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华 杨艳菊 严文芳
摘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情景再现”的思政课教学力图营造师生沉浸式学习环境和氛围。文章围绕教学目标,遵循教育规律,结合时代特点,发掘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具体史实或案例,通过“红色场景”“英勇斗争”“英雄人物”“伟大成就”等情景再现,用表演式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提升教学效果。教学通过构建身临其境的多维信息传播场和感同身受的沉浸式场景,增强不同学段学生对思政课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印象,提高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关键词:情景再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4-006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既体现了思政课的课程特点,又指出了思政课改革中具体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1]。新形势下,思政课已经从学科式教学转变为“课程思政”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融合的网格化、全方位教学。2021年12月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提出,短时间内强制灌输和持续重复说教等方式,已不适合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政教育要以学生乐见的方式,比如情景式、互動式教育营造他们易于接受的氛围,让学生平等对话、互动参与[2]。这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的落实和细化,也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成弊改革的指导。有研究也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通过建构有机融合的思政课程教学共同体以期达到育人目的[3]。
一、“情景再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建设,对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丰富成果为思政情景认知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教育基础设施条件的提升、AI+实践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和师生素质的提升都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4]。“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是检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第一层次目标,达成这样的效果有利于对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等深层次内涵进行更有效的共情与传递。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主要来自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教师的语言和教材的文图构成了学习的主要信息来源。在实践调研中发现,思政课教学在不同学段学校均得到高度重视,但知识的传递、理论的阐述和教学实践的开展方法相对单一,简单重复和叙述式教学还广泛存在。“情景再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着眼营造师生“沉浸式”教学环境和氛围,打造多维信息传播场,通过细致的前期准备,充分利用真人、实地、实景条件或虚拟现实及线上资源等信息传播手段,精心匹配教学内容,在主要教学环节由教师分别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或红色影视中的典型英雄楷模人物,利用引人入胜的情节表演、肢体语言和精彩对话,变传统的“灌输式”和“说教式”语言为精心设计的“情景语言”,把富含知识性和理论底蕴的典型片段以“情景再现”方式生动地表现出来,把思政课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表演”,让历史从叙述再现为情景,把愿景从语言引申到现实,让思政课生动活跃起来,让学生“置身”伟大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英雄革命人物或重大事件重现带来的感官情感冲击,感怀家乡和国家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怀。
(一)体现理论性、思想性和政治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思政课首先要体现理论性、思想性和政治性。新时代下思政课的重要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教师要牢牢把握这个原则,在教学设计中既要注重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又要不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尤其是思想性和政治性要求。其次,教师不但要熟悉和掌握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研究教材和搜集整理与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案例,而且要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最后,思政课对于理论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要求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只能起正面促进效果而不能起反作用,只能通过形式上的创新提升效果而不能追求哗众取宠的简单形式。基于此,“情景再现”思政课把课堂搬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田间地头,搬到农村社区或厂矿企业,让学生亲自寻找和感悟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感悟新时代的辉煌成就和中国共产党伟大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通过学习革命先烈和身边楷模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模范事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其爱国情怀。通过课程教学,学生用亲身实践和体验,深入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内涵,使不同学段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实现方式和教学目标相适应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5]。“情景再现”思政课运用一体化思维在教学形式上革新,让方式为内容服务,手段为目标服务,教学设计扣紧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思想主线,统筹不同学段均涉及的人生、价值、理想、精神、道德、法治、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史等主干内容,充分利用经济社会大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带来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设计开展“一体化”和“大思政”背景下的教学新模式。
(三)资源整合与学段特点相符合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首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教学实践,既着眼“一体化”又体现不同学段特点,避免简单重复和手段单一。“情景再现”教学充分挖掘不同学科课程的思政元素丰满充实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常规讲授以外的多种方式为教学服务,把传统的文字语言刺激转变为多维信息传播。让思政课在有“温度”、有“人情味”、有“参与感”的同时,又不偏离教材和正常的教学进程。其次,教学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对学习素材和资源的层次需求,大学生重点在课程情景发生的背景、条件、原因、结果、影响等的全面了解中思索和感悟;中学生则可以打破枯燥的文字表述到“身临其境”与“感同身受”的教学情景间的壁垒,触发深层次学习动力机制;小学生则可通过直观震撼的刺激和课程学习约束条件的双重作用,让其在一个个“真实”的情景中直接感受和领会到语言、文字、概念的应有之义,例如“伟大”“无畏”“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幸福”等平时比较抽象的词语含义。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情景教学可以在不同层次学生心中唤起与其学龄阶段相适应的更深层次共鸣和更为牢固的理解。
