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局”视域下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实践旨归

2023-05-31 23:30朱清河时潇锐
教育传媒研究 2023年2期

朱清河 时潇锐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 “两个大局”的视角出发,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根本要义,认为其实践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利益鼓呼;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向心力;在世界局势大变动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新闻界的行动目标与前进航标。

【关键词】“两个大局”;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实践旨归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对当今世界格局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党和国家在新征程上对国际局势最新境况的高度概括。新闻舆论工作与其他事业相比,与众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在于其在构建意识形态、整合社会力量、沟通内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便利性、主导性、统筹性与强效性。作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①并以“五个事关”为定位,新闻舆论工作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其应有之义,其发展路径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来把握,其建设方向也必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视域下进行考量。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面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效能,放眼全局、感知变局,准确报道“两个大局”,实现团结人民、联接中外的职责使命,是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面临的现实课题。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为这个现实课题给出了发展方略。本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为出发点,探寻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旨归。

一、坚持“党性原则”与“党管媒体”,为人民群众利益鼓与呼,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争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执政的合法性自始至终在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服务。因此,政治方向鲜明与工作服务目标明确始终是摆在中国新闻人面前务必谨遵的行动指南与职业规范。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报纸宣传党的主张、维护人民权益、捍卫民族利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不断坚持并发展马克思的报刊理论,并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学,②反复强调“党性原则”“党媒姓党”与“党管媒体”。“党管媒体”是党性原则的直接体现,不仅限定了中国政治传播的运转形态和发展方向,体现中国政治传播最鲜明的特点;③更是自始就明确了中国新闻舆论工作整体的掌舵者,也成为恒定不移的新闻制度规制。2014年,中共中央对新闻宣传主管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中共中央對外宣传办公室并入了中共中央宣传部;2019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以党内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新闻媒体的全面领导地位和原则。如果说军队、警察等是强力的国家机器,那么新闻媒体可以被看作是“软机器”。这个“软机器”兼具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双重属性与责任,必须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才能保证国家和执政党的政策主张全覆盖地传递到各个角落,才能更好地保障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国家制度和社会实践中彰显“人民意志”、发挥人民作用,使“人民性”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④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以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性、人民性统一论”,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重申,⑤是对三十多年来新闻宣传领域“党性”与“人民性”争论的一次“拨乱反正”。⑥在中国,坚持党性与坚持人民性是统一的,“政治家办报”与“人民群众办报”也是统一的。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既是其自诞生以来就确定的使命,也是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⑦脱离群众也是“新时代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在党内开展了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共五次集中性大规模学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无论是否中国共产党党员,都要参加这些学习教育,目的就是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坚定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一以贯之地体现在新闻舆论工作的实践与成果中。

有学者认为,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是中国革命,微观则是新闻宣传;而且宏观层面的统一,需要靠微观层面的统一来建构。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宏观层面的中国革命变成了改革和发展,但若要继续顺利推动宏观层面,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同样需要微观层面的良好发力。人民群众是新闻生产活动的主体,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闻事业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观。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职业活动时,要从全党、全体人民的利益出发,坚决摒弃将“党性”与“人民性”割裂的现象与做法,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显著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胸怀大局,视野广阔,将能否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立足点,将能否有助于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为出发点。在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征程中,新闻事业的价值在此,新闻舆论工作者和新闻舆论工作的价值亦在于此。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世界媒介技术突飞猛进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向心力

当代媒介技术的迭代更新与加速突进,不断冲击与颠覆着传统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格局和舆论引导情势。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新闻舆论的导向问题。“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对导向作用的看重,不仅体现在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上,还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与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相比,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更具特殊性。文学艺术需要通过载体进行传播,走进剧院、电影院、观看艺术展览的受众数量往往容易受到空间、时间和经济能力等的限制,文学作品的导向功能时效性相对较弱。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作用往往更多地集中在特定人群和领域,对大多数人更多的是通过基础知识普及来达到教育引导的作用。新闻媒体以其传播范围全覆盖广、受众数量巨大、传播内容形式多样化、接收经济、时效性强等特点,具有独特的优势。网络媒体兴起后,互动性和定向推送功能更为这种优势增添了砝码。

