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崔国恒 尹东亮
关键词:综合演练;作战目标工程;实战化改革
综合演练是作战目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1],其目的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体系,综合设置演练内容,促进学员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战中的各种专业问题,锤炼学员组织指挥、分工协作、目标保障作业等能力,提升军政综合素质。根据教学对接打仗、课堂对接战场的实战化教学要求[2],课程教学团队对综合演练效果进行深入梳理,总结了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进而开展了作战目标工程专业实战化综合演练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重点针对跨专业多要素深度融合演练、对抗性目标保障演练和全流程全要素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进一步提升综合演练课程的实战化教学水平,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1综合演练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海军工程大学“作战目标工程”专业是为适应新军事变革而设立的新本科专业,2022年,该专业“综合演练”课程完成第一次施训。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课程组调研了多所军内院校相关课程建设情况,收集整理了大量演练所需数据、情报资料,按照演练筹划、组织实施、考评总结的步骤圆满完成了为期2周的“综合演练”课程施训任务。此次演练对于检验学员专业课程学习成果、提升目标保障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是“作战目标工程”专业的首次综合演练,演练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深入分析和总结,以便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1演练科目衔接不够紧密
综合演练是对前期专业理论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注重综合实践性。一方面可以提升学员充分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科目可以使学员深刻体会专业课程之间的相关逻辑关系,领会情报信息、数据资源、成果报表等目标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生产过程,为首次任职奠定坚实基础。
演练设置了体系分析、判读、整编、毁伤效果评估等科目,虽然做到了与前期理论课程一致,内容衔接良好,但科目之间的衔接还不够连贯,如体系分析成果如何为目标保障和打击决策提供参考建议体现得不够明显:判读、整编成果与毁伤效果评估之间还缺少目标选择、弹目匹配等内容;情报传输、数据转换等环节依靠簡单的命令、报文,与部队训练实际相差较大。以上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对于目标保障工作的直观感受,与部队实战化训练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2演练为战抓教不够深入
教学团队在演练筹备阶段开展了多次调研和集中讨论,结合未来作战领域及作战目标保障专业特点,确定了想定背景及内容。演练想定以我国周边海域为重点地域,以典型固定及机动目标为研究对象,以提交阶段性演练成果为基本抓手,以提供及时准确目标分析、整编成果、评估结论为基本要求。
演练想定和内容贴合作战目标保障业务实际,符合作业流程,覆盖了典型目标保障工作的主要环节,使学员的专业技能得到较为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但在课堂对接战场、院校对接部队方面还不够深入,为战抓教的体现不够鲜明,如演练中双指挥员设置、要素席位编制等与部队实际不够贴合:想定内容与当前强敌态势结合得不够紧密:目标体系分析的战场针对性、适用性还有待加强,距离满足实战化目标保障需求还有差距:目标判读与整编对象素材来源单一,缺乏多样性,数据存档时间较长,缺乏时效性。
1.3演练成绩评定不够全面
演练成绩评定首先根据学员提交的体系分析报告、目标判读成果、目标整编成果、目标毁伤效果评估报告等阶段性成果进行打分,然后进行加权评定。体系分析报告重点考察学员对想定背景理解程度、典型目标性能特点、目标类型间制约关系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评定的主要依据是报告分析的合理性、全面性、深人性,以及最终提出建议的可行性;目标判读和整编成果重点考察学员对相关判读整编理论、目标特征、标准规范、软件系统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评定的依据是标注的正确性、规范性和成果的完整性;目标毁伤效果评估报告重点考察学员对毁伤理论、毁伤计算、毁伤规范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评定的依据是毁伤分析的合理性、毁伤等级评定的正确性。
采用分阶段成果评定法虽然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学员知识掌握情况和目标保障能力水平,但这仅能反映学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对指挥控制、汇报交流、思想政治、军政素养等方面综合能力的评价。考察评价学员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不够具体深入,检验学员实战保障能力、军政综合素质等还不够全面细致。
2综合演练实战化改革主要措施
2.1紧盯联合作战需求、推进跨专业多要素深度融合演练
现代一体化联合作战,是系统与系统之间、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对抗,各作战单元在遂行联合作战任务过程中形成交叉网络,要求各联合作战单元相互之间协同作战。因此,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思维定式、惯性做法,聚焦主要职能,围绕专司主营要求,把握联合作战人才成长特点规律,树立精准培养理念。具体而言,就是要瞄准核心职责,按照精准化、专业化培养模式,围绕联合作战素质标准开展人才培养工作[3]。
