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曾寿及其词浅析

2023-05-31 13:09:33薄咲琦
今古文创 2023年5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

【摘要】清末民初,时代巨变,处于当时的文人们既苦于时代动乱又渴望能够救世。陈曾寿作为清末遗民,身心都经历并见证时代的变革。陈曾寿以词诉说着自己的心路历程。“遗民”本身具有的文化象征代表的不仅仅是陈氏一人,而是当时整个群体的共同情感。陈曾寿以词的形式,既传达出当时时代包括自己在内的文人群体的情感转变,同时还在词中表达自己的词学理念,耐人深思。

【关键词】 陈曾寿;《旧月簃词选》;艺术风格;词作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5-004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5.014

陈曾寿,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作家。光绪二十九年考中进士。陈曾寿在清朝覆灭后,由于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和不甘心以遗民的身份生活,所以仍然执着于光复旧国。民国时期,以清遗民自称,后也曾参加张勋复辟和伪满组织等活动。“如梦花枝、梦也未曾看。”回首坎坷又沉浮的一生,感慨万千,时光如梦。在他波折的一生中,后世对于陈曾寿这一生的评价褒贬各有不同,但更普遍的是认为他是时代的牺牲者。陈曾寿处于历史大变革期间,他的一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人们的挣扎。回顾陈曾寿一生的创作,其诗词记录着生活中的大小事,情感真切。其代表作有《苍虬阁诗集》10卷及续集2卷,《旧月簃词选》一卷。陈氏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辈杰出人才,与陈三立、陈衍齐名,被称为海内三陈。陈曾寿作品数量存留于世的为数最多的是诗歌,词作收词一卷,共一百零五首。陈曾寿的词创作的虽然少,但是建树却不低,在某些情感抒发上独具特色。

一、词作内容分类研究

陈曾寿的词作多集中于辛亥革命之后,其内心在几十年间因此也发生巨大变化,词作就是他当年经历的写照。

(一)物我皆有情

在《旧月簃词》中收录的首咏物词大部分为咏花词。咏物在中国诗词题材史上历史悠久。借物抒情,再现物的独特特征,这是常见的咏物词功能。作家们通常钟情这样表情达意的方式,既有效地传达情感又能避免一定的困扰,深受历朝历代作家喜爱。

陈曾寿在诗集中就有许多关于菊花的诗句。除了词人本身对菊花的喜爱外,在前人咏菊之作中菊花象征的遗世独立等寓意被词人认同。其次是词人和菊花的经历相关。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在巨大的变革中,陈曾寿匆忙移居,菊花却留在京中。虽然后迁移过来,却也错过了花开时节。曾精心种植的菊花,因战乱也要四处漂泊。陈所留存的作品中,多次清晰的提到过“旧京移菊”,足可见“移菊”对他的触动。《木兰花慢》中出现“冷墙”“幽怨”“剩无多”等带有凄凉色调的字词,可明显感知到词人移菊后菊花衰败的绝望心情。“自辛苦移根,恋香残蝶,梦也伶俜。”点明了词人移植菊花的辛苦,却没来得及欣赏,只剩下贪恋菊花最后香气的蝴蝶。而更重要的就是菊花象征着词人家国身世的无奈。

词中作为意象出現频率最多的还有梅花。他与梅的特殊关联是在西湖幽居的十年的时间里。不幸的经历中,梅花给了作者足够的慰藉,更是其幽居十年里美好回忆的见证。但词人写梅花更多是对梅花在傲寒中独自开放的理想人格境界向往。《浪淘沙》一词中下阕写梅花“最好一枝斜。低抹红霞。为谁冰雪启春华。一刻闲情天当许,平视梅花。”冬日一枝梅花盛放,这一抹冬日的红色,不在凛凛冬日屈服,坚韧的开放,不随波逐流,不正是词人所追求的逆境中仍坚持自我的理想人格吗?

