力的技术,人们如何在心理和社会上适应元宇宙技术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元宇宙兼具去框架化、跨界性、游戏化、可追溯性等特征,对数字出版在内容创作、分发和审核监管等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我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处在融合贯通的拐点,仍存在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不足、产业链发展不均等问题。
把握发展机遇,探索数字出版新路径,需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和方向,强化产品化战略,坚持内容为本,筹建数字化平台,培养潜在核心用户,持续引进和培养人才发展策略,充分利用最新技術,实现出版方、创作者、消费者多元行业主体全面数字化升级,借力NFT为出版业创新发展提供新范式、新思路。
七、版权与政策:数字版权问题十分突出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问题,版权保护既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也需要善用技术为数字版权保驾护航。研究显示,尼日利亚的一些教育出版商担心自己的出版物如果以数字格式呈现,将很容易被盗版。由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内容可以很容易地被重新分发、复制和存储,版权成为行业亟待妥善解决的难题。因此,应重塑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及时出台针对数字出版著作权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政策;完善产业版权授权制度,规范数字出版授权模式;建立版权代理制度,规范数字版权交易合同;加强版权监督,完善数字出版准入许可制度。另一方面,善用技术有效解决版权问题。如利用区块链技术管理数字出版输入、编辑、发行环节,利用数字水印提供数字内容的身份验证或保存所有权验证。
八、出版国际化:提升数字出版的国际影响力
在新信息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数字化生存和生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十三五”以来,以网络文学和移动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出版“走出去”成为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疫情时代,我国出版“走出去”虽然取得了成效,但仍面临许多问题:海外传播研究不足、多层次人才体系不完善、从业者专业技能不强、重传播行为轻传播效果、部分产品的特色不够鲜明、输出内容与国际用户需求冲突等。
数字出版是近年来国内外出版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总体来看,2022年数字出版既有对近年来热点话题的持续性研究,也有对概念本原和理论体系的学理探讨与反思。数字出版领域研究者也同样对技术赋能出版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可能的发展路径。对比来看,国内研究者着重关注数字出版的基本概念、数字阅读、商业模式以及技术赋能等研究领域,高度重视数字出版“走出去”的现状、挑战与对策,提出了促进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系列举措;国外研究者则更聚焦于开放获取的现实处境、技术支持、实现路径等话题,对技术赋能数字出版关注热度偏低。当前,数字出版理论体系构建仍有较大空间,应将知识的无国界性融入本土研究中,密切关注技术发展对数字出版领域带来的产业升级、数字版权保护等问题,开发新型数字阅读产品,满足受众多样化的数字阅读需求。同时,应深入研究开放获取面临的难点、堵点,破解发展瓶颈,真正消除知识与公众间的阻隔,实现信息平等、公开获取。
注释:
①金雪涛:《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发展研究》,《编辑之友》2022年第4期。
②谢清风:《话语视域下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理路探析》,《出版广角》2022年第7期。
③王鹏涛:《知识服务视角下数字出版概念谱系的构建与拓展》,《现代出版》2022年第2期。
④常江、朱思垒:《架构、生态与普惠:一个数字出版的阐释框架》,《现代出版》2022年第1期。
⑤张新新:《数字出版价值论(上):价值认知到价值建构》,《出版科学》2022年第1期。
⑥黎丽华:《融合发展背景下的数字阅读变迁与数字出版革新》,《出版科学》2022年第5期。
⑦李艳华、宋思佳:《技术赋能与出版融合:全民阅读内容建设的路径思考》,《教育传媒研究》2022年第2期。
⑧Mastrobattista, L., & Merchán-Sánchez-Jara, J.,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digital reading detachment factors in the academic environment: a critical review of literature, Profesional De La información, 2022,31(2).
⑨秦艳华、王元欣:《国外有声读物奖项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启示》,《中国广播》2022年第4期。
⑩Cordón-García, J.-A., & María., Publishing, books and reading: Spaces of authorship, visibility, and socialization, Profesional De La información, 2022,31(2).
Song, Ningyuan et al., Academic Reading Under a Semantic Enhancement Environment: An Empirical Study on Users Cognitive Load and Reading Effect,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22.
《年會看点|促进开放获取 加快出版转型》,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网,http://2021nh.cast.org.cn/art/2021/8/1/art_1608_165431.html,2021年8月1日。
Koley, Moumita et al., Digital Platform for Open and Equitable Sharing of Scholarly Knowledge in India,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22.
Koley, M. and Lala, K., Are journal archiving and embargo policies impeding the success of India's open access policy, Learned Publishing, 2022(35).
Matthew Cannon,Andrew Kelly,Chris Freeman., Implementing an Open & FAIR Data Sharing, Learned Publishing, 2022(35).
Conrad, L.Y., Delahunty, R. and Ding, W., The promise and the future of research data sharing, Learned Publishing, 2022(35).
MacFarlane, A., 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data sharing and reuse to funders and others supporting research, Learned Publishing, 2022(35).
