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四川好人》对中国元素的借鉴与重塑

2023-05-31 10:09:23张凯敏
今古文创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元素借鉴重塑

张凯敏

【摘要】 布莱希特是一位德国的戏剧家,其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在流亡的过程中,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兴趣,并将中国元素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借鉴的过程中,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重塑,《四川好人》这部作品能够深刻地反映中国文化对于布莱希特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元素;《四川好人》;借鉴;重塑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3-008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3.02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人们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也有一些外国作家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从而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布莱希特所创作的《四川好人》,其中蕴含了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但又与之有所不同,他借鉴了中国元素,又对之进行了重构,让这部作品更加的丰满,赋予了其灵魂,让其流传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

一、从中国故事中获得灵感的创作

一战后,德国纳粹政府的上台及其残暴的统治,为了保证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为了让民众从思想上服从统治,纳粹政府成立了“帝国文学创作室”,只有加入这个组织的作家才能发表作品,这一政策给德国文坛造成了一场空前的灾难。许多德国的文人作家被打压,被关押进集中营,作家和文人背井离乡。数百位作家移居国外,有些作家在异国他乡也仍然继续文学创作,戏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就是其中一位。

《四川好人》是布莱希特的一部代表作品,它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然而事实情况,当布莱希特最开始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他并没有想过要把故事的发生地点定为中国。根据布莱希特的工作笔记,长期的逃亡,居无定所的生活,迫不得已的伪装,让布莱希特心力交瘁,内心对于一开始天真的期望——他们会很快地回到德国,纳粹党的统治不会长久。慢慢随着纳粹党的统治逐渐稳固而逐渐破碎。在长达十多年的流亡历程中,布莱希特也收获了许多对于自己写作乃至自己思想有帮助的人物或者事情,他将中国古代诗人与自己做对比,认为他们和自己经历相同,却仍然坚持创作,并且创作出了传世佳作,其中,他尤为喜欢白居易,他对于白居易把诗歌当作“教诲手段”的艺术主张十分赞赏,尤其是赞赏白居易不畏强权豪绅的气节,以及让世人皆懂的创作手法。一路的逃亡,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他与中国文化产生了共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无一不经过流放,甚至布莱希特认为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是在流亡路上创作出了《道德经》,而当时也恰逢中国经历抗日战争的时期,中国人顽强不屈的抗争,感染了布莱希特。因此他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名定为了《四川好人》。这部作品在表达布莱希特流亡体验的同时,致敬当时为了民族存亡而坚持不懈斗争的中国。当1927年首次草拟故事大纲时,他将该剧命名为《范尼·克蕾丝或妓女的唯一朋友》,写的是一个妓女女扮男装想要帮助小姐妹逃离苦海却惨遭欺骗的故事,主要想表达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因为当时他并没有开始流亡,对于社会的思考也与之后有所不同。1930年,正值德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他将此剧改名为《爱情商品》,讲述的是一个妓女一方面通过女扮男装经营一家烟店,另外又继续自己妓女的营生,却误以为遇见真爱,被骗财骗色,还怀了身孕的故事。该作品试图批判了对金钱过于重视的价值观,对人与人之间只有纯粹利益关系的失望。直至后来,纳粹党上台,不得不开始逃亡,1939年才开始重新创作这个剧本,将其定名为《四川好人》,讲述的是好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无法生存,就连神仙都无法挽救的故事。《四川好人》经历了柏林、丹麦、瑞典、芬兰、美国等五个创作时期,并经历了三次改名,随着布莱希特创作环境的变化,以及心理环境的变化,剧本的内容也有所改变,故事发生的地点由他流亡前的德国,变为了中国的四川。随后,在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中,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为整个剧本增添了浓郁的中国味道。

二、对中国元素的借鉴

(一)神仙元素

《四川好人》开始就出现了三个神仙,这三个形象与中国古代神仙下凡普度众生的形象具有相似性。在中国古人的心里,神仙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能够就自己于水火之中,能够保佑自己无病无灾,能够赐予自己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中国的神仙体系中,不同的神仙担任不同的职位,不同职位的作用都是让社会能够安定,让人民能够安康。在剧中,三位神仙奉命去凡间寻找所谓的“好人”,他们本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任务,但不曾想,在当时那个吃人的社会,大多数人对于神仙的美好信仰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更不可能去相信这三个人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神仙了,因此三位神仙吃了不少的苦头,对于这世上好人的存在心存质疑,对于“好人”更是不想再寻找,这时,他们遇到了卖水老王,他向神仙推荐了妓女沈黛,说她是神仙所要找的好人,是他们这里顶好的人,但是神仙由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于卖水老王的话并不相信。一心向善,乐于助人的妓女沈黛对于神仙的存在是相信的,就像是相信在当时的社会好人一定会有好报,因此沈黛用自己的行为打动了三位神仙。而三位神仙在确定沈黛是他们所要寻找的“好人”后,变出了一千块银元,作为是对“好人”的帮助,而沈黛,拿着这一千银元开了一家烟店。