(二)时移事迁难如旧

节庆往往有着特殊的寓意,大多数的节庆象征着团聚和平安的寓意。在文学创作中,节庆主要是歌颂和借节庆感慨抒发情感。清末时代动乱,作家多以特殊节日来抒发物是人非的变化。除夕原意是合家团聚之意,但相对于陈曾寿的词而言却更带有悲凉之感。《祝英台近》:

颂椒花,书帖子。无复旧京事。酒薄成醒,爆竹尾声里。何心感逝怀人,卅年梦断,只销得、闲情如水。伴残岁。空倚一箧秋词,挑愁堕烟穗。凄恻吟边,还觅好春字。梅梢一点星明,夜痕偷换,有万一、春魂荡起。

这首词作于1915年除夕。开头写了除夕时人们的活动,“酒薄成醒”时,爆竹热闹“尾声”,感怀旧人。本该是和家人朋友欢聚的日子,却因时代只能感怀旧人,作者思乡怀旧心情和外界欢庆节日的热闹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残”“堕”“愁”等字都是词人情绪的象征。流浪、奔波和想念各种情绪杂糅在作者心中,难免不由得感叹时光飞逝。旧人不在,国家混乱,家国情怀和小我情绪一同让词人不禁心生感慨,也终怀有希望“有万一、春魂荡起”。

词《洞仙歌》“小年乐事,是元宵欢动。”也就是说元宵的节日气氛确实已有,“乐”字也表明了节日的气氛是欢乐的。但是接下来词风变换“飘零成隔世,愁破尝新,还入儿时旧京梦。”又点明了作者当下的心境和处境,飘零时间太长竟觉得已经隔了几世,可见时间之长,间接传达出词人心中的思念、感伤和国破家亡。

(三)万千深情佛语中

大多诗词文章在涉及佛教色彩多是表达隐世避世的愿望。陈曾寿作为清末遗民所创作的佛教色彩诗词带上了特殊的时代因素。陈曾寿词将时代和佛禅结合形成了契合,更加深切体会到佛教人生如梦的感受。在创作中写佛禅,除了从小到大的喜好有关,更多的是处在于清朝末端对于家国身世的忧虑。

翟万梅《陈曾寿的遗民心态与诗歌创作研究》一文,明确陈曾寿诗歌中出现了佛教意象的诗,以“寺”“茶”

“香”为主。寺庙是佛的外部象征,而茶和香则是佛禅内部进行的活动。喝茶和焚香都会使礼佛的人得到身心的平静。陈曾寿的诗词中都反复出现这几个意象,表达词人向往平静隐逸的生活。《临江仙二首》第一首词中“溪山幽绝梦谁问”“断魂凭证疏钟”和“三界佛香中”等句出现里“钟”和“香”字,具有明显的佛教意味。《洞仙歌》前半阕写在佛寺的现状,“经院静、常伴六时禅诵”,后半阙“清冷难寻玉堂梦”又充斥着回忆,可见对于过去得留恋,更多的是渴望平静的生活。

(四)人生百态词语中

陈曾寿的各种情绪的词,或是过某地有感而发,或是见某物有感,抑或是对于人生历程现状的感慨。借词来抒发人生和心灵的不断变化过程。陈曾寿的怀古词同前代大多数文人相同多以怀念曾经繁盛或者逝去的时光。《满江红》:

芒砀云边、荡终古、斜阳明灭。恨此地、一番经过,一番枨结。犹是当年兵与酒,可堪今夜人和月。看荒烟、莽荡古徐州,风云歇。温峤誓,沧江楫。包胥泪,秦庭血。竟萧然何事,笑人寂寂。伏枥空存千里志,醉壶独感平生烈。问何时、单骑去兜鍪,惊奇绝。

这首词是词人在1918年经过徐州有感而写的词。开篇通过“终”“灭”“恨”等字眼透露出作者情绪的低沉,“当年兵与酒”怀念过去报国为国的壮志和英勇,再与现在的无奈相对照,更体现出作者的感慨悲怆。“伏枥空存千里志”“问何时、单骑去兜鍪,惊奇絕。”又告诉读者其心存的壮志,踌躇满志却在这乱世中无一用武之地,也只能感叹这一生的无奈。此外,陈曾寿也有游历名山大川或是欣赏西湖风景的词作,大多是借此抒发隐逸之情或者是国变的情怀。词《木兰花慢》上阕“经年。画中居住,笑今朝、还向画中看。”词人曾经羡慕这里的风景,没想到现在已经在美如画的西湖生活。下阕“荡吟情未远,关心仍在,一树窗前。”词人虽幽居在西湖,但是对家国等的挂念仍在。