网络等新兴技术不断发展,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联系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信息流量不断增长。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各个国家都想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不仅如此,新兴技术在意识形态渗透、舆论战方面的影响也呈几何式扩大,互联网技术和管理水平全方位关系到国家安全。具体到新闻舆论工作上,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媒介技术革新,同时也使传统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导向功能受到挑战。传统新闻业的“封闭系统”被打破,使其对新技术、用户、市场等配置资源的掌控下降,造成传统新闻业的危机。此外,网络媒体的兴起,还导致非新闻信息的大量传播,这些信息裹挟各种价值观纷至沓来,在传统新闻业资源占比下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对本就稀释的资源造成再消解的力量。目前中国很多大型网站、网络媒体、自媒体全系体制外机构,传播者的身份五花八门,传播行为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9.95亿,网民使用率94.6%;网络直播用户达7.16亿,网民使用率68.1%。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數字经济发展存在“流量集中、市场占有率集中、企业注册地集中、平台收入集中等四大集中态势”;分析1000个具有代表性的App,文体娱乐、信息服务类App数据流量占比分别达88.01%和5.83%,共占93.84,而电商购物和餐饮类App数据流量总共只占据4.79%。可见网络视频和文体娱乐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使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与其他网络媒体功能相比,网络视频、网络直播这两个功能更注重传播者和普通受众的信息传播与互动,似乎也更容易“出问题”。网络视频的发布者、进行网络直播的播主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小微型媒体、一个信息发布“机构”。如果形成了庞大的团队,那便会有资本力量进行左右。他们尽管不一定发布新闻,但发布的内容都有可能转化成新闻,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导向性。尤其是粉丝数量较多的账号,他们已经在网络媒体发展中,一定程度地占据了原本属于传统媒体的“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由于网络信息量巨大,“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传统的、狭义的媒体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海量的信息传播实际,对意识形态的管控和社会舆论的引导的中介就必须从传统媒体扩大至所有拥有一定数量资源的群体。因此,“让主旋律和正能量主导报刊版面、广播电台、电视荧屏,主导网络空间、移动平台等传播载体,不能搞两个标准、形成‘两个舆论场”,任何媒体、报道、环节都要讲导向就变得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导向能力,“媒体融合”已经由业界自身的发展行为,逐渐成为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战略意识的一种党政权力介入的系统性行为,并连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通过媒体融合改革,加强主流媒体在互联网领域的主流化力量,扩大主流媒体的网络生存空间,防止网络空间越轨。与此同时,加强网络社交媒体管理,对网络不实信息和不当信息的传播者进行封号处理,减少不良信息对网络用户的影响。

此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还要处理好媒体市场化的问题,在中国,不存在完全独立于体制的媒体。2022年3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2年版)》发布,新闻传媒类6项业务禁止非公有资本进入;两项特定业务控制非公有资本比例,还有大量业务必须经过许可。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相比,2022年版对负面准入事项规定更严格、具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执政党和政府对资本进入新闻传媒领域的管控越来越严,坚决防止资本干涉舆论和意识形态。对新闻传媒、出版、文化产品、广播电视电影等方面的市场准入限制,是确保主流舆论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的必要手段,加之对自媒体建立更加具有可行性的引导和管理措施,并将融媒体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以促进社会共治,使新闻媒体在坚持党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前提下,既尊重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又在全社会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舆论导向,全力维护国家共同体意志,汇聚起自上而下统一的国家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最广泛的社会动员基础。

