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有十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這十年中,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架构不断成熟和完善,也随之形成了一整套理念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具备坚实、广泛的国际话语基础,国际传播从业者要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更高效能的传播,就要紧密围绕这些理念进行叙事创新,包括议程设置、传播模式、选题策划、分众化传播策略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更为广泛的国际共鸣,具有更强的国际话语权和传播影响力。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叙事 话语体系构建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在国际场合面向世界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十年来,该理念为推动世界发展、稳定国际局势、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向未来,如何系统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体系,通过叙事创新让该理念在国际上引起更为广泛的共鸣是摆在国际传播从业者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
一、议程设置:以破解全球“四大赤字”作为舆论博弈的理论依据
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并发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讲话提出,当今世界需要破解“四大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梳理世界近代史不难发现,造成世界“四大赤字”的原因与美西方推行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零和博弈有着直接关系,如欧洲难民危机与“颜色革命”的因果关系,俄乌冲突与北约东扩的因果关系,美元霸权造成的全球性发展不均问题,而西方媒体鲜少从这些层面进行系统性叙事,也鲜少从全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直面“四大赤字”问题,若要让中国理念在国际上具有更强的感召力,中国媒体就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高维度的思想层面进行议程设置,以破解“四大赤字”作为与西方开展舆论斗争,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思想和理论依据。
这方面一个很好的案例是在美军撤离阿富汗一周年之际,中国国际电视台(以下简称CGTN)与阿富汗沙姆沙德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论坛《阿富汗:和平重建之路》。论坛设置的议程是美军撤离给阿富汗造成的经济、社会和人道主义困境,以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为议程设置的中心思想,完成了一次成功的对美舆论博弈。论坛中,CGTN以和平重建为话题导向,呼吁国际社会对阿富汗进行人道主义支持。在话语设计上,充分展示来自阿富汗本土的声音,揭露美国撤军造成的阿富汗经济社会危机;在传播内容方面,CGTN注重凸显中国立场和中国在阿富汗重建之路上发挥的积极作用。论坛的议程设置以破解“四大赤字”为理论根据,紧扣西方媒体回避的事实进行话题设计,在传播内容上既突出中国声音又展现阿富汗诉求,充分发挥了中国媒体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选题策划:以建设“五个世界”作为选题设计的“五个纬度”
对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话语分析,可以提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建设的“五个世界”,它们分别是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五个世界”被认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五个支柱。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五个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圈定了五个重要纬度。
CGTN于2022年底推出了四集系列纪录片《了不起的决心》,该系列第四集《未来,共同的未来》的主题思想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全景式地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愿景,而非单纯地把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建立在经贸、基建等传统领域,该片在故事甄选时着重于选题的全面性和创新性。最终选定的六个故事主人公分别是援助塞尔维亚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医生、在尼泊尔修复受损文物的中国文物工程师、在非洲搭乘蒙内铁路通勤的单亲妈妈、在沙特开创物流新天地的中国女企业家、在云南从事野生象保护的西班牙生态学家和在宁波定居的巴西工业设计师。
这六组人物故事代表着六个主题——跨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医疗卫生合作、“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人民创造福祉、数字技术的普惠价值、高水平对外开放、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样综合的选题矩阵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构建的“五个世界”,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比如跨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中国女企业家中东创业的故事传播了创新驱动、普惠包容、以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生物多样性保护则传播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选题设计上的创新,使《了不起的决心》在策划阶段便已清晰找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理念的传播路径,值得借鉴。
三、传播模式:借助多元声音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现阶段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仍在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大倡议提出的时间尚短,在此背景下,我们要更好地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叙事,首先要做的是引发多元声音对其的关注、讨论、热议,在此过程中完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效能传播,与此同时,借助“他者”叙事,用“他者”的观点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体系,这本身也是在建设中国理念的国际话语共同体。
这方面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是CGTN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推出的系列电视论坛。论坛共有三期,主题分别为《共同的未来:全球治理的中国愿景》《共同的未来:全球安全倡议》《共同的未来:全球发展的中国愿景》,紧密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理念和行动导向进行深入探讨。
