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瓦乡人”的头面部体质特征研究

2023-05-31 17:01:05周大鸣王焕午梁心铭刘重麟肖明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3期

周大鸣 王焕午 梁心铭 刘重麟 肖明远

摘 要:对173例(男性91例,女性82例)世居于湖南省沅陵县盘古、麻溪铺、筲箕湾等乡镇的成年瓦乡人进行了以头面部为主的体质测量。具体包括对头面部22个容貌形态特征的观察记录,对头面部44个项目以及身高、体重两项体部指标的测量。分析显示:湖南瓦乡人属于亚中等偏矮身材;头型以狭头型、超狭面型为主;男性多长头型、高头型;中鼻型、颏部直型出现率最高;颧部不突出;上眼睑褶皱出现率高;蒙古褶出现率较低;鼻根低平,鼻背较直,鼻尖上翘,鼻翼微凸,鼻翼沟发育中等;多正唇、凸唇,上唇(皮肤部)高度、红唇厚度、口裂宽均为中等;耳廓外形多为卵圆形与椭圆形,耳廓外展程度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耳垂约半数是三角形(无),达尔文结节微显(痕迹)出现率最高,耵聍湿型多于干型。与我国其他39个族群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瓦乡人主要和西南云贵地区的族群聚类在一起,并且与湖南苗族、贵州土家族、贵州布依族、云南佤族的体质特征较为接近。湖南瓦乡人属于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

关键词:活体观察;活体测量;头面部体质特征;湖南瓦乡人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3)03 - 0001 - 12

瓦乡人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是古濮人的后裔1,也被视为盘瓠子孙,在历史文献中曾被称为百濮群蛮、槃瓠蛮(又名盘瓠蛮)、五溪蛮(又名黔中蛮、武陵蛮) 、苗瑶、苗等2。瓦乡人世居在湖南沅水流域以及周邊的湘西部分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345。但随着历史变迁与族群之间的频繁互动,瓦乡人逐渐和周边的汉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族群在亲缘关系、民风民俗、居住空间、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相互交融,难分你我,形成了彼此共生的和谐族群关系。

也正因此,自20世纪 50 年代起,瓦乡人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族群——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就存在着许多争议。如今,大多数瓦乡人的身份证上印着苗、汉、土家等不同的族群身份标识1。但是他们彼此间交流操着“乡话”,并以此为主要标准将自己称为瓦乡人。那“乡话”能否作为瓦乡人的族群划分标准?对于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王辅世就通过分析民族识别时期的材料指出,瓦乡话只是汉语的一种方言2。杨蔚也从语音的角度将乡话与周边地区的汉语方言做了对比分析,认为乡话实际上受到汉语的影响很大3。瞿建慧、伍云姬等人也持类似观点45。但也有学者认为乡话与苗语相近,故瓦乡人可能是苗族的一个分支6。

在生物人类学领域,皮建辉曾对湖南省沅陵县的麻溪铺、筲箕湾、太常、乌宿、清水坪等乡镇的瓦乡人进行过体质测量,认为“湖南瓦乡人体质特征与云南独龙族及拉祜族最接近”7,对瓦乡人的生物与体质特征和族群身份归属做出了初步探索。此外还对瓦乡人的其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测量分析,认为瓦乡人各项舌运动类型与其他人群相比具有一定独特性8:红细胞血型分布具有我国南方民族的特点9,指纹白线出现率的欧氏距离与广西壮族最近10,一侧优势行为特征出现率与湖南汉族最为接近11,肤纹特征与四川土家族最相似12。这些探索丰富了湖南瓦乡人生物学研究资料。

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生物学测量指标下,对瓦乡人起源问题很难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可见在这一问题上还有继续讨论的空间。目前,还未有专门对瓦乡人头面部体质特征进行的研究,而且过去的瓦乡人起源分析中未能结合当地口耳相传的历史传说进行对比。另外,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根据历史文献的考据以及对当地乡话的语言学研究,本研究团队认为湖南省沅陵县盘古乡的杨溪村、舒溪口村、董家坪村、安龙头村、荔溪口是瓦乡文化的核心区域,但以往的瓦乡人体质测量未曾涉及。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瓦乡人的体质特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调查团队于2021年7 - 8月份对湖南省沅陵县盘古、麻溪铺、筲箕湾等乡镇的世居瓦乡人进行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工作,并进行了以头面部为主的体质测量。有效测量对象共173人(男性91例,女性82例),年龄均在18岁以上,其父母与祖父母都为世居在当地的瓦乡人,讲瓦乡话,并且发育正常。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调查团队采取实地调查与相机拍摄的形式相结合,进行活体测量数据的采集。团队对测量对象头面部22个容貌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记录,对头面部共44个项目进行了测量。此外,测量还包括身高、体重两项体部指标。

