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现代海洋产业人才体制机制研究

2023-05-31 02:31:02刘晓丹石晓蕾王玥侯洁周晓群
江西农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烟台市科技成果海洋

刘晓丹,石晓蕾,王玥,侯洁,周晓群

(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003)

烟台市一直把打造中国海洋强市作为重大战略部署,致力于提升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海生生物医药、海洋文化旅游、海上交通运输、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重要海洋领域发展。人才是推动现代海洋产业的主要力量,现代海洋产业人才是指在从事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工设备制造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上交通运输、海上高端技术服务等的现代海洋领域人才队伍中,具备一定知识水平或能力的,在现代海洋产业领域内进行技术创新工作或对现代海洋产业作出一定贡献的人[1]。现阶段烟台市海洋产业人才体制机制尚存在部分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提出改善现状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提供一定参考依据,促进海洋产业和海洋人才的良性互动及海洋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1 烟台市海洋产业人才体制机制现状

1.1 人才政策总体现状

近年来,烟台市政府强调注重发展人才工作,继续健全相关人才优惠政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出台了《有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积极探索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流动、人才保障服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努力加强对烟台市人才工作发展的体制保障。2015年至2019年,共颁布人才相关政策文件41项,涉及人才工程11项、人才培养引进8项、人才管理评价4项、人才激励5项、人才平台载体9项、人才服务8项以及科研经费管理3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项、支持用人单位发展6项,从“引、育、留、用”等方面构建起了有序衔接、全覆盖、分层次支持的人才政策体系。

表1 烟台市人才政策数量(2015年-2019年)

1.2 引进人才机制现状

烟台市目前实施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双百计划”“蓝色领军人才团队”计划,加大人才奖励支持力度,加强海洋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开展“一事一议”吸引顶尖人才(队伍)行动计划[2],对符合条件的顶级人才(队伍),政府予以最高1亿元补贴及1.5亿元的直投股权投资扶持;实施“双百计划”吸引高端人才(队伍),对蓝色行业领军型人才团队予以300万~600万元的税后补贴。加强人才信息化建设,运维“人才烟台”网站,建立精准引才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每月发放市政府津贴。同时成立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并建立了6000万元的校地融合发展基金,以统筹促进驻烟高校院所的人才引进、学科专业发展和学术平台创建。构建起校地人才培养共建的示范基地,已与8所高等院校确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入驻项目29个。烟台招远市充分发挥了“三高校招远研究院”平台作用,构建起了集引进、孵化、教学、培养、认证于一身的人才工作“全产业链”。

1.3 人才服务机制

烟台市已成立市人才领导工作小组,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单位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设立人才服务专员,形成“以专业招引团队和项目服务专员为主、职能部门全员辅助”的人才服务工作机制,以专业服务保障人才发展。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突出精准化、高效化服务导向,实施“烟台优才卡”制度,优化人才生活保障,提供就医“绿色通道”,为人才子女提供入园入学优惠;对新引进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安置随行配偶。

2 烟台市人才体制机制存在问题

近些年,烟台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海洋产业人才体制机制,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

2.1 引才政策竞争力不强

虽然烟台市不断完善人才政策,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创新体制机制,但除了“双百计划”“蓝色领军人才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进计划之外,对一般海洋领域产业人才的吸引政策优惠力度不足,对域外人才吸引的政策竞争性也不够。相较于广东省已建立了相对成熟的海外人才联络体系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烟台市引才机制仍有不足。

2.2 育才基础相对薄弱

与烟台市接壤的青岛市,共有山东大学(青岛市)、中国海洋大学等29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成了青岛市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21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426家省级创新平台、2328家市级创新平台[3]。烟台市的涉海驻烟高校院所仅有7个,数量偏少,而其中专门从事海洋领域教学研究的单位更少。教学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以学术为导向,忽略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社会效果的评价。涉海教育主体缺乏导致了烟台市培育海洋产业人才的基础较弱,能力不足。该市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与产业规划、需求相配套的人才培养专项规划。海洋产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不配套的现象比较突出,海洋职业培训的能力和水平与海洋产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海洋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2.3 成果转化动力不足

海洋产业人才,特别是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海洋科研人员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因为大都属于职务发明,属于国有资产,所以在转移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4]。虽然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已有规定,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各单位缺乏具体的实施规定,科技成果难以落地转化。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顾虑,在政策不明晰的情况下不愿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同时,科研人员由于难以得到应有的激励,也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造成大量的科技成果沉睡在实验室里。