三、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的正面宣传为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新闻舆论工作中,“新闻”和“宣传”不是对立关系,至少是交叉关系。把“新闻”与“宣传”最大限度地统筹兼顾在一起,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更是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贯彻实施历史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这一新闻舆论思想,在其系列讲话中多次重申与强化了“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新闻传播原则与方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涉及怎样看待真实性这个重大问题”,“关键是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平衡,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由此可见,正面宣传为主、新闻真实与舆论监督这三者是统一的,统一于“团结稳定鼓劲”之中,统一于激发全党全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全局团结奋进之中。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核心是把握“团结稳定鼓劲”的宣传目标。一方面,“对社会上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正面引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明辨理论是非、澄清模糊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把舆论工作视为一种思想政治工作,以期“成风化人”。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不可避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等思想的影响;而在当前逆全球化的趋势下,“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排斥也有可能促使部分人在截然不同的思想中左右摇摆。为此,中宣部大力支持中央和省级共39家党报理论版建设,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宣言”署名文章,提升理论说服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及制度不断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另一方面,在“正面”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国内新闻学界和业界先后出现了内容论、效果论、利益论、主观论和求是论等五种主要观点。很长一段时间,有相当数量的一部分人(学界、业界、新闻舆论工作主管部门领导干部)认为“正面”是内容正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内容正面”还是“效果正面”这个选择上,正面宣传更重要地应该理解为以正面宣传效果为主,而不是以报道内容正面为主。如果以正面内容为主,就排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生存空间,况且正面内容并不一定带来正面效果。例如,在灾难新闻中,注重报道领导指示要求引发受众负面评价就是正面内容高于正面效果所导致的。对于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要“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不做裁判官,但要“积极关注报道”“推动改进工作”。这个“推动改进工作”的过程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需要的过程,也是团结、稳定、鼓劲的过程。中国制度优势只有在统筹做好政党推动、民众参与、政党民众协同发力三者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因此,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在舆论监督中得到提高,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而为国家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支撑和保证。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主要通过加强重大主题、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宣传三方面来实现;同时还要通过过硬的业务素质增强正面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保证正面宣传的效果。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方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总结会议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总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均指出,庆祝活动起到了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的作用,要抓住时机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活动成果,“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在重大典型方面,通过授予“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国家荣誉称号”等荣誉,树立榜样,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在重大事件方面,不能将“重大事件”片面地理解为“正面事件”,还应包括“负面事件”。例如,唐山打人事件曝光后,各大媒体迅速发表评论并与网络社会舆论达成高度一致,在一个“负面事件”发生后让人民群众坚定党与国家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心,起到了较好的正面宣传的效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是统一的,党性与人民性更是统一的。

以正面宣传为主达到效果的过程,是一个从量的叠加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正向效果来之不易,要防止把“正面宣传”变为“错误导向”,更要防止把“舆论监督”变为“反向引导”,继而引发“负面舆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实际上,领导干部要增强媒体工作水平,首先要增强政策理解执行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知道群众诉求,抓住事物本质,其次才是如何运用媒体的问题,毕竟,网络社会和网络舆论是现实社会的反映,社情民意和矛盾问题的根源都在现实社会。政府发布的通报兼具发布信息、缓和社会矛盾、引导舆论等多重作用。媒体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用好了,才能发挥正面功能。

四、坚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国际舆论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外交策略、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等影响直接而深远。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需求与日俱增,“我们现在有底气、也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对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对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识至为重要”。但国际、国内环境决定了中国国际传播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如何在复杂且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中讲好故事、壮大声音,是一个艰巨的现实课题。

中国在国际社会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与众不同的政治制度和运行方式;作为世界古老文明一直没有中断的国家,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还是发展最迅速的经济体之一,有着高效实用的发展模式,多种因素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前进历程。因此,中国是一个信息源大国,是一个需要被国际社会了解的国家,国际社会同样也需要中国的信息。

当然,信息源大国的特殊性,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国际传播面临的实际困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就面临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博弈;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社会文化使一些没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具有一定的理解壁垒;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产生了国际上对中国的“威胁论”“掠夺论”等评价。近些年,世界出现了“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的思潮,“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们面对了更多的“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2020年,新冠肺炎的全球蔓延带来无法预知的影响,引发了更多不确定因素,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2022年,世界局部冲突不断爆发,部分冲突产生的“蝴蝶效应”甚至无法估量。如何让国际社会及时听见并准确理解中国声音,提高国际话语权,赢得更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成为更加迫切的政治任务。