联合作战目标保障是一项跨部门、跨系统、跨专业的综合性工作,对发挥作战效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4]。目标工作贯穿于联合作战的理解任务、方案筹划、作战实施、作战评估等阶段,包括作战目标体系分析、作战目标选择、弹目匹配分析、毁伤效果评估等。除此之外,目标保障工作与预警探测、侦察情报、战场环境、作战任务规划等工作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作战任务规划联系最为紧密。因此,综合演练应当适当增加作战任务规划等相关科目的演练,其目的有以下两点。
(1)便于学员全面、系统、直观地认识和感受作战目标保障工作在联合作战中所处的关键地位与作用,增强学习作战目标保障课程、从事目标保障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任务规划与目标保障工作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综合演练中融人任务规划内容可进一步拓宽学员视野,为未来从事联合作战目标保障工作奠定宽阔的基础技能。
在综合演练筹划过程中,按照联合作战指挥保障流程,依托统一的想定背景和作战任务,设置深度融合的任务规划与目标保障科目,以两个相关专业学员混合编组的方式实施。以打击目标体系为主线,开展跨专业多要素深度融合演练,经过分析得到目标打击方案,并依据该方案实施作战任务规划,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兵棋推演,检验目标保障和任务规划行动成效,并得到目标打击模拟结果,最后据此判定是否开展下一轮打击行动。
2.2聚焦为战抓教导向、探索对抗性目标保障与任务规划演练
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为打仗而建,必须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5]。军队院校为战抓教的导向牢固与否,直接关系着培养的人才能否打赢具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局部战争,能否担当起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全面构建为战抓教教学体系需要不断优化教战练战的教学内容、创新以战领教的组训模式、完善训战一致的教学条件。为缩短课堂到战场、理论到实践的距离,促进院校综合演练向部队实战演训看齐,课程组提出探索红蓝对抗式的目标保障与任务规划综合演练。对抗演练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情报融合处理。红蓝双方依据提供的海量基础情报信息开展目标情报处理,完成战前情报融合、目标判读、整编、分析等工作。
(2)战时快速目标保障。红蓝双方依据提供的战场目标实时动态情报信息、战场环境实时数据持续开展目标情报处理,完成实时情报融合、目标判读、快速整编、分析等工作。
(3)目标打击规划保障。红蓝双方依据各自演练成果数据和指定作战目标开展目标选择、力量使用、打击方式、打击时机、弹药消耗等火力打击行动规划。
(4)依托兵棋系统检验对抗演练成果。红蓝双方依据前期演练成果和行动规划决策,依托兵棋系统开展方案推演,检验双方对抗演练成果。
(5)毁伤评估和循环保障。红蓝双方依据兵棋推演结果以及导调实时战场毁伤情况开展毁伤效果评估,并依据作战指令确定下一轮作战保障行动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抗演练中,可根据学员数量灵活配置席位,但必须包括双指挥员及相关关键要素席位。战场目标实时动态情报信息、战场环境实时数据由导调根据演练进度和实时演练态势适时推送,信息和数据通常在演练筹备阶段准备完毕,特殊情况可根据需要采用情报文本等形式推送提供。
2.3突出綜合能力培塑、实施全流程全要素评价机制
未来战争的多样性、复杂性、智能性等特点对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员必须具备更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过硬的军政素质、更全面的综合素质[6]。综合演练考核评估机制是演练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全员、全流程、全要素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监督机制将有效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全流程全要素评价以演练行动为主线、以作战时间为轴线,在阶段性成果评价的基础上细化考核指标体系,着眼学员综合能力生成要求,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实施科学评估。在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注意以下两点。
(1)科学界定评价内容。评价内容通常由教研室或教学组研究确定,其遴选的依据是既要能够反映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又要能够突出反映学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如图1所示,其中5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专业技能、军政素养、创新能力、战斗精神、团队协作。
(2)完善评价方法手段。通过专家打分形式确定5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如图1所示。考核组根据红蓝双方各阶段演练行动表现、汇报答辩情况、提交成果质量及准确性、对抗胜负结果等对20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然后根据权重计算每名学员的综合演练最终成绩。
3结束语
“作战目标工程”专业综合演练是提升学员作战目标保障战技素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开展综合演练实战化改革是践行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为战抓教鲜明导向的具体举措。跨专业多要素深度融合演练、对抗性目标保障演练、全流程全要素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探索是实战化改革的典型尝试,更是实战化改革的起步,需要不断紧跟专业发展前沿、紧贴部队演训实际、紧盯未来战场需求,持续开展综合演练实战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