二、“情景再现”思政课的创新特点
(一)“情景再现”的思政课准备阶段的新特点
首先是准备阶段,从传统的主要由教师完成的“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三个部分拓展转变为“学生备”“教师备”和“条件备”的“新三备”。形式上的准备之外还包括思想和情绪上的准备,准备过程拉近了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的距离,师生以实现“情景再现”课堂教学实施的目标融合在一起,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其次,与准备过程的行为相匹配的思考过程使学生的“前意识学习”得到启动,为后面启发式教学作准备的“问题意识”逐步形成,学生自然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对接下来的“情景再现”教学环节有了心理期待。最后,在师生互动和交流探讨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已经相当程度地被激发,头脑中的“情景”有了一定程度的想象和铺垫,当教学进展到“再现”环节,学生的沉浸感已经非常强烈,学习过程变为了一种类乎于享受自己亲手打造成果的过程,学生尽情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师、生、情、景”共同营造的教学氛围中。
(二)“情景再现”的思政课授课阶段的新特点
授课阶段,主要采用的“表演和体验”的教学手段,除语言外更多的信息传递手段尤其是感情渲染的氛围已经大为丰富。首先,与传统的课堂“情景模拟”不同,采用实地、实景、实人、实事的课程编排和教学实施服务于教学效果,与传统话剧小品的表演有显著的区别。其次,由师生共同准备的课程展现(表演)过程,其本质是教学过程,具有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严肃性和完整性,参与师生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表演者,而是具有思政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者。最后,“情景再现”思政课教学让普通的教学内容,通过表演模式的加持生动地展现在师生面前,教学过程以“几个历史片段、数位历史人物、句句声声嘱托、拳拳赤子之心”为载体;教学效果以“大学生沉思、中学生感动、小学生入迷”为目的;教学主旨紧扣“为党说话、学史明理、悟习思想、教书育人”的标准,把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用直观生动且又有深度的形式加以表现。此外,作为还在不断探索完善改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托专业教育技能和扎实的思政素养不断调动、调整相关环节和要素,使其既不偏离“思政课”的本质,又能灵活地开展到不同学段的教学进程中。
(三)“情景再现”的思政课教学反思的新特点
由于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情景化”,教学反思相较于传统教学中主要在教师角度开展转变为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展开。教师侧重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思考,而学生则在课程的启发引导下举一反三。例如学生能够从一位革命英雄人物事迹拓展到主动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而引发对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思考。“情景再现”思政课教学通过教学形式的调整,让参与的师生沉浸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内容融入到教学开展中,两个方面在恰当的“情景”下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取得较之传统课堂教学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大学、中学、小学等不同阶段,由于学生背景知识和认知共情能力的不同,针对不同学段学生有目的进行教学细节调整,同样的教学场景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效果反馈,学生则得到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学习收获。从预先设置的“教学监督组”教师的观察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可以非常直观地被观察到,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都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即准备阶段的知识得到验证,一些起初的问题在头脑中似乎已经有了答案,从课后任务的完成和知识检验阶段的量化评测可以看出,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尤其是理论结合实践方面的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三、“情景再现”思政课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再现”思政课教学基本流程分为课程设计阶段、课程准备阶段和课程实施阶段。设计阶段主要围绕课程目标和创新改革思路进行教学方式与手段上的思考设计及内容选择。准备阶段完成教学条件的筹备、部署和安排。实施阶段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步骤开展教学。由于设计、准备和实施的连贯性,教学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再设置一个专门环节。
(一)课程设计阶段
思政课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目标体系。在课程设计阶段,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采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的设计思路,把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情感共鸣”作为课程创新设计主要目标。把学生的切身感受作为教学效果的主要诉求。学生求知欲的激发、参与度高低和真情实感的流露程度作为课程设计与教学开展的重要评价因素。不同学段知识点的衔接考虑,背景知识的选择整理,不同学段学生学情研判,教学情节的编排,课程的预演,应急方案的制定是此阶段教学团队的主要工作。
(二)课程准备阶段
思政课教学中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成才目标、政治目标四大目标中,“情景再现”思政课侧重于强化其中的“政治目标”即政治认同。在准备阶段,首先,把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相应课程标准内容对应选择,基本确定“红色场景”“英勇斗争”“英雄人物”“伟大成就”等作为“情景再现”的基础情景,通过营造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共鸣。其次,教学设计借鉴体验式教学“导入启动—活动体验—反思分享—总结提升”的模式,根据教学设计制定并发布学习任务清单和预习要求,围绕“情景再现”环节,选择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此外,针对不同学段采取了不同的任务布置方式,高年级学段主要布置实践调研和分组研讨;低年级学段则倡导亲子合作阅读或调研参观。与此并行的是教学团队围绕教学开展进行“背景渲染”和“情景再现”的多次预演。
(三)课程实施阶段