首先,“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如何形成并选择能够准确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的话语,是建设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第一步。话语没有传播力,就没有影响力,也就没有话语权、主动权。传播力是綜合的,只有具有实用性、独创性、简洁性、不可替代性且又直截了当地表达,才能迅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广泛传播。其次,国家的硬实力是提高话语传播能力的巨大推手。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长期占据话语的优势地位,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长时间保持领先地位。当中国的世界领先成就越来越多时,国际上学习汉语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这无疑将促进中国国际话语能力大幅提升。再次,国家话语是否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实践能否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智慧支撑和方案借鉴。由此看来,国际传播能力提高应把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作为突破口,从而在国际传播中取得影响力、主动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涌现的、西方原有话语无法诠释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在话语竞争中创造出鲜明的形象,“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国际新闻报道是国际舆论形成的基础。新闻媒体在新闻资源获取、议程设置、传播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国际新闻报道和传播的主力军,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当前,世界上的主流媒体仍以发达国家居多,而且英语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等也具有强大的市场份额。各类媒体在俄乌冲突当中各显神通,以致舆论战不仅在所有主流媒体间打响,更在网络空间展开角逐。社交平台真实与虚假消息并存,普通网民有时无法分辨信息真假,不同观点的人在网络社会形成不同圈层,对社会整合动员也产生极大消极作用。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媒体和媒体集群,加强国际媒体交流合作,形成矩阵效应,“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不仅要通过新闻报道,树立“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能力;还要突破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信息封锁,将信息精准传达到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另一端;更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通过国内舆论场的整合,对国际舆论施加影响。

媒体竞争和发展的关键在人才,“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闻从业人员既要紧跟时代发展,又要保持定力,夯实专业基础,发挥新闻媒体检测功能,融合新闻技术与实践研究创新,践行“四向四做”要求,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诚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政治学者“要建立理论自信,并要具备宽阔的历史视野”,同样,以“政治家办报”为要求的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也要具备宽阔的历史视野和全球政治经济眼光,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关切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洞察当前生活事实的历史本质,扩大世界问题发言权,“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五、结语

无论“大变局”如何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不变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境下的复兴。统筹“两个大局”应从全局出发来应对变局、在变局中谋划全局,从而达到跨越风险阻碍,赢得全局的目标。新闻舆论工作能力的提高是增强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必要条件,也是在世界变局下实现战略全局目标的有力武器。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报刊理论,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新闻舆论思想一脉相承,其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任务谋篇布局,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定位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84页、第660页、第586页。

②朱清河、焦慧敏:《延安时期“党管媒体”的话语建构和经验启示》,《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4期。

③荆学民、赵洁:《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传播的基本经验》,《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④牟成文:《人民意志:马克思法哲学的思想特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⑤郑保卫:《“党性人民性统一论”的理论来源与当代发展》,《新闻大学》2018年第2期。

⑥陈力丹:《党性和人民性的提出、争论和归结——习近平重新并提“党性”和“人民性”的思想溯源与现实意义》,《安徽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⑦胡锦濤:《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⑨李冉、邹汉阳:《党性、人民性的话语起源与行动逻辑》,《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5期。

⑩朱清河、尤成:《论恩格斯和平时期的党报工作原则及其对我国党报工作的启示》,《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1期。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81-189页、第21-24页、第181-189页、第21-24页、第181-189页、第181-189页、第181-189页、第119-123页。

姜华、张涛甫:《论传统新闻业的危机及其结构化根源》,《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年第1期。

陈昌盛、许伟、李承健:《数字经济发展究竟有多集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https://www.drc.gov.cn/DocView.aspx?chnid=386&leafid=1339&docid=2903067,2021年4月22日。

张涛甫、赵静:《媒体融合的政治逻辑——基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视角》,《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年第11期。

唐登然:《党管媒体: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逻辑》,《科学社会主义》2020年第1期。

张骐严、牛家儒:《新时代融媒体发展的生命在哪?——中央及地方融媒体传播的改革实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https://www.drc.gov.cn/DocView.aspx?chnid=386&leafid=1339&docid=2903747,2021年8月17日。

张勇锋:《舆论引导的中国范式与路径——“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新探》,《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

胡洪彬:《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政治系统分析》,《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3期。

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新华出版社2017年版,第90-10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总结会议在京举行》,新华社,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0/16/c_1125111946.htm,2019年10月16日。

《习近平亲切会见庆祝活动筹办工作各方面代表》,《人民日报》2021年7月14日。

习近平:《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8月25日。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第164页、第167页。

程曼丽:《从“两个大局”看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国际传播》2021年第6期。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民日报》2021年6月2日。

黄楚新、朱常华:《大变局下的新闻传播实践与研究》,《教育传媒研究》2021年第2期。

朱云汉:《百年变局与中国政治学的新征程》,《政治学研究》2021年第1期。

陈立新:《世界变局与历史观的复兴》,《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人民日报》2021年1月30日。

王岩:《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辩证逻辑》,《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4期。

(作者朱清河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时潇锐系山东省烟台市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

【责任编辑: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