相较于访谈、专题片、纪录片等传统的电视报道形式,电视论坛的优势是能有效聚焦和传播多元的声音。论坛邀请到的嘉宾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他们中有学者、评论员、企业家、青年代表等,这样多元的嘉宾阵容,加上每期论坛有针对性的主题设置,便促成了一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多元视角、多维思想的聚焦式传播。
在借助“他者”叙事方面,论坛也做了精心设计。比如,对公平、正义、普惠包容的理念进行传播设计时,论坛引入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的对比。地缘政治评论员托马斯·保肯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例,指出相较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RCEP尊重不同国家的发展实际,不搞发达国家的“一刀切”标准,CPTPP最终的受益方实际是美国,而RCEP最终的受益方是参与的所有国家。再如,在对全球安全倡议观进行讨论时,多位西方嘉宾表示西方的地缘政治安全观已经不能解决当今世界的现实问题,法国智库有专家认为俄乌危机充分说明西方军事扩张只会加剧紧张局势,西方人士应该意识到国际秩序需要被重构,这段表述“借嘴说话”,有效传播了全球安全倡议所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四、聚焦人的故事打造共情元素 对西方和非西方采取分众化传播策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是人的全球化,后疫情時代将是人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将逐步告别基督教文明扩张式的中心—边缘体系,各种文明将进入共同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在此过程中将发挥引领和推动的作用。①因此人的故事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载体。
讲好人的故事的关键是创造共情。跨文化共情传播的驱动机制包括情感本能驱动,理性引导驱动和社交需求驱动。②基于跨文化共情的这几个层次,我们可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系的“共同价值”入手,寻找可以引起广泛共情的价值元素。比如通过坚守梦想、爱护家人、保护环境等具有人类共同情感价值的情节设计驱动共情。或者通过中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话题,传播开放包容、创新驱动、普惠发展等理念,利用理性引导驱动共情。还可以通过讲述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人物故事,启动社交需求驱动,让海外受众感受到我们讲述的故事贴近他们的生活,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讲好人的故事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对西方和非西方世界进行分众化的传播设计。对于西方世界,我们必须建立底线思维,预防美西方媒体借人类命运共同体掀起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比如鼓吹世界秩序将被中国重构,美国一些学者已有此类观点,如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纳迪·罗兰(Nadege Rolland)称:“如同所有快速上升的力量,中国寻求以反映其自身价值和利益的方式重塑国际体系,让机制和规范符合其自身的世界观,服务于其自身的目的。”③因此,对西方世界的传播策略应当是多讲事实,少讲概念,可以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系中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生态文明观等讲清楚中国观点、中国方案、中国贡献,着力于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该驳斥和揭穿西方话语漏洞和陷阱的时候,做到有理有据。
相比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发展中国家正在取得普遍认同,因此,对待非西方世界,我们的传播策略应该是着力于构建去西方化的全新理念叙事,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中国的历史经纬讲清楚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的本质区别,驳斥西方媒体按照其霸权主义逻辑给中国贴上的诸如“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中国债务陷阱”等标签。以引发非西方国家受众对西方已有理念叙事的反思甚至质疑为目标,带着明确的中国理念导向进行内容创作,比如可以多讲“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针对“普世价值”所推崇的民主、人权理念进行中国式话语创新的最佳抓手之一。中国的人权保障话语体现为几个“坚持”:坚持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坚持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相统一,坚持各项人权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人权的普遍性与本国国情相结合。④这样的人权理念既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诉求,也是对《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世界人权宣言》的充分维护与肯定。带着鲜明的中国理念导向进行去西方化的叙事创新,可以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更强的国际公信力和感召力。
五、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还会不断拓展和丰富,将为国际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和理论来源,这就要求我国媒体不断创新叙事方式,通过深化理论研究改进传播策略,通过实践探索不断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在传播路径和传播内容方面,要广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主动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议程设置和叙事创新,在同西方的舆论博弈中做到精准到位、鞭辟入里,同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去西方化话语引导与重构,以亲和、共情、融通的创新方式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韩茜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编辑
「注释」
①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理念是人的全球化》,人大重阳网,http://rdcy. ruc.edu.cn/zw/jszy/wyw/wywgrzl/48cfb9b89d374f2ca4d83343886f0716.htm, 2022年8月16日。
②徐明华、李虹:《国际传播中的共情层次:从理论构建到实践路径》,《对外传播》2022年第8期,第53页。
③Nadege Rolland, “Chinas Vision for a New World Order”, NBR SPECIAL REPORT #83,Jan.2020,pp.1-5.
④任丹红、张永和:《论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国际话语权的争取》,《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第64-73页。
责编:霍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