《浣溪沙》一词是为词人己丑秋七月病中写词所作,陈曾寿逝于这一年,词人病中回顾,思乡情倍增,“日课多年取次休。春来与病久绸缪。那堪梅雨更淹留。香篆销沉闲睡鸭,小窗屈曲上牵牛。看花随分待凉秋。”陈氏之病已久,病中回味人生百味尽尝,“看花随分待凉秋”最后只能等待凉秋之后人生逝去。幽微隐约又能够让人体会到相同的情绪,能够让有过波折的人寻到内心深处的柔软。

(五)三五好友表真情

陈曾寿交友十分广泛,所写的诗词也有很多赠答酬唱词。从词来看,所写的酬唱赠答词来往密切的有朱祖谋、左绍佐、胡嗣瑗和周君適等人。在这些词中,词人和朋友共同抒发情感,表达着各自的思念。在词中更能让人们体会到作者和朋友的真实感情,也能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活动。如《踏莎行》:

影塔秋杯,裛花春袂。年时题遍僧廊字。再来何事断经过,残妆难洗红巾泪。莺乱朝慵,乌啼残醉。相思一点凭谁寄。那堪飞絮认萍根,依然帘幕无人地。

词作于1919年,此时词人仍然在西湖幽居生活,和人生的其他阶段相比生活比较安定,但是仍然无法轻易走出国破家亡的悲痛中。《高阳台》这首词是词人赠予朱祖谋的词。词的开头“中酒愁醒”奠定了词凄凉的情感基调。词的上阕“故人鹤瘦今安在”也寄予了作者对旧人的怀念。词作下阕更多的表达 “只飘零、无计消除”家国复兴无望的悲凉感。1928年词人结束了人生中最为安定的幽居生活,心中无限悲痛无以言说,只能和好友胡嗣瑗表达一番。《踏莎行》上阕“秋新一叶惊憔悴”词人感慨时光飞逝的快速。下阕“从今相忆莫相逢,相逢惟有伤心事。”可见内心悲痛至极。

二、艺术风格

(一)情与景——相生相伴此一生

以咏物词为代表,在陈曾寿颠沛流离一生中,以菊花和梅花为代表几乎相伴了陈的一生。《木兰花慢》移菊见憔悴可怜便有感而赋,《惜黄花慢》见开花便开心地写下词,诸如此类都体现了情景的交融。

词作在情与景艺术表现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物和己关系的处理。陈所写的词的独特性在于看似物我分离但却融汇了作者的个人期望,向往的理想人格和理想都寄托在物中,从而达到物与他的心灵契合,这样的情与景也就达到了更融合的地步。如词《浪淘沙》“为谁冰雪启春华”可以想象到梅花的坚韧的品格。其次是对景的观察角度。陈氏的词能够超越物所留存的先形态联想到更为深广的世界万物和情绪。景就不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情的更全面的表现。如在词中词人多次菊花的不同时间的描写。或是菊花残败又或是雏菊开放,词人都会写不同情感的词作。陈曾寿以菊花的开和败来传达家国的遭遇和自己情感历程,因而词传达的情感就更加全面。当然,陈氏词在其他词类也突出了情与景的关系。如作者感慨词中多次提及的游湖场景等等,不论是何种景物,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情感,或思念或悲伤抑或无奈,都以景代情,在陈曾寿动荡的一生中相伴相随。

(二)借鉴与自我——融汇多家成一家

因陈的词的数量比较少又以清丽的语言寄托情感,没有沿袭旧的写词方式,也没有陷入自我的漩涡中,成一家之风格。所以相对而言,有独特的风格,平淡也体现出个人的独具匠心。

陈曾寿在《旧月簃词选》中开篇叙文中写道:“花间春盏,俄照绿阴;虫畔秋床,骤闻凉雨。荡羁魂于别馆,回幽绪于闲悰。缥渺千生,温凉一念。于斯时:欲拈韵语,苦诗律之严;欲叙长言,奈柔情之断续。求其追摄神光,低徊本事,微传掩抑之声,曲赴缀抗之节,其惟词乎?”可见,他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认为词特别适合表达幽微隐约的情感,格律自由且婉约曲折。另外他对词的学习无区别对待,而是主张博采众长,对于前人的借鉴积极方面和弊端也都明确分析出来。

