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振华
(都昌县水产畜牧产业发展中心,江西 都昌 332600)
近年来,我国对水产养殖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为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在大力发展绿色、特色、生态水产品的背景下,国内淡水养殖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淡水产品总量与人均水产品拥有量均获得显著提升。由此可见,研究淡水养殖绿色发展技术十分重要,是实现淡水养殖目标、推广最新技术手段、构建绿色生态化养殖体系的必然要求。
淡水养殖指的是利用湖泊、池塘或水库等水域,对水生植物、动物进行养殖。淡水养殖和传统捕捞行业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对技术、成本和劳动力水平所提出的要求较高。近年来,国内淡水养殖业呈现出了极为迅猛的发展势头,为群众改善生活水平、增加优质蛋白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持。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所拥有淡水养殖产品的总量约为20万t,对应的人均拥有量仅在0.37 kg左右,截至2020年,国内所拥有淡水养殖产品的总量增加到约3234万t,对应的人均拥有量高达23 kg。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养殖方式增多和面积扩大使淡水养殖业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水体污染加剧、空间布局不合理等,行业转型迫在眉睫。
研究发现,淡水养殖业难以实现绿色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养殖收入的增加,多地出现无序养殖、大面积养殖,一味地开发水域,将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气、废物或是废水直接排入大自然等情况,不仅影响了水产品质量,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系统失衡。二是在淡水养殖快速发展的当下,养殖过程中鱼药和饵料残留以及产生的排泄物在水底大量堆积,产生有毒物质,使水体环境受到污染,若不尽快解决该问题,将提高病害发生率,给养殖人员造成巨大损失。新时期,有关部门针对淡水养殖所制订的发展计划与以往有所不同,要求各地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将满足群众对水域环境、水产品所提出的需求作为最终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推动淡水养殖业朝着绿色的方向快速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使该行业得到健康发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使养殖人员收益得到大幅增加。
1978年-2016年,我国淡水养殖面积呈逐年递增趋势,进入2017年,在产品提质增效、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下,用于淡水养殖的水域面积有所减少。需要明确的是,淡水养殖产品产量并未受到面积减少的影响,仍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其原因如下:其一,各地捕捞量均有所增多;其二,养殖密度较以往有所增加;其三,大量先进技术被用于淡水养殖,使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对养殖结构进行分析可知,改革开放之初,国内淡水产品的占比约为24%,鉴于此,有关人员决定对养殖结构进行调整,确保水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020年,淡水、海水产品总量基本持平,养殖面积的差距逐渐缩小,对养殖结构进行调整的工作初见成效,未来应对既有结构进行持续优化,使其更加科学且合理。
淡水养殖产品总产量正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而不断增长,1990年以前,国内淡水养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90年后,淡水养殖业逐渐复苏,截至2020年,国内水产品的总量已超过6500万t,约为1949年的145倍,人均拥有量约为1949年的56倍。对水产品种类进行分析可知,近几年,鱼类产量有所减少,虾蟹产量大幅增长,导致该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工养殖成为主流,二是养殖技术趋于完善。
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为养殖人员创造了巨大效益。1900年,国内淡水养殖的总产值约为2.3亿元,截至2020年,该行业总产值已增加到约6783亿元,与此同时,养殖人员每年的人均收入也由最初的0.14万元提高至3.95万元。据统计,2021年,国内从事淡水养殖工作的群体,每人、每年的平均收入可以达到21830元,较上一年年同期增长3.4%左右,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养殖人员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较以往大幅增加。
新时期,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绿色淡水养殖成为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对以下几方面内容引起重视:
实践经验表明,要想使淡水养殖得到绿色、健康的发展,关键是要保证养殖人员所获得效益能够达到其心理预期,在此过程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颁布政策或法规的方式,为淡水养殖提供技术、资金支持,以此来保证其能够得到绿色发展。首先,绿色发展与淡水养殖、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相关法律条款进行完善,可促使群众尽快形成法律意识,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根据淡水产品特点,构建相应的质量认证机制,对申报和审批等环节进行严加管理,严把质量关,使产品拥有更高的信任度。最后,有关部门应为淡水养殖的绿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例如,保障龙头企业的养殖面积,在审批、注册等环节提供相应的便利服务;再如,为资源节约项目、生态保护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颁布相应政策,促使养殖企业将目光转向治理尾水污染、引入绿色养殖技术等方面,实现绿色发展的最终目标。
要想实现绿色发展,还应对养殖面积加以调整。养殖人员应充分利用湖泊资源,根据水域面积确定养殖密度,结合自然环境对生活区、养殖区进行划分,以免人为因素导致水体受到污染,在此基础上,打造集水底、水面和水体于一体的开发模式,使淡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产品产量,为养殖人员创造更为可观的效益。