在剧中的神仙形象正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借鉴去的。他也秉承了神仙能够救人于水火的形象,让人能够对当时令人绝望的社会还抱有希望。在中国古代,总是有神仙下凡做好事不留名的事迹,比如送子的观音菩萨,带来财运的财神爷,神仙在民众的心中总是具有超人能力且能够拯救人类的形象。不论在中国古代社会还是纳粹统治的德国,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和令人绝望的德国,神仙都成為人们的一种精神慰藉,让人们在绝望中还存在着一丝希望。安慰着人们千疮百孔的心灵。

(二)戏曲元素

著名的京剧花旦梅兰芳先生曾于1935年在苏联演出,当时的布莱希特也观看了梅兰芳先生的演出,通过与梅兰芳先生的交流,布莱希特对于中国京剧的了解也再一次加深,并于此后写了许多关于京剧的文章。因此,在剧本《四川好人》中,出现了中国京剧艺术中女扮男装以及脸谱等中国元素,布莱希特对于这些东西也并不陌生。中国戏曲人物上场时,往往会先自报家门,这也是中国戏曲特有的叙述方式。举例中国的自报家门戏剧,《四川好人》的第一幕是卖水老王出场,他先是介绍了自己,布莱希特认为,自报家门这种方法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很清楚地让观众知道这是演戏。因此,他把中国的这种特有的叙述方式,与西方戏剧相互融合。布莱希特为了增强故事的叙述性,他在许多剧中设置了“叙述者”或者“说唱人”,由他们来串联剧情。在剧本开头先是画外音,来叙述了当时的环境,包括中间也能听到画外音也就是旁白的介绍,让观众能够更加的体会剧本。布莱希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演员脱离角色,变成诗人一样的叙述者,直接向观众讲话。在表演中叙述一件事,剧中人物的许多独白采用歌曲的方式,交代具体情节的同时也可以让观众有理性的认识。

在剧中沈黛因为濒临破产不得已戴上了面具,变作了表哥隋达,以此来挽救自己濒临破产的烟店,她的这一表现同时是为了让自己不再被欺负。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傩戏,傩戏又称鬼戏,以面具作为主要的艺术造型,也因此,在《布莱希特》中可以看到面具的运用。沈黛在经历濒临破产,怀有身孕的情况下,不得不女扮男装,以男人的身份出面,并且不是一个好人的处事方法,但却也因为如此,她的生意得到了扩大,而沈黛也不得不因为生计一直戴着“恶”的面具,由此可见,好人在那个吃人的年代想要生存下去是多么的艰难。而女扮男装正是中国传统京剧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表现方式。

(三)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幼儿启蒙教学读物《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也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布莱希特在剧中所塑造的主人公沈黛是一个在当时社会底层挣扎的人物,一个靠卖身为生的妓女,本是一个令人不齿,不被人们接受的职业,但是沈黛却始终心存善念,在得到了神仙赠予的一千银元后,她开了一家烟店,想要通过经营烟店来帮助更多的穷人,但人心总是贪婪的,那些得了她帮助的人不但没有感激反而变本加厉,不但如此,她还被所谓的“爱情”蒙蔽了双眼,怀了身孕,被人骗财又骗色。

众所周知,与中国古代的“性善论”不同的是,西方社会强调的是人性本恶。不然也不会有基督教的原罪说的产生,但是布莱希特却在剧中写出了人性本善,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他的影响甚深。

(四)熟悉的开场表达

布莱希特是一位戏剧家,而他所熟悉的戏剧表演形式与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形式是不同的,首先,国外的戏剧没有上来自报家门这一说法,而在中国的戏剧中则有这一说法,其次,布莱希特所借鉴的元杂剧在表演形式上讲究“四折一楔子”,所谓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剧本创作的体制,元杂剧的剧本一般都安排北曲四大套,每一套又分别有不同的曲子,少则3支曲子,多则20多支曲子,并且这些曲子都属于一个宫调,也都讲究一韵到底,而每套曲子都是由这部剧的正末或者正旦来当作主唱。这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以此来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四川好人》共十场戏中,布莱希特就安排了六个楔子。每隔一场或二场戏中间都安排了一个楔子。“楔子”又称为“过场”,是中国元杂剧剧本的组成部分,是来用作引子,起点明正文的作用,也由用来补充说明正文的作用。布莱希特借用中国元杂剧“楔子”这一艺术手段,意在打破故事情节的连续性,使观众能够在一个事件结束之后和一个事件开始之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由于“感同身受”,在布莱希特流亡的那些日子里,他与中国古代那些被流放的诗人产生了许多共鸣,他认为:中国流放的那些诗人,不但没有被现实打败,反而努力地在斗争,不放弃,通过诗词创作,表达着对动乱的态度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等。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当时处于相似环境的布莱希特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情,也深刻地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但是在对中国文化进行诠释的时候,布莱希特也没有完全按照中国传统来诠释,剧中的沈黛由于善良而被众人欺负,这样一位地位低下的女性被欺负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四川好人》中的沈黛却奋起反抗,以恶治恶,表现出了强烈的抗争性。其次,对于“人性本善”的这个观点在沈黛这一角色中阐释得很清楚,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沈黛的善被逼成了迫不得已的恶,这是对人性本善的一种新的诠释。