2.4 人才流动渠道不畅

海洋产业人才流动渠道不畅,难以实现人才的纵向、横向自由流动。由于受区际利益的影响,海洋产业人才在跨区域流动时,往往会遇到一定障碍,受到较大限制。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不足,虽有政策,但是落地较难。如何破除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打通海洋产业人才的纵向、横向流动渠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加强烟台海洋产业人才建设的措施建议

3.1 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地方政府部门对海洋行业人才的宏观管理、法规制定、技术服务、质量监管与保护等领域的有关职责。促进人才管理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维护和完善地方人才的政策自主权,进一步强化地方人才主体意识,使其在培养、引进和利用人才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引导人才服务机构合理地承担政府转移的人才管理与服务职能,积极开展市场化、专业化的人才发展、技术转移、科技支持以及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等服务。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力资源供需、市场价格等竞争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为海洋领域的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务。进一步健全人力资源信用制度,建立人才失信惩戒机制,对海洋产业人才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研判,根据人才建设需要适时进行修改完善。

3.2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

加大对海洋产业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人才柔性流动聚才激励机制,创新项目汇才和外引纳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教育与培养方式等[5]。凸显科学的需求导向,坚持公共服务搭台、市场规律唱戏,统筹全市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和培养开发规划,积极构建以科技创新发展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方式[6]。创新“候鸟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方式,引导海洋产业用人单位成立“候鸟”人才工作站[7],采用兼职挂职、课题协作、科技咨询服务、客座教师、技术入股等形式,柔性汇聚海洋人才智力资源。增加驻境外人才工作站布点,鼓励和支持烟台市企业和社会团体等驻外机构设立海洋产业人才工作站,深层次挖掘海外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型信贷产品和服务的规范开发,进一步明确以专利、技术等领域作为政府资金参股的政策,并鼓励政府积极调整税收、创业贷款等政策,进一步扶持鼓励海归人员创业创新[8]。

3.3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校企合作的技能性人才发展模式。一是优化本土人才提升机制,以项目带动海洋产业科研人才培养,逐步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在重点人才工程项目中单独设立青年专项。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建立企业首席技师、特聘技师等制度,建立技能人才激励机制。改善海洋产业企业家成长环境,遵循成长规律,建立企业家素质提升机制,定期选送企业家到海洋行业龙头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参加学习培训。二是优化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推动职业院校在学科配置、课程改革等方面与烟台市海洋产业需求深度衔接,推进建立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实习基地、技术专家工作室。三是设立海洋产业人才培养奖项,支持高校院所和企业协同育人,打通教学、科研、实践通道,并建立“企业导师+学术导师+创业导师”三师人才培养管理模式,实现创新实践、创业指导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

3.4 健全人才激励和流动机制

加速建设科学性、社会性、市场化的海洋产业人才评价体系[9],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力度。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科技交易市场上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让转化。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实施以提高知识价值为主导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开展基层人才职称制度改革,以激发基层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10]。健全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奖励制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技术人员离岗自主创新。实行多元化的分配方式,扩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自主权,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形成科技激励的长效机制[11],对关键岗位和急需紧缺的现代海洋产业人才提出特殊分配奖励措施。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12],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创新创业的内在活力。鼓励业务相关的科研院所之间组建不同类型和层级的海洋产业创新联合体[13],派驻技术骨干,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3.5 完善人才服务和保障机制

烟台市优化优质服务供给机制,探索人才服务“全链条”办理,发挥政府统筹、各单位协调的核心作用。实行海洋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各级党政干部现代海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了“尊贤爱才、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容错率高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以及开放民主、竞争择优的体制环境。烟台市应定期评选表彰海洋渔业先进集体和个人,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向海洋产业一线流动,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在全市上下营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烟台市科技成果海洋
《灌木丛篁图》
人文天下(2021年5期)2021-08-15 12:15:14
烟台市苹果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烟台果树(2021年2期)2021-07-21 07:18:22
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教育中的探索——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1:00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商周刊(2019年1期)2019-01-31 02:36:24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47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6期)2014-03-11 16:36:16
科技成果
航天器工程(2014年5期)2014-03-11 16: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