情感表达上,陈曾寿在词中学习杜甫在历史变革中吟咏家国和身世的咏怀的传统,使词具有了时代的烙印。意象选择上,陈词借鉴了姜夔词作咏物别有寄托的写法,将个人情感和咏物结合,构造了凄凉的词境。同时他也清楚认知到作家的写作规范会随时间与个人经历的变化而改变,所以认为不应只学习一人或一派。他提出作家应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天赋。这种写作诗词的方法类似于黄庭坚的“循序渐进”的诗论。最后他认为“苟或描摹为工,鄙俚为雅。虽托《闲情》,亦属下乘。”即内容在情爱方面的作品都是不合适的。具体到作品上,在他现存的词集里,几近无涉及情爱的词。由此可见,虽兼取各家,但无特别的喜好,这样也就与历史上词创作的崇雅的理念相近。

不同前人相比,陈氏的作品成就略低,但就同时代相比,却又有高明之处。总体来说,陈曾寿的词虽没有扭转整个朝代的创作风气,对后世影响也不是很明显,但也因风格独特,在二十世纪词坛占据着重要席位。

三、词作价值探析

陈曾寿以世间万物有灵的眼光去观照所经历的一切,在有限的生命、无尽思念和理想的矛盾中,用自己坎坷曲折的亲身经历体会到人生的变化。词中写清了人生无常的痛苦和无奈,深刻表现了清末遗民敏感细致而又无以言说的内心情感,表现了超越个人代表时代共有的情感共鸣。且其词作融合了前代文学创作的优秀经验,形成了意蕴深远的创作风格。此外,还有编撰整理的词集《旧月簃词选》为其词的一大代表,所选词人和所錄词作多为所后世熟悉。《旧月簃词选》中共收录唐五代到宋、金八十四位词人的三百首词作中,从帝王将相到僧人女性词作都有收录,而从收录词作可以发现多为宋人词作。同时发现陈曾寿词集中融合前代经验上,提出自己的词学观,基本可以概括为:借鉴和自我独见的融合、也不以旧有的见解对词作有所偏见,即体现为一定的圆润和不拘泥于旧有见解,充分体现出词人的自我认知。

曾庆雨《〈旧月簃词选〉探论》一文“选词动机既是失志者寻求出于心灵安慰的目的”“选词标准也是自家好尚”所选取。文章对《旧月簃词选》关于其编次方式、价值和所存在的问题,有着较为详细的研究。但关于词作价值和不足方面仍然有待深入研究。结合上述研究分析,对于《旧月簃词选》就会有较为大致的认知。

四、结语

清末民初,遗民文人的文学创作既代表了当时文坛的创作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在乱世下的陈曾寿颠沛流离,报国卫家在当时成为一种奢望,苦闷只能寄托在诗词中。词作传达的情感或是想象美好的生活或是抒发身处乱世的苦闷,都是词人真实情感的表达。根据内容分析的艺术风格更是体现出词人对于情与景的理解,将个人的独特性情和景物时代融合,所写的词也就成为词人独特的产物。另一方面,词人积极借鉴其他作家各种优秀经验,造就了词作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而在词作价值上,词人的词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创作成就,再加上词选的编撰又传达出词人的词学观。

总之,通过对陈曾寿的词的研究,深入理解陈曾寿的文学创作、清末遗民文学成就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学者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曾寿.苍虬阁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陈曾寿.旧月簃词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曾庆雨.末代遗民陈曾寿及其咏花词[D].南开大学,

2006.

[4]王晓琳.陈曾寿及其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程翔章.陈曾寿诗歌创作简论[J].新文学评论,

2014,3(02):164-168.

[6]翟万梅.陈曾寿的遗民心态与诗歌创作研究[D].湖北民族大学,2019.

[7]曾庆雨.《旧月簃词选》探论[J].词学,2016,(2):

139-160.

[8]杨曦.陈曾寿诗歌研究[D].苏州大学,2011.

[9]谢永芳.陈曾寿《旧月簃词》补遗及其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50-59.

作者简介:

薄咲琦,女,山西朔州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山东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 02:36:00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山东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 02:35:54
浅析玉成窑器物的艺术风格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0:58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红楼梦学刊(2020年5期)2020-02-06 06:20:32
赏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风格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20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0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白居易与苏轼怀古诗艺术风格之比较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