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挑战及路径探析

2023-05-30 10:48臧秀玲李娜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精神发展

臧秀玲 李娜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课题,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着贫富差距较大、效率与公平关系失衡、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精神相对贫乏等一系列挑战。为此,要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以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以完善相关制度筑牢共同富裕的保障,以补足民生短板明确共同富裕的导向,以富足精神生活充实共同富裕的内容,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642(2023)01—0005—06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提出要“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1],深刻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课题,对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探析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现实挑战及实现路径,不仅有利于深化我们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和把握,更能够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新变化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什么是共同富裕”,提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3]具体来说,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与合理差距的统一、是人民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统一、是阶段性与长远性的统一。

(一)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与合理差距的统一

一方面,顾名思义,共同富裕强调“共同”二字,即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富裕,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4],提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5],即新时代要实现包括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种职业以及弱势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扩大经济发展的覆盖面,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彰显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另一方面,共同富裕不是绝对平均的同步富裕、同时富裕,从本质上来讲,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在存在合理差距基础上的全民普遍富裕。首先,个体之间存在条件差异。社会成员间由于知识、能力等条件不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大小不同,实现富裕的程度与速度必然会存在差异;其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间资源条件、发展起点各不相同,必然不能实现同时同步的富裕。总之,新时代共同富裕绝不是平均富裕、同时富裕,更不是两极分化的富裕,而是存在先后顺序的富裕,是存在合理差距的富裕。

(二)共同富裕是人民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6]由此看出,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并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经济发展,而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生活品质双提升的状态。一方面,新时代共同富裕要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基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7]。只有满足了人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才能成为现实。另一方面,新时代共同富裕要提升人民精神生活的品质,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精神层面的充實。一个社会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是远远不够的,精神需求也是人多样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的需要也出现了从“量”到“质”的变化,不再仅限于追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如果单一追求经济层面GDP的增长,忽视人民精神生活的改善,就难以实现现代化条件下的真正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8]121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同发展,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富裕。

(三)共同富裕是阶段性与长远性的统一

共同富裕既指目前的、当下的共同富裕,同时也指长远的、未来的共同富裕。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将经历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不均衡到均衡,最终实现存在合理差距的共同富裕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一个长远目标,又是一项现实任务。”[9]一方面,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阶段性。凡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量的积累,最终实现质的改变。共同富裕作为中华民族的世代追求,同样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除此之外,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各领域各区域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的发展,这也决定了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渐进式过程,我们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8]215。另一方面,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长远性。“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8]214,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几代或是几十代人的接续努力才能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最终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因此,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必须立足于我国具体实际,根据社会经济不同的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不做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事,坚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加快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

二、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研究报告中对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客观评价:“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在一个人口超过非洲和拉丁美洲总和的国家,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发展。”[10]但与此同时,我国目前仍面临着许多现实挑战,影响着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

(一)贫富差距较大是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关键难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走上了强国富民之路,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开始在社会多个方面显现。具体来说,我国贫富差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首先是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是中国现阶段居民贫富差距的主要表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8389.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的近3倍。201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194.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21.7元,前者是后者的2.7倍。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3.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5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农村的2.6倍。可以看出,在只考虑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情况下,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依然在不断扩大,见图1。

其次是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我国幅员辽阔,东西跨度大,由于各区域间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发展基础等条件各有不同,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先富带动后富”[11]的构想,实施东部率先发展的策略,各种优惠政策和发展机会向东部倾斜,使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尽管我国逐步实施了一系列扶持中西部发展的战略,提高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但是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观。《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数据显示,在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市(72232.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是甘肃省(20335.1元),二者相差约3.6倍。《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东、中、西部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2020年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239.7元,中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152.4元,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416.0元。其中,东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中部地区的1.5倍,是西部地区的1.6倍。这显示出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依然存在。

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也逐渐显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20年从事信息传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工资最高,达到了177544元,而从事农林牧副渔行业的平均工资只有48540元,差距系数达到了3.7∶1。

由此可見,我国城乡间、区域间以及不同行业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富差距,这是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难题。新时代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城乡、区域、行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以及行业间的贫富差距,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发展的成果。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失衡是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巨大挑战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不断探索的焦点问题,两者的地位与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先后经历了“注重公平,放弃效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仍存在着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生产与分配之间的矛盾。一是发展机会的不公平。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社会法治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中一些群体由于掌握大量资源而在发展和竞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另一部分人无法获得同样的机会,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不公问题。二是分配结果的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制度逐步完善,但是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初次分配劳动报酬所占比重较低,二次分配税收杠杆调节作用较弱,以慈善组织为主导的第三次分配体系尚不完善,大量财富通过非正规途径流向少数个人,导致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进一步加重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对立。

由此可见,我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这是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新时代必须正确认识和厘清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激发社会生产活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推进共同富裕。

(三)民生保障短板是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严峻考验

民生突出问题影响着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不仅强调“富裕”,更强调“共同”,即扩大“富裕”的覆盖面,将全体社会成员作为“富裕”的价值主体。目前,我国已经解决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生存问题,但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12]。一是就业方面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环境和就业结构总体向好,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我国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呈现出高素质劳动者“供不应求”和低水平劳动者“供过于求”并存的局面,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出现结构性就业问题。二是教育方面的短板。一方面,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距大、各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突出,导致城乡、区域乃至校际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均衡,影响着教育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内部存在功利化倾向,一些教育部门职工利用手中的各种权力将教育资源产业化,以谋取不当利益,进一步引发教育不公。三是在医疗方面,过去几十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为我国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偏低、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且资源分布并不合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加剧,同时在医疗保障方面存在着异地看病报销难等问题。四是在住房保障方面,短板主要表现为房价居高不下,年轻一代没有能力购置住房,并且城市住房租金补贴和农村危改的覆盖面较小,青年群体住房压力较大。五是在养老方面,短板主要表现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普惠性服务缺口逐渐增大。目前我国城乡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养老服务制度体系不完善和养老配套设施匮乏成为突出短板。