Segado-Boj, F., Prieto-Gutiérrez, J.-J. and Martín-Quevedo, J. Attitudes, willingness, and resources to cover article publishing charges: The influence of age, position, income level country, discipline and open access habits[J]. Learned Publishing, 2022(35): 489-498.
Sumiko Asai., Strategie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The Cases of Elsevier and Springer Nature, 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2022 ,53(2).
Irene Barbers, Franziska Stanzel & Bernhard Mittermaier., Open Access Monitor Germany: Best Practice in Providing Metrics for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Serials Review, 2022.
Christine Fischer., Library Open Access Funding on the Ground: Workflows for a Successful OA Transition, Serials Review,2022.
Cramer, T., German, C., Jefferies, N. and Wise, A., A perpetual motion machine: The preserved digital scholarly record, Learned Publishing,2022.
Magadán-Díaz, M., & Rivas-García, J. I. Emerging business models and digital transition in the Spanish publishing sector[J]. AIB Studi,2022, 62(1):197–213.
Cuestas, Paula, Giuliana Pates, and Victoria Saez. Booktok phenomenon and reading in pandemic: young people, screens, books and publishers[J]. Austral Comunicacion,2022: n. pag. Web.
李珮、蔡林杉:《后现代语境下数字出版营销情感策略研究》,《中国出版》2022年第15期。
Villar-Onrubia, Daniel, and Victoria Marín. Independently-Hosted Web Publishing[J]. Internet Policy Review , 2022,11(2): n. pag. Web.
Larson, Christine, and Elspeth Ready. Networking down: Networks, Innovation, and Relational Labor in Digital Book Publishing[J]. New media & society, 2022: n. pag. Web.
束开荣:《知识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网络化的知识生产及其传播实践》,《编辑之友》2022年第3期。
Cho, Younsang. Open-Source Code to Convert Journal Article Tag Suite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JATS XML) to Various Viewers and Other XML Types for Scholarly Journal Publishing[J]. Science Editing ,2022,9(2): 162–168.
Zhang, M. University press selection of e-book vendors for US academic libraries: Why work with X but not Y? [J]. Learned Publishing, 2022(35): 209-218.
徐进:《数字出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与电子書出版商合作共赢路径研究——以信息生态链为视角》,《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年第8期。
黄民理:《数字出版环境下图书馆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新世纪图书馆》2022年第5期。
郝哲:《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调查分析及启示》,《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年第7期。
王瑞珍:《媒介深度融合下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能力建设:理念、要素及路径》,《图书馆学研究》2022年第6期。
Riddell, A B. Reliable Editions from Unreliable Components[C]. // ACM-IEEE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JCDL, 2022: 1–5.
Katherine Greene. Metadata Development[J]. Serials Review,2022.
刘九如:《新技术赋能,数字出版呈现新业态》,《出版广角》2022年第9期。
刘九如:《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析论》,《现代出版》2022年第1期。
喻国明:《元宇宙是数字文明时代的具象版图》,《新闻论坛》2022年第4期。
张月萍:《数字出版教育课堂创新路径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1期。
Kihong Kim. Metaverse in journal publishing[J]. Sci Ed, 2022,9(1): 1-2.
谢华平、李亚妮:《元宇宙时代数字出版的新图景与监管挑战》,《传媒》2022第6期。
缪立进:《我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逻辑与对策》,《科技与出版》2022年第7期。
沈昱平、严玮雯、赵朔雪:《建设“数字中国”背景下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探索》,《出版广角》2022年第12期。
徐智、刘宴君:《元宇宙视野下NFT对数字出版的提升与重塑》,《中国出版》2022年第13期。
高渊:《元宇宙视域下出版业发展机遇和策略探析》,《出版广角》2022年第12期。
张洪忠、斗维红、张尔坤:《圈层的背后:网络信息传播的“巴尔干化”分析》,《编辑之友》2022年第5期。
钱聪、覃周亚、杨海平:《NFT在数字出版业应用的动力机制研究》,《科技与出版》2022年第8期。
Ifeduba, E.C., Predictors of e-publishing adoption in environments of uncertainty, Global Knowledge, Memory and Communication, 2022,71(3).
孜里米拉·艾尼瓦爾:《聚焦“5G+智能”时代:数字出版著作权法治理困境及应对》,《科技与法律(中英文)》2022年第2期。
魏佳、李慧:《从〈费晓雾的奇幻天空〉数字版权纠纷谈数字出版著作权法律保护问题》,《出版广角》2022年第10期。
姚伟、刘鹏:《版权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数字出版服务区块链管理策略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年第7期。
Khadim, U., Iqbal, M., & Azam, M., A Secure Digital Text Watermarking Algorithm for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PDF), Mehran University Research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2,41(1).
黄卫、颜小虎、闫昱锦:《“双循环”新格局下中国数字出版“走出去”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出版广角》2021年第23期。
匡文波、方圆、曹萩儿:《从理念转换到技术实践:后疫情时代数字出版走出去的流程再造》,《出版广角》2022年第7期。
孙寿山:《我国数字出版海外传播体系建设的意义及路径》,《现代出版》2022年第2期。
(作者秦艳华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一凡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谢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