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小说《十二楼》英译本的翻译诗学对比研究

2023-05-31 22:34:22曹灵美傅筠茹
今古文创 2023年14期
关键词:十二楼英译本李渔

曹灵美 傅筠茹

【摘要】 《十二楼》是李渔继《无声戏》之后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也是李渔所有作品中英译时间最早的一部作品。本研究以诗学为视域,对比分析了德庇时、茅国权、韩南在翻译《十二楼》过程中的诗学特征及其译本表征,旨在促进翻译诗学及翻译批评研究,并为海内外李渔作品研究搭建桥梁。研究发现:德译本主要遵循“实用主义”诗学观,重在传递小说所呈现的异域文化特征、风土人情,较少关注原作的艺术形式与语言风格;茅译本主要采用“异质化”诗学观,倾向于以西方读者为中心、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韩译本主要表现出“文化传真”诗学观,依从同质化诗学,其译作中渗透着不少中国传统诗学元素。

【关键词】 李渔;《十二楼》;英译本;翻译诗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4-010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4.033

基金项目:金华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诗学视域下李渔小说《十二楼》英译本的文化折射率研究”(编号:YB202207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孙子兵法》英译研究”(17YJC40119)课题研究成果。

一、引言

李渔(1611—1680),浙江金華(兰溪)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十二楼》是李渔继《无声戏》之后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也是李渔所有作品中英译时间最早、翻译史跨度最长的一部作品。《十二楼》共有三个较有影响力的英译本:(1)最早的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1795—1980)译本,简称德译本。他节译了《三与楼》《合影楼》《夺锦楼》,成书于19世纪20年代;(2)茅国权(Nathan K.Mao,1942—2015)译本,简称茅译本。这是目前唯一的英文全译本,包括《合影楼》《夺锦楼》《三与楼》《夏宜楼》《归正楼》《萃雅楼》《拂云楼》《十卺楼》《鹤归楼》《奉先楼》《生我楼》《闻过楼》,成书于20世纪70年代;(3)美国哈佛大学韩南(Patrick Hanan,1927—2014)的节译本,简称韩译本。他选译了《夏宜楼》《归正楼》《翠雅楼》《拂云楼》《生我楼》,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韩南认为十二座楼宇故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文学作品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除了受意识形态(如译者的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也与译者的翻译诗学紧密相关。下文拟以诗学为视域,对比分析德庇时、茅国权、韩南在翻译《十二楼》过程中的诗学特征及其译文表征,旨在促进翻译诗学研究及翻译批评研究,并为海内外李渔作品研究搭建桥梁。

二、文献综述

学界对《十二楼》的英译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类:(1)对《十二楼》英译史的介绍:羽离子(2001)、何敏(2008)等学者均有涉及该小说在英语国家的译介,但多为翻译史角度的介绍,而非对《十二楼》英译研究的专论。(2)对《十二楼》英译策略的分析:近年来,一些学位论文开始介入文本分析,例如:夏洁(2009)对德庇时译本翻译策略的探析、郭盈(2012)对三个英译本翻译策略总体特征的归纳、王成(2015)基于译者主体性视角探究韩译本的翻译策略、奚琛珺(2021)基于译者行为批评视角对茅译本和韩译本进行比较等,但未从诗学角度对比其不同译本的翻译诗学与翻译风格。(3)对《十二楼》英译注释的研究:唐艳芳(2018)对德译本、茅译本、韩译本中的注释展开历时对比,通过对比三个译本中的注释类型和注释内容的差别,揭示了不同时期翻译策略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交流状况。

综上所述,前人主要就《十二楼》英译史、英译策略、英译注释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未专门基于诗学视域探讨其英译本的翻译诗学与风格问题。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区别于实用语言的“诗语”,文学翻译具有特殊性,必须将其纳入诗学轨道(Meschonnic 1999:25)。本文拟以德译本、茅译本、韩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三位译者的翻译诗学及其对各自译本的影响。

三、翻译诗学的提出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诗学”概念以来,学界已萌生出许多支系,如比较诗学、认知诗学、翻译诗学、后现代主义诗学等。尽管这些诗学采取了不同的理论视角,但大多还是围绕文学作品展开研究。

1973年,Henri Meschonnic首先提出了“翻译诗学”这一术语,并对之后的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Meschonnic(1999)在《翻译诗学》一书中指出,翻译理论应包含于诗学中。诗学是一个更深刻全面的理论系统,翻译诗学应建立在整体性理解作品的理论基础上。译者在翻译时不再以文本为“中心”,而应根据自身及其他外在因素来阐释文本。诗学概念不局限于文学理论中的诗学,而应延伸至整个文化系统的建构。后来,Venuti(2004:176)提出了“以原语为取向”的翻译诗学观,引进了异质话语,指出了以翻译为手段的当代主义诗学实验,较有力地冲击了英语主流诗学。Lefevere(1997:79)则提出了“以译语为取向”的翻译诗学观。他认为,文学翻译若要进入接受语系统,须遵从诗学法典。如果读者不能以自己预期的诗学方式去接受译文,它们将无法进入译语文化。Lefevere将“诗学”和“意识形态”放在一起,开启了翻译诗学转向,构成了翻译诗学的意识形态模式(耿强 2021:131)。