由此看出,我国民生领域存在多方面的短板,反映出人民需求的提升与社会政策不完善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们必须补足民生短板,提高民生建设的水平与质量,提升全体人民的幸福感与满足感,真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精神相对贫乏是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重要障碍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人民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只有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生活品质的双提升,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目前,随着我国物质财富的极大积累,精神领域的贫乏问题尤为突出。一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常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物质富有而精神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精神生活却没有得到同步提升。人们忽视精神生活的发展,否认精神财富的重要性,出现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以及贪污腐败等问题,影响了精神富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物质与精神双贫困。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到落后的物质条件的影响,人们缺乏受教育的意识,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价值观念较为落后,难以在精神上“脱贫”。近些年,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过度依赖补助和救济,出现了“人穷志短”的现象,制约着当地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信仰危机和价值认同整合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理想信仰也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中受到了挑战。一方面,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人们的政治热情逐渐消退,习惯将金钱与地位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忽视对政治信仰的追求。另一方面,道德信仰出现危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社会中出现了道德信仰缺失的问题,一些人不再自觉用道德价值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再敬畏道德价值系统,道德价值缺乏应有的约束力。除此之外,面对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面临着认同危机。

显然,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精神贫困影响了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新时代我们必须促进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政治信仰与道德信仰建设,使人民群众从精神贫乏走向精神富裕,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肩负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华民族的世代追求。在通向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探索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6],“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9]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必须立足我国新发展阶段,多方面共同发力。

(一)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筑牢物质基础

生产力的高水平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3]要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同时提高城乡、区域以及不同行业间发展的协调性,缩小发展差距,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单一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另一方面要坚持科技引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创新型经济增长动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2]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向农村转移更多的城市资金、技术和人才,带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其次,要提高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在农村,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治理机制,提高农村管理的有效性。除此之外,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振兴乡村产业,助力农民增收,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打破地域限制,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与此同时,加快构建跨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东部发达区域的示范效应,提高西部欠发达区域的发展水平,实现东、中、西三大板块的良性互动,提高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最后,要缩小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一方面要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规范垄断行业人员的收入;另一方面,强化低收入行业的人员培训,提高农林牧副渔等低收入行业的竞争能力,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完善体制機制,兼顾效率与公平

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即无论区域还是职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以及发展权益。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对此,要完善相关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一,构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14]的保障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实现“资源共享、机会均等、权利均衡和生存发展空间的合理配置”[15],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第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2],要分别从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领域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首先,规范初次分配体系,形成合理的分配秩序。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平等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劳动报酬机制,理顺分配关系,使按资分配、按劳分配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其次,发挥政府再分配职能,完善税收调节机制。一方面,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充分发挥税收在“提低”和“限高”方面的重要作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使全体社会成员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作为政府再分配的重要杠杆和综合手段,本质上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制度保障”。[16]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障结构,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均衡发展。再次,重视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推动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慈善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工作规划。”[17]我们要呼吁有能力的个人和组织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先富带动后富”。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慈善事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让慈善事业在“阳光下运作”。

(三)补足民生短板,持续改善民生

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首先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守住民生底线,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前文已述,现阶段我国在民生领域存在多方面的短板,为此必须明确民生导向,不断提高人民水平,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牵引。

第一,在就业方面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一方面,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动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加强对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分别开展劳动者培训,使劳动者具备更强的持续就业能力。第二,在教育方面,“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8]。一方面,继续坚持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城乡间教育水平差距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三,在住房方面,树立“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将房价控制在合理区间内;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缓解青年人住房压力。第四,在医疗方面,为有效解决我国医疗体制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要积极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的公共性与服务性。要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要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参保率,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异地看病报销难问题。第五,在养老方面,要补全养老服务缺口,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要通过信息化方式创新“社区—家庭”养老方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生活需求,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此外,要加强城乡养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城乡养老资源,促进城乡养老基础服务均衡化。除此之外,还要强化人文环境建设,提升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品质。

(四)破解精神贫乏困境,实现精神富裕

如何从精神贫乏走向精神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19]新时代要摆脱精神贫乏,实现精神富裕,必须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抓手。

第一,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20],要充分意识到物质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两者缺一不可。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不仅要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随着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碰撞,必须进一步把握各种文化的发展动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性与指导性。与此同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全体人民对共同思想基础的价值认同,“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1]。第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文明道德的社会氛围,强化人们的道德规范意识,引导每一个人讲道德、守道德,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精神富裕水平。

四、结语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不懈追求,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要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以经济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以完善分配制度筑牢共同富裕的保障、以补足民生短板明确共同富裕的导向、以实现精神富裕充实共同富裕的内容,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3]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4]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1(2).

[5]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86.

[6]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J].党史文苑,2021(8):44.

[7]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J].理论导报,2021(2):28.

[10]樊勇:贫富论——唯物史观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8.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1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J].交通财会,2022(1):4-7.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98.

[15]杨文伟.透视阶层固化:当前社会“拼爹”现象和“二代”问题探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58.

[16]魏传光.共同富裕与政府再分配能力现代化[J].中州学刊,2022(5):9-14.

[17]习近平.齐心协力发展慈善事业,同心同德建设和谐社会[N].浙江日报,2016-12-13.

[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36.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

[20]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N].人民日报,2021-10-13(3).

[2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责任编辑:王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精神发展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