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是新时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开放则能促进一个国家越发强盛。我国已进入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阶段,“高水平”体现为从原先通过对外开放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新时代“双循环”背景下,实施制度型对外开放,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整体上迈向高质量发展。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依靠各方共同参与,既需要国家层面宏观政策指导设计,也需要地方城市层面具体落实跟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地方是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合作搞得好不好,关系到国家层面的合作能否落地生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大国竞争明显加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理念价值更加凸显,城市作为各方链接的桥梁纽带,理应在高水平开放交流中推进民心相通、互融互鉴。
针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推进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在近几年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参与层面做了相关研讨。首先,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服务国家总体需要,增强对外开放的整体性,畅通“双循环”路径,提高资源要素流动的便利化水平。目前,“逆全球化”趋势虽有显现,但全球一体化大趋势依然无法阻挡,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要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在一起。其次,要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在更主动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的基础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制度环境,上海等自贸试验区持续创新监管模式,总结出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从而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再次,提升对外开放的协调性,减少同质化竞争,打造高品质开放项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国家的整体对外开放是由各省市、各地区具体落实推动的,各地要立足地域优势和特色,探索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家宏观层面设计指导,推动中央地方协调好開放领域,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最后,要探索对外开放的创新性,开辟对外开放的新领域,提升参与全球城市治理的话语权。针对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探索城市参与开放发展的新领域,重点要体现健康、绿色、数字和创新的理念。发挥对外开放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推动更多城市参与全球城市在精细化管理、气候环境治理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助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党的二十大部署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再次向世界传递中国信心、中国态度。本期专栏4篇文章分别从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地方视角,来探讨对外开放的多元化思路。《我国城市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路径研究》一文作者另辟蹊径,从城市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城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责任使命,以及当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问题,并提出新时代在制度型开放中奋勇争先、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路径。《城市全球化赛道视域下的上海对外交往能级建设》一文选取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上海作为案例,首先回顾上海对外交往的政策部署、网络构建和重大活动,然后从经贸、城市治理和民间外交三个层面梳理了上海对外交往能级建设新进展,最后基于上海对外交往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关于上海未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建议和展望。《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拓展我国城市高水平对外开放圈层格局》一文从区域经济开放发展的角度,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三圈层辐射发展格局,提出通过三圈层辐射的内外联动,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为城市群的社会协同治理、经济协同发展、文化协同传播等创造动态赋能,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城市群落合作系统,创造中国城市发展新业态。《CEPA累积规则的比较研究与完善进路》一文基于问题意识,作者将CEPA与CPTPP、USMCA、RCEP、CNFTA中累积规则及区域价值成分条款内容进行比较,发现CEPA累积规则中存在适用程序较繁琐、高水平累积有待形成、公式内容需进一步明晰、区域价值成分标准偏低等问题,提出通过简化累积规则适用程序、由双边累积扩展至对角累积、提高区域价值成分总体标准等方式接轨世界高水平FTA,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