在照片拍摄时,测量对象采取坐姿,骶部紧靠椅背坐直。拍摄时,相机与测量对象的头部在同一高度,且尽量使镜头所在平面与头部的矢状面平行。并且另一调查员将刻度尺放置在受试者鼻前部的矢状平面上一同拍摄。拍摄者统一对每个测量对象拍摄正面、左侧面、右侧面三组照片。同一位置多次拍摄以便后期选取质量最高的照片。

后期,在对于所拍照片进行筛选与整理的基础上,在TpsDig2 软件中对照片进行比例尺的统一、角度的调整,并且根据席焕久《人体测量方法(第二版)》1中规定的头面部指标确定标志点、测量有关项目。为了方便数据采集以及保证精确度,对部分测量对象以及部分指标予以舍弃。所得数据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了数据的例数、平均数、变异范围和标准差。

二、结果

(一)瓦乡人头面部形态观察

1.头面部特征

颧部突出度总体上倾向于不突出(63.58%)。女性颧骨体较男性更为突出、明显(女性57.31%,男性17.58%)。颏部整体上直型出现率最高(63.58%),后斜型次之(31.21%),凸型最少(5.20%)。男女分布大致相同,女性直型出现率略高于男性(女性68.29%,男性59.34%)。

2.眼部特征

上眼睑褶皱出现率高,为94.22%(男性91.21%,女性97.56%),但多为Ⅱ级类型,皱褶靠近眉毛约1 - 2mm处。蒙古褶出现率较低,仅有24.86%(男性21.98%,女性28.05%),皆为Ⅰ级微显型,上眼睑皱襞稍有一点覆盖泪阜。眼裂高度中等出现率超过三分之二(67.63%),且男女差异不大(男性67.03%,女性68.29%),其次为狭窄(32.37%)。眼裂倾斜度眼外角高于内角型居多(69.78%),且女性外角型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女性79.01%,男性61.54%)。

3.鼻部特征

鼻根高度低平型出现率较高(63.01%),鼻根多微高于两眼内角连线,且整体上女性鼻根高度低于男性。鼻背侧面观出现率较高的类型,男性由高到低为直型(43.96%)、直凸型(23.08%)、凸直型(14.29%)、凹直型(6.59%);女性由高到低出现率为直型(34.15%)、直凸型(25.61%)、凹直型(13.41%)、凹凹型(8.54%)。鼻尖方向大多数为上翘型(79.19%),其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性68.13%,女性91.46%),此外男性水平型占有一定比重(30.77%)。鼻尖形状多半为钝圆形(60.69%),男性57.14%。女性64.63%。鼻基底方向与鼻尖方向类型比例大体吻合,多数为上翘型(79.77%),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性69.23%,女性91.46%)。鼻翼下缘到鼻翼沟的最大垂直距离大多在1/4 - 1/3之间,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鼻翼宽超过半数小于两眼内角间距(65.70%)。鼻翼相较于鼻侧壁微凸居多(55.81%),另有30.23%几乎处于同一水平。鼻翼沟发育程度多中等(55.23%),不明显次之(30.82%),且鼻翼沟与鼻唇沟之间多微汇合(40.12%)或不汇合(48.84%)。此外,女性的鼻翼凸度与鼻翼沟相对男性均要更加显著。

4. 口部特征

上唇侧面观以正唇形(49.13%,男性49.45%,女性48.78%)和凸唇形(41.62%,男性42.86%,女性40.24%)为主。上唇(皮肤部)高度中等类型为主(男性76.92%,女性73.17%)。紅唇厚度中等(男性63.74%,女性70.73%),男性厚唇类型整体上略高于女性(男性24.18%。女性13.41%)。口裂宽度整体中等(66.28%,男性49.45%,女性85.19%),其中男性口裂宽型50.55%,显著高于女性的13.58%。

5.耳部特征

耳廓外形多为卵圆形(44.38%,女性58.23%,男性32.22%)与椭圆形(41.42%,男性46.67%,女性35.44%),其次为梨形(10.06%,男性13.33%,女性6.33%)。耳廓外展程度男性外展出现率(60.44%)明显高于女性(5.13%),女性紧贴头皮侧壁的出现率将近三分之二(58.97%),远超于男性的13.19%。耳垂类型约半数(50.29%)是三角形(无)(男性45.05%,女性56.10%),其次是方形(26.01%),其中男性30.77%,女性20.73%,圆形出现率最少23.7%(男性24.18%,女性23.17%)。达尔文结节微显(痕迹)出现率最高(59.41%)(男性56.04%,女性63.29%),中等(带圆形)类型出现率18.24%(男性16.48%,女性20.25%),21.76%缺失(男性26.37%,女性16.50%)。耵聍湿型(男性55.68%,女性65.82%)多于干型(男性44.32%,女性34.18%)。