1.课程的实施是实现教学效果最为关键的阶段。教学旨在改进师生間的信息传递方式,变灌输为共鸣,变旁观为参与,变观察为沉浸。首先,用富有感染力的背景渲染将学生带入教学氛围中。其次,以“情景再现”微片段教学把传统的阐述通过表演形式转换为全感官的信息传递,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温度和人情味,提升参与感和代入感。最后,授课教师用恰到好处的理论阐述和解释及时回应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例如,某次“情景再现”思政课教学实践选择了位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德三、王复生烈士故居开展,选择的历史背景是王德三同志在狱中面对敌人大义凛然,严词拒绝反动派高官厚禄的利诱,写下万字遗书最后慷慨赴义的场景[6,7]。该情景既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尤其是在建党初期波澜壮阔的宏大革命历史背景下,可以引申出千千万万革命烈士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不畏牺牲的英雄事迹。该教学案例对应衔接到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高教2021版)》中“发扬中国革命道德”部分;中学阶段是《思想品德(人教版九年级)》“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小学阶段是《思想品德(人教版五年级)》“不屈的中国人”三个学段[8]。
2.不同的情景教学技巧使同样的教学内容服务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并取得不同的效果。此次课程重点在带领学生感悟并理解信仰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实现“大学生沉思、中学生感动、小学生入迷”的教学效果目标。大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直接参与了课程的设计、准备和实施环节,教学语言和情节互动依据历史资料进行了精心设计。例如烈士王德三在受到反动派死亡威胁的时候,扮演教师振臂高呼:“你们杀吧!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紧跟着在烈士的万言遗书展示环节,教师进一步向参与学生阐述了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在生死关头,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信仰高于生命的伟大抉择与心路历程。在这样的情景刺激下,身处“此情此景”的大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是什么力量能够使一个人舍弃生命而捍卫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让中国共产党人置之生命而不顾只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得到解放!中学生通过较为完整的情景刺激印证和加深理解了课本相关知识,直观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受到英雄楷模的大无畏精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和神圣,触发心理层面的“政治认同”和爱国情怀。小学生通过寓学于乐、寓学于景和寓学于演,通过体验生动的情节表现力和精彩的语言对白,身临其境地在脑海中打上了深深地烙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是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甚至是不畏惧死亡的!整个情景再现立体地在学生心里建立起一个感官刺激加思考探索和理论印证的认知框架,激发了进一步追问问题和探求原因、理解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和寻求认同与共情的极大学习兴趣。笔者在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学开展“情景再现”思政课教学,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与学校的师生都对这样的教学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3.从全过程的细节中体验到学生直观可见的情感唤起和行为感化。在上述教学案例开展实践中,全过程学生参与度都非常高,从准备环节的服装道具准备到抄写王德三“万言遗书”和删减提炼其中经典词句,再到打磨设计语言动作和设计授课现场的互动,参与学生都非常积极主动,教师团队也充分尊重和吸纳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建议、大胆参与、大胆创新。排演阶段,参演的学生反复揣摩练习,把自己和人物事迹融为一体。实施阶段,以剧目形式呈现的教学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现场教学所有环节完成后,从学生的课后小结读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表述。教学实践首先在部分大专学生中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积极的反馈。此后,教学团队在中小学的“送课进校”和“送课下乡”中,针对中小学生进行了情节和语言的适当调整并优化设计了互动环节,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在师生互动和情感流露方面则超出了教学设计的预期。在一次教学中有一个细节非常令人触动:当现场授课结束,同学们毫不犹疑地纷纷围到了扮演王德三同志的教师周围,满是崇敬、疼爱和赞赏的目光和亲切的话语;与之相反的是,扮演反派劝降者的老师则在下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同学冷漠、生气和避而远之的态度。
四、结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需要因势而新,思想解放,敢想敢试、敢作敢为,激发广大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热情[9]。“情景再现”的思政课创新教学理念,从教学方式和手段入手,把教学置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格局中设计与开展。课程实际开展过程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实效,尤其在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获得了一些具体操作性的实践经验,教学实施开展顺利,教学效果较为明显,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得到提升。整个课程实施围绕课程目标,把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奋斗和历史经验所积聚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用贴近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的方式进行更有效的教学传递,使思政課教学能够进一步聚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时代,更好地为实现铸魂育人光荣使命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教育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5年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EB/OL].(2021-12-07)
[2022-07-20].http://www.gov.cn/xinwen/2021-12/07/content_5659166.htm.
[3]陈美兰,金婉霞.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行动重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5).
[4]习近平.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2022-01-12(1).
[5]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31)[2020-07-20].http://www.moe.gov.cn/srcsite /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6]王式雄:彩云之南三英烈寻踪[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217.
[7]中共祥云县委宣传部.王德三遗文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9:332-335.
[8]刘蕊.纪录片《赤子初心》登陆云南卫视讲述祥云“一门三杰”光辉事迹[EB/OL].(2019-06-21)[2022-7-20].http://union.china.com.cn/txt/2019-06/21/content_40794822.html.
[9]马立国.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 因形而活[N].光明日报,2019-07-23(14).