三、对中国元素的重构

(一)神仙——资本家

从《四川好人》中可以看到熟悉的中国神仙元素,众所周知,神仙对于中国古代人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旨在给生活在战乱频繁,生活困苦的劳苦大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而西方人信奉上帝,因此,在布莱希特的作品中,引用了中国的神仙元素,这对于他的作品来说是一个创新的地方,对于不了解中国神仙的外国人更是一个能够吸引人的写作手法。

在剧本后半部分,沈黛迫于生计和不被人欺负,变作表哥隋达开设烟厂,劳役周围的人的时候。三位神仙下凡后却只是对她说:“你可以做到!只要做个好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让沈黛回归自己本来的行为,只让表哥一月出现一次,就好像,寻找好人只是神仙的任务,任务完成了,其他的就不重要。后期的神仙形象,就像是当时资本主义家,剥削工人,却打着平等的旗号。而在中国,神仙自始至终都是救人于苦难之中,明事理,辨是非的公正存在,不会出现后面剧中只是为了寻找好人。布莱希特借鉴了中国的神仙元素,却也融合了当时西方社会的现实情况,让神仙这个形象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

(二)性善——性恶

相比于中国从始至终的性善论思想,布莱希特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展示了由于性善受尽欺负而不得已由善转恶的过程。在整部剧中,沈黛不是一直保持着“人性本善”这个观念,在后期她迫不得已变作表哥隋达出现的时候,已经和中国传统的“性本善”观念有所不同,沈黛会因为生活中的变化,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及思想。而不是一味地去愚善。布莱希特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形象是由于善良,所以软弱可欺,但也会醒悟,也会奋起反抗,这也是与中国传统元素不同的一点。

四、结语

《四川好人》中国元素的加入,为这部作品带来了全新的阐释,文化的互相借鉴能够催生出创新性的艺术成果。在近些年来的发展中,布莱希特的这部作品一直在被改编,被传播。在二战后,被许多德国学校列为高中生的必读作品。在近些年来,《四川好人》更是一直以话剧的形式活跃在荧幕上,这部经典的作品一直在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目前有2014年在首都剧场由让·贝洛里尼导演指导演出的版本,也有由孟京辉导演指导演出的版本,并且,目前在中国一些城市的话剧院也有在演出,比如,广东省话剧院、西安话剧院等。

中国的榜样力量也让布莱希特在流亡的过程中看到了希望和光明,也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四川好人》中的中国元素颇多,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的文化中自然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只有了解中国文化才能够更加了解中国思想。现如今,在我们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求新一代树立起文化自信,让新一代的年轻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充满信心,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播到全世界。

参考文献:

[1]谭渊.布莱希特的“中国榜样”与《四川好人》的侨易之旅[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2(02):9-19.

[2]何玉蔚.解讀布莱希特《四川好人》[J].名作欣赏,2020,(14):32-34.

[3]张黎.《四川好人》与中国文化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4,(03):116-128.

[4]谢芳,舒文玲.《四川好人》中的中国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9):365.

[5]李菀瑄.布莱希特与中国古典戏剧:一种基于“误读”的跨文化接受[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8):37-41.

[6]张川平.一道考验人性的难题——论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J].大舞台,2020,365(02):71-74.

[7]高音.唱不尽的四川好人 演不够的布莱希特[J].戏剧文学,2014,378(11):56-59.

[8]姚佳根.善与恶的辩证法——布莱希特剧作《四川好人》解析[J].名作欣赏,2016,533(09):20-22+26.

[9]邵志华.中国老庄思想对布莱希特创作的影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

[10]王元明.中西性恶论比较及其现代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5+11.

[11] 谭渊.德国文学中的“四川女英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2).

猜你喜欢
中国元素借鉴重塑
重塑未来
中国慈善家(2021年5期)2021-11-19 18:38:58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08
李沧:再造与重塑
商周刊(2018年11期)2018-06-13 03:41:54
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9:44:06
中国元素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33:09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2:27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4:58
重塑灵魂
小说月刊(2015年3期)2015-04-19 07: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