四、《十二楼》英译本的翻译诗学分析与比较

成书于不同年代的《十二楼》三个英译本具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交流状况,表现出不同的翻译诗学表征。下文拟结合具体译例,分析和对比德译本、茅译本、韩译本的翻译诗学特征及译本表征。

(一)德译本的翻译诗学——“实用主义”诗学观

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翻译官以及英国传教士,德庇时翻译《十二楼》时具有更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在德庇时所处的时代,欧洲工业革命迅速崛起,全球商业快速扩张,欧洲的翻译家们对李渔小说没有太大兴趣。他们阅读李渔小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因此,德译本重在译介《十二楼》的小说内容,尤其是伦理道德和社会风俗,如中国官制、诉讼程序、家庭伦理、婚姻观等。除了小说内容本身外,德译本对该小说的艺术形式、语言风格等关注较少。在他看来,《十二楼》更接近东方轶事,是一段充满异国风情的东方纪录(郭盈 2012:6)。在译序中,德庇时用tale一词来形容该小说。他认为该作品不能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并选择把前面冗长的介绍(回前诗和入话)省略掉,只从故事真正开始的地方开始译文(Davis 1822:vii)。但在译文中,德译本多次通过脚注对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奴仆制度等做补充说明,包括中国地理、地方民俗、鬼神文化等。请看以下语例:

例1:

原文:继武唤她上船。

译文:Ji Wu asked her to get on the boat.

注释:Almost all journey are performed by water in China.(Davis 1822:194)

例2:

原文:要连人带产投靠进来为仆的。

译文:being a servant bringing with money or property.

注释:The slavery,which is recognized and tolerated by the laws of China,is a mind species of servitude,and perhaps not very degrading in a country.(Davis 1822:200)

以上两处译例均通过加注的方式来说明古代中国的水路情况、奴仆制度。作为西方传教士,德庇时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伦理纲常等都应在译文中加以解释,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使译文读者更加了解充满异国风情的东方文化。在德庇时所处年代,译者们更关注小说里的文学价值及小说里所描述的异域社会文化特征,如社交礼仪、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等,对原作的艺术形式、语言风格等关注较少。从总体上看,德译本表现出较明显的实用主义翻译诗学观。

(二)茅译本的翻译诗学——“异质化”诗学观

综观茅译本的翻译风格,译者主要遵循了“以西方读者为中心、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诗学观,依从异质化诗学,通过适度的文化改写以及复述式的翻译策略,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茅译本在正文前对李渔进行了介绍,从生平、哲学思想、文学成就这三个方面交代了李渔身处乱世的多舛命运以及李渔精妙的小说笔法。茅国权十分欣赏《十二楼》精巧的情节结构安排、性格迥异的人物特征、有趣的中国古代社会风情。他在译本前言中指出,他主要采取的翻译方法是复述式翻译(retelling),即重拟故事题目、省略章回题目、重组句子结构、删除冗余细节、遵从英语语法、减少汉语语法陌生化引起的不适、保持原著精髓,旨在使小说情节更集中、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该译本的预期读者对象主要是那些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英文读者、具有汉语基础的东亚系或比较文学专业学生(Mao 1979:viii)。鉴于中西方读者在母语特点、社会文化背景、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茅译本倾向于采用英文短篇小说体例,语言尽量通俗易懂,增加译本的可读性。请看以下语例:

例3:

原文:说过这一句,就轻启朱唇,慢开玉齿,试梁间之燕语,学柳外之莺声,背将出来。

译文:As soon as she said that,Hsien-hsien,with becoming modest grace,recited the prayer her father had written.(Mao 1979:36)

该例中,茅国权舍弃了原文中的隐喻用法——“朱唇”“玉齿”“梁间之燕语”“柳外之莺声”,降低了翻译难度,使译文更为平实和流畅,但不免失去了原文隐喻意象的生动性和画面感。除此之外,茅译本删除了原文多处典故和俗语,采取简要意译的方式,以降低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难度。

例4:

原文标题:《三与楼》 《夏宜楼》 《奉先楼》

译文:Buried Treasure The Magic Mirror The Male Heir

茅国权对十二座楼的题目均进行了重译,以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如例4所示。《三与楼》的英译以事件为中心,被复述为Buried Treasure;《夏宜楼》的英译以推动情节转折的小说物件为题,被复述为The Magic Mirror;《奉先楼》的英译以故事人物为题,被复述为The Male Heir。如果直译这三座楼的名称,可能会不符合英文短篇小说的标题惯例,无法起到总领全文、给予阅读提示的作用。

(三)韩译本的翻译诗学——“文化传真”诗学观

综观韩译本的翻译风格,译者主要表现出以“文化传真”为基本的翻译诗学倾向,依从同质化诗学,译作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诗学元素。韩南对李渔本人以及李渔的白话小说颇有研究,成果丰硕。他是美国学者中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最有造诣的汉学家之一。韓译本在明清话本小说的体制特征上主要向中国文化及李渔靠拢,充分展现了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文学才智,尽量真实地再现原文本的意义(王成 2015:48)。他充分保留了李渔《十二楼》的原作形式,几乎没有删改,并附有导言和注释,体现出了学术型的翻译规范。但在译文的语言修辞方面,韩南十分注重兼顾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考虑到译文读者的预期接受。李渔在《十二楼》中巧妙地运用了回环、拆字、反语等辞格,以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对于这些比较难译的修辞手法,韩南均进行了灵活处理,有效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请看以下语例:

例5:

原文:红颜薄命

译文:pretty face,sorry fate (Hanan 1998:211)

该译文不仅在句式、结构上做到了对偶,以保持原文的对仗结构,而且做到了韵律对应,几乎比原文更胜一筹。

例6:

原文:梅者,媒也;香者,向也。

译文:Mei (plum-blossom) stands for mei (matchmaker) and xiang (fragrance) stands for xiang (hither and thither) (Hanan 1998:62).

在该例原文中,译者通过括号释义的方式再现了原文中的双关语,既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结构,又准确地传递出双关语所隐含的内涵意义。韩译本体现出了文化传真的诗学观,与茅国权的译文形成了鲜明对比:“Mei” means “a slave girl”,and “Hsiang” means “the inclination towards some activity”(Mao 1979:65)。

五、结语

综上所述,《十二楼》三个英译本表现出了不同的翻译诗学倾向,具体如下:(1)作为西方传教士,德庇时主要遵从了“实用主义”诗学观,重在传递《十二楼》的小说内容,尤其是伦理道德、社会风俗,较少关注原作的艺术形式与语言风格。(2)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英文读者、具有汉语基础的东亚系或比较文学专业学生”作为目标语读者,茅国权主要遵循了“异质化”诗学观,通过适度的文化改写以及复述式翻译策略,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该译本通过重拟故事题目、省略章回题目、删除冗余细节、遵从英语语法等手段,使译文更符合预期读者的阅读习惯。(3)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知名汉学研究专家,韩南对李渔及其白话小说颇有研究,译本主要表现出“文化传真”诗学观,展现了李渔的创作意图和文学才智,尽量真实再现原文本意义。同时,韩南也十分注重兼顾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诗学视域下的李渔小说英译研究,有助于促进翻译诗学研究及翻译批评研究,并为海内外李渔作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耿强.翻译诗学:一个学科关键词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3):129-136.

[2]郭盈.《十二楼》英译研究:以德庇时、茅国权、韩南译本为中心[D].北京大学,2012.

[3]李渔.十二楼[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4]陆杏.德庇时英译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以《十二楼》和《好逑传》译本為中心[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5]唐艳芳.李渔《十二楼》英译注释历时对比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34-43.

[6]王成.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韩南英译《十二楼》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7]奚琛珺.译者行为批评视角下的李渔《十二楼》英译比较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21.

[8]羽离子.李渔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及海外的有关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69-78.

[9]Davis,J.F.Chinese Novels,Translated from the Originals[Z].London:John Murray,1822.

[10]Hanan,P.(trans).A Tower for the Summer Heat[Z].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8.

[11]Lefevere,A.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2]Mao,N.(trans).Twelve Towers:Short Stories by Li Yü[Z].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79.

[13]Meschonnic,H.Poétique du Traduire[M].Lagrasse:Verdier,1999.

[14]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2004.

作者简介:

曹灵美,女,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典籍英译。

猜你喜欢
十二楼英译本李渔
《孙子兵法》罗志野英译本研究
英语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38
SOLES OF WIT
汉语世界(2020年2期)2020-04-29 09:53:56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论《十二楼》的女性及其生存困境
北方文学(2017年15期)2017-07-31 21:30:24
《十二楼》词汇选释
魅力中国(2016年45期)2017-07-20 17:55:23
论《十二楼》的女性及其生存困境
李渔的养生之道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38
《十二楼》男性形象探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杨梅救了李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