分析可知,以鲜杂鱼为代表的传统饵料的投喂量过大会给淡水养殖绿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想使淡水养殖业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要控制鲜杂鱼及其他传统饵料的使用量,转而投喂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始状态的配合饵料,以免给水体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另外,配合饵料所含营养物质相对丰富,可最大程度满足养殖对象对营养的需求,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使产量得到显著增加。
3.4.1 池塘养殖
(1)该养殖模式的优点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养殖水域面积较小,控制难度低,能够做到集约精养。养殖人员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品种的水生动物进行混养,使池塘水域得到充分利用,由此达到增产的目的。其次是水质调节难度小,只需加入适量微生态制剂,便能够显著改善水质,在减少鱼药用量的同时,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增加。最后是科技发展为该养殖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持,养殖人员可以借助机械设备完成增氧和排灌等工作,确保养殖密度能够达到心理预期。
(2)池塘养殖所适用的发展策略如下:其一,对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保证其能够达到绿色养殖的要求。严格按照现行规定,完善生产设备与基础设施,对鱼药、饵料和苗种等投入品进行严格管理,立足实际,对既有管理方案进行优化,为池塘绿色养殖打好基础。其二,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运用。目前,可用于池塘养殖的机械设备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增氧设备,有关部门可采取先购后补等措施,通过增加惠农补贴的方式,使养殖人员主动购入增氧设备,为池塘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护;另一类是在线监测等智能设备,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赠送礼品或免费试用的方式,激发养殖人员使用该类设备的热情,使该类设备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其三,酌情引入“复合生态+循环养殖”的全新模式,由专业人员对该模式下所养殖产品营养价值和口感进行全方位评价,在提高市场、消费者认可度的同时,使养殖人员对该模式有更全面的了解。有关部门则应尽快颁布与该模式相关的规定,对生态循环、养殖相关技术进行规范,为养殖人员提供科学参考。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设置示范点、增加补贴金额等方式,使养殖范围得到扩大。
3.4.2 稻鱼共生
作为典型的绿色养殖模式,稻鱼共生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一方面,水稻能够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和饵料,并通过光合作用生成动物生存所需的氧气;另一方面,水生动物可以反作用于水稻,水生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能够为水稻提供养分,所排出的二氧化碳能够助力水稻光合作用,使水稻产量得到大幅增加(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该模式可以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打造生态闭环,从而改善水稻、水产品的质量,并减少水稻种植、淡水养殖给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图1 稻鱼共生循环示意图
要想促进稻鱼共生绿色发展,关键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打造特色品牌,完善既有产业链,赋予产品更理想的附加价值。例如,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宣传品牌,再如,对鱼类、水稻加工模式进行调整,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使该模式的产业化程度得到快速提高。二是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服务机制。首先要对既有研究资源进行整合,引入新生力量,实现自主创新。三是设立相应的示范基地,使养殖人员对稻鱼种养的优点具有更全面的了解。
3.4.3 大水面养殖
以千岛湖为例,经调查可知,2016年至今,千岛湖水质明显改善,在没有使用杀毒剂、抗生素等鱼药的前提下,该水域病害发生率较以往大幅降低。为实现绿色发展,有关企业先后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其一,联合养殖人员对千岛湖内土著鱼类加以保护,将养殖工作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其二,每年向湖内投放1000万尾左右的鲢鳙鱼苗和5000万尾左右的野杂鱼,小鱼负责治水、大鱼负责保水,确保该水域水质能够达到有关标准。其三,有关人员前往研究基地采集各项数据,根据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确定后续养殖方案,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使水域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得到相应的改善。
推广大水面养殖的关键点如下:首先是重视功能分区,根据资源禀赋、水域环境和淡水养殖情况,对市场需求、水域承载能力加以明确,进而确定相应的绿色发展思路。结合各水域的核心功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于满足商品化、产业化养殖条件的水域,应尽快确定养殖品种及方式,确保其所具有的生产潜力能够充分得到激发。其次是将产业融合的工作提上日程,将康养、旅游等项目与大水面养殖相融合,推动淡水养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灵活利用现有技术,对水生动物进行绿色健康养殖,保证产量水平和环境承载能力相符,确保该水域生物的完整性、多样性,使淡水养殖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达到预期。最后是对既有养殖准则进行细化,调整准入制度,根据养殖流程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确保规划、养殖和销售等工作有据可依,对于水域环境质量、产品质量或是产量连续5年不达标的企业,应强制要求其退出。
综上,本文重点研究绿色技术在淡水养殖行业中的应用,以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情况作为出发点,明确目前我国淡水养殖走绿色发展之路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促进淡水养殖绿色发展的可行性路径,通过构建绿色发展机制、科学规范养殖面积、科学使用饵料、对养殖技术方法进行调整等做法,使得淡水养殖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结果表明,灵活应用绿色技术可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需求量,并保证淡水养殖产品质量安全,促使养殖行业朝向绿色、生态化方向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