(二)瓦乡人的测量学统计

湖南瓦乡人活体测量结果见表1,头面部指数见表2,身高分型见表3,头面部主要指数分类以及见表4。

在表1各测量项目中,男女之间除了头耳高、容貌额高、容貌面高Ⅰ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之外,其他各项在男女性别上均存在十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表2各项头面部指数中,头宽高指数/耳高指数、头面宽/头面横指数、形态面指数、颧下颌宽度指数、颧额宽指数、容貌上面指数、额面指数/额面高度指数、容貌上面高指数/上面高指数、头面高指数/头面垂直指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

表3、表4中数据显示,瓦乡人男女多数都属于亚中等偏矮身材;头型男女都以狭头型、超狭面型为主,狭面型次之;男性多长头型、特长头型次之、高头型出现率最高;鼻型男女中鼻型出现率最高,狭鼻型次之。

三、 瓦乡人与其他少数民族群体的聚类分析

选取与湖南瓦乡人进行聚类分析的族群类型有:现今地区上邻近的族群、历史渊源相近的族群、当地传说中可能存在关联的地区族群、历史上因为战争与移民等因素可能建立起关联的地区族群。相较于过去的研究,本文对比的族群更加丰富,也尽可能选择了更加新近的体质数据来比对。

将湖南瓦乡人(本研究组数据)与我国39个族群的9个头面部指标(头长、头宽、额最小宽、面宽、形态面高/长、容貌面高Ⅰ/长Ⅰ、鼻宽、鼻高、口裂宽)和1个体部指标(身高)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4图5。

男性的聚类结果(图4)显示,湖南瓦乡人可以和湖南土家族1、西藏僜人2、贵州布依族3、云南怒族4、贵州土家族5、云南拉祜族6、云南佤族7、贵州水族8、湖南侗族9、广西三江侗族10、云南傈僳族11、云南独龙族12聚类到一起。并且和除湖南苗族13之外的苗族族群1415161718距离较远。女性的聚类结果显示(图5),湖南瓦乡人可以和云南怒族、贵州土家族、云南佤族、广西仫佬族19、湖南白族20、贵州布依族、云南蒙古族21、四川汉族22、云南阿昌族23、湖南苗族聚类在一起。此外,瓦乡人与西北地区的族群聚类结果相距较远。12345

四、结论

湖南瓦乡人属于亚中等偏矮身材;头型以狭头型、超狭面型为主;男性多长头型、高头型;中鼻型出现率最高;颏部整体上直型出现率最高;颧部不突出;上眼睑褶皱出现率高;蒙古褶出现率较低;眼裂倾斜度眼外角明显高于内角;鼻根低平,且整体上女性鼻根高度低于男性,鼻背较直,鼻尖上翘,鼻翼微凸,鼻翼沟发育中等;多正唇、凸唇,上唇(皮肤部)高度、红唇厚度、口裂宽均为中等;耳廓外形多为卵圆形与椭圆形,耳廓外展程度男性显著高于女性,耳垂约半数是三角形(无),其次是方形,圆形出现率最少,达尔文结节微显(痕迹)出现率最高,耵聍湿型多于干型。

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湖南瓦乡人主要和西南云贵地区的族群聚类在一起,并且与湖南苗族、贵州土家族、贵州布依族、云南佤族的体质特征较为接近。此外,可以证明当地历史传说中瓦乡人从甘肃等北方地区迁移到现居地的说法可信度不强。湖南瓦乡人属于蒙古人种的南亚类型。

从瓦乡人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西南山地民族之间的频繁互动。瓦乡人主要分布在沅江流域。这一地区是苗疆走廊的起始地,是长江中下游,以及中原人群、文化进入西南的必经之道。瓦乡人比较早、比较频繁地与汉文化接触,因而大部分瓦乡人逐渐地融入汉族,少部分融入周边的苗族、土家族。从语言上看,虽然这一带的族群大都保存了自己的语言,但是日常生活中的通用语都是汉语方言——西南官话。从体质特征上看,瓦乡人早已与周边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和谐相处,互相通婚,繁衍生息至今。因此,瓦乡人融入中华民族